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有哪些地质现象
『壹』 巢湖是怎么形成的
巢湖是由于其处于两大板块分界部位并且不断断陷形成的。巢湖流域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
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
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1)巢湖有哪些地质现象扩展阅读: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如下:
1、滨湖地貌
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这一地区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
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区境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
2、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按其形态结构不同可分为: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砂土质湖岸,经湖流和波浪短期冲刷,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
3、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贰』 求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我这有《安徽巢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实习指导书》,不知道你能用上不?如果对你有用请留下邮箱。
『叁』 安徽巢湖地质实习
一4、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15.7 ℃?16.2 ℃,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
1956年,华东地质局,1/1万煤田普查,“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0年,金福全等,巢湖北部C-P地层剖面研究。
1981年,斗守初等,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5年,朱光等,石油研究项目,“基于剖面研究”。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三、 地层特征
实习区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基本齐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实习区西部的郯庐断裂带中。
实习区内地层厚度不大、发育齐全、出露连续,易观察;接触关系清楚,接触带典型,标志层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易观察、易采集;沉积构造多样,覆盖少,加之大量采场、路基坡,露头极好,特别适宜于教学。
四、 岩石特征
三大岩类发育齐全,以沉积岩为主。
1、沉积岩:碎屑岩、碳酸岩盐、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块岩、蒸发岩等。
2、岩浆岩:中?酸性岩、中?基性岩为主,酸性岩、碱性岩次之,火山岩在邻区有出露。
3、质变岩: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均有。
五、 构造特征
1.褶皱:
在实习区观察的褶皱,主要是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三个次级褶皱,即:两个向斜(余府大村向斜、平顶山向斜)和一个背斜(凤凰山背斜)。区内褶皱北端扬起,南端倾伏,转折端规则,出露清晰。褶皱轴面产状:倾向280
『肆』 巢湖的地质成因
巢湖流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无论西部、西南部或北部,都具备成矿地质背景,Fe、s、明矾石以及各类灰岩是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矿业基地.但多矿种共生、伴生,尤其是巢湖北岸地层中的含磷层,与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l8 J.在巢湖北岸的肥东县和巢湖市交界处桥头集一西山驿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古老的含磷变质岩系,含磷变质岩系中的含磷层位在多处构成了中、小型的工业磷矿床,是安徽省重要的产磷层位和产磷区之一.其分布范围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东到苏家湾.柘皋一线,约500km 以上,矿区主要矿石类型为磷灰岩.在这些地区土壤中磷的自然背景值偏高,直接覆盖于磷矿上部的土壤为普通黄棕壤,经过对土样分析,其总磷含量平均值为0.069%,此值与巢湖底泥总磷接近(0.058%).另外对湖区地表和地下水自然本底的调查表明,矿区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浓度为0.05rag//,矿区
及其周围地区的地下水径流中总磷含量为0.04mg/1,这一总磷水平已超过了湖泊由贫营养向中营养过渡的浓度0.02mg/l,从而使巢湖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该区域内各时代地层含磷地层列于表2C引.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影响,从磷矿区和含磷地层发源的水系大部分都汇入巢湖.其中从磷矿和含磷地层出露区起源的河流有店埠河、歧阳河、炯炀河、山王河、桐荫河、柘皋河等,巢湖流域各水系情况见图1.南淝河(支流店埠河)、岐阳河、炯炀河、柘皋河等河流补给来源于含磷岩层出露区的地表径流,每年有大量的磷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进入巢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开采磷矿,导致进入巢湖的磷急剧增加.磷质绝大多数是通过河流带入湖泊的,首先在入湖口处沉积下来,从而导致这些河流入湖口处底泥总磷含量要高于南岸河流人湖口处的总磷含量.
『伍』 地质现象有哪些名称
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专土、湿陷性黄土、属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
地震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
『陆』 安徽巢湖是地震带吗 安徽巢湖也在地震带上
巢县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交汇处。这几组断裂是:北北东方向的郯城回——庐江深大断裂带和下扬答子断裂带;北东方向的滁河断裂和巢县——香泉断裂;北西方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北东东方向的高林桥断层和东西方向的照明山断层。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桥头集——东关断层、高林桥断层、照明山断层,都是些较新、活动较激烈的断层。在苏家湾、照明山等地,见到古生代地层逆冲到第四纪地层之上。1585年,高林桥和照明山断层的交汇处附近发生了六级地震。在巢县——香泉断裂上,温泉颇为发育。
著名的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年代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现在还活动着的断裂带。对它的地震地质特征,在我市还无甚研究。在嘉山、宿迁一带,断裂在中生代和第三纪曾十分活动,有火山岩喷出和玄武岩的流溢。1984年9月25日,断裂中南端——花塘乡西南三户梅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
『柒』 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哪些地质现象
地质现象是指大量的地质变迁现象.
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内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容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
地震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
『捌』 巢湖是怎么形成的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趋势显著,表现了岬湾曲折见溺湖岸的特点。现代地图上10米等高线即为当时的湖岸轮廓,湖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县)城关附近的大沼泽窦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无为洲在内的广大滨湖地区,当时亦属巢湖水域。据史料记载,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间,湖泊面积就缩小了五分之一。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们未围垦之前为巢湖四大湖湾,后经河川泥沙的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态已被人类活动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区的河口仍然不断地生长着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渐淤浅。据计算每年约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巢湖。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与航空相片解译,从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围垦区的总面积约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区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据分析,25年来岸线向湖区推进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发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闸后使巢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有广大面积的滩地沉淹湖底,输入泥沙的蓄积增多,加剧了湖盆的淤塞。[5]
湖泊地貌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一、滨湖地貌
(一)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镇一带。地质构造位于张八岭台拱范围。它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丘陵顶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由于近期掀升,河流侵蚀,形成高度分别为20—50米左右的阶地。本区在中下更新世时期是处在上升剥蚀阶段,近期烔炀一带仍有掀升迹象,地面剥蚀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二)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
本区系指柘皋——槐林一线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其中银屏山一带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山岭坡雒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其中20米一级分布不广,发育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级。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三)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
本区包括撮镇——槐林一线以西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本区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运动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形成岗冲交错,起伏不平的波状平原。区内水系短小,下切较深。河流与阶地向湖区呈显著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区,全新世以来表现了显著沉降,地面高度约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的结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湖岸按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如中庙嘴、槐林嘴、红石嘴,青龙嘴、黑石嘴、龟山嘴等;二是砂土质湖岸,这类湖岸由于土质疏松,透水性强,一般经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就可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巢湖多数湖岸属于此类型。三是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炀河口以南至芦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带。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带属一段沼泽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玖』 巢湖都有哪些矿产
巢湖市:铁、明矾石 、石灰岩
居巢区:白云石、石灰石、磷矿、太湖石、粘土、煤及、下热水
含山县:石灰 石、石膏、煤、萤石、白云石
庐江县:有铁、硫、铜、矾、铅、锌、紫砂、石灰石、高岭土、钾长石
和县:煤、磷、铁、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矿泉水、黄砂、粘土
『拾』 巢湖水域有什么特点
巢湖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似一两角菱,面积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为1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属于巢县管辖,其余1/3为肥东、肥西及庐江三县所辖。
巢湖地区在距今10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时,是一个面积辽阔的构造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的影响,沿构造断裂有安山岩系喷发,局部地方还有辉长岩侵入和玄武岩喷发。第四纪初由于受到气候变迁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盆地上升成剥蚀区,同时形成红层剥蚀面。第四纪中期,构造盆地下沉,成为附近山地的集水洼地,然后汇水成为一大水体。
湖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5~16.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湖区因受到湖泊的调节,与同纬度远离湖泊的地方相比,霜期减少了10~25天,冰冻日少4~11天。年平均气温大致要高出0.8~1.4℃。
巢湖年平均水位为8.02米(巢湖闸水位站,黄海基面),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4.56米(1969年),最小水位变幅为144米(1966年),地表径梳的年补给水量一般为20~30亿立方米,最大年补给水量为51亿立方米(1954年),湖泊泥沙年淤积量为14~142万吨,巢湖湖水比较混浊,透明度一般变化在0.15~0.25米之间,湖泊多年平均水温为16.1℃。一般年份的冬季、均有岸冰出现;严寒的冬季,也会出现全湖封冻的现象。1954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持续达55天之久,全湖封冻;冰厚达30~40厘米,封冻期为56天,人可履冰而行。巢湖湖流较弱,流速一般介于0.02~0.07米/秒之间。
人湖河流呈向心状的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洪径流的汇流过程,使河川的径流量呈现急剧变化,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巢湖流域的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炯炀河等河流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为巢河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少,有石山河、谷盛河、盛家河、槐林河及兆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人湖内,然后经巢湖闸出湖,顺裕溪河向东南流至裕溪口而注入长江。
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的进出通道,全长46公里。1960年在巢县西南的巢湖出口处建成了巢湖闸,1967年5月在离裕溪河口4公里处还建成了裕溪闸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船闸和鱼道等。巢湖闸与裕溪闸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使巢湖流域220万亩低圩农田免受长江洪水的威胁,提高了圩区排涝标准,并初步解决了沿湖丘陵地区328万亩耕地灌溉的水源;同时由于保持一定的水深,使巢湖包括裕溪河的人江航道能够维持常年通航。
巢湖主要的经济鱼类有梅鲚、银鱼、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产量变化较大。1952年产量为800万斤,1953~1959年下降为600万斤。此后,年产量变化在100~500万斤之间,且以梅鲚为大宗。巢湖闸和裕溪闸的建成,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了很大作用,但也隔断了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以及河蟹的洄游通道,使巢湖鱼产量下降。1972年在裕溪闸建成了鱼道,并进行了人工放流,才促使水产资源有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