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在南极什么时
❶ 各国科考队都去南极探索,是因为哪种资源的存在
在世界五大洲中,南极洲是面积最小的,但也是人迹罕至的一块大陆。当其它大陆上都呈现出一派由人类主导的热闹场面时,南极洲上满满都是白雪皑皑且荒凉的景象。由于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使得这里的上空始终都被高压系统和低温笼罩着,因此南极洲上的冰雪终年都不会融化。再者,每年有那么几个月南极洲都会陷入一片黑暗,这种黑暗就是我们所谓的极夜。尽管如此,如今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科考队伍进行考察,南极洲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考察价值呢?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矿产资源,而且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对这方面的需求就越高,因此造就了许多国家不畏艰难困苦也要派遣科考队进入南极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南极科考站都建立在沿海区域,这不仅仅是因为沿海地区环境情况较为安全,还因为方便出行和物资供给。但是南极洲上的矿产分布情况至今仍未明确,它们有可能就分布在南极大陆的中央,而那里又存在着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因此人类想要对南极大陆进行成规模的开发,估计还需要一些时日。
❷ 我来问一道地理题。
地质历史时期,大量植物存在才会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
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冰雪覆盖,不会生长形成煤的植物
说明过去南极洲可能位于比较温暖的地方,后因大陆漂移逐渐到达南极地区。
❸ 南极的白昼是几月到几月
40年来,李华梅曾先后在10多个省、自治区进行过野外地质考察,并涉足秦岭、西藏高原等人迹罕至的地区。她曾率先在国内用反磁化研究地层,多次解决了生产实践中有关地层层序与时代的难题。尤其是对华北平原第四系古地磁的研究,曾获得国外同行的赞誉,曾受到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大会的表彰。
1983年12月4日到1984年1月4日,作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的李华梅,受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派遣,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赴新西兰南极斯科特站工作了32天。李华梅成为中国第一个到南极考察的中年女科学家。
南极,也同北极一样,有永昼永夜的现象,李华梅这次到南极考察,正赶上32天全是白昼,没有夜晚。所以,这次考察无法按天记载。只好按小时计算。
李华梅于12月1日乘喷气客机在夜色中从北京起程了,天亮后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机场降落,换机到达新西兰的克赖斯特彻奇。她领到一大堆防御严寒的衣物:羽绒衣、风衣、毛帽、毛袜、防寒靴等。她穿上靴子,登上军用运输机。4天的飞行,把她送到离祖国1万6干多公里的南半球极地。她从机舱里走下来,脚穿四、五斤重的靴子,在南极的大陆上踏出了第一个中国妇女的脚印。
李华梅举目一看,这南极大陆,到处是冰源、冰山、冰障,气温平均在摄氏零下56度。她不顾观赏这奇异的风光,她开始工作了。她除了穿戴沉重的防寒衣物外,还要背罗盘、地质锤、钢锹、照相机和食物,在平道上走都感到费力,更何况在冰川沟壑间长途跋涉,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饿了就吃点土豆泥、压缩饼干、罐头和冷饮;困了就钻进"睡袋"里。由于吃不到蔬菜和水果,牙龈发炎,咽不下食物。有一天只吃了两颗水果糖。李华梅用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高度责任感,完成了对中新生代火山地质的考察,完成了对第四纪地质、冰川地貌以及古老岩系的考察,还采集到古地磁样品、同位素样品等岩标本达60多公斤,为研究南极大陆维多利亚地质概况和罗斯岛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特征积累了珍贵的材料。
在南极考察期间,李华梅还曾在冰冷刺骨的花达湖中游泳一次,并摄影纪念,成为人们称颂的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因此她还获得范达站游泳俱乐部授予的纪念章。在南极范达站的纪念册上,还保留着当年用英文书写的"中国第一位妇女--李华梅"。
作为一个瘦小的中年妇女李华梅,在南极度过了连续32个白昼,除了牙龈发过一次炎外,连一次感冒没有患过,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华梅很有风趣地说:"全靠吃身体老本了"。
李华梅完成南极考察归国后,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部拥有45万字的研究专著--《南极横断山和罗斯岛地区地质地球化学》,这是她对我国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李华梅前期曾参加过由张文佑教授主编《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工作。1978年参加华北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79年参加黄土堆积演化、第四纪年代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此外,还在国内外发表很有影响的重要论文30余篇。李华梅曾出席贵州省劳模代表大会,被命名为贵州省和全国"三八红旗手"。
❹ 南极的范围是什么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南极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我们可以用它指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点,甚至还可以用来指南大洋。但是,南极区域的范围有多大?它的界限又应该怎样划分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根据本学科的特征,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植物学家主张以南半球树木分布的界限作为南极区域的界线,按照他们的主张,南纬50°以南的区域为南极区域;气象学家认为应以南极夏季的1月份10℃等温线作为南极区域的边界,这样,南极区域界线就被界定在南纬50°~55°的地方;地质学家则认为南极区域的界限应该为南极大陆的实际边缘,按照这个方法划分,南极的范围几乎就相当于是南极洲的地域范围。
1958年2月,在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的首次会议上,专门就南极区域范围的划分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国科学家一致认为,南极区域应当以南极辐合带作为边界,同时也包括辐合带以外的一些具有南极环境特征的亚南极岛屿。另外,天文学家还从南、北极受太阳的照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南极圈(南纬66°33′)为南极区域北界的理论。
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南极条约》,并把南纬60°以南的广大区域规定为该条约的适用范围,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区域理解为南极区域,并广泛地使用。这也就意味着,南纬60°以南的所有海洋和陆地都属于南极区域范围。也就是说,南极区域包括南极洲和南大洋两大部分。
❺ 南极的铁矿在哪里
铁对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铁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上有了一个巨大的进化和飞跃,钢铁是现代工业的骨骼,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类十分重视对铁矿的寻找。
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的铁矿石在南极大陆,铁矿是所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产,其主要位于东南极洲。1966年,苏联地质学家在麦克·罗伯逊地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的鲁克尔山北部发现了厚度约70米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称为条带状磁铁矿层或碧玉岩。矿石平均含铁品位为32.1%,最富可达58%,其中三价铁含量高于二价铁。整个岩系厚度达400米,时代为晚太古至元古代。1971~1974年,他们在调查中确定了该地区磁铁矿和硅酸盐中铁的品位可以与澳大利亚西部的哈默斯利盆地、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区、加拿大的谢弗维尔地区和苏联的克里沃·罗格地区的铁构造相比。航空磁场调查资料表明,铁矿集中区在冰体下长120~180千米,宽5~10千米。
1977年,美国的霍夫曼和里瓦齐等人,根据航磁异常报道了在鲁克尔山西部的冰盖下的两个磁异常带,其宽度为5~10千米,延伸达120~180千米,他们初步认为这是鲁克尔条带状含铁层的延续。如果他们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该地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这就是目前一些南极地质学家所声称的“南极铁山”,其铁矿蕴藏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
另外,人类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往东,在西福尔山的冰川漂砾中,也发现有大量碧玉铁质岩砾石,但与查尔斯王子山脉所见的不同,这些含铁岩可能来自西福尔丘陵以南的宽2~4千米,长约120千米的冰下磁异常带。
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在恩德比地的纽曼孤峰群发现了太古代条带状含铁层,并且报道了努凯峰群附近的航磁异常。该条带状含铁层长750米,宽150米,厚20米,平均含铁品位为34.4%。
除此之外,东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中、西部,靠近威德尔海的石榴石和石英磁铁矿脉中以及马里皇后地的诺克斯海岸的班戈丘陵等地都先后报道有富含磁铁矿的岩系存在。
由此可见,东南极洲前寒武纪地区包含的太古代和早至中元古代的条带状含铁岩层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在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南美等冈瓦纳大陆的前寒武纪地质区均有发现。上述大陆的条带状含铁层,经过长期的去硅和去碳酸盐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富含铁的赤铁矿。例如在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和哈默斯利盆地都有储量约14亿~200亿吨、含铁品位极高的特大矿床。然而,由于南极洲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南极洲的低品位铁矿资源,在勘探和开发方面有许多不利因素,经营费用势必十分昂贵。所以在世界其他大陆的铁矿资源还未耗竭之前,人们还不会去南极洲去开采铁矿。
❻ 初中地理题 求大家帮帮忙
一、
澳大利亚西部是高原,中部是盆地,东部是大分水岭,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内
气候呈半环状分布
二、
证明了大陆漂容移学说
三、
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因为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地势平坦开阔
四、
①是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
不懂请追问
❼ 世界上第一个深入南极腹地并首次发现矿床的中国女地质学家是谁
金庆民来,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源在条件较好的单位从事技术工作,过着安稳的生活。但她却投身到新疆的地质勘探工作。在风沙飞舞、黄土没膝、时常遭受死亡威胁的茫茫戈壁,一刊是20多年。后来又两次到南极考察, 不顾生命危,孤军奋战,一口气跑了八公里,终于在南极腹地发现了大规模含铁岩系及相当规模的铁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深入南极腹地并首次发现矿床的女地质学家。
❽ 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知道大陆漂移不?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迭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版陆的一权部分,尚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当时气侯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聚煤条件良好,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随后到侏罗纪中期,古冈瓦那大陆开始解体。分裂出来的南极大陆 缓缓向南漂移,靠拢极地。大约到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之间,才移到现在的位置。
❾ 好莱坞巨片,讲述在南极洲探险时发生的故事
南极大冒险
零下八度 Eight Below
其它译名: 南极大冒险
极地雪犬(港译)
类 型: 剧情 / 冒险 / 动作
导 演: 弗兰克·马歇尔 Frank Marshall
编 剧: David DiGilio
石堂淑朗 Toshirô Ishido
主要演员: 保罗·沃克 Paul Walker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杰森·毕格斯 Jason Biggs
Panou
Moon Bloodgood
Brenda Campbell
上映日期: 2006-2-17
国家地区: 美国
为了搜寻一块坠落在南极岛上的神秘陨石,一支由三个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开始了他们的南极探险之旅。探险小组包括杰瑞·夏洛德(保罗·沃克),他最好的朋友库珀(贾森·比格斯)以及一个性格古怪的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格林伍德)。去南极考察探险,当然离不了在雪地上行走的特殊工具——雪橇,以及人们的忠实伙伴,雪橇犬。并且,这八条“精明能干”的雪橇犬都像他们的人类同伴一样,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头衔和称号:领头的“玛雅”、忠实的“矮子”、老实“老杰克”、力气大的“杜鲁门”以及奔跑速度极快的“影子”等等。
初登南极这块雪白冰雪覆盖的土地,探险队员们都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然而,他们却丝毫没有预想到,随着对极地的慢慢深入,更加恶劣的天气以及极为凶险的自然环境将带给他们越来越多的麻烦,甚至是对生存的极大挑战。果真,在乘着狗拉雪橇前进几日之后的他们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暴风雪,温度自然也是急剧下降。队员们自然是对眼前的状况有些准备不足。其间,更加危险的一幕也“适时”地发生了——其中一名队员不慎踩破了薄冰,掉进了刺骨的冰水当中,还好有勇敢的雪橇犬相助,及时地将绳索送到落水队员手中,令队友将其拉出险境。然而,眼前这场突如其来的猛烈的暴风雪却真的无法躲避了。阻断了他们的前进之路不说,几个人的生命也收到严重的威胁。无奈之下,眼看风雪势越来越凶猛的队员们只能被迫放弃一路上帮助他们的伙伴——雪橇狗,让其各自逃命去吧。
被抛弃的雪橇狗们拼命脱绳索以从雪崩中逃生,为了生存下去,它们挣扎着互相依靠,共同抵御严寒积雪的同时,还要为了填饱肚子与身形庞大的海豹搏斗。此时的八条雪橇犬就像生死一线的好兄弟一般,相互支持着。探险队的一行三人终于安全返回了基地,但冰雪中雪橇狗们拼命前行的景象却一直缠绕着他们。终于,抵不过良心的谴责,三个人同时决定,无论冒着怎样的危险,都要将他们忠诚的伙伴们拯救出冰雪严寒……
关于主演:
架着“好莱坞阳光新猛男”光环的保罗·沃克似乎也开始厌倦了纯偶像“买肉”的发展路线。也逐渐开始找寻更适合自己前进的表演道路。当然,动作类型片依然是其首选的捷径之一。于是,略显轻松、温情的本片以及同样在2006年上映的惊悚动作片《持续惊恐》(Running Scared)便成了他近来首选的大银幕作品。事实上,凭借《速度与激情》迅速上位的保罗在外形上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加之天资具备的不羁特质更是迷倒了无数的年轻影迷。05年上映的《碧海追踪》中,与性感撩人的杰西卡·阿尔巴搭档,上演了一幕“碧海、蓝天、沙滩、形男靓女”的好戏。尽管,影片并未取得特佳的票房成绩,但影片带给人的清凉与性感迷人之感还是招来了不少影迷的关注。如今,保罗又游出碧海,换了一身行头,改做南极探险的行当;摆脱海底恶鲨的追击,又与忠实的雪橇犬为伴。将人犬之情充分融入到了极地探险的惊险过程当中……
影片简评:
《零下八度》翻拍自1983年日本的惊世之作《南极物语》,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南极冒险影片,当年在日本上映引起了极大轰动,除了影片中壮观的南极冰雪世界,和惊险的逃亡场面,对面临危难下人性的复杂表现刻画得深刻感人,令人回味不已。此外,当年这部影片的配乐出自电子合成大师范吉利斯之手,堪称经典。而《零下八度》的音乐则是由奥斯卡提名配乐大师马克·艾斯汉姆负责,无疑音效与视觉将是这部冒险影片的主打。
尽管影片还是很难逃脱一些俗套剧情的纠缠,但真实的故事基础必定成为影片的最大卖点。以及演员们能否与不会说话的八条四足动物相互配合的默契且有出彩的发挥也相当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