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地质结构土壤容易滑坡
⑴ 滑坡位置及所处斜坡地质结构
2004-06-22滑坡,即帕里湖以下峡谷段的危岩1,位于帕里湖口以下约550m的右岸4120~4320m高程处,中心位专置属78°44′49″E,32°19′34″N。危岩1所在斜坡由色龙群灰岩组成,产状倾北西;左(东)岸主要由厚层砂岩组成。滑坡后缘及西侧均有断层通过。
⑵ 地理中怎么分辨某种地形容易产生滑坡还是泥石流
相同点:地势较陡(山区等);地质不稳定(山体松动)。不同点:地表内琐屑物质多;植被稀少;(短时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带等容易发生泥石流。山脊地带等容易发生滑坡。其实,两者发生的条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会发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处山体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开矿爆破,山脊处修路等都可能引发滑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⑶ 滑坡与地质构造
如图2⁃3、图3⁃20所示,本区分布的27条长度大于5km的断裂及更多的小断裂中的许多条成为滑坡的边界。断裂使完整的岩层被多条裂隙切割,使被割裂的部分斜坡与山体分离。断层破碎带还有利于地表水向坡体内渗透,从而利于滑动面发育及滑坡运动,所以断裂构造活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但断裂构造不是滑坡发育的控制性因素,如图2⁃3所示,在本区的北部,同样分布较多的断裂带,同样有强烈的构造活动,但却很少有滑坡发育,如本区北部的J2n2地层,分布面积达607.97km2,占全区的22.27%,其中分布14条断裂,但其中的滑坡只有9.25km2,只占该地层的1.52%。
本区地壳强烈抬升的新构造运动,使流水对沟谷的切蚀和侧蚀更加剧烈,从提供有效临空面和触发滑坡活动两方面均有利于滑坡发育。
⑷ 容易形成滑坡的斜坡结构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低,雨水或地表水渗回入后变软的岩土答体所构成的斜坡容易发生滑坡。
上部为松散土石,下部为不透水的岩石,而且岩石层面和斜坡表面的倾斜方向一致,雨水入渗到不透水的基岩时受阻,上部松散土体就可能顺岩石层面滑动,形成滑坡。
地质灾害避险自救科普读物
上部是松散土石、下部是基岩的双层结构斜坡,容易发生滑坡
岩层倾斜方向与斜坡面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坡结构,就是所谓的“顺向坡”,最容易发生滑坡。
地质灾害避险自救科普读物
基岩斜坡中,顺向坡容易发生滑坡
⑸ 地质构造什么是黏土滑坡
1、黏土复滑坡指发制生在尚未成岩或成岩不良的各种成因的粘土、砂质粘土中的滑坡。滑坡体以粘性土为主,有时有薄层状或透镜状的碎石、卵石、砂砾石等粗碎屑物质夹在粘性土中或者伏于粘性土层之下。粘土滑坡多成群出现,在风化剥蚀残丘和低缓丘陵状的宽阔堆积阶地地区最发育。滑体多沿基岩表面或软弱夹层滑动,滑床坡度平缓,一般规模较小,滑速较慢。根据粘土的成因类型,粘土滑坡可进一步划分为残坡积粘土滑坡、冰水沉积粘土滑坡、海相粘土滑坡、河湖相粘土滑坡等亚类。其中以河湖相粘土滑坡较为常见。
2、滑坡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破坏力学平衡的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山坡上的不稳 定土(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内部某一软弱面(带)作整体、缓慢、间歇性滑动的 变形现象称为“滑坡”。由于山区铁路、公路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兴建,需要开山动土,滑坡的危害也就更加突出了。严重的滑坡灾害不但摧毁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滑坡是世界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⑹ 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常见的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
⑺ 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⑻ 什么样的山体易产生滑坡
由泥岩、页岩组成的坡体更容易发生滑坡。
一般来说,岩质滑坡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岩石的岩性只是一部分,最为重要的是结构面的控制作用。根据工程地质分类,以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来确定,大于60兆帕为坚硬岩石,30~60之间为较硬岩石,15~30为较软岩,5~15为软岩,小于5为极软岩。
所以说岩性越差,其抗剪强度越低,越容易产生滑坡。相对来说,由泥岩、页岩组成的坡体可能更容易发生滑动,也容易风化产生泥化矿物,使得控制性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坡体最终产生滑动。
(8)什么样的地质结构土壤容易滑坡扩展阅读:
山体发生滑坡的前兆: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4、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山体滑坡
⑼ 论述地质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滑坡灾难发生时的躲避措施
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发生在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住滑坡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如群测群防站或县、市、地区及省政府,均设有“国土资源局”。该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此项责任。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并通知邻近的河谷、山沟中的人们做好撤离准备,密切注视灾情的漫延和转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即次生灾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线工程(如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发电厂、通讯设备、干线渠道等)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或第三次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洪水等。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如果必要的话(需经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论证),应迅速设立观测点(站)或观测网,密切注视其变化动态,“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
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
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A.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B.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C.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⑽ 滑坡区地质条件
滑前的滑区范围内只有靠近大坝的地区有3个勘探孔,岩滑发生后,在坍塌体上打了18个以上的钻孔,并详细研究了已暴露的滑动面地质情况。
岩滑区由道格统基底及麻姆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组成(图4.1),岩层构造类似椅形,上部椅背,岩层走向EW,向N倾斜,倾角45°~50°。椅子的座部,走向SN,向E倾斜,倾角在滑坡两侧,为18°及20°,中央部分接近水平。椅背与座部过渡段倾角是突然变化的。
图4.1 瓦央峡谷左岸的理想地质剖面
区域岩层共有4种建造。层厚约1000m。建造A由灰岩组成,在坝下游出露。在滑坡范围内,建造B最大厚度350m。由鲕状灰岩组成,有的已白云岩化,本建造属道格统,是发生大部分岩滑的基床,岩层是刚性的,不易变形。建造C,厚230~350m,主要为结核灰岩,或燧石灰岩,偶夹有薄层泥灰岩,滑坡体基本上由本建造构成,建造C层共分8层(图4.1)自下而上为:1麻姆层;2上麻姆层;3~5为下白垩统;6~8为上白垩统。其中1、3、7单层厚度5~20cm,易于变形。建造D,不在滑坡范围内。
在滑坡体中岩层的层理与层面节理很重要,建造C下部岩层的层面节理间距仅为5~15cm,约60%的滑动面与层面和层面节理重合。1960~1963年,调查岩石滑坡的地质学家怀疑道格统与麻姆统组成的接触面是个可能的滑动面,布格伊利的详细调查指出:滑动面不在接触面处而是在稍高的地方切入麻姆统的内部。
岩体中的主节理是走向SN的垂直节理,成为岩滑的上下游(东西侧)边界。
新近纪以来的喀斯特作用,使得灰岩内地下洞穴很发育,地表有不少落水洞,地表水很易下渗。
更新世冰川的冰蚀作用刨削去数百米厚的岩层。形成宽浅河谷。冰期后河流强烈下切形成深度超过300m的V型河谷。瓦央河在坝上游切过一个向斜褶皱,向斜轴向大致为EW向。两岸岩层向河谷倾斜。
大量的岩层蚀去,使得岩体表部产生御荷裂隙,许多裂隙平行于谷壁,裂隙带厚度达100~150m,分离出来的岩板厚约9m。
滑坡发生后,根据打在滑坡体上的钻孔资料绘制的地质剖面,其剖面位置如图4.2。
滑坡后打的钻孔中发现滑动面以上有几米厚的糜棱岩或破碎带,主要由砂、粉土与粘土组成,其中粒径小于2μm部分的粘土矿物约35%。1960年坝址勘探孔没有报道过这个糜棱岩带。
图4.2 瓦央岩滑体地质图
层面节理间有极薄的泥化物,肉眼估计粘土矿物约占16%,X光衍射得知主要为蒙脱石。这些泥质薄片在高压下高度固结,显得很硬,浸水不溶解,并不变成塑性,节理面粗糙,泥质薄层分布少,因此认为它不影响稳定性。
坝址区曾在固结灌浆前后测过岩体震波速度,在滑坡发生前两年,观测到波速突然降低,短期内纵波波速从5000~6000m/s降至为2500~3000m/s。可能意味着边坡岩体逐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