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出岩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A.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1.水平构造
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版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权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2.单斜构造
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皱构造
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三、断裂构造
定义: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地壳上层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义:
在野外,我们有时可以发现,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B. 喷出岩的构造
1)气孔和杏仁构造:气孔构造主要见于熔岩层的顶部,是由于熔流在冷凝过程中,尚未逸出的气体上升汇集于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图2-16)。气孔被拉长方向指示岩浆流动方向,气孔构造常见于玄武岩。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充填,形如杏仁时称杏仁构造(图2-17)。常见的充填物有方解石、蛋白石、沸石类和绿泥石等,有时有金属物,如自然铜等。
图2-16 气孔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图2-17 杏仁构造
2)枕状构造:水下喷溢的基性熔岩呈枕状椭球体相互堆叠称枕状构造(图2-18和图2-19)。枕体大小不等,上表面呈弧形,底面较平,借此可判断熔岩流的顶底。枕体核部较致密,表面具玻璃质冷凝边,有气孔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分布,中部有空腔。它多见于海相基性熔岩流中,个别见于中性或酸性熔岩中。
图2-18 枕状构造(据A.H.扎瓦里茨基)
图2-19 枕状构造纵剖面图
放射状虚线表示放射状裂隙;环形虚线表示玻璃质表皮内缘;点区为枕状体之间充填的沉积物;全黑区表示空洞
3)流纹构造:是由不同颜色条纹以及拉长的气孔等所反映出来的流动构造(图2-20)。该构造在粘度较大的酸性熔岩中最为特征。
4)柱状节理构造:熔岩在均匀而缓慢的冷缩条件下形成被冷缩裂隙分割开的规则多边形长柱体称为柱状节理构造(图2-21)。柱体均垂直于层面——冷却面,断面形态以六边形为主,多见于厚层状基性熔岩,亦见于熔结凝灰岩、火山通道、次火山岩、超浅成脉岩中。
图2-20 流纹构造
图2-21 南京六合桂子山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小结
本章介绍了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分类特点以及岩浆岩矿物的生成顺序。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结构、构造,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在岩石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2.结晶结构和玻璃质结构在偏光显微镜下和手标本上有什么特征?
3.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有何不同?
4.看图说明文象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的特点?
5.常见的侵入岩、喷出岩的构造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如何?
6.利用鲍温反应原理如何解释矿物的共生规律?
C. 喷出岩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发生什么活动
火山爆发,或由此带来的地震。
D. 学习任务喷出岩体(火山岩)构造的野外观察与分析
一、火山机构的组成部分的识别
火山机构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火山活动产物的总和。火山机构由以下部分组成。
(1)火山锥:前已叙及,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发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或旁侧构成的锥状体(图8-23)。其主要特征是近火山口,火山碎屑粗大,堆积厚度大;远离火山口,火山碎屑细小,堆积厚度变薄。
图8-23 火山锥形态
(据Rittmann,稍有修改)
1—正锥;2—侧锥
(2)火山口:是火山物质向外喷发的地面出口。在野外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在地表易于识别,若遭侵蚀和破坏的火山,则根据火山喷发物的角砾大小、分布及平面形态来推测火山口的位置。火山口一般位于火山机构的中心,寄生的火山口往往偏于火山锥(正锥)的上坡方方向,火山口的形态有等轴状或椭圆状等,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常形成火山口湖,如长白山天池。破火山口是早期火山喷发以后,由于后期地质构造破坏或崩塌破坏了原有的形状。
(3)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地下岩浆房与地表火山口之间的连接通道,也称火山颈、火山管道、火山筒等。它多为熔岩填充,若充填的物质是火山爆发(隐爆)破碎产物,则称爆破(隐爆)角砾岩筒。
(4)次火山侵入体:次火山侵入体是指与火山作用同时间(可以有先后,但属于一次火山作用连续过程)、同空间、同岩浆源的超浅成侵入体。它距地表0.5~3km;次火山岩常呈岩脉、岩床、小岩株。一个完整的火山作用过程应包括次火山侵入体。
二、古火山机构恢复的分析
查明恢复古火山机构,要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和野外实地查明火山机构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恢复出古火山的整体形态。查明分析火山机构恢复其形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高清遥感图像反映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确立古火山机构的位置。
(2)实地调查分析火山喷发类型、物质成分及各火山岩产物的先后顺序。
(3)划分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是不同火山构造部位的岩石组合,它应能反映其形成方式及产出状态。由于各个火山机构特点不一,因此火山岩相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及相应的名称。一般以形成方式、产出状态以及产出部位,再结合岩石组合类型予以命名。如宁芜地区娘娘山、大山火山机构划分的火山岩相有:近火口爆发碎屑相、近火口喷发沉积相、近火口喷溢熔岩相、火山口-火山颈火山灰流相、火山口-火山颈侵出熔岩相、侵出-溢流熔岩相(包括火山颈侵出熔岩相及近火口喷溢熔岩相)、次火山相、侵入岩筒相等,归纳起来不外火山颈侵出熔岩相(包括火山灰流相)、近火口喷发碎屑相(包括爆发碎屑及喷发沉积物质)、近火口溢流相及次火山相(包括侵入岩筒相)等四种。各岩相名称均反映了所在火山机构的部位,形成方式或产出状态及岩石组合名称。
(4)火山岩产状分析:火山岩产状指火山岩层的走向、倾向,还包括火山岩体的产出状态(如喷出、超浅成侵入)。在成层性明显的火山岩中,容易确定其走向、倾向,但要确定岩石性质相近的两个地质体(如次火山岩与喷溢的熔岩)之间的产出状态关系却较困难。在野外常借助原生流动构造确定各个地质体之间的产出状态,如宁芜地区娘娘山古火山机构就是利用熔结角砾岩中的浆屑形成的面状流动构造来恢复近火口岩石向火山口中心倾斜的产状;如图8-24同一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则根据粗安岩中的角闪石流线产状,将火山颈的熔岩与近火山口溢出熔岩区别开来,从而找出了侵入前火山口的可能位置。图8-24是该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剖面图,图中d、h两点角闪石流线为陡倾斜,系火山颈侵出熔岩所在,g、k两点角闪石流线为缓倾状,应系近火口溢出熔岩所在,图上方虚线示根据原生流动构造勾绘出来的剖面形态。
图8-24 宁芜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剖面图
(转引自冯明,2007)
1—角闪粗安(斑)岩;2—火山角砾岩;3—晶屑凝灰岩;4—沉凝灰岩;5—凝灰质粉砂岩;
6—陡倾状流线测点;7—缓倾状流线测点
(5)原生断裂构造的观察分析:放射状断裂及环状断裂经常是筒状火山喷发的火山机构的伴生构造,而且它们的分布也能间接地或部分地反映火山机构平面形态,因此研究放射状断裂与环状断裂对于恢复古火山机构具有一定的意义。
学习指导
岩浆岩是组成地壳及岩石圈的三大岩类之一,在自然界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岩浆岩的分布、岩体类型和构造特征都是地壳岩石圈运动的一种反映。因此,岩浆岩区构造研究不仅可以阐述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发展历史和地壳深部状态,从而揭示地壳运动性质;而且能够为寻找和勘探内生矿床指明方向。
本学习情境重点是掌握岩体的原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产出的相对时代。
练习与思考
1.名词解释:协调侵入岩体、不协调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岩鞍、岩脉、岩墙、流面、流线、侵入(热)接触、沉积(冷)接触、次火山侵入体。
2.试述侵入岩体中原生流动构造的类型与特点。
3.试述侵入岩体中原生破裂构造的类型与特点。
4.侵入岩体的岩相带如何划分?各有何特征?
5.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各有何特点?
6.试述喷出岩可划分出哪些岩相带。
7.叙述侵入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断层接触和沉积接触的含义及其标志。
8.侵入岩体间的接触关系类型有哪些?有何特征?
9.侵入岩体的次生构造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10.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如何确定?侵入岩体形成顺序如何确定?
11.简述火山岩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的类型与特点。
12.试述枕状构造的发现有何地质意义。
13.何谓火山机构?火山机构由几部分组成?
E. 深成岩 浅成岩 喷出岩的结构 构造特征有何不同 为什么不同
鉴定内来容和方法: 超基性源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F. 地质学岩石的结构构造之类的很模糊怎么回事
你这个问题很大,上课的话都要讲好几节课才能讲清的。
首先要分清结构、构造的区别,结构是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而构造是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和空间排布。
以岩浆岩为例。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按矿物自形程度:自形、半自形、他形。
按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显晶质(肉眼能分辨,多见于侵入岩)、隐晶质(肉眼不能分辨,多见于喷出岩)。其中显晶质根据颗粒大小分为伟晶、粗粒、中粒、细粒。
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不等粒。
其中不等粒分为连续不等粒、似斑状、斑状(后两者有斑晶、基质)
连续不等粒:矿物颗粒大小连续变化,没有斑晶、基质的区别
似斑状:基质为显晶质,多见于侵入岩
斑状:基质为隐晶质或者玻璃质,多见于喷出岩
拿到一块岩浆岩标本,先看结晶程度,如果全部都是没结晶的玻璃质就直接写玻璃质结构;如果部分是没结晶的玻璃质,部分矿物是晶质的大斑晶,就是斑状结构。
如果是全晶质的,进一步判断颗粒大小是显晶质还是隐晶质,全部矿物都是隐晶质就直接写隐晶质结构。
如果是显晶质,判断每个矿物彼此大小差不多还是相差比较大。差不多的话就是等粒结构,然后进一步根据绝对大小判断是伟晶还是粗中细粒,对应就是伟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如果矿物彼此大的小的相差悬殊,那就是不等粒结构,如果没有斑晶、基质的区别、连续变化的直接写连续不等粒结构。
如果存在斑晶、基质,根据基质的大小,区分出斑状跟似斑状。然后根据斑晶大小区分出粗中细粒。
最后在前面加上自形程度。
以上是常规判断结构的方法,但是注意有一些特殊结构,比如花岗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等,比如花岗结构实际上就是半自形粒状结构,这里就不细讲了。
岩浆岩的构造的话,比较简单,除了一些特殊的斑杂构造、流纹岩特有的流纹构造、喷出岩特有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洋底玄武岩特有的枕状构造等,其他岩石大多是比较均匀无定向排列的块状构造。
比如这块花岗岩,首先矿物全部结晶,是全晶质。
我们肉眼可以清楚的看到石英、黑云母、长石的晶体,显然是显晶质。
矿物颗粒有大有小,大的是斑晶,小的是基质。斑晶成分主要有石英、黑云母、长石,基质也是能肉眼看到晶体的,成分与斑晶类似。所以属于似斑状。
斑晶的颗粒大小,由于这个照片没有比例尺不好判断,比如是2~5 mm,那就是中粒。
自形程度还可以,姑且算自形-半自形吧。
最后定了这块花岗岩是块状构造,自形-半自形中粒似斑状结构。
以上就是如何判断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看着步数很多,判断起来其实没那么复杂的。其他岩石的也一个道理,比如沉积岩,先从大类判断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还是化学结构?然后如果是碎屑结构,那它是砾状结构、砂状还是粉砂状?
G. 实验二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手标本观察与描述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岩浆岩的主要结构、构造类型;掌握结构、构造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2)通过对各类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和描述,基本掌握各类岩石的矿物成分、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主要岩性特征,从而培养鉴定岩石的能力。
二、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提示
1.岩浆岩的结构类型(表13-2)
表13-2 岩浆岩的结构类型划分
2.岩浆岩结构的观察方法
(1)首先观察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对具全晶质结构的岩石,应注意观察是等粒结构还是不等粒结构。若为显晶质等粒结构,则应测量主要矿物的粒径(一般以测量长径为准,对含长石的岩石则要以长石的粒径为准),取其所量粒径的平均大小,然后按照矿物粒度绝对大小划分标准,写出相应的结构。进而再观察矿物的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确定其相应的结构名称。如具不等粒结构,若岩石中矿物的粒度依次降低,则为连续不等粒结构;如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则为斑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当基质为隐晶质至玻璃质时,则称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者,称为似斑状结构。但也常把由细粒至玻璃质组成基质的结构统称为斑状结构;把由中粒至粗粒组成基质的结构统称为似斑状结构。
(2)然后观察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当两种矿物相互穿插,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时,可能出现文象结构、条纹结构。当一种或几种矿物沿某种矿物的边缘依次分布时,可能出现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当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较小矿物颗粒时,则可能出现包含结构。
(3)应注意具有相似结构的区别。如文象结构与条纹结构,相似点为组成此类结构的两种矿物之间均以相互穿插的形式出现,且主晶都为钾长石;不同点为文象结构是共结作用形成的,客晶为石英,而条纹结构是固溶体分解作用形成的,客晶为钠长石或更长石。
(4)应注意观察和总结不同结构的特点。如辉绿结构、粗玄结构、拉斑玄武结构、间隐结构的共同特征均显示由自形条板状斜长石杂乱分布,构成格架。它们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空隙中充填物特征的变化上,辉绿结构空隙充填物为单个他形粒状辉石;粗玄结构充填物为若干个细小粒状的辉石和磁铁矿;拉斑玄武结构充填物除与粗玄结构相同外,还有玻璃质或隐晶质物质;间隐结构充填物主要为玻璃质或隐晶质物质。
(5)应注意一些结构的专属性。如辉长结构是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辉绿结构是辉绿岩的典型结构;粗面结构是粗面岩的典型结构;花岗结构是花岗岩的典型结构;二长结构是二长岩的典型结构等。
(6)结构的描述要突出重点。依据矿物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自形程度以及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岩石的结构划分出很多类型。但在实际描述一块岩石标本时,并不要按上述内容一一叙述,只要突出重点。如描述花岗岩的结构时,只写明具中粒花岗结构即可,因“中粒花岗结构”含义的本身就已包括了全晶质的、等粒的、粒度在1~5 mm之间的、以半自形晶矿物为主的、矿物之间一般不具有相互穿插与反应边关系等内容。
3.岩浆岩的构造类型(表13-3)
表13-3 岩浆岩的构造类型划分
4.岩浆岩构造的观察方法
岩浆岩的构造是岩浆运动和凝固作用的表现,常与岩浆的侵入、喷出活动等密切相关,是了解岩石形成地质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观察岩浆岩的构造时,应着重注意矿物集合体或不同物质组分间的关系,以及矿物与矿物、矿物与隐晶质、玻璃质之间的排列或充填方式等特征。同时应注意相似构造的区别,如条带状构造和流纹构造、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等,从成因上进行分析其差异。
三、岩浆岩手标本观察与描述方法
对岩浆岩进行观察和描述,一般的顺序是: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矿物的物性特征等。
1.颜色的观察与描述
描述岩石的颜色时,应分出原生色(新鲜面的颜色,能反映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环境)、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可以反映岩石的风化或氧化过程)。
(1)深成岩的颜色。一般超基性岩、基性岩为深色,如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等;酸性岩为浅色,如花岗岩;中性岩的颜色介于二者之间,如闪长岩、正长岩等。从基性岩到中性岩,再到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
(2)浅成岩的颜色。多受矿物粒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一般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石颜色深(即结晶程度差的岩石比结晶程度好的岩石的颜色深),如流纹岩比花岗岩颜色深、安山岩比闪长岩的颜色深。
(3)喷出岩的颜色。不仅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基性喷出岩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中性喷出岩呈深灰、暗紫-紫红色;偏碱性的粗面岩类为浅灰-深灰色;酸性喷出岩呈浅灰-粉红色。
2.结构的观察与描述
(1)对于显晶质岩石,当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一般要求写出粒度与结构名称即可,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2)对于具有斑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的岩石,还应指明基质所具有的结构。
(3)隐晶质和玻璃质岩石,一般只需写明隐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即可(因为对于具隐晶质、玻璃质等结构的岩石,肉眼很难看清岩石的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薄片,才能确定具体结构)。
3.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深成岩一般多具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浅成、超浅成岩多具斑杂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的观察与描述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主要有:矿物名称、物性特征、粒度大小、含量等。
(1)显晶质等粒结构岩石的描述。一般要求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通常含量高的先描述,含量低的后描述,按“先高后低”的顺序进行。
(2)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矿物形态、风化或蚀变程度、光泽、肉眼及镜下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含量等。
(3)斑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岩石描述。应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高后低”的顺序描述其特征。再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若基质中矿物粒度呈细粒或更粗时,其描述方法和要求与描述斑晶矿物一致。若基质矿物粒度小于细粒时,一般只要求指明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即可,不要求做详细描述。
四、实习内容
1.实习标本和观察描述内容
使用下列标本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结构、构造:
◎花岗岩:观察描述全晶质结构、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他形粒状结构、蠕虫结构。
◎闪长玢岩:观察描述斑状结构、斜长石斑晶的环带结构、基质中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斑杂或条带状构造等。
◎玄武岩:观察描述隐晶质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间粒结构等。
◎流纹岩:观察描述斑状结构、流纹构造、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或霏细结构。
◎黑曜岩、珍珠岩:观察描述玻璃质结构、贝壳状断口、珍珠状裂纹等。
2.岩浆岩结构、构造和手标本观察描述举例
花岗岩
肉眼鉴定与描述:岩石比较新鲜。呈灰白色。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颗粒比较均匀,粒径一般2~5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是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其中石英:不规则粒状,烟灰色,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含量>25%;钾长石:肉红色,板状,玻璃光泽;斜长石:长板状,灰白色,玻璃光泽,光滑平整的解理面上可见聚片双晶纹,钾长石+斜长石含量约55%;黑云母:黑色或棕褐色,片状,具珍珠光泽;角闪石:黑绿色,呈近于长柱状晶形,有时可见解理。暗色矿物含量约10%。
镜下鉴定与描述:岩石新鲜,未经蚀变。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岩石定名:花岗岩。
闪长玢岩
肉眼鉴定与描述:岩石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斑晶直径1~6mm,斑晶含量为30%左右。其中斜长石:白色,板状;角闪石:绿色,柱状。基质为隐晶质结构。
镜下鉴定与描述: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并有少量黑云母和石英。基质呈显微粒状结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其次是角闪石,基质含量约65%。
岩石定名:闪长玢岩。
流纹岩
肉眼鉴定与描述:浅紫色,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斑晶成分为石英和透长石。石英为不规则粒状,无色,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透长石为柱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有解理。斑晶粒径1~2mm,含量约15%。少量气孔略有拉长与柱状透长石一起呈定向排列,显示流纹构造。基质为隐晶质,浅紫色为主,夹杂有粉红和白色。
镜下鉴定与描述: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石英和透长石,含量为15%~20%。基质具霏细结构,由他形石英和长石微粒组成,含量约75%。基质中含少量玻璃质。
岩石定名:流纹岩。
五、思考题
(1)常见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有哪些?
(2)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在岩石结构上有何不同?
(3)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各有何特点?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4)研究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有何地质意义?
H. 喷出岩与侵入岩在结构构造上有什么差异
1.产状:侵入岩常呈岩株,岩脉,岩墙产出,围岩接触带有明显的变质圈,或者接回触变质圈。而喷出答岩是可以有层状产出的,围岩无变质圈。
2结构:侵入岩一般具有等粒全晶质、隐晶质结构岩体中心可见斑状或者似斑状结构,大小相对比较统一,而喷出岩快速冷凝,斑晶大小相对不稳定。
3构造:侵入岩一般是块状构造,绝无杏仁状构造出现。喷出岩则多为气孔,杏仁,流纹状构造居多。最后一点,喷出岩的斑晶中暗色矿物含量一般会相对侵入岩少一些。
I. 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结构构造特征不同的原因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综合到一起来说,其实指的就是其岩石中矿物晶体之间以回及矿物颗粒之间的答相互接触关系。
显然,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的结构构造是存在明显差别的,最起码,深成岩的矿物结晶粒度会比较粗,而浅成岩和喷出岩的结晶粒度就会相对较细甚至为隐晶质,其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形成环境不同、冷却时间与结晶时间长短不同。
另一方面,从岩浆成分入手,由于其所处生成环境不同故而成分也不同,深成岩比浅成岩和喷出岩更偏向于基性,其岩浆的粘度会更大,因此粘度问题也影响到岩石形成后的结构构造。
J. 论述地表的地质组成特点有哪些(从岩石角度)
岩石的基本特点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有机岩,而不是矿物。
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矿物聚合体,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火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火成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在很大的覆盖压力下缓慢冷却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构造致密,容重大,抗压强度高,吸水率小,抗冻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檄揽岩等。
2.喷出岩
喷出岩是熔融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在压力降低、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筑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当喷出岩形成较厚的岩层时,其结构致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层较薄时,则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结构,近于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称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经急速冷却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轻质多孔结构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轻质骨料,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用作墙体材料。
二、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沉积岩是由原来的母岩风化后,经过风吹搬迁、流水冲移而沉积和再造岩等作用,在离地表不太深处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为层状构造,其各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层厚等均不相同,与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结构致密性较差,容重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较大,强度较低,耐久性也较差。
1.机械沉积岩
风化后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风、冰川等作用下,经搬迁、沉积、固结(多为自然胶结物固结)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砾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还有砂、卵石等(未经固结)。
2.化学沉积岩
由岩石风化后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胶体经搬迁沉淀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镁矿、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积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残骸沉积而成。常用约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积岩虽仅占地壳总质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约占地壳表面积的75%,加之藏于地表不太深处,故易于开采。沉积岩用途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制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筑堤坝和铺筑道路的原材料。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地壳内部高温、高压等变化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积岩变质后,性能变好,结构变得致密,坚实耐久,如石灰岩(沉积岩)变质为大理石;而火成岩经变质后,性质反而变差,如花岗岩(深成岩)变质成的片麻岩,易产生分层剥落,使耐久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