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普是什么意思
1. 科学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它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1)地质科普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科学的分类:
1.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2.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3.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4.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
5.已经成熟并被社会承认的科学称为"显科学",尚未成熟,还处于幼芽阶段的科学则可称为"潜科学"。
2. 地理科学专业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有什么区别
1、地理科学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回现代地答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
地理科学专业以重基础、重技能、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重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与地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因学生而异开设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一门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2、地理科学类专业将来向哪些方向就业:有矿产资源方面的,还有航天航空的,旅游方面的,等等和地理有关的行业。
3. 什么是科学
一、惊奇
人类都有惊奇的心理。我们看见一物,必讶问这是什么东西 ?遇见一桩事,必问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种惊奇的心理,就是科学的起源。最初的人类,看见天然界中日月、山川、草木、鸟兽各种不同的现象,首先要辨识这些现象的不同,然后要解释这些现象的道理。把这个心理往前发展,就是科学的进步。但是有一班哲学家说:惊奇的心理,只能创造宗教,不能创造科学,因为人类到惊奇不能解释的时候,就把神来解释,那心上就圆满了。我觉得人类有惊奇的心理的时候,总想得个理性的解释;如果想了多少法子,还不能解释,方才归依宗教。所以惊奇的心理,对于科学的起源,总有一部分的潜力。
二、求真
无论何人,总想明白万事万物的真理,人类的心理,总是信真实而不信假伪的。就是迷信糊涂的人相信假伪的,他的心上是把假伪当作真实;如果有人叫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他所信的是假伪的,另外还有个真实的,决没有不“舍其所信而信之”的。亚拉伯成语曰:“不知其不知,才叫做愚,”若是能叫他知其不知,他便不是愚了。就是有心作伪的人的心中,仍然有个求真的趋向。
司金 (Ruskin)说:“求真的渴望,仍然存在于有心作伪的人的心中。”这话深有意思。例如点金化学家说:铜钱可变为金,这个学说盛行一千年,但是自 17世纪,有人证明他是假的,也就没有人相信了。又如星卜、命相之流,他的心上何曾不知道他所说的都是骗人的,不过因衣食、名声,不得不说诳话罢了。但是有一派悲观的哲学家,以为“人爱欺骗”。 (就是假伪 Man loves deceit)这话我还未敢深信。因为人所以受欺骗的缘故,还是由于“外铄”的,不是由于天性的自然。
三、美感
美感无论是物质的,是精神的,都是人类所共有的。物质的美,是外界的可以感触器官的美;精神的美,是心理上的异中求同综合的判断 (synthetic judgement)。然而精神的美,常常隐在物质的美的后头。科学家以为天然界是美的,因为天然界各部分的秩序 (or-der of parts),是恰恰支配的得当,不是紊乱冲突的,这是物质的美。我们把异中的同点综合起来,成了理论定律,用他去推论、审度、判断,也是不紊乱的、不冲突的,这就是精神的美。这物质的美感和精神的美感,最初的人类也有的。考古学家查得冰川时代的洞居人类乘在灰石上所刻的毯象的图像,有写实的意思。试问那样野蛮人类,为什么要图像呢 ?是因为他们有物质的美感的缘故。最初人类,解释现象界的繁复,也想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成一种有系统的理论 (参观以下说简约节 ),是因为他们有精神的美感的缘故。科学家何以尽心竭力研究科学呢 ?因为科学中间有和一 (不紊乱,不冲突。参观以下说美节 )的美。所以科学的起源和他的进步,美感也是一个主使的原因。
四、致用
这个科学的起源,要分两层的说法。在太古的时候,这个想致用的心理,对于科学的发生,或者有狠大的潜力。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类,穴居野处,茹毛饮血,渐渐觉得天然界中所有天然的器具,实在是不够用的,总想拿这些天然的材料,制造一番,来供给他们饮食起居的日用。但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是在文艺复兴的时候重行出世的。当这十五六七世纪的时候,那些科学家,像加里里约、牛敦并不是为致用而研究科学的。一直到了近来五六年十问,才有许多科学家,特意地为致用来研究科学。所以致用这一层,在中古期的科学降生,没有什么力量:不过近来的科学的进步,致用也是一个狠重要的主动 (motive)。
五、好善
人有好善恶恶的本能。卢骚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善恶。”这话不错,但是我们心里总有个比较的善恶。这个比较,是从辨别得来。科学是辨别的武器,不是糊里糊涂地把前人所说的善恶就当作善恶,必定要明明白白地研究出一个道理来。如果要能辨别善恶,来做行为的标准,必定要发达科学。
六、求简
宇宙万象,繁复不同。古时人类,已经想提出一个纲领来,研究宇宙的真理。因为对于繁复的东西,若是没有简约的方法,简直是对付不了,理不出一个头绪来。所以科学之唯一的方法,就是简约。至于星卜、命相各种邪说,都是故作繁难,不要使人家懂得清楚的。因为如果人家懂得清楚,他的本身就不能存在了。古代点金化学家,也是如此。他教人家点金的方法,故意用颠倒错乱的数目,来蒙蔽人家。人家学过,仍然不懂。倘人来问他,他便答道:“你下次就可以稍为清楚些了。”所以这些邪说,是科学的仇敌。科学是从繁复之中,用简约的方法,理出头绪出来,刚刚合我们心坎儿上所要懂得的。譬如,我们有书一架,各色不同,若有人把他编成目录,叫我们可以随时取阅,不费时力,我们必定感激他。科学就是替我们在天然界这修养大书架上,用简约的方法,理出一个目录来,我们怎得不感激科学呢 !二、科学的效果
我们人类依据以上种种的心理,来研究科学。科学的发达,就是这几项心理往前发展。现在我们要问:科学既是依这几项心理而发展,还是每项心理,有一个特别的效果呢 ?还是他们的发展,都趋向同一的途径呢 ?我们的答案是:“一定趋向同一的途径。”第一,因为奇和真实是递相发见的:第二,因为真实和美、和功用、和善,原是分不开的东西;第三,因为真实是由简约得来的。怎么讲奇和真实是递相发见的呢 ?不懂得的就是奇,既懂得以后,拿来应用不得生谬误的,就是真实。我们因为惊奇、求真两种心理来研究利,学,期望能懂得这个奇,又渐渐的逼近于真实。如算学的得数,先得万位,再得千位,再得百、十单位,再得小数,一层一层的逼近。然而当每层前进的时候,层层里面有现象发见,这就是奇。再从这个奇又往前研究,我们的知识更增加,我们又得一层真实。凡是研究科学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例如,鲍以耳研究气体的行为,看见气体的体积,因压力而变迁,这是个奇。因此研究,就得了“气体之压力与其体积成反比之定律”,这是个真实。但是这个真实,仍不是绝对的。从此再往前研究,知道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有新现象发见,就是“气体可变为液体”,这又是个奇。因此研究,就捐了气体变液体之理论和分子的物理之知识,这又是一层真实。从此再往前研究,又有进步,知道“液体变为气体之时,必收吸热若干”,这又是个奇。因此研究,就得了热和形体变迁的关系,这又是 — 层真实。因惊奇求真,于是研究科学,得和真实相逼近。奇是无穷的,真实也是无穷的。知识增加,层层不绝,我们所以有许多的乐趣在这里,罗司金说:“知之不全,而又知之不已,人生之乐,莫大于此。”唐姆司 (Thvr95)说:“我们所得之真实,可以逐渐进步,并且可以随时增加确切。”科学家对于绝对的真实,自然不能断定他是已得的,然而就此逼近的真实,叫我们有预测的能力,也不妨就把他叫做真实,至少也可以把他叫做“实用的真实”了。
怎么讲真实的就是美的呢 ?美有两个不可缺乏的原素:一是秩序,一是谐和,譬如,一室之内,桌椅图画东倒西歪,毫无秩序,决没有美之可言。又如,一队音乐嘈杂无章,各乐器所发之音不相谐和,也决没有美之可言。这两种性质,在科学里边发展得最完备。因为各科学都以算学为基础,算学是最真实的。所以算学秩序整齐,丝毫不可紊乱。必先得第一层的张本 (data),然后能得第二层的得数 (result)。不能无凭藉而妄行,也不能桎梏而牵就。又,算学的理论,彼此谐和,决没有自相冲突的地方。例如,一个问题,用数学算之,其得数如此;用代数算之,其得数也是如此;用方格图算之,其得数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得数,都是真实的。就是气体之定律,如鲍以耳之定律、格罗撒克之定律、达尔敦之定律,都是左右逢源,无一点背谬的地方。因为这些定律,都是真实的。就是生物学、社会学里边各种理论,有貌似不相调和的,然而自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精神,指算学确切的精神,并不是说种种学说,都要拿算学公式来表明他 )输人生物的社会的学问之后,这些学问里边的定律理论,都是逼近于真实的,并没有不相谐和的地方。就拿达尔文和克尔泡得金的学说来说:外貌好像两相矛盾,其实并不是不谐和的。达氏的学说是强的存,弱的灭;克氏的学说是互助的存,独孤的灭。但是我们要记得达氏的原文是:“最适宜的就能生存。” (The fittest survive)和克氏的学说并不冲突。况且强、弱两个字,不是专指体大力强说的;因为地质历史上、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体大力强的东西,反而都灭了,是因为不适于环境的缘故。互助是发达人为同情,是合于大家的心理的,那才真正是强。这样看来,克氏的学说是比达氏的学说更加精密,更逼近于真实,并不是不谐和的。科学是以求真实为目的,真实的才能有秩序,才能谐和。有秩序而谐和,就是美。
再从心理的一方面看来。我们观察外界,有千千万万的影子和我们的器官相接触。当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智慧,不能看出他们的同点出来,一把握在掌中,我们遇着无限的接触,只好见一个菩萨磕一个头,那就不堪其苦了 —— 那就没有美感就是愉快之可言了。幸而我们的智慧,有这个综合 —— 一把握在掌中 —— 的能力。不但在不同的接触之中,寻出同点来,并且把未曾接触的将来都可以综合在一处来预测他,没有紊乱,没有冲突。这个综合,就是知识的脊椎,就是思想的经济 (是有用的 ),就是精神的美,因为他是有秩序的,他是谐和的。所以安德雷 (Audre)说:“无论美是什么东西,他的根本总是秩序,他的精神总是和一 (unity)。”和一就是不冲突,就是谐和。明加烈 (Boincare)说求美和求有用的心理,都趋向同一的途径 (有用的就是真实的,见后节 ),因为凡是我们觉得美的东西,都是和我们的智慧相适宜的,所以我们可以懂得怎样可以利用他的。
怎样讲真实的就是有用的呢 ?科学对于物质文明,贡献得如此之多,这是狠便易看得出的方面。物质文明,替人类增加许多幸福,把人类的生活,从不美变成美的;茫特因 (Montaigne)曾经说:“科学是一个最大的装饰品 (美的 ),又是一个最良的应用品 (有用的 )。”但是这个物质文明,可是真有益于人类,我们可以应该享受他。还有些别致朋友 (像托尔司泰一般人,“别致朋友”这四个字,是 吴稚晖先生给这一般人的徽号 ),都说不是 !不是 !在这篇里面,不能作详细的辨明,我只能截取科学的断案,说:科学的本身,是有益于人类的,我们大家都应该享受物质文明。这是功利 (utilitarianism)的方面,现在撇开不谈。我们再谈理论的一方面。我们的科学知识,都从物质的经验得来,真实不虚,无可辩驳的。科学战胜所得的地方,永远不会再被仇敌抢得去的;因为依科学的方法,层层论断,是确切而不可移,最适宜于应用,决不至受他欺骗的,例如,我们试验多次,水到摄氏网络即沸腾,因此事实构成定律,就可以预测无论何时何处的水 (须非溶液 ),都是到网络就沸腾。又如几何学中的种种原理,把他量地是准的,把他造机器是准的,把他测算热、光、电动之分量也是准的,就是拿他来研究社会学中人口、货晶增减各问题也是准的。况且依这些定律、原理推去,并可知道情境变迁之时,应有如何变迁的现象。例如,水中加盐,沸腾点必加高;水上减压力,沸腾点必减低。因为这些定律、原理等等,都是真实的,所以无论用于何处,恰恰适宜,永不欺骗我们的。这不是科学的大功用吗 ?所以哥脱 (Goethe)说:“凡是适宜的,就是对的。”赫耳姆毫斯 (Helmholtz)说:“我们对于外界之表释 (representation)何时算得真的呢 ?依这个表释,可以推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必有一定的事实发生,且若变其情境,并可推出结果之同变;那么,这个解释,可以算得真的了。”换言之,凡适宜的,可使我们预测将来的,就是真实的;因为他是真正有用的。
怎么讲真实的就是善的呢 ?科学的致用如此的大,在上节里面,我们已经截取科学家的断案说,科学的本身,是有益于人类的。若是我们拿野心家、资本家的罪恶加在科学身上,那就是不怪刽于手而怪刀了。科学既是有益于人类,那不就是善的吗 ?这是物质的一方面。再从精神的一方面说,科学所贡献于精神界的,分析起来,有两个新观念。第一,宇宙间的因果的关系。我们从试验里得了物质能力总数不灭的大理论,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明有因必定有果。我们要得好果,须得我去做。我和物是分不开的,我是物的一分子,物是我的环境。所以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求真实于生活之中。第二,是道德的真意义。从前人把盲信当作道德,科学家把怀疑当做道德:因为怀疑才研究,因为研究才有真是非,有了真是非 (就是真实和错误 ),我们的行为,才有标准。所以科学的道德观,要能辨别是非 (就是善恶 ),这是知的方面,就是以上所说的第二个贡献。又要能取是舍非,这是行的方面,就是以上所说的第一个贡献。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道德。”同科学的“真实的就是善的”的意思很相同。
怎么讲真实是由简约得来的呢 ?我们要在宇宙不同的万象之中,求出真实,必用简约的方法。否则茫无头绪。所以科学家权量现象之分量,必减少其外来掺杂的情境,然后可以权量我们所要权量的。例如,我们要量灯光之分量,必用一黑房,不让太阳光来掺杂他;我们要量空气传声之速率,必选择恬静的天气,不让风来掺杂他 (量声之速率尚有他种精密的方法,现在犯不着细讲他 ),这就是用简约之原理。凡是科学之方法,都是以算学为根据,确切而不模棱。赫切耳 (Herschel)说:“数目的确切,是科学唯一的灵魂。”因为算学是简约的,纵是高深的算学原理公式,终是有层次、有秩序可以寻绎,决不是紊乱无章,这就是比较的简约。因其简约,所以有用,所以是真实。这种思想,古代人类亦已有之。试看古代神异学说,以神鬼为操纵宇宙之主。然终承认天然界中,有一种天然力,虽神鬼亦须服从 —— 中国人说是数定的 —— 这就是承认天然一致之定律;这就是简约之方法。不过他们所用的材料,不是真实的,没有实验可以证明,所以闹到神异莫测的地位。科学是平民的学问,就是普通的智慧,都可得其门而人;因为他是简约而可解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不是神怪莫测,把我们送到莫名其妙的地位的。试看科学中最普遍的、最真实的定律,莫过于牛顿的吸力定律: G=M× m/D2。我们要知道这个定律,当先是他把两个球做试验而得来的。若是把三个球做试验,这三个球吸力的互相的关系,已经狠复杂,不能拿这样的简单公式可以表明得了的。若是用四个球、五个球 —— 百个球、千个球,那就更复杂,不能驾驭了。我们在前头说的异中求同的综合,也是简约方法。我们总要拿我们的智慧去驾驭现象,不能拿我们的智慧去跟随现象。怎么驾驭呢 ?就是简约的方法。用简约的方法,虽不能把真实完完全全的表托出来 (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可以和真实相逼近,叫我们在较稳而有限制的地盘上去进行,不至于生出空疏、笼统、紊乱、冲突的弊病来。波耳哈夫说:简约是真实的封锁。就是用简约求真实的意思,这样看来,真实和美、和功用、和善,是不能分开的东西。我们用简约的方法,可以渐渐和他逼近。但是什么时候可以能得着这个东西呢 ?拉耳默 (Larmer)说:“真实住在深井里边,我们永远不得到井底。”然而我们要问:如果我们果然到了井底,那还有什么生活的乐趣吗 ?进一层说,那还有什么生活的存在吗 ?
4. 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旅游)专业什么意思
在旅游行业中,大多数导游都没有地质学知识。在给游客讲解只能照搬景点版介绍上的文字。但权他又不知其所以然,故会弄出很多笑话。比如某景区播音员在念到第四纪海洋性冰川时,就自作聪明地念成第四世纪海洋性冰川。
而旅游景点大多数是由山川地貌,河流湖泊等构成。所以学地质学的去做导游,就可以发挥特长。
现在地勘专业就业形势不太好,而旅游业需要地质或地理专业的人去做导游。
地质(旅游)专业除学习地质学外,还要学习旅游相关知识。
5. 地质学家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有点泛啊,我试着回答下
首先解释一下地质学:地质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简单地说,地质学家就是从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计这个答案你看着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试着具体点
地质学家的任务,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结构、物质构成和演化规律,以了解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学等。
第二,是在前一条基础上弄清楚物质(各种矿物、元素、流体物质等)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规律,弄清楚各种岩石矿物、地下水的产生(或循环)条件和埋藏条件,为找矿采矿、采取地下水服务,以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分支学科包括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矿床学等
第三,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弄清楚各种地质活动产生的原因或触发条件,弄清楚它们对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影响,以便避害趋利,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灾害损失。分支学科包括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
任务这几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的在读硕士,限于水平有限,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错误,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当前的地质学研究者们正在做的事,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关书籍、文献资料阅读,一般入门级教材可以读《普通地质学》,有数个版本,区别不大。
至于地质学家平常都在干什么嘛:先确定研究课题,再讨论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后多半会到实地考察、采样,再回学校或研究单位,通过实验或信息手段处理样品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最后提交研究报告。
因为这个学科需要现场调查、勘测、取样什么的,所以搞地质的经常在野外跑,不少时候还会在人烟比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还是比较辛苦的,并且有一定危险性(我读本科时必修课里还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当时汶川地震时,所有人都往震区外跑,有三队人却是往里面跑,其一是部队,二是医生护士,三就是搞地质的了。以前有句话叫“嫁人不嫁地质郎”,说的也是这么回事,不过现在情况要好得多了,可以开车到很多地方,不像过去完全靠两条腿,多数情况下也不需要风餐露宿,只不过仍然是要经常跑野外的,回来做的事就是做实验、处理数据、研究讨论结果和写报告。
6. 地质学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我的导师是研究数字地质与遥感地震的,他曾经对我说:地质学如果离开了物理学版化学就是空谈。
我认权识的地质学博士基本上都转到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人是纯地质学研究,因为地质学很多知识只能靠嘴说,然而嘴说又争议大,所以很难获得国家一些项目的支持,影响学者评职称。地质学的学科知识可以归纳到物理学化学,地质现象的描述可以归纳到地理学。
工作后,单位的老一辈说:地质的嘴,测量的腿,意思是说地质学你要能够自圆其说。但是你用嘴说的真实度有多少呢?目前大学地质学写论文必须要求定量分析,与其说是研究地质学,还不如说是其他学科的延伸。
如果一门学科的研究太依耐其他学科,这门学科发展会受到阻碍,例如如果说计算机技术没有发展,遥感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以晚辈的浅见,大学本科阶段地质学可有可无,我感觉太尴尬了。
7. 什么是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球科学菁英班、地质学(基地班)和普通的地质学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菁英班今年第一年招生,是武汉地大和中科院的八个研究所联合办的,官方名称叫C2联盟。地大为了这个菁英班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叫李四光学院,教务处长杨伦亲自担任院长,师资优选全校最好的老师和中科院的优秀教授任课,学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我儿子就在这个班。
分数在不同省份不一样,大致和基地班持平,据说有些省份要比基地班高一点,我们省怎么也要高个五、六十分才敢说有把握,我知道他们班有个孩子实考分比当地一本线高80多分。当然最好还是要有自主招生的分了,自招过了多这二十分把握性要大得多,地大这种学校虽然很不错,但是很多人对它还是有误区的,认同度不高,考分高了报觉得亏了,其实从科研水平、专业排名、就业形势、毕业生薪资待遇,武汉地大的地学在全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从高考分数角度衡量性价比非常好。广州具体多少不清楚,您可以查一下当地近几年基地班录取分数参考一下,无论菁英班还是基地班招的人很少,每个省过不去三两个人,有些省甚至就招一个学生,所以偶然性很大,前几年的分数只能参考。
补充一下基地班和菁英班的区别,除了楼上说的,还有就是菁英班学的东西要比基地班多,地质学基地班主要课程还是地质学,而菁英班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与卫星监测等四个大的方向,到大三大四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再细分,去八个不同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研究性学习。
该校“地球科学菁英班”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学生志愿,选拔自主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有志于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高考优秀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菁英班管理采取大学二年级分流补进,大学三、四年级只分流不再补进。入选菁英班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学习基础课,大三分四个专业自主选择学习,大四进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所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本科期间有机会参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关专家开设的专题课程和讲座学习。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专项奖学金,并可获得推荐保送攻读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机会。
另:我也是地大的,今年是首届菁英版招生,高考的时候会招生,且经过大一学习以后,在大二时会进行分流补进,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方向进行培养,菁英班的同学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每学期都会淘汰掉5名左右的同学,其他专业的同学如果学习好也可以再大二的时候申请进入精英班。
望采纳!!
都是转的
9.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