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叫大地质

什么叫大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4 14:36:33

⑴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为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生命、物质财富造成损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质灾害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同时,也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地质灾害本身,还要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观测、分类、预防,以及地质灾害的救援知识,以便为我们科学的预防和救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灾害一般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因为发生灾害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治理灾害的方法和减灾措施也有所差别。近年来为深入研究,又把地质灾害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和城市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根据其主导动力成因具体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构造沉降、构造地裂缝、岩爆等;外动力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动力地质灾害,包括水库诱发地震、抽水塌陷、矿区采空塌陷等。实践表明,单一成因的地质灾害较少,复合型地质灾害较多。
根据地质灾害成灾动态特征可分为突发型地质灾害——发生突然,过程短暂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缓发型地质灾害(或累进型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比较缓慢,具有累进性特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等。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盐渍化等;滨海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缝等。
根据与社会经济关系可分为城市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灾害、农业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的普查是在正确认识各种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一个特定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全面排查,进而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它是地质灾害预防的前提。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研究地质灾害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对人们造成的损失,然而有效地预防又离不开不间断的、准确有效的观测,所以观测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简易监测法和精密观测法。
简易监测法有定期目视检查和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进行监测两种。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定期目视检查或在暴雨天气时目视检查,监测地质灾害有无异常变化,例如,建筑物变形情况、地面裂缝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地下水异常变化等。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监测地灾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缘或后缘裂缝处)设立简易固定标尺(如打入木桩或钉绳法、贴纸法)或用水泥砂浆贴片等观测坡体滑移变化情况。
仪器精密监测主要分为水平与垂直位移监测(包括深部位移监测和孔隙水压力、地应力监测等),主要针对需花费较大资金进行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此类监测工作一般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技术人员承担。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给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地质灾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灾害没有发生前进行的一系列为减灾减损采取的措施。但是当地质灾害发生以后,我们不但要进行正确的治理,还必须有有效的营救机制。地质灾害的营救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120亿元,特别是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其损失就会更大。
地震是各种地质灾害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接触及俯冲带,构造活动剧烈,地震频繁。从20世纪初到1988年,我国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级以上的9次。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其中,我国地震占10%,死亡人数占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筑物几乎全被破坏,人员伤亡多达40万。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山区、高原广泛出现,西北、西南地区更多。仅四川,近10年来就达数万次,死亡2500多人,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东部地区出现较多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影响严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计达2米多,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我国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次数增多,损失日益加重,面积越来越大。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为的因素相当重要。据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由于人类不按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军事、生产活动,严重破坏地质环境,加剧了灾害的发生。缺乏科学规划、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乱挖滥采、乱弃废渣、过量抽取地下水等,都会引发地质灾害。在缺乏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的情况下兴修水库,铺设铁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而且会诱发地质灾害。事实告诉我们: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要想重新建立起来需要付出更昂贵的代价,甚至比当初想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价值还要多得多,如宝成铁路建成后,每年要支出大量经费维修路基,仅1987年的投资费用,就相当于当年建路费用的50%。

⑵ 怎样区分地质大循环和地质环境

地质大循环

地质大循环又叫“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指矿物质养料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下,逐渐会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于水的矿物质,这些碎屑土粒和矿物质中的一部分,又会在雨水的冲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终带到湖泊和海洋,并在那里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岩石。经过漫长的岁月,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沉积岩再次遭受风化变成碎屑土并把所含矿物质养料重新释放出来。这种岩石风化--淋溶--沉积--成岩--风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就叫“地质大循环”。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层下面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的状况。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使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参加到地质循环以至星际物质大循环中去。地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开采大量的矿石,从中提取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原料,还从煤、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取大量能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变了地质环境的面貌,同时也是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涝灾害等)的引发因素,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⑶ 何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大循环,两者关系如何

依附关系 地质为主 生物依附

⑷ 地质大循环的定义是什么

地质大循环又叫“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指矿物质养料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下,逐渐会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于水的矿物质,这些碎屑土粒和矿物质中的一部分,又会在雨水的冲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终带到湖泊和海洋,并在那里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岩石。经过漫长的岁月,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沉积岩再次遭受风化变成碎屑土并把所含矿物质养料重新释放出来。这种岩石风化--淋溶--沉积--成岩--风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就叫“地质大循环”。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层下面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的状况。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使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参加到地质循环以至星际物质大循环中去。地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开采大量的矿石,从中提取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原料,还从煤、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取大量能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变了地质环境的面貌,同时也是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涝灾害等)的引发因素,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⑸ 地质方面,什么叫三大亚层

野外勘复察首先应根制据岩性、颜色进行地质分层,这是最基本的分层,也是地质人员的基本功。在地质分层的基础上,如果土的物理力学性指标差异较大,则应再进一步按照物理力学指标划分亚层。一般情况下,同一时代、同一成因、同一层位、同一岩性的土体,其物理力学性指标不会有太大差异的。如果差异很大,就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了。以天津开发区地质为例:在35米深度范围按地质形成,自地表由上而下分成三大层、十一个亚层:第一层为陆相层,含有两个亚层:第一亚层为人工填土层,土层厚度0.5-1.5米;第二亚层为冲积型(以粘土为主),土层厚度0.7-2.4米。第二层为海相层:上部为淤泥质粘土层,土层厚度6.9-9.76米;中部为淤泥质亚粘土,土层厚度4.3-6.2米;下部为亚粘土-粘土层,土层厚度1.1-2.0米。第三层为陆相及海相层,分5个亚层:第一亚层轻亚粘土—粉砂的透镜体,单层厚度2.2-2.4米;第二亚层轻亚粘土,单层厚度1.3-3.3米;第三亚层轻亚粘土,单层厚度2.0-5.4米;第四亚层粘土、粘土,单层厚度3.2-4.9米;第五亚层轻亚粘土,单层厚度1.7-4.5米。

⑹ 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什么叫大自流盆地

在澳大利亚古陆岩层上,覆盖着基岩不透水层、侏罗纪砂岩承压含水层和白垩纪内页岩不容透水层,露头在东部多雨地带,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循含水层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通过钻井或天然泉眼涌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6)什么叫大地质扩展阅读:

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内陆水系资源是大洋洲水资源的基础,它提供了整个洲22%的水源,并是澳大利亚内陆四个州的采矿业、旅游业和畜牧业的唯一水源。

大自流盆地面积 1,700,000 平方公里,相当于 Queensland(昆士兰州)最初面积的 70% 。另外,它还包括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尔士州)、South Australia(南澳大利亚州)以及 Northern Territory (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区域。

在大洋洲大陆除大澳大利亚自流井盆地外,其他较为重要的还有墨累威盆地、尤克拉盆地、荒漠盆地、西北盆地、珀斯盆地、阿德莱德平原盆地、皮里-托伦斯盆地、吉普斯兰盆地、奥克斯利盆地、考厄尔盆地等。

⑺ 什么是大地质服务

“十抄一五”即将开始,处于经济发达而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地勘单位将采取何种新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和多重服务?近日,江苏省地矿局局长陈胜海提出了“建设大地质、服务全社会”的地质工作新思路。
“建设大地质”口号的提出,要求地质工作者从战略高度深化对大地质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信心,为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动承担起责任。

同时,要从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超越地方的视角,来深化对大地质工作的认识。地质工作是我们的立局之本,建设大地质为我们融入地方、为江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此外,建设大地质也是克服地勘行业结构性矛盾的新思维,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机遇,是服务地方的新举措。

⑻ 地质大循环是怎么形成的

地质大循环又叫“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指矿物版质养料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循环变权化的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下,逐渐会破碎成碎屑土粒和溶解于水的矿物质,这些碎屑土粒和矿物质中的一部分,又会在雨水的冲刷、淋溶下,被水流最终带到湖泊和海洋,并在那里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岩石。经过漫长的岁月,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沉积岩再次遭受风化变成碎屑土并把所含矿物质养料重新释放出来。这种岩石风化——淋溶——沉积——成岩——风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就叫“地质大循环”。

⑼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经受风化淋溶。
生物小循环是由于风化作用产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植物从中吸取矿质养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使得部分可溶性养分得到保存,当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过植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