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测绘观测的项目有哪些
『壹』 工程地质测绘观测点有哪些选择
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测绘这三者的测绘相似,只是服务于地质行业的不同专业。地质测绘侧重于地下和地上的矿产资源和地球动力和地质状况相关的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侧重于工程方面需要的地基等方面的地质测量;水文地质测绘关注的更多是地下水、水体、水利设施等涉及的地质元素相关的的测绘。只要掌握足够的测绘知识,可以分别为这三种专业服务的。测绘的工作有:放样、测图等。
『贰』 地矿局水文队的测量工作有哪些啊
固体矿来产勘查、区域地自质调查、水文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
岩矿鉴定与测试、测量测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城市园林绿化
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
关键看你们单位干啥。。
『叁』 水文地质观测
1.冲洗液消耗量的观测
图3-8 冲洗液循环装置及消耗量观测示意图
1—钻孔;—导水槽;3—沉淀池;4—贮水池;5—标尺;6—隔水壁;7—工作开始时的水位;8—工作结束时的水位;9—加冲洗液用的量器;10—泥浆泵的吸水管
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及性质的突然变化,通常说明所揭露地层的渗透性和涌(漏)水量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揭露了新的含水层(带)。因此在钻进过程中需随时观测冲洗液消耗量。一般做法是:下钻前、提钻后分别观测泥浆槽水位标尺(图3-8),即可求得本回次进尺段内冲洗液的消耗量(V)或进尺1m时的冲洗液消耗量。计算式为:
V=(V1+V2)-V3 (3-3)
式中:V为回次进尺段内冲洗液消耗量(m3);V1为钻进前泥浆槽内冲洗液体积(m3);V2为钻进过程中加入泥浆槽中的冲洗液体积(m3);V3为提钻后泥浆槽内冲洗液的体积(m3)。停钻时则可用孔内液面下降值计算地层的漏失量。
如果钻进中冲洗液大量消耗,可能是揭露到透水性很强的含水层、透水通道或遇到透水性很强的干岩层。如果钻进中冲洗液循环量增多,则说明新揭露的含水层(带)的水头至少高于该含水层(带)以至孔口。
2.含水层水位观测
地下水位是重点观测项目,一般在每次下钻前和提钻后立即测量,停钻期间要每隔1~4小时观测一次,以系统掌握孔内水位的变化情况,干钻时可直接发现地下水。用冲洗液钻进时则可据孔内水位的突然变化,发现和确定含水层。发现含水层后,应停钻测定其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潜水的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基本一致,承压水的稳定水位则高于初见水位。钻孔穿过多个含水层时,要分层止水,分层观测水位。
一般来说,当观测中相邻三次所测得的水位差不大于2mm,且无系统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为稳定水位。第四系潜水含水层,测定初见水位后,还应继续揭露1~2m。承压含水层,亦须揭穿隔水顶板,再揭露1~2m含水层后,才能测定稳定水位。在坚硬裂隙或岩溶含水层中,主要观测风化壳水、构造含水带及层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观测时亦须深入含水层数米,并对上部含水层进行止水。
为了准确测定含水层的水位和其他参数,水文地质钻探应尽量采用不用冲洗液的钻进方法,或用清水钻进。如果采用泥浆钻进,在观测稳定水位之前,需认真洗井以消除其影响。
3.钻孔涌水现象观测
孔口涌水,表明钻孔揭露了承压水头高于地面的自流承压含水层。此时,应立即停钻,记录钻进深度,并接上套管或装上带压力表的
当f<5m时,
专门水文地质学
当f>5m时,
专门水文地质学
式中:Q为钻孔涌水量(L/s);f为自流水涌(喷)水高度(dm);d为孔口管内径(dm)。测量f的同时,最好能进行涌水试验,进行三次水位降深,测定3个稳定水位及所对应的涌水量。
4.水温观测
当钻进揭露不同含水层时,要分别测定其水温。对巨厚含水层,要分上、中、下三段,分别测定地下水温度,并记录孔深及水温计的放入深度。测量水温时,应同时观测气温。
5.孔内现象观测
钻进中对孔内发生并能分析判断水文地质问题的现象,都应予以观测和记录。例如,钻具自动陷落(掉钻),通常说明遇到了溶洞或巨大裂隙等。钻孔孔壁坍塌、缩径、涌砂等现象,通常说明揭露到了岩层破碎带或砂层,应描述其现象,记录其起止深度。
6.取水(气)样
为评价地下水水质,应取水样及气体样。一般可在测定含水层稳定水位之后采取。水(气)样采取及送检的要求,参见有关规范。
『肆』 什么是水文地质测绘,其内容有那些
hydrogeological survey 为了解 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以地面观察测绘为主野外工作。 其工作内容是按一定的回路线和观察点对地貌答、 地质和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在综合分析有观察、测绘、勘察和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测报告和 水文地质图。准备工作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已有的 地形底图和质图基础上进行的。
『伍』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调查内容有哪些
主要观测内容有: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性质、厚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及断层的水文地质特版征;地权下水与地质构造、地貌、自然地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地下水的补给、运动和排泄情况;含水层(特别是主要含水层)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已有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等。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一般是以一定比例水文地质测绘尺的地质图为底图进行的。目前水文地质测绘中已广泛使用航空与航天多谱段红外或紫外照相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水文地质测绘的速度和精度。
『陆』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和内容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是:①调查研究地层的空隙性及含水性,内确定调查区内的主要含水容层或含水带及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②查明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水力联系等;③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④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⑤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⑥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⑦了解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排水设施以及地下水开采情况。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为:①地质调查;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③地下水露头的调查;④地表水体的调查;⑤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调查。
『柒』 在一般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段形、来貌、层、岩性、自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类型、结构、物质、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外侧洞壁较薄应预测偏压带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否通煤层、膨胀性层及害矿体等含些层段应预测层膨胀洞身影响并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含量作评价
3查明良质、特殊质隧道通影响特别洞口位置及边坡、
仰坡影响提工程措施意见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布情况析隧道区水文质条件判明水类型、水质及补给源预测水侵蚀性洞身段涌水量岩溶区应析涌水及填充物否突涌危险
并充估计隧道挖引起表塌陷及表水漏失问题提相应工程措施意见
5于深埋隧道应做隧道温升温预测岩层坚硬、致密、性脆、构造应力集段应考虑发岩爆能性
6综合析岩性、构造、水等关质测绘、勘探、测试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
7隧道洞口需要接明洞段应查明明洞基底工程质条件
8查明横洞、平行导航、斜井、竖井等工程质条件
『捌』 水文地质测绘要求
2.2.4.1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
(1)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项目”重点工作区为1∶万,其他工作区为1∶25万。
(2)水文地质测绘要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进行。
2.2.4.2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布置要求
2.2.4.2.1 布置原则
用最短的路线观测到最多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
2.2.4.2.2 布置要求
(1)沿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
2.2.4.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布置要求
2.2.4.3.1 布置原则
观测点应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有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
2.2.4.3.2 布置要求
(1)地质点布置在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2)地貌点布置在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水文地质点布置在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
2.2.4.4 水文地质测绘精度
水文地质测绘精度主要根据测绘比例尺的大小、区域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地区研究程度来确定。各地区每百平方千米的观测路线长度和观测点数可参考表2.2.1确定。
表2.2.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
注:(1)表中的地质、水文地质观测点数指复合性水文地质测绘的规定数。(2)未进行过水文地质测绘的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观测点应为表中规定数的2倍。
2.2.4.5 遥感影像利用
2.2.4.5.1 进行水文地质测绘,要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与填图,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的精度。
2.2.4.5.2 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需符合下列要求:
(1)航片的比例尺与填图的比例尺接近。
(2)陆地卫星影像选用不同时间各个波段的1∶500000或1∶250000的黑白像片以及彩色合成或其他增强处理的图像。
(3)热红外图像的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2.2.4.5.3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1)检验判释标志。
(2)检验判释结果。
(3)检验外推结果。
(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资料。
2.2.4.5.4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千米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要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观测点数为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50%。
(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的70%~100%。
(3)观测路线长度为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60%。
『玖』 水文站的观测项目
严格来讲,水文站的观测项目可分为: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五大类版,自2008年来权还有断面污染取样。
流量观测内容有:流速、水深、风向风力;流速测量方法有:浮标法、流速仪法及超声波法。流速测量设备有:吊箱、船、重铅鱼过河。
含沙量观测内容有:主要观测分析河流水中泥沙含量和泥沙粗细颗粒分级,取样分为悬移质、推移质、河床质,目前主要取样有悬移质和河床质。
降水观测内容:降雪和降雨,主要观测仪器为雨量计和雨量筒,雨量计主要观测降水,仪器型式有远传和非远传。
蒸发:与降水观测相反,降水观测是观测降到地面的水量,蒸发则是观测从地面到空中的水量,主要观测仪器为蒸发器和蒸发皿
『拾』 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和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一项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对地下水露头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地貌等现象的观测描述,分析鉴定,综合研究等环节,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来阐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和赋存条件,并就涉及的专属性问题(如开采、疏干、盐碱化防治等)作出一般性评价。
因此,应遵循先测绘后勘探的勘察原则。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目的是:
(1)为各项经济建设远景规划,如工农业布局、城镇矿山建设、水利和交通工程的选位与选线、国防工程等提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2)为农田灌溉用水、工矿企业用水、城镇生活饮用水等提出找水方向和圈定水源地段;
(3)为地下热水和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化学找矿提供资料;
(4)为农田旱涝、盐碱化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与环境保护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5)为区域性小比例尺水文地质编图和科研以及专门性的勘探工作提供资料及设计依据。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是:
(1)查明勘探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的基本特征;
(2)确定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含水性质,地下水类型,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选择供水目的层,判明供水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间的关系;
(3)阐明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地下水动态一般特征;
(4)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与区内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其开采条件;
(5)初步阐明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调查地下水污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