水文地质图怎么看地下水流向呢
『壹』 有水文地质图能不能进行地下水可视化
不能。没有长期观测数据是无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而没有评价报告是无法准确的反映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只凭水文地质图是难以确定地下水的水量、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贰』 自然电场法在确定地下水流向方面的应用
大家知道,由渗透作用引起的过滤电场其方向与地下水流向有关。在地下水埋藏不深、流速大、地形较为平缓的条件下,应用自然电场法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流向。野外观测方法常采用环形观测法,即在一测点上,用两个不极化电极沿直径二倍于地下水埋深的圆周,在不同方位上进行电位差的测定,然后将观测结果绘成电位差方位图。正常情况下,在地下水流向方位上测得的电位差值最大,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电位差值应为零,见图3⁃1⁃9所示的“8”字形电位差方位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地下水运动的不均匀性,观测结果多为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便为地下水运动的轴向;再根据所观测得的电位差极性确定地下水运动方向,即运动方向是由负电位指向正电位。
图3⁃1⁃9 环形观测布置及“8”字形电位差方位曲线
图3⁃1⁃10为河南荥阳地区利用自然电场法了解区域性地下水流向的实测结果,根据观测结果,确定地下水运动方向是从西南流向东北。为了与水文地质资料对比,图上还绘出了地下水等水位线。两者对比可见,其反映的流向是一致的。另外,在图的西北部,即黄河附近,在两个测点上所反映的方向是南东一北西。这表明地下水与地表黄河水存在有补给关系,根据两者水位资料对比,地下水位高于黄河水位,因此,确定该区是地下水补给黄河水,如图中所示的指向。
图3⁃1⁃10 河南荥阳地区潜水流向图
1—铁路;2—村庄;3—电位差方位曲线;4—等水位线
关于用自然电场法找油气的问题,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开展过这方面的试验研究(Pirson SJ,1980)。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某些油气田上也相继进行了不少试验研究工作(王一新等,1983)。试验结果表明,在多处含油气构造上均能观测到自然电位的负异常。由此认为用自然电场法可检测地质构造的含油气性。但其产生机理及异常区分问题,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叁』 大学,水文地质中流网图一般能反映什么信息,
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强度、水力梯度、补排关系等
『肆』 地质概况和地下水分布
8.5.5.1 地质构造
祁连山区是地质构造强烈上升带,地势高,是中、下游盆地松散碎屑物质的来源区。平原区的构造-地貌盆地呈南北两排展布。南部的张掖、酒泉盆地地势较高,海拔1300~1700m,有大型洪积扇分布。盆地南缘与祁连山山区之间多为断层相接,压性断裂与祁连山麓中新生代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古近系或白垩系构成盆地基底,其上沉积了数百米乃至千余米厚的洪积-冲积相第四系松散物,其间赋存丰富的地下水。
北部金塔-花海子盆地,地势较低,海拔1100~1450m,盆地边缘分布大断裂,基底为古近系。与南部盆地比较,北部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一般小于400m,受到基底断块升降运动的控制。
额济纳盆地内发育的NE、NW及NNE向断裂构造,将其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棋盘格式地块,凹陷与隆起相间分布,盆地中心地带地势低洼,地面海拔890~910m。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比较稳定,额济纳平原是缓慢隆起带内的沉降区,相对沉降幅度不大,而且沉降不均匀。
中新生代以来,祁连山继续强烈上升,进入了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为主的构造运动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和相对沉降,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在上升和沉降过渡带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一系列NE、NW向大断裂和沿断裂所产生的断块差异,将黑河流域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构造-地貌单元,这种断块的差异性升降,形成了祁连山及众多小型山间盆地、走廊南北串珠状盆地及北部山区,中游为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称为南部盆地),下游为额济纳盆地(称为北部盆地)。
由于南部山地强烈上升,岩层受到风化剥蚀,为南部各盆地第四系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又为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南部盆地第四系发育,厚度较大(表8.8)。
表8.8 黑河流域第四系的分布与岩性特征
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上升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北部盆地的第四系松散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部盆地,厚度较薄,沉积颗粒较细,磨圆分选性比较好。
黑河流域各盆地第四系松散层的基底,分别为下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侏罗系至上古生界碎屑岩组,古近系、白垩系以泥岩为主的细粒岩组。在大多数地区,其基底为古近系或白垩系。
8.5.5.2 地下水分布
受地质和地形地貌的控制,黑河流域不同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各异,气候、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导致地下水赋存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根据流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流域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基岩裂隙水。受地质构造和区域气候的控制,流域周围的山区分布有基岩裂隙水。南部祁连山区构造裂隙发育,由于山区降水量大,基岩裂隙水比较丰富,矿化度较低;而在北部山区,由于降水量很小,基岩裂隙水贫乏,矿化度较高,对流域内各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意义不大。
在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3800m以下的中高山区,含水层岩性为古生界至中新生界的浅变质岩和碎屑岩,受构造和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各地段岩层的富水性极不均一,单泉流量0.01~12L/s,集中出露于裂隙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在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基岩裂隙水贫乏,仅在大断裂或局部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强烈风化段存在矿化度较高的裂隙水,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祁连山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砾岩、砂泥岩和泥岩。二叠系-侏罗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中高山区,单泉流量0.01~0.2L/s,水质较差。白垩系-古近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山前地带,富水性较差。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前褶皱隆起带浅部,富水性较差。
在走廊北山,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中,孔隙、裂隙发育极不均匀,由于降水稀少,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小于100m3/d。走廊北山同时也构成隔水层,阻隔中游盆地地下水侧向流入下游盆地。
3)松散岩类孔隙水。在祁连山区,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卵石,含水层厚度在10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8m,富水性较弱至中等。
在走廊北山,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各冲沟沟谷中,呈股状不均匀分布,在中高山区的沟谷中,含水层厚度4~10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位埋深1~2m,单井涌水量5~350m3/d。低山丘陵沟谷中,含水层厚度2~6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质较差。
流域各盆地多为冲洪积平原和细土平原,分布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游盆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1000m,向北厚度逐渐减小。下游北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一般在50~500m,自南向北逐渐变薄。
中游盆地主要包括张掖盆地和酒泉东盆地。张掖盆地的南缘与祁连山北缘以断层接触(图8.8)。这种压性断裂带连同祁连山北麓中新生界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使祁连山区的地下径流很难直接进入盆地;北缘与走廊北山和东侧与大马营盆地均以断层接触,西侧与酒泉东盆地接壤,榆木山-高台隐伏隆起构成张掖盆地与酒泉东盆地的分界。
受构造和地貌的制约,盆地第四系含水层的分布在空间上变化很大,总的特点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含水层的厚度逐渐变大,颗粒渐细,由岩性比较均匀且粒度较粗的单一潜水含水层逐渐变为砂层、黏性土层相间的潜水-承压水多层含水层。含水层的厚度以盆地中部为最大,可达500~1000m,向南、北两侧渐薄,递变为100~200m。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张掖盆地南部地下水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图8.8 张掖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祁连山山前至冲洪积扇扇缘,主要为单一含水层结构的潜水系统。扇群带的地下水,受构造、地貌的控制,水位埋深变化大,总的趋势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地下水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并在北部细土平原区出露泉水。山前洪积扇顶部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最大达5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粗颗粒的砂砾卵石,渗透系数达100~400m/d;扇中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为50~1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和中粗砂;扇缘地带,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埋深逐渐变浅,一般仅为10~20m,在张掖-临泽一带,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含水层结构由单一潜水系统逐渐变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在泉水溢出带以下的细土平原地带,含水层系统为多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系统,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各含水层之间没有稳定的隔水层,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和砂砾石互层为主,含水层单层厚度20~30m,上部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0m左右,承压水头一般高于潜水位1~2m,并随着顶板埋深的增加而升高。
溢出带及细土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在细土平原的沟壑和洼地,有成片泉水出露。在临泽的农场-小屯一带承压水井为自流井,地下水位高出地表0.3~3m。
在扇缘地带黑河河床附近,在140m深度以内黏性土层缺失,为单一岩性的含水层,隔断了细土平原北半部承压水区,而使张掖与临泽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承压水地段,如图8.9所示。
张掖盆地的富水性主要分布在黑河-梨园河洪积扇中下部,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祁连山前洪积扇群带和黑河沿岸,单井涌水量在3000~5000m3/d;细土平原,单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
酒泉东盆地南部与祁连山区以断层接触,东侧与张掖盆地相接,西部以嘉峪关断裂和文珠山隆起为界,与酒泉西盆地接壤。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结构与张掖盆地基本相似,冲洪积扇缘以南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细土平原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0)。
图8.9 明海—临泽-张掖水文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图8.10 酒泉东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酒泉东盆地南部山前冲洪积扇带,分布着中、上更新统80~200m厚的卵砾石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400m/d。在北部细土平原,含水层厚度仅50~100m,渗透系数为10~80m/d。盆地含水层的岩性自南向北,从西到东由卵石和砾石渐变为砂砾石、砂及粉砂,因而盆地南部、西部单一含水层透水性和富水性远比北部多层含水层大。细土平原多层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和亚黏土,黏性土隔水顶板埋深10~15m。
在山前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较大,最大可达300m,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HCO3型水。在戈壁带前缘,地下水埋深变为10m左右;到细土平原带,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5m,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矿化度一般为1~3g/L,局部地区如盐池附近,矿化度大于3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SO4·HCO3型或SO4型。
下游盆地包括鼎新盆地和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属金塔-花海子盆地的一个子盆地,为NW走向的狭长形断陷盆地,含水层为冲洪积卵砾石层,厚度100~160m。南部合梨山将鼎新盆地与张掖盆地分割,两者间水力联系微弱;北部由地湾东梁隐伏隆起和东西两端基岩残丘与下游额济纳盆地分隔,地湾东梁北缘-咸水井断裂为一活动断裂,使地湾东梁隆起。隆起南侧鼎新盆地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为3~10m,而隆起北侧,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埋深较大,一般大于30m,鼎新盆地的地下径流以地下跌水的形式进入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在鼎新盆地的黑河两岸狭长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夹砾石为主。
额济纳盆地位于黑河流域北部,盆地南与甘肃省鼎新盆地相邻,西以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为限,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边境。额济纳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厚度为50~500m,自南向北渐薄,盆地内部基底以侏罗系地层为主。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内广泛分布有比较丰富的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中下更新统松散沉积物。自南向北,含水层岩性颗粒逐渐变细,含水层层次增多,地下水位埋深变浅,富水性变差。盆地中部狼心山木吉湖北东向隆起带控制了盆地含水系统的分布和岩性特征。长征站-赛汉桃来-额济纳旗一带第四系厚度达200m,赛汉桃来沉降中心厚度超过300m;盆地东南部古日乃地区第四系厚度大于150m,中部含水层厚度较大。
在额济纳盆地,以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为界,以南主要为单一的潜水,向北及向东逐渐过渡为双层或多层含水层(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1和图8.12分别为额济纳盆地南北向和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额济纳盆地南部为单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或粗砂,厚度大于70m。向北至老西庙及木吉湖,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济纳旗,含水层为粉细砂或粉砂,至北端的居延海,含水层以粉砂和含泥粉细砂与黏土互层。盆地潜水埋深自南向北逐渐变浅,在盆地南部,狼心山以南,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0~30m,至老西庙、木吉湖一带由5~10m变为1~3m。在索果淖尔苏木以北,潜水位埋深一般3~5m,黑河沿岸为1~3m。
图8.11 额济纳旗盆地南北向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北部居延海至中蒙边界一带,含水层组成以冲、洪积物为主,南部地区洪积和冲洪积物交叉堆积,岩性变化相对复杂,主要为砂、黏性土、黏土,基底为砂岩、泥质砂岩,含水性较差。由南向北,含水层厚度由大变小,富水程度由好变差。在古日乃湖区一带,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古日乃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3m,在地势低洼处有泉水出露。
图8.12 额济纳旗盆地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在湖西新村、白墩东梁一带,为盆地冲洪积扇的顶部,地下水水量丰富,钻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肯查干牧场,以及向东至古日乃,钻井涌水量1000~3000m3/d;向北至额济纳旗城关和古日乃以西,钻井涌水量较小,涌水量为100~1000m3/d。在盆地北部的八道桥和天鹅湖一带,钻井涌水量为10~100m3/d。
盆地承压水广泛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在老西庙、闫家井及木吉湖、梭梭头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相对隔水层主要由黏土、亚黏土组成,厚度为5~15m,分布稳定,埋深一般30~50m不等,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0~200m,含水层岩性在水平方向的变化与潜水一致,自南向北由砂砾石、粗砂、中细砂逐渐过渡到细砂、粉细砂。由南向北,亚黏土、亚砂土夹层增加,含水层厚度减小,含水层的富水性由强变弱。隔水层的分布在水平、垂直方向极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区域隔水层,潜水与承压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存在着由下向上的越流补给。在黑河尾闾居延海一带,地势低洼,深层承压水水头最高可高出地面1m,有自流井。
黑河来水是下游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盆地南部,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径流到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后,地下水流向多层含水层系统,自南向北流向居延海,并最终以蒸散发方式排泄。
『伍』 地下水文地图怎么看,大色块的那种
网络
水文地质图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郭亮
水文地质图(Hydrogeological map)是指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
中文名
水文地质图
外文名
Hydrogeological map
学科
水文地质学
类别
地质图件的一种
反映
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快速
导航
主要内容分类发展简史地质应用
简介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料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质调查的成果,总是由水文地质图、相应的文字报告及附录所组成。通过对水文地质的调查,用图形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规律;地下水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称之为水文地质图。以作为利用、防范或进一步调查地下水的科学依据。地下水是一种变动的天然资源,受到各种随着空间与时间变化着的因素的影响,其水质、水量及其他要素,不但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时间上发生变化。各种变化着的水文地质要素,采用一系列平行图件——水文地质图系加以反映。这一类水文地质图称为系列图或分析图。
『陆』 区域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的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图3-3)。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依据埋藏深度和水力性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又可分为浅层水和中深层水。
图3-3 巩义市水文地质略图
(据河南第二水文队,1996)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1.浅层水
浅层含水层组由第四纪冲积、冲洪积、洪积成因的一套上细下粗或粗细相间的砂、砂卵砾石和泥质松散堆积物组成,一般埋藏深度小于60m。丘陵区的黄土中,也含有地下水,但含水极微弱。水量丰富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黄河滩区,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等地段;水量贫乏区(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分布在邙山、山前倾斜平原及山前黄土丘陵地区的康店、沙鱼沟—北山口—芝田—鲁庄一带,黄土厚度大。近年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水,且和浅层混合开采,该层水多被疏干。
2.中深层水
指埋藏在60m 以下300m 深度内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伊洛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区北部及山前倾斜平原区。中深层水上部有厚度不等的粘土、亚粘土隔水层,使地下水多具有明显的承压性。局部地段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头持续下降,中深层水成为无压水。该含水层的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水质较好,不易污染,开采较方便。水量丰富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巩义市区、北山口-沙鱼沟、回郭镇-芝田以南、念子庄-罗口以北地带。含水层岩性为下更新统—新近系中细砂、粗砂、砂卵砾石层,多含泥质,局部半胶结,一般由2~5层组成,自南而北层数增多,厚度增大,总厚度为25~45m,最厚达60m之多,水位埋深30~100m。该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和以回郭镇-二电厂为中心的两个地下水降落漏斗。水量中等区(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分布在富水区的南侧,东部位于站街—英峪南一带,西部位于鲁庄—西村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卵砾石等,厚度为10~20m,水位埋深60~80m。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本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碳酸盐岩的裂隙、溶隙、溶洞中,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的米河、新中、小关、大峪沟、核桃园、涉村、夹津口、西村等乡(镇)。由于处于嵩山背斜(荥巩背斜)北翼,强烈的构造作用使裂隙岩溶发育但不均匀,在次一级构造破碎带赋存地下水。
可划分出有多个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主要包括寒武系含水岩组、奥陶系含水岩组、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由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岩组成,构造裂隙及岩溶发育,地下水具有较好的赋存和运移条件,水质良好;奥陶系含水岩组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该含水岩组属区域强含水层,但富水性极不均匀,东部及西部富水性较强;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含水岩组由4~5层灰岩组成。五指岭断层以东由于矿坑排水影响,含水层富水性较差。五指岭断层以西,由于奥陶系岩溶水的顶托补给,泉水多出露于该层。
水量中等区(泉流量大于10L/s,单井涌水量大于240m3/d)分布在东部的新中—米河一带及核桃园、涉村—夹津口一带,含水层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裂隙岩溶发育,含水较丰富;水量贫乏区(泉流量小于10L/s,单井涌水量小于240m3/d)主要分布在南部灰岩裸露区,为岩溶水补给区,构造较少,裂隙岩溶不发育,富水性较差。
(三)基岩裂隙水
包括古、中元古界变质岩裂隙水和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岭主峰的北侧、米河-小关-大峪沟及涉村-关帝庙以北。地形起伏、沟谷深切,不利于降水入渗,地下水较贫乏,泉流量多小于1L/s,只有在地形、岩性、构造都有利的地段,地下水相对富集,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1.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有大气降水渗入,河流、水库侧渗、渠系渗漏、灌溉水入渗,基岩地下水侧向径流等。
降水入渗补给是巩义地区地下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的64%,降水入渗补给主要集中在6~9月的汛期。据2005年站街雨量站实测数据,年降水量为559.9mm,其中汛期6~9月累计降水量达452.2mm,占全年降水量的80.8%(表3.1,图3-4)。
图3-4 2005年降水量随月份变化图
表3-1 巩义市站街站2005年降水量统计表
2.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地下水总流向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即由山前向河谷径流。导水性能差的黄土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水平径流条件很差。倾斜平原和河谷阶地含水层渗透性能好,径流条件较好,水力坡度较小。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形成的降落漏斗,使地下水流向发生改变,由漏斗四周向中心径流。
3.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其次有黄河滩区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及黄土丘陵区潜水下渗排泄(补给基岩裂隙水)。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巩义市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较大,由于处于复背斜的北翼,属单斜构造,地层裂隙及岩溶发育,植被也较发育,因此降水及地表水渗入补给条件较好。地下水自南、南西顺层面向北、北东方向径流,当遇到阻水断裂或煤系地层阻水后,向东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以矿坑排水和泉排为主,其次是机井开采和侧向流出。
(三)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背斜轴部变质岩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入渗补给,自南、南西向北、北东径流,以径流排泄为主,补给下寒武裂隙岩溶水。
中、北部碎屑岩裂隙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有降水、河流入渗、水库渗漏、覆盖层地下水下渗补给等。碎屑岩裸露区,尤其是砂岩出露区,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发育,由于黄土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降水通过黄土补给碎屑岩地下水。其他局部地段还有岩溶水的顶托补给等。碎屑岩裂隙水主要是沿层面裂隙和断裂破碎带径流,总体流向由南西向北东。其排泄主要是泉、人工开采和局部矿坑排水等。
『柒』 如何通过Google earth判断地下水流向
你牛逼了,地下水那么复杂的东西被你说的跟大神看风水似的,我只能说那是瞎猜。。。不过我们学过的比你们猜的靠谱点,你来点实际我给你猜吧,我是中国地质大学地下水专业的
『捌』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实际上是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特定的代表符号、色调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到图纸上的一种具综合内容的水文地质图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把野外获得资料在进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统化的基础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规律性。
按原地质矿产部颁布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的基本原则是:编图时首先要划分出五种基本类型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每种基本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若干亚类。类和亚类应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级、埋藏条件和水质。并规定类型用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层次要分明,用色阶深浅表示富水性等级,埋深用等值线、线条、花纹符号等表示,水质用水点、等值线、符号等表示。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个亚类,每亚类又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为若干个富水等级,并圈定其界线。同一含水岩组也要区别其富水程度。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分为:①水量极丰富的: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②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m3/d;④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为10~100m3/d;⑤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
多层结构含水层,一般可归并为潜水与承压水或浅层水与深层水两组,用双层结构法表示,即宽窄条相间,宽条代表上部(潜水或浅层水),窄条代表下部(承压水或深层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调表示(图7-1)。
图7-1 双层结构表示法表示松散岩类孔隙水示例
埋深资料较多时,应绘制等水位(压)线,并表示出潜水位或承压水顶板的埋深;资料较少时,可分区分级用图例或不同线条表示。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内、比较稳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层(组)或同一含水层(组)的不同地段应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出富水等级:即大于1000m3/d,100~1000m3/d,小于100m3/d三级。层状承压水的分布面积应于表示,其顶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咸水还应反映出咸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则采取双层结构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图上应分别表示出由分布均匀、相互连通的网(脉)状溶蚀裂隙或蜂窝状溶孔构成的统一含水层(体)和溶蚀管道发育而成的暗河水系;还应表示出岩溶均匀发育带和汇流富集带。应按泉及暗河流量与地下水径流模数等综合因素,划分出富水等级。对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个富水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亦可分为三级:<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为:<50m,50~100m,>100m三级。对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各种形态的岩溶,也应表示在图中。
对岩性岩相变化复杂的裂隙岩溶水,应划分为四个亚类:①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90%以上;②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70%~90%;③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30%~70%;④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10%~30%。然后,据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划分其富水等级。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为构造裂隙水(指层状、似层状裂隙水)、脉状裂隙水、风化网状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亚类。其富水等级,按多数常见泉水流量分为:<0.1 L/s,0.1~1 L/s,>1 L/s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分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级,对接触带、岩脉等富水带和背、向斜等蓄水构造,亦应标出其富水部位。
(5)冻结层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冻结层水和基岩类冻结层水两个亚类。亦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采用双层结构方法,分别表示两层水的富水等级,必要时,应反映出冻结层厚度和冻结层下水的顶板埋深,圈出岛状冻结区范围。冰丘等物理地质现象、现代冰川及沉积物和冰雪覆盖范围等,亦应表示在图上。
综合水文地质图上,地下水质主要按矿化度划分。一般按矿化度分为淡水(<1g/L),微咸水(1~3 g/L),半咸水(3~10 g/L),咸水(>10 g/L),盐卤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离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况,也应充分反映。
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除上述内容外,图中还应表示出:①控制性水点(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点要按规定的格式、色调进行标绘,如水点左侧通常注记统一编号,右侧注记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矿化度等,井、泉用蓝色,钻孔用红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水源地的开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围等;③热泉和人工揭露的热水。按水温,可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中高温热水(60~80℃),高温热水(80~100℃),超高温热水(>100℃)。在一般地区,可简化为:温泉(20~40℃),热泉(>40℃);④地层界线及地层符号与地质图基本相同,但地层系统可简化,各种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亦要标示出来;⑤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及分布;⑥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必须附有1~2个区内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以充分反映本地区各类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结构和某个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质变化规律。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剖面图中的各含水层组,应按平面图的富水性色谱着色(含水组中的隔水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剖面图中除反映含水岩组外,还必须把有关水文地质内容表示出来,如水位、水头、控制性钻孔及涌水量、泉水点、咸淡水界面、蓄水构造等。另外,还应适当反映地貌特征(如阶地、溶洞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还要附有柱状图。原则上可利用地质图上的柱状图改编,主要表示水文地质内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简化次要方面,要重视第四系的水文地质要求,选择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层层序,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某些内容可编制成较小比例尺的镶图,用以表示水文地质条件或开采利用条件中突出的一种或两种要素,以补充平面主图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图、地下水资源分区图、水化学图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是否需要,还可附简要的分区说明表。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以阐明富水性为主,富水性的等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其他仅作简要的补充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计算机制图系统等。计算机制图具有图形附带地质属性数据的特点,实现了传统水文地质图表达信息的彻底变革,同时还具有随时修改、高效、实现数据共享、易于保存和传输等优点。
『玖』 水文地质学中水头该如何理解,地下水能从水头高的地方流向水头低的地方吗
水头指单位重量的液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包括位置水头、压强水头、流速水头,三者之和为总水头,位置水头与压强水头之和为测压管水头。
从而可知,水一定会从水头高的地方流向水头低的地方。
『拾』 怎么测水文地质剖面图
1 水文地质剖面图的布置宜垂直岩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切过含水层最多的地段,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勘探点和地下水露头;
2 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参照工程地质剖面图的一般内容进行编制。同时还应根据研的不同对象和目的,有选择的表示出需要的水文地质要素,如含水层的水位(水压)、透系数、富水性、矿化度等,并结合平面图标明水文地质分区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