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地质时代
『壹』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这就是各时代的地层。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张系统完整的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古生物学两种方法来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地层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层或岩石的真实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用古生物学方法测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层的早晚顺序和先后阶段,不说明具体时间,称为相对地质年代。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地壳的演变历史。
地质学家把地层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远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为地球的发展初期阶段,距今时间最远,经历时间也最长,当时的生物仅处于发生和孕育时期。进入古生代时,海洋里的生物已经相当多了,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开始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龙、始祖鸟、鱼龙、古象等大型动物相继出现,地球生物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了深入揭示各地质年代中地层和生物的特征,地质学家又在“代”的下面划分出许多次一级的地质时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为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些“纪”的名称听起来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来历。例如,在英国的威尔士地区,古时候曾居住过两个名叫“奥陶”和“志留”的民族,于是地质学家便把在这儿发现的两套标准地层称为“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又如,在德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侏罗山里发现了另一种标准地层,就取名为“侏罗纪”地层。而“石炭纪”和“白垩纪”,则表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层和白垩土,等等。
『贰』 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1)地层学方法(地层层序律:1669年,出生于哥本哈根的斯特诺(Nicolaus Steno,1638-1686)总结出在岩层之间,存在着如下的规律:岩层在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而颠倒原来的位置,应该是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于水平的状态,延展到远处才渐渐尖灭.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先形成的位于下部,后形成的位于其上部.注意:原始产出的上新下老,并非现在野外见到的地层都是上新下老,其中又有后期地壳运的改造.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倾斜、倒转)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泥裂、有痕等)作为“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判断先后顺序.
(2)古生物学方法(化石层序律):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质时期所具有的生物种属、类别是不相同的.时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少,生物越低级,构造越简单;时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多,生物越高级,构造越复杂.因此,在时代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对较低级,构造较简单;而在时代较新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对较高级,构造较复杂.
(3)构造地质学方法(切割律):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的测定
(1)铷-锶法、铀(钍)-铅法:主要用于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年龄;
(2)钾-氩法:有效范围大,几乎可以适用于绝大部分地质时间,而且钾是常见元素,许多矿物中都富含钾,因而使钾-氩法的测定难度降低、精确度提高,所以钾-氩法应用最为广泛;
(3)14C法:由于其同位素半衰期短,它一般只适用于5万年以来的年龄测定;
(4)钐-钕法、40Ar-39Ar法:精度高,分辨率强.
『叁』 地质的时代具体怎么划分
定义: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的时代和年龄。包括相对时代和绝对年龄。 地质时专代可分为:太古代属、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 地质时代的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整个地壳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划分若干纪如寒武纪、侏罗纪、第四纪。每个纪又分为二个或三个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划分与名称是国际性的,是世界统一的,世以下的划分与名称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来决定。与地质时代各单位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带。其关系如下: 时代划分:宙、代、纪、世、期、时。 地层划分:宇、界、系、统、阶、带。
『肆』 怎么判断地质年代
主要依据同位素进行地质年代测定:
常用的是U-Pb 同位素测年和Sm-Nd 同位素测年还有锆石U 同位素。依据是: 元素的衰变( 从一种同位素或一种元素衰变为另一种同位素或元素) 是匀速的,那么通过测量岩石中特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比值即可确定岩石的地球化学年龄。而放射性元素U 和Sm 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理想的天然计时计。
然而,近日,英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 第335 卷第6 076 期) 上原来的测年方法存在问题。原因是: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率并非恒定,因而其同位素之间的比值也并非是“常数”。
研究人员采用最新的加速器质谱技术对上述2 种同位素基准数据进行了重新测定。结果表明: 岩石样本146 Sm 半衰期仅为68 Ma( 而此前最近的测量结果约为103 ± 5 Ma) ,其中30%的样本的半衰期要比预期值更短。这就意味着,所有通过146 Sm 定年测定岩石,包括地球和月球最古老的岩石,甚至火星陨石,形成时间比预期的早20 ~ 80 Ma。同时锆石U 同位素测定结果也证实238U 和235U 的比值并非此前所认为的恒值137. 88( 该标准已经被沿用35 年) ,所得的最新校正值为137. 818 ± 0. 045。
根据上述最新校正值测算,地球的年龄比此前已知年龄减少了70 万年。
该新的测年标准将把包括地球诞生、大陆及矿床形成、生物演化以及气候变迁等在内的地质过程置于一个更为精确的时间表。它不仅带来了人类在地质计时精度方面的突破。
『伍』 请问地层的年代是怎么确定的
地层的相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地层的上下层序、地层中的化石、岩性变化和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来确定的。
(1)地层层序法 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后沉积在上。地层这种新老的上下覆盖关系,称为地层的层序定律。常利用地层层序来确定其相对地质年代。但在剧烈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这一方法就不能应用了。
(2)古生物比较法 古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如动物的外壳、骨骼、角质层和足印,植物的枝、千、叶等。地球上自有生物出现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有相应的生物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某一地质时期绝灭了的种属不能再出现。这一规律称为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新地层内的生物化石的种类和组合,往往不同于老地层内的生物化石的种类和组合。通常利用那些演化快、生存短、分布广泛的生物化石,又称标准化石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3)标准地层对比法 不同地质时代的沉积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其岩性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同一地质时期内,相同的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岩才具有相似的岩性特征。因此,可以地层的岩性变化来划分和对比地层。一般是利用已知相对年代的,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和特征的,易为人们辨认的“标志层”来进行对比。例如,我国华北和尔北的南部,奥陶纪地层是厚层质纯的石灰岩;广西、湖南—·带的泥盆纪早期地层为紫红色的砂岩等都可以作为“标志层”。还可利用地层中含燧石结核的灰岩、冰碛层、硅质层、碳质层等特征米定“标志层”。标准地层对比法,一般用于地质年代较老而又无化石的“哑地层”。对含有化石的地层,可与古生物比较法结合运用,相互印证。
(4)地层接触关系 是根据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米确定其相对年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接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角度(斜交)不整合接触(图3-1)。
①整合接触 在地壳长期下降情况下,沉积物在沉积盆地中一层一层沉积下来,不同时代的地层是连续沉积的,中间没有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②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 当地壳由长期下降的状态转变为上升时,早先形成的地层露出水面,不仅不再接受沉积,而且还遭受到风化剥蚀,形成高低不平的侵蚀面;其后地壳再次下降,原来的侵蚀面上又沉积了一套新地层。这样,新老两套地层的岩层面大致平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侵蚀面,称不整合面,并缺失一部分地层,反映沉积作用曾发生过间断。新老地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叫做旷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
③角度(斜交)不整合接触 当地壳由下降转为上升过程中, 早先形成的地层因地壳剧烈运动而产生褶皱和断裂时,岩层便产生倾斜。当这套地层露十水面后经过风化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新老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地层缺失,而且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呈角度相交。这种接触关系叫做角度(或斜交)不整合接触。
『陆』 地质时代怎么具体区分
大致上如下: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详细可发给你一篇短文!
『柒』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各有什么不同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质学内家和古生物学容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
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
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
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我们目前仍处于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中。
地质年代表
『捌』 怎么划分地质年代的时间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上面那种划分方式可能很让我们头痛。还有一种内简单的表述方式,那就容是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人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古老的岩画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时间会沉淀出一切,年代的久远让地质层中沉淀出稀世珍宝
『玖』 地球上历史地质时代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地质历史时期划分单位分为四级:宙、代、纪、世
1.太古宙(4600——2500百万年),以下单位略
分为始太古代(4600——3600百万年)
古太古代(3600——3200百万年)
中太古代(3200——2800百万年)
新太古代(2800——2500百万年)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进一步划分.
2.元古宙(2500——540百万年)
分为古元古代(2500——1800百万年)
中元古代(1800——1000百万年)
新元古代(1000——540百万年)
新元古代末期为震旦纪(650——540百万年),震旦纪仅为国内使用.
3.显生宙(540百万年——0)
分为早古生代(540——408百万年)
分为寒武纪(540——495百万年),寒武纪分为三个世: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奥陶纪(495——438百万年),奥陶纪分为三个世: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志留纪(438——408百万年),志留纪分为三个世:早志留世、中志留世、晚志留世
晚古生代(408——251百万年)
分为泥盆纪(408——355百万年),泥盆纪分为三个世: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石炭纪(355——295百万年),石炭纪分为三个世: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晚石炭世
二叠纪(295——251百万年),二叠纪分为两个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
中生代(251——65百万年)
分为三叠纪(251——203百万年),三叠纪分为三个世: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侏罗纪(203——137百万年),侏罗纪分为三个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
白垩纪(137——65百万年),白垩纪分为两个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
新生代(65——0百万年)
分为古近纪(65——24百万年)
分为古新世(65——58百万年)
始新世(58——37百万年)
渐新世(37——24百万年)
新近纪(24——2.5百万年)
分为中新世(24——5百万年)
上新世(5——2.5百万年)
第四纪(2.5——0百万年)
分为更新世(2.5——0.01百万年)
全新世(0.01百万年——0)
『拾』 地球上历史地质时代是怎样划分的
我学地质的。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地质历史时期划分单位分为四级:宙、代、纪、世
1.太古宙(4600——2500百万年),以下单位略
分为 始太古代(4600——3600)
古太古代(3600——3200)
中太古代(3200——2800)
新太古代(2800——2500)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进一步划分。
2.元古宙(2500——540)
分为 古元古代(2500——1800)
中元古代(1800——1000)
新元古代(1000——540)
新元古代末期为震旦纪(650——540),震旦纪仅为国内使用。
3.显生宙(540——0)
分为 早古生代(540——408)
分为 寒武纪(540——495),寒武纪分为三个世: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奥陶纪(495——438),奥陶纪分为三个世: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志留纪(438——408),志留纪分为三个世:早志留世、中志留世、晚志留世
晚古生代(408——251)
分为 泥盆纪(408——355),泥盆纪分为三个世: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石炭纪(355——295),石炭纪分为三个世: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晚石炭世
二叠纪(295——251),二叠纪分为两个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
中生代(251——65)
分为 三叠纪(251——203),三叠纪分为三个世: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侏罗纪(203——137),侏罗纪分为三个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
白垩纪(137——65),白垩纪分为两个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
新生代(65——0)
分为 古近纪(65——24)
分为 古新世(65——58)
始新世(58——37)
渐新世(37——24)
新近纪(24——2.5)
分为 中新世(24——5)
上新世(5——2.5)
第四纪(2.5——0)
分为 更新世(2.5——0.01)
全新世(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