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金矿的地质作用有哪些方式
① 石油地质的问题 矿物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变质作用三种类型
② 矿物的形成方式有几种
矿物是自然界中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根据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三种。内生作用的能量源自地球内部,如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外生作用为太阳能、水、大气和生物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风化、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指已形成的矿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改变的作用。在这三方面作用条件下,矿物形成的方式有三个方面:气态变为固态 火山喷出硫 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可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可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我国台湾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就有这种方式形成的自然硫。液态变为固态 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盐湖水长期蒸发,使盐湖水不断浓缩而达到饱和,从中结晶出石盐等许多盐类矿物,就是这种形成方式。(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地壳下面的岩浆熔体是一种成分极其复杂的高温硅酸盐熔融体(其状态像炼钢炉中的钢水),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温度低于某种矿物的熔点时就结晶形成该种矿物。岩浆中所有的组分,随着温度下降不断结晶形成一系列的矿物,一般熔点高的矿物先结晶成矿物。固态变为固态 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却,来不及形成结晶态的矿物,却固结成非晶质的火山玻璃,经过长时间后,这些非晶质体可逐渐转变成各种结晶态的矿物。由胶体凝聚作用形成的矿物称为胶体矿物。例如河水能携带大量胶体,在出口处与海水相遇,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电解质,使河水中的胶体产生胶凝作用,形成胶体矿物,滨海地区的鲕状赤铁矿就是这样形成的。矿物都分别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当外界条件变化后,原来的矿物可变化形成另一种新矿物,如黄铁矿在地表经过水和大气的作用后,可形成褐铁矿。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已发现且命名的矿物有三千八百多种(不包括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无机物。随着矿产的开采和研究的深入,矿物种类将会继续增加。目前人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矿物基本上都产自地球的岩石圈中。近来矿物学的研究由低壳扩大到地幔,推测将会发现一些地幔矿物。对陨石和月岩中矿物的研究,发现陨石、月岩中的矿物种类基本和地壳中的矿物一致。1.从矿物的分类及矿物成分来看,矿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两种。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矿物,如金刚石成分是碳,自然金成分是Au。化合物则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根据阴离子成分不同分为若干类:化合物类型阴离子成分硫化物 S-2氧化物 O-2氢氧化物 (OH)-1卤化物 F-1、Cl-1、Br-1、I-1碳酸盐 [CO3]-2硫酸盐 [SO4]-2硝酸盐 [NO3]-1铬酸盐 [CrO4]-2钨、钼酸盐 [WO4]-2 、[MoO4]-2磷、砷、钒酸盐 [PO4]-3 、[AsO4]-3、[VO4]-3硅酸盐 [SiO4]-4硼酸盐 [BO3]-3亚硒、亚碲酸盐 [SeO3]-2、[TeO3]-2硒、碲酸盐 [SeO4]-2、[TeO4]-2碘酸盐 [IO3]-2氧、氢氧卤化物 [O2Cl2]-6 、[(OH)3Cl]-4硫卤化物 S2Cl2以上各类化合物加上单质矿物共十八类。这些矿物中硅酸盐矿物种数最多,占整个矿物种类的24%,占地壳总重量75%,硫卤化物最少,只有一种。2.矿物的命名。矿物命名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化学成分命名自然金、硼砂。以物理性质命名电气石以其具有焦电性而得名,雄黄以其颜色呈橘黄色而得名。以形态命名石榴子石以其形态似石榴子的颗粒而得名。结合两种特点命名闪锌矿以其光泽闪闪发亮,而成分以锌为主而得名。以地名命名包头矿,是1960年在内蒙古包头发现的一种硅酸盐矿物。以人名命名 章氏硼镁石是为纪念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而命名。
③ 地球上的金矿是如何形成的
金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带型、卡林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矿等。
④ 金矿的地质成因
金矿床来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砾岩源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带型、卡林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矿等。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地质构造演化和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⑤ 形成矿物的内生地质作用有哪几种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的。因为它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一、岩浆作用可以形成矿物专。如在岩浆中的属典型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萤石。不同类的岩浆岩还有不同类的矿物。不一而足。
二、变质作用可以形成矿物,如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可以形成的矿物绢云母、蛇纹石、滑石、蓝晶石、蓝闪石、沸石、柯石英等。
三、构造作用亦可以形成矿物,如在构造作用下,岩石会被压碎、升温,可形成一系列矿物,如断层带中的石英、方解石,有绿泥石、石墨等等。
这些地质作用都可以再细分,都可以形成不同的矿物。
⑥ 什么地质条件下能形成黄金
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金在地壳中丰度值本来就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金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其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生金亦称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半成品,是从矿山或河底冲积层开采的没有经过熔化提炼的黄金。生金分为矿金和沙金两种。
矿金也称合质金,产于矿山、金矿,大都是随地下涌出的热泉通过岩石的缝细而沉淀积成,常与石英夹在岩石的缝隙中。矿金大多与其他金属伴生,其中除黄金外还有银、铂、锌等其他金属,在其他金属未提出之前称为合质金。矿金产于不同的矿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属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间。
砂金矿是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世界黄金生产的主要矿床,但经过几千年的开采,富矿砂多已枯竭,现在主要以矿金为主,砂金是产于河床湾曲的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起源于矿山,是由于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经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层或砂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形状各异。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
⑦ 金矿是怎么形成的,哪些地区金矿比较多
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除了进行装饰以外,它也是防止货币贬值以及具有收藏价值的一种物品。在投资方面,黄金也是一款非常不错的投资产品,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去投资黄金,以此来保证自己资产稳固,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但是黄金的投资虽然说波动不大,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黄金以及利用黄金的国家,在黄金矿产资源的探索上有着较为突出的实力。直至今日,科学工作者们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去寻求那些潜在的黄金矿产资源。这一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黄金作为一种资源,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本身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装饰价值,同时也有它的经济价值。无论在什么时候,黄金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⑧ 金矿的形成条件
砂金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砂金补给源、水动力条件、
地貌
特点。现侧重从
这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砂金分布的特征。
砂金分布条件
1
.
砂金
的分布严格受含金地质体的控制
“含金地质体”是砂金形成的物质基础,
并直接影响其分布。
所谓“含金地质体”
主要有岩金矿化体,伴生金矿床(点)及含
金
丰度值很高的
地层
与
岩体
。
实际资料表明:
(1)
多数砂金矿的分布与
岩金
矿产地密切相关
但也有少数限于其他地质条件,虽
有岩金矿分布不一定都能形成砂金矿床。如
小秦岭
是岩金
成矿区
,限于地貌等条件未
能形成砂金矿床。相反,在
大兴安岭
北部及
阿尔泰
等地区是砂金密布区,目前仅发现
一些原生金矿点或
矿化点
。
(2)
砂金成矿区大都分布于含金
丰度
较高的古老基底地层及大面积
侵入岩
的剥蚀
区
如
湖南
的
湘江
、
资水
、
沅江
、
汨罗江
,
江西修水
、昌江、
信江
、
新安江
水系的砂
金主要分布于
江南古陆
的
板溪群
、
冷家溪群
地层出露的
地区
;川西北地区的砂金矿其
补给源主要来自前
震旦系碧口群
、
志留系
茂县群及中上三叠统地层,及其中的原生金
矿点;
两广
交界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
加里
东褶皱基底震旦系与前寒武系地层中;大、
小兴安岭
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海西期
岩浆岩
大面积出露区。
(3)
大多数砂金矿床的
物质
来源具有多源性
例如,
金盆
砂金矿的物质来源主要是
白垩系
下统含金砾岩层,其次为二道洼群中的分散含金石英脉、
侏罗系
含金
砾岩
等多
源补给。又如
珲春河
两岸大面积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及含金破碎蚀变
带周围的伴生金矿及
第三纪
含金砾岩是砂金的补给来源
控制金矿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热液形成和流动、
沉积作用、生物作用等。
看来,现代不可能再形成岩金矿,岩金是不可再生的。而正在形成的砂金矿也是非常
缓慢的,
短时期内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砂金矿。
地球上储藏的金矿资源只能是越来越
少。当世界上的金矿资源枯竭时,黄金会价值几何?
金矿石如何形成的
金矿的采选:开采金矿床的类型金矿资源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为脉金矿,
矿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浆作
用、变质作用)形成,脉金矿又称山金矿、内生金矿;
另一类为砂金矿,
由山金矿露出地面后,
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破碎成金粒、
金片、
金末,
又通过风、流水等的搬运作用,在流水的分选作用下聚集起来,沉积在河滨、湖滨、海岸而
形成冲积型、洪积型或海滨型砂金矿床。
有的山金矿风化剥蚀后,
碎屑产物在原地堆积,则
形成残积型砂金矿床;如果沿斜坡堆积,则形成坡积型砂金矿床。砂金矿床又称外生金矿,
其成矿时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或现代。此外,还有一种伴生金矿,其
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属矿井过程中加以回收,并进行综合利用。
⑨ 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条件
北祁连山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特征与其演化、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控矿因素等条件是否具备,则是金矿成矿过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础。因而认真分析这些重要基础问题,查明成矿背景条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矿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
北祁连山金成矿区域涉及的主体范围为通常所说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是早古生代优地槽或裂谷-岛弧体制阶段演化的结果。由于它占有华北古陆南缘的特定时空位置,古地壳的不稳定性和构造的活动性,决定了北祁连山地区成为早古生代的造山带,并经后续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至今,无不叠加有深深的烙印。来自东方的环太平洋构造域和来自西南的特提斯构造域相比,后者的影响较为突出。印度板块的不断向北俯冲,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则不断地遭受着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褶皱期构造运动旋回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地震灾害频繁,热泉成矿活动多见,均表明北祁连山成矿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这对金矿的成矿来说,尤为重要。
2.成矿区域的地质环境
北祁连山成矿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壳沿古河西系构造裂陷发生,经过裂谷、大洋化、岛弧阶段的建造期
1)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分布特征
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广泛分布,表明裂谷-岛弧环境火山活动强烈,除大规模造岩的同时,并把上地幔、下地壳的贵金属、多金属等造矿元素借以有利的构造途径和各种状态的载体有可能运移到地壳的浅表部。随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建造了双峰式钙碱性—偏碱性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寒武纪裂谷期);以基性为主体的细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时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奥陶纪岛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带集中分布的蛇绿岩杂岩带,具有洋脊洋岛拉斑玄武岩系特征,是洋脊裂谷、岛弧裂谷深切洋壳重熔的结果,在洋盆闭合碰撞过程中,洋壳残片仰冲所致。在青海境内,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断裂以北西起边麻沟东至白柳沟一带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广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着白银厂-小铁山式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群成带分布。托来山西起龙孔大坂东至扎麻什克东沟一带以早奥陶世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带相伴发育,是蛇绿岩带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铬铁矿(玉石沟)、石棉(双岔)、玉石(玉石沟)等矿产与超基性岩直接相关外,还有铜-锌型硫化物矿(阴凹槽)、铁矿(大水沟、小水沟)铜-金矿(大二珠龙)、金矿(红土沟—川刺沟)等系列分布。
除托来山蛇绿岩杂岩带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岛弧扩张脊的蛇绿岩套发育,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而在托来山南坡延至红沟、大坂山地区,双峰式细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现,早期有学者认为红沟铜矿可与产有塞浦路斯型铜矿的洋脊蛇绿岩套环境相类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认为在晚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新生裂谷环境;但笔者认为不排除在晚奥陶世北祁连洋扩张的停止,有可能往南侧俯冲,原被动大陆边缘活化具有类岛弧环境的特征。红沟含矿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闭合、碰撞过程,由北向南逆冲拼贴,推覆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
2)多阶段岩浆-构造演化与不同构造型式对成岩成矿过程的控制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处于中朝—塔里木陆块南缘,即阿拉善、柴达木等两地块间的构造活动环境,该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微地体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活动的记录表明这一点,但其主要演化阶段应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优地槽的发展历程;以板块运动而论,经历了陆内裂谷—洋脊扩张—岛弧俯冲—大洋消减,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见走廊南山北坡复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复背斜,托来山复向斜的三分格局显示了北祁连山中西段的整体特征。沟-弧-盆体系的记录表明不同的构造环境分布着火山岩、岩浆岩各异的岩浆岩带,如中—上寒武统双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连河以北的复背斜带;早—中奥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带(或称蛇绿岩杂岩带)主要分布于上述中间复背斜带南、北两侧复向斜带。相应的花岗岩浆的侵入活动沿走廊南山北坡、托来山南坡区域边界深大断裂带发育。在青海境内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与中祁连山分界转换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分布区内,除小规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脉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显示并不强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复合造山带的形成,对中国大陆的拼合及最后转入陆内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的基底上,经过石炭一二叠纪上叠盆地的发展阶段,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过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积经过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断-褶运动,沿区域构造线NW—SE向呈断陷盆地展布,相应的岩浆侵入活动并不强烈。从中生代至新生代进入盆山发展阶段,形成现今的地质结构面貌,盆山体系展示了复合造山带发生、演化的历史记录,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的相应规律,为探索金的成矿地质环境提供了信息。
3)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曾进行过区域化探扫面和部分点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目前因资料未能收集齐全,也没有经过统计和综合整理,这里仅就少量的资料,粗略反映本区部分岩石地球化学场特征。根据1:20万野牛台幅和祁连幅少量岩石测量资料反映,有以下特征: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统地层中有明显富集趋势,其富集系数最高为2.8;②Au元素在闪长岩内富集,其富集系数为 2.0,稍次在斜长花岗岩内富集系数为1.7;③与金密切相关的元素 As、Sb在奥陶系地层和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较高。As元素在奥陶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2.1,在奥陶系地层中为1.5。
根据1:5万达郎农饲队幅和祁连县幅,岩石测量资料统计计算结果见表5-1。
表5-1达郎农饲队幅、祁连幅岩石含金性统计结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于中寒武统绢云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离差大。在副变质岩和寒武系、奥陶系各类火山岩中,尽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离差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层岩石中易于局部富集。
图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银厂-小铁山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含矿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场特征。海相火山岩区喷气-火山成因类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为铜、铅、锌等铜-多金属矿床;但一般均含贵金属元素伴生矿产,且以金、银为主体。含矿火山岩系及其相应的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所对应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场不仅是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矿产的成矿背景。虽在时间维上前者为早,后者从准同时延至后期改造叠加阶段,但在空间维上两者往往紧密相依,赋存于同一含矿岩系、同一构造部位、同一构造-岩性-矿化蚀变带内。原来的喷气沉积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化带、矿床、矿体不仅构成金(银)矿初步富集的载体,而且事实上构成了贵金属的物质来源,即矿源层。
图5-1白银厂矿田及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线(据邬介人等,1994)
①—区域围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矿岩系;⑥—近矿围岩
将白银厂矿田及其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的若干金属元素按其序号排列作出了含量对比曲线(图5-1),其总体特征反映了铜、铅、锌的高丰度值,其中含矿岩系近矿围岩更为突出。虽然曲线中缺少Au、Ag等连结点,但一般与Au、Ag矿化有关的Cu、Pb、Zn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异常相伴出现。无疑构成了伴共生金矿地球化学场的有利特征。
图5-2白银厂矿田各矿床和矿化带主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据邬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个圈;4—小铁山;5—铜厂沟;6—拉牌沟
对比白银厂矿田主元素在诸矿床或矿化带的分布特征,表明诸矿床的矿化度(Cu+Pb+Zn)曲线与贵金属的Ag曲线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铁山矿床规模大,Ag与主元素(Cu、Pb、Zn)正相关。铜-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矿石一般认为是喷气沉积产物,矿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铁山矿的伴生型金矿、银矿储量可达大、中型金、银矿规模。对金、银而言,其地球化学行动与铜、铅、锌元素相似而有差异;因而多金属矿床、矿化带、矿石亦是伴生型贵金属金、银矿产的矿源层、就位空间与矿化蚀变围岩;同时亦是共生型以至独立型金、银矿床的就位空间。
白银厂区域岩石、矿床主金属元素原生晕比值与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矿床、小铁山Zn-Pb-Cu型矿床主元素金属储量比三角图表明区域岩石、矿床(区)和矿床储量等三者三步变化趋势。说明火山岩系和诸矿床(区)相对集中于Zn-Pb-Cu型的分布区域内,前者较分散,后者显示集中的趋势;以折腰山、火焰山矿床和小铁山矿床而言,主元素储量比向两极分散,前者接近Cu端员点Cu(Zn)型域,后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银厂矿田两类矿床Cu、Pb、Zn的集中过程中,相伴的金、银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后期因素的叠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银元素的再迁移再富集,加富老矿体,产生新矿体。
3.成矿前的控矿因素与物源的准备
从北祁连山复合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和基本成矿事实出发,以最新金矿成矿理论为指导,来总结本研究区金矿类型及其控矿因素,不难显示其各自的重要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构造”因素在金成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板块构造体制控制着北祁连山裂谷-岛弧系的发生、发展以及大洋板块的不断消减直至碰撞造山。区域大断裂一般都是超壳断裂,往往控制着岩浆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动中心与盆地的沉积,不同板块的接合带、俯冲消减带、碰撞带都经历了热动力变形变质过程。巨大的韧性、韧脆性剪切带、强片理化构造破碎带为深源成岩成矿物质转移至地壳的浅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级序的构造可直接为成矿提供就位空间。研究区内的黑河断裂带具有长寿性质,在早古生代控制着双峰式火山岩带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绿岩带和岛弧俯冲杂岩带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着石炭—二叠纪的上叠盆地沉积及盆地的发生与发展,在中、新生代还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铂矿的分布。其两侧的次级断裂、韧性、韧脆性剪切带、片理化带、断层破碎带等强构造蚀变带的扩容作用为成矿元素迁移、矿液的富集、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图5-3白银厂矿田区域围岩、近矿围岩及矿床主金属对比(据邬介人等,1994)
1—区域围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矿岩系;6—近矿围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个圈;10—小铁山;11—铜厂沟;12—拉牌沟;13—折腰山和火焰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14—小铁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可产生不同的岩(矿)石系列,代表着一定的物质环境,亦可称之为一定的地球化学场,构成成矿的物质基础。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别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成带分布表明下地壳上地幔物质上迁,造岩亦造矿。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裂谷岛弧带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员构成火山喷气成因类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白银厂-小铁山式)的主岩。赋矿的黄铁绢英蚀变岩带同时亦是共(伴)生金、银的富集场所;在托来山北坡蛇绿岩杂岩带以及托来山南坡扎麻什东沟脑—大坂山口晚奥陶世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铜-锌型硫化物矿床(阴凹槽、红沟),亦是共(伴)生金、银富集的场所和金、银成矿物质获初步富集后经叠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学背景场。
上述构造因素、火山岩浆因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前者为主导后者为基础。其次,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与后寒武纪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对金矿的成矿具有重要影响,如北祁连山褶皱带内的基底变质岩地体、托来山南坡与中祁连陆块分界深大断裂带两侧基底变质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为该地区增加了成矿的有利因素。中铁目勒—柯柯里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化带和巴拉哈图—茶汗河一带的金矿床(点)可能与之有重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