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

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5 08:45:57

Ⅰ 在河流修造水库对库上下游河流的地质作用有什么影响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势必造成河流上游储水量增加,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这样就增加了库区内河段的承重量容,这种重量一方面来自库区水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就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也会增加一部分重量.同时这种结果也会增加库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而下游则会因上游储水的流量前少,这样部分河床就会裸露出来,更容易遭受风化侵蚀,而在丰水期又会被淹没,可能会引发更强的水土流失.

Ⅱ 试述河流的地质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河流地质作用抄对河岸工袭程建设着重体现在冲洪积层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蚀从而形成阶地,很多城镇都建在阶地上.这是从地质学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即地质历史时期的河流地质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现今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河水对凹岸和凸岸影响的差异性,凹岸被冲涮潜蚀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稳;凸岸往往接受沉积而相对稳定,若河流呈直线展布,两岸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浸蚀;2)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淘沙作业,造成河岸应力回弹,引起岸坡失稳;3)河水位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涨落,同样会造成类似第2)点一样的后果,当然关键还要看岸坡的岩土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你问的问题不是很具体,我也是猜测你是在岸边进行相关工程建设.若是在河流中架设桥桩,那又是另一个专业问题.

Ⅲ 游河流的地质作用有什么影响对上游及

①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专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属。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河流搬运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Ⅳ 分析水的地质作用对公路桥梁的影响

道路工程与河流关系非常密切。道路一般沿河前进,线路在河谷横断面上所处位置的选择,河谷斜坡和河流阶地上路基的稳定,也都与河流地质作用密切相关。道路跨过河流必须架桥,桥梁墩台基础、桥渡位置选择都应充分考虑河流的地质作用。对于桥渡,首先应当选择在河流顺直地段过河,以避免在河曲处过河遭受侧蚀而危及一侧桥台安全;应尽量使桥梁中线与河流垂直,以免桥梁长度增大。其次墩台基础位置应当选择在强度足够、安全稳定的岩层上。对于那些岩性软弱的土层、地质构造不良地带不宜设置墩台。如图4-8所示,A台不稳定,可能由于岩层滑动而破坏;C墩位于断层上,断层两侧岩石不同,或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均不利台基础 置较好。墩台位置确于稳定;而定之后,还必须准确地决定墩台基础的埋置深度,埋置深度太浅会由于河流冲刷河底使基础暴露甚至破坏;理置过深将大大增加工程费用和工期。 图4-8 墩台基础地质情况公路水毁是公路常见的病害之一,而造成公路水毁的主要原因是水。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使路面使用性能变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影响路基路面的水可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地面水有二种来源,一是雨雪直接落至路面的大气降水;二是贯穿路基的沟、溪、河流水。地下水主要来源于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将在下节中介绍)。(一)沿河路基水毁 1。沿河路基水毁成因 沿河(溪)公路受洪水顶冲和淘刷,路基发生坍塌或缺断,影响行车安全,乃至中断交通。沿河路基水毁,常发生在弯曲河岸和半填半挖路段,主要成因有下列几种。 (1)路线与河道并行,一面傍山,一面临河,许多路基是半挖半填或全部为填方筑成。路基边坡多数未做防冲刷加固措施,路基因洪水顶冲与淘刷发生坍塌破坏,出现许多缺口和坍塌半个以上路基。 (2)路基防护构造物因基础处理不当或埋置深度不足而破坏,引起路基水毁。 (3)半填半挖路基地面排水不良,路面、边沟严重渗水,路基下边坡坡面渗流、普遍出露、局部管涌引起路基坍垮。 (4)洪水位骤降,在路基半坡内形成自路基向河道的反向渗流,产生渗透压力和孔隙压力,造成边坡失稳。 (5)不良地质地形路段,山体滑坡或路基滑移。(6)道路防洪标准低,路面设计洪水位标高不够或涵洞孔径偏小,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洪水漫溢路面、水洗路面甚至冲毁路基。 (7)原有道路施工质量不佳,挡墙砌筑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砂浆砌筑不饱满,石料偏小,砌体整体强度不够。 (8)原有路基边坡坡度太陡,没有一达到设计要求。 (9)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处理不当,原地面未清除杂草或挖人工台阶,坡脚未进行必要支撑,填方在自重或荷载作用下,路基整体或局部下滑。 (10)填方填料不佳,压实不够,在水渗人后,堆密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造成路基失稳。 (1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在强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冲击下,造成边坡坍方。12)道路养护工作跟不上,涵洞淤塞导致排水不畅,造成水洗路面甚至冲毁路基。2.防治沿河路基水毁的措施 防治沿河路基水毁的常用方法有:铺草皮、植树、抛石、石笼及浸水挡土墙等。 (1)种草防护适用于土质路堤、路堑有利于草类生长的边坡,它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坡面。但经常浸水或长期浸水的路堤边坡,种草不易生长,故不宜采用此法防护。 (2)草皮的作用与种草相同,当河床比较宽阔,铺设处只容许季节性浸水,流速小于1.8m/s,水流方向与路线近于平行的条件下可以使用。 (3)植树一般是在路基斜坡上和沿河路堤之外漫水河滩上种植,直接加固路基和河岸,并使水流速度降低,防止和减少水流对路基或河岸的冲刷 (4)砌石防护分为干砌和浆砌两种。干砌片石用以防护边坡免受大气降水和地面径流的侵害,以及保护浸水路堤边坡免受水流冲刷作用,一般有单层铺砌、双层铺砌。在片石下面应设置垫层,它主要起整平的作用,并可防止水流将干砌片石下面边坡上的细颗粒土壤携带出来冲走,还能使防护的坡面具有一定弹性,从而增加对波浪、流冰及漂浮物冲击的抵抗力,使之不易破坏。干砌片石所用的石料,应是坚硬的、耐冻的和未风化的石块,为防水浸水及提高整体强度,可用水泥砂浆勾缝。 当水流流速较大(如4~5m/s),波浪作用较强,以及可能有流冰、流木等冲击作用时,宜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必要时,可与浸水挡土墙或护面墙同时设置。 (5)抛石防护主要用于防护水下部分的边坡和坡脚,免受水流冲刷及淘刷,也可用于防止河床冲刷,最适用于砾石河床。它不受水位高低变动的影响,亦不受施工季节的限制,新筑堤岸尚未沉实之前亦可施工。在附近盛产石料、沿线废石方较多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此种防护措施。 (6)石笼防护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用于防护河岸或路基边坡、加固河床、防止淘刷。 (7)浸水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边坡,以保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8)丁坝是指坝根与岸滩相接,坝头伸向河槽,坝身与水流方向成某一角度,能将水流挑离河岸的结构物。丁坝是用来束水归槽、改善水流状态、保护河岸的。(二)桥梁水毁成因 桥梁受洪水冲击,墩台基础冲空危及安全或产生桥头引道缺断,乃至桥梁倒坍,称为桥梁水毁。其主要原因有下列两种:桥梁压缩河床,水流不顺,桥孔偏置时,缺少必要的水流调治构造物;基础埋置深度浅又无防护措施。 为防治桥梁水毁,可分情况增建各种水流调治构造物和墩台基础防护构造物。 1。增建水流调治构造物防治桥梁水毁 (1)稳定、次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可根据调整桥下滩流、河床冲淤分布的实际需要以及水流流向等分情况加以选择。 ①正交桥位,两侧有滩地对称分布时,两侧桥头布置对称的曲线形导流堤。 ②两侧有滩地但不对称分布时,两侧导流堤一般布置成口朝上游的喇叭形。大滩侧为曲线形导流堤,小滩为两端带曲线的直线形导流堤。 ③桥位在河流弯道上,凹岸布置直线形导流堤,凸岸布置曲线形导流堤。 ④桥位与河槽正交,一侧引道向上游与滩地斜交,另一侧引道与滩地正交时,斜交侧桥头布置梨形堤,引道上游侧设置短丁坝群。⑤桥位与河槽正交,一侧引道伸向下游与滩地斜交形成“水袋”,另一侧引道与滩地正交时,斜交侧桥头设置曲线形导流堤,引道上游进行边坡加固,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小型排水构造物,以排除“水袋”积水,正交侧桥头设置直线形导流堤。若斜交侧滩地不宽,可设封闭导流堤消除“水袋”。 ⑥斜交桥位,两侧有滩地对称分布时,根据河槽流向,锐角侧设梨形堤,另一侧设两端带曲线的直线形导流堤。 (2)不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 不稳定河段上桥梁的水毁防治,可根据河岸条件、河床地貌以及桥孔位置等分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①桥梁位于出山口附近的喇叭形河段上,封闭地形良好,宜对称布置封闭式导流堤。 ②引道阻断支岔,上游可能形成“水袋”。为控制洪水摆动,防止支岔水流冲毁桥头引道,视单侧或双侧有岔及地形情况,可对称或不对称设置封闭式导流堤。 ③一河多桥时,为防止水流直冲两桥间引道路基,可结合水流和地形条件,在各桥间设置分水堤。 ④桥梁位于冲积漫流河段的扩散淤积区,一河多桥而流水沟槽又不明显时,宜设置漫水隔坝,并加强桥间路堤防护。 2。增设冲刷防护构造物防治桥梁墩台水毁 桥梁墩台明挖(浅埋)基础,应根据跨径大小、桥位河段稳定类型,分别增建基础防护构造物。当河床较稳定,冲刷范围小时,宜采用立面防护措施;当河床稳定,冲刷范围较大时,用平面防护措施

Ⅳ 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治

河流地质作用对河岸工程建设着重体现在冲洪积层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蚀从而形成内阶地,很多城镇都建容在阶地上。这是从地质学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即地质历史时期的河流地质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现今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河水对凹岸和凸岸影响的差异性,凹岸被冲涮潜蚀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稳;凸岸往往接受沉积而相对稳定,若河流呈直线展布,两岸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浸蚀;2)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淘沙作业,造成河岸应力回弹,引起岸坡失稳;3)河水位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涨落,同样会造成类似第2)点一样的后果,当然关键还要看岸坡的岩土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你问的问题不是很具体,我也是猜测你是在岸边进行相关工程建设。若是在河流中架设桥桩,那又是另一个专业问题。

Ⅵ 地壳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有何影响

地壳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壳的运动尤其是上升运动对河流的地质作用有较大的影响,常形成某些特殊的地形地貌.
一、 深切河曲
河流的中下游长期的侧蚀作用结果形成了自由河曲,(蜿蜒回环)如果这时上游地壳出现上升运动,那些么整个河流纵比降增大(高差增大)河水获得了更多的动能.由于动能增加了,下蚀作用便迅速增强,在原来自由河曲育的中下游,河床由于下蚀作用切入到更深的基岩之中,同时,切入基岩中的河流保留了原来自由河曲的确良形态特征(蜿蜒回环,弯道很多).如四川嘉陵江中下游.由于下蚀作用使自由河曲切入到基岩之中.
二、河流阶地
位于河谷谷坡上的不被水淹没的台阶状地形.
形成原因: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原来的河谷被抬高,不再有水淹没.
地壳多次间歇上升可形成多级阶地.
三、准平原与夷平面
现代江河的上游(源头处)多在山区,可以说从河流的演化历史来看,河流形成的最初阶段,河床附近的地貌通常是一些山地.这时的河流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尤其是下蚀作用,但如果地壳运动保持相对缓定(无大的上升、下降),长期的侵蚀作用结果,将会是下蚀作用使河床坡度变缓,侧蚀作用使河谷加宽并左右摆动,因而使山地逐渐被夷平,最终成为缓坡状平原.这样的作用过程称夷平化(以河地质作用于为主,包括其它外动力)准平原形成后,如果地壳相对上升,准平原又受流水的侵蚀再次被切割成山地.山地中山顶上保留了原来准平原的遗迹,具有较平的山顶,同时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准平原——由于外力(主要是河流)地质作用将山地变化为缓坡状平原.

Ⅶ 在一条河流上筑坝修建水库,水库的形成会对河流地质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好2000字以上) 跪谢!

大坝的建立能破坏河流在演化中力求建立起来的平衡状态。因为河流的搬运物在水库里发生堆积,使水坝以上河段的侵蚀基准面提高。而水坝以下的河段,由于大量搬运物被水库所截,河流的侵蚀能力增强,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可能遭受破坏。
简单来说就是:
上游地区:增加了地震、塌方等地壳运动及现象的爆发机率;流水侵蚀作用、搬运减弱,但堆积作用加强。
下游地区: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加强
河流泥沙多淤积在上游水库,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造成河口三角洲由以前的沉积作用转为海岸侵蚀作用,岸滩及岸外沙坝被侵蚀后退。最终导致河口三角洲及海岸带的侵蚀后退。河流上修建水库,势必造成河流上游储水量增加,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这样就增加了库区河段的承重量,这种重量一方面来自库区水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就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也会增加一部分重量。同时这种结果也会增加库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而下游则会因上游储水的流量前少,这样部分河床就会裸露出来,更容易遭受风化侵蚀,而在丰水期又会被淹没,可能会引发更强的水土流失。

这些方面展开写就够了 呵呵
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E6%B0%B4%E5%BA%93%20%E6%B2%B3%E6%B5%81%E5%9C%B0%E8%B4%A8%E4%BD%9C%E7%94%A8%20%E5%BD%B1%E5%93%8D 你看看中国知网的这篇文章

Ⅷ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凭流水的机械冲击力、化学溶解力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谷的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河流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河流地质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伴有化学作用。河流在大陆上分布极广,是塑造大陆形态和建造大陆沉积物的重要营力。
河水运动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位能转变为动能。 流水动能(K)与流水的质量(M)和流速有关。流水的质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响。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差与其距离之比叫纵比降。纵比降和河谷横断面形态、河床的粗糙度是决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组成物质随河段而异,有的是坚硬的岩石,有的是松散的沙、土层,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态的曲直、河谷断面的宽窄也都是变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征的河床上运动时,其水动力特征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质点的运动一般是不规则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缓慢水流,紧贴底部的薄层河水的水质点可以为规则的层流。河流中还有向下游推进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称环流。环流在直河道和弯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由于局部障碍还产生涡流。河流的流水动能和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是以破坏作用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①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进行侵蚀,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区河流中占显著地位。在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挟持,断面狭窄,纵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涡流。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蚀能力存在差异,河床纵剖面崎岖不平,常呈台阶状。河水流经其上则形成瀑布、急流。从高处跌落的河水,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沙、砾旋钻,磨蚀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阶后退。一段如此不断地进行,台阶终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头多有跌水,下蚀作用引起的掏蚀坍落,使河头向源头伸长,向分水岭上部发展,这种现象称溯源侵蚀作用。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力强弱不同时,侵蚀力强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岭向弱者方面迁移,甚至被切穿。两条河流相连,侵蚀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在连结点以上的上游。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不是无限的,当河流在河口到达其汇入的静止水面时,流速丧失,下蚀作用也就终止。外流河以海平面为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终极侵蚀基准面。此外,河流还以其流经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在大陆稳定和侵蚀基准面长期不变时,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起伏、台阶夷平,河床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流水动能减小。当坡度减小到流水动能与河水搬运泥、沙所消耗的能达到平衡时,河床的纵剖面在理论上是一条下凹的圆滑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力图达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总的趋向。 ②侧蚀作用,河水破坏河床两侧的作用。它是在河弯处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侧蚀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区河流中最为显著。天然河流总有弯曲,河水从直道进入弯道时,原来沿河流轴线运动的主流,因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偏向河弯的凹岸,造成横向水位差,从而单向环流发育起来。环流的表流冲击凹岸弯顶的下段,掏蚀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环流的底流带到河弯凸岸边堆积,形成边滩。随凹岸后退扩展,凸岸边滩增长,河弯顶不但后退而且缓慢下移,河床的弯曲度加大,变成 S形,进而演变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这种形状的河流称河曲或蛇曲。当两个河弯贴近,河水便冲开连接两弯的细颈部,弃弯走直。这一过程称为裁弯取直作用。遗留下的废河道,变成了新月形的牛轭湖。河弯在环流作用下,不断摆动,使河谷的谷坡不断破坏,河谷底部加宽,但河床的宽度基本不变。侧蚀作用使河床的长度增加,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积物中迂回流动。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可使除赤道区纬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区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离,从而加强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将碎屑物质、化学溶液运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来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带入河中的机械碎屑或化学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蚀河床的产物。河流的搬运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
河水搬运机械碎屑的能力、搬运量以及搬运方式,都与其流速、流量和河床的组成物有关。河流的机械搬运能力,指河水搬运碎屑中最大颗粒的能力。搬运碎屑的粒径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河流的机械搬运量,指河水搬运碎屑的总重量(按百万吨/年计)。搬运量与流速和流量,特别是流量有关,而且与进入河水中的碎屑量有关(河水的含沙量与来沙条件)。所以,山区急流流速大,可搬动巨石;但流量小,搬运的总量少。反之,平原区河流流速小,只能搬运沙和粘土;但流量大,搬运的总量大。
根据碎屑在搬运时的运动特征,机械搬运方式可分出:①推移,碎屑(一般是粗砂或卵石)沿河床滚动、滑动;②跃移,碎屑(通常是沙)贴近河床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碎屑(主要是粉沙和粘土)不接触河床,悬浮在水中移动。碎屑在水中被搬运的方式随流速和碎屑的粒径变化而转变。碎屑在搬运过程中相互撞击、磨损,所以随着移动距离的加大,碎屑的磨圆程度增加。
河流溶运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自可溶性矿物中分解出的离子或胶体。一般每升河水中溶有150~300毫克盐类,其中以钙、镁的碳酸盐含量最多。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搬运物质的沉降和堆积作用。河流只发生碎屑物质的机械沉积作用,几乎不发生溶解物质沉淀和胶体物质凝聚的化学沉积作用,这是由于河水中溶运物质远不饱和,也缺乏适合于化学沉积的稳定环境。
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或水中碎屑量超过河水的挟带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叫冲积物,由具不同粒径的碎屑组成。碎屑的磨圆度好,粒度分选性也好,具层理。河流的沉积作用可沿流程发生,但以流速骤减处最显著,如山口、河口。河流在山口处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减低,碎屑沉积成扇形,称冲积扇(干旱气候区的间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称洪积扇)。在弯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边滩,随着河床的摆动可以扩大发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没的河漫滩。河漫滩形成后,如果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床因而被蚀低,于是先期形成的河漫滩则高出河面位于谷坡上或谷底,呈台阶状,叫河流阶地。河流到达海面,流速消失,搬运来的碎屑物全部沉积在河口,平面上形成“△”形,叫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增长,陆地向海洋扩展。

Ⅸ 河流地质作用中哪些作用及哪些产物对于探讨地质历史的事件最有意义意义何在

这个还真没抄记住多少,大二学地质地貌学的时候基本睡觉睡掉了,汗。
一、河流的三大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二、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地地貌,比如卡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这些地貌对于研究岩层的发育
历史就有很大代表性作用,对研究完整的地球岩层就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丹霞地貌的研究
是全世界唯独中国拥有的独立学科。
三、搬运沉积作用下,容易形成化石,比如,煤炭,煤炭就是树木的化石,这对于研究历史上的
动植物发展及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如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护具有很
大的作用。
四。只记得这么一点点,汗!

Ⅹ 三峡工程的建成对大坝上下游的河流地质作用有何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成其对上下游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您说对上下游地质作用有何影响,我就我所学的知识给您做一个回答,供您参考:
首先说一下地质作用:流水对地质的作用表现为几个环节,依次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堆积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在板块运动和各种地质作用下,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变成变质岩,之后火山爆发出来形成岩浆岩,就这样完成了地质循环。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三峡对上下游的影响:
对上游:使上游地区流水减缓,流水侵蚀减少,搬运速度和能力减少,堆积作用增强。上游地区为山区居多,因此上游地区的山沟不会往下继续深切。在某些地区会出现河沙大量堆积,加上水的重量,增加了上游地区地壳承受的压力;另外上游地区有较多的断层结构,大量的水堆积在此,侵入大地内部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加速断层的上下运动,因此会有人猜测说汶川地震与三峡大坝的建设有关,同时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总的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上游地区地质作用的影响会使得上游地区地势趋平。
对下游:对下游地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水量减少,一方面带来的泥沙少了,对下游地区平原的泥沙补充就很有限了,在建设三峡大坝之前就有专家提出上海崇明岛会不会被海岸侵蚀掉,结果模型显示不会有太大影响就建了起来。另一个影响就是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就是河流向下切的深度会增加,因此下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崎岖不平。
另外补充一下: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下游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影响是很大的,有可能使其湖面进一步缩小,从而影响环境和气候,总的来说,三峡大坝对上下游地质的影响是长久的,缓慢的,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上下游气候的影响将是非常直接的,不可预测的。现在热点讨论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有很多项目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回答完毕,谢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