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怎么开发
『壹』 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
2005年9月,昆仑山来地质公源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8月,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009年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2014年9月19日,青海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青海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新成员。
『贰』 张家界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开发
张家界市武陵源世界地质景观资源,经开发利用已形成四大地质旅游景观区。即天子山地质旅游景观区、索溪峪地质旅游景观区、张家界地质旅游景观区与杨家界地质旅游景观区。各景观区的特色概述如下。
1.天子山地质旅游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西北部,面积5473公顷。境内中部高、四周低,海拔800 m以上,为下二叠统石灰岩分布区。800 m以下属厚度很大的石英砂岩层。最高峰为天子峰,海拔1262 m,面北而峙。立峰凭眺,但见台地错列,石峰嶙峋,云雾缭绕,峰、峡、瀑、林遍布于千沟万壑中。山顶、山腰台地突兀凌空,多达60余处,交错伸延,是天然观景台,已开发石家檐、茶盘塌、老屋场、鸳鸯瀑4个小景区,尚有凤栖山、黄龙泉小景区待开发。
2.索溪峪地质旅游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东北部,面积17200公顷。景区呈盆地状,四周高、中间低,山、丘、川多种地貌并存,峰、洞、湖融为一体。峰秀、谷幽、水碧、洞奇为其景观的主要特征。已开发西海、十里画廊、水绕四门、百丈峡、宝峰湖、黄龙洞、观音洞等8个小景区。另有白虎堂、一线天、天家峪景区待开发。
黄龙洞是索溪峪景区中最具特色并最具美学价值和科普意义的地质遗迹。黄龙洞规模宏大,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一样,内有上下5层,2层水洞与3层旱洞,错落相通。洞中支洞错列,结构复杂,总长度达30 km以上,跻身于世界超级长洞之列。已探明有13个大厅、96条走廊、3处瀑布、1条阴河。洞中最宽处达200余米,最高处51 m。5个结环式厅堂,层层相叠,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尤其龙宫,宽阔如穹庐广厦,宫内1700多根石柱岿然耸立,犹如石林,蔚为壮观。洞中阴河,长2000余米,最深处30 m,最宽处50 m。天仙水洞中瀑布,飞瀑悬空60 m,珠飞玉溅飘忽如帘。洞内有迷宫、响水河、天仙、天柱街、龙宫等六大游览区。黄龙洞位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区,为戴帽式岩溶丘陵。洞中岩溶类型齐全,被联合国世界遗产验收委员会高级顾问桑塞尔先生赞叹黄龙洞为“是我所见到的溶洞石笋最集中、神态最逼真的地方”。
3.张家界(森林公园)地貌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南部,面积4810公顷,境内峰密岩险,谷深涧幽,水秀林碧,云雾缭绕。集雄、奇、幽、野、秀于一处,汇峰、谷、壑、林、水为一体。有金鞭溪、黄石寨、琵琶溪、腰子寨、沙刀沟、袁家界6个小景区,共开发景点90多个。有标准石板游道6条,车行游道2条。
4.杨家界地貌景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西北部,面积3400公顷。景区属峰林峡谷地貌,景观雄浑、险要、清秀、幽静、原始。境内沟壑纵横,溪水长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5%,最高峰海拔1130 m。
公园管理及保护现状
(1)张家界武陵源地质公园的管理法规基本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和全面执行,张家界管理局的责任与权益得到尊重;公园的功能和效益全面体现,旅游业的收入提供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所需资金,历史上遗留的采矿采石迹地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恢复。
(2)公园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张家界是游客在湖南的首选旅游地之一,是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公园的保护开发已纳入湖南省、张家界市二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种相关的专项规划,确立了张家界永续保护的地位和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已在原来观光旅游、地质科考、民族风情旅游等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农村旅游等,扩大了旅游业的受益面,可全面保护张家界公园珍贵的地球遗产资源。
(3)张家界的旅游开发虽然造成了旅游垃圾、生活污水的增加和部分外来物种的带入,但未造成大的危害。随着对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对旅游环境重要性的意识的增强,旅游景点正在实行环境容量控制。当地环境保护机构对环境的定监测报告表明,公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森林地有所增加,并得到有效的保护;大气、水质质量良好。
『叁』 地质旅游开发问题
为了保护珍贵的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成立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的构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三角洲面积广大,所设立的地质公园园区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质现象和有意义的地质点。所以,园区的设立从上述主要地学资源出发,考虑到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实现资源共享。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与1992年成立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一致,由大汶流草场、黄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场(黄河口森林公园)3个区域组成,面积15.3万公顷(见彩图29)。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于2003年4月开始申报工作,2004年6月经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审核,成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2006年春举行揭碑开园仪式,正式向游人开放。
对本地区地质资源旅游的规划在空间上可划分为四个区域:核心区、背景区、主要的接待服务区和古文化旅游区。
核心区:主要是指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园区范围所包括的区域,该区域集中了地质、生态、优美自然景观等多种旅游资源之精华。在地质旅游资源方面,该区域拥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黄河最新形成的黄河故道“刁口流路”和当前河道“清水沟流路”等地质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方面,区内拥有最年轻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人烟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观的演替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形成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均保持着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黄河三角洲属于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河海交汇地带大量的水生生物给鸟类带来丰富的食物,成为鸟类的天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这里完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珍贵的鸟类。保护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植被茂盛、狐兔出没、百鸟云集,数十万亩的芦苇荡、上万亩柽柳林、成片的翅碱蓬、星星点点的罗布麻、香蒲和纵横交织的小河道和潮水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探险、猎奇的理想场所。
背景区:是指除核心区和主要接待服务区以外有观赏价值或科研价值的重要地质遗迹及反映区内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人文景观的场所或区域。如黄河三角洲的顶点、1855年的海岸线(贝壳堤),黄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决口扇等地质遗迹以及“孤东塔林”、“麦田油井”、“围海长堤”、“海上平台”、“万亩槐林”、“黄河胜利大桥”等反映资源开发及环境改造的景观。此外,为了全面介绍和演示本区域相关的地学知识,方便游客旅游和很好衔接旅游项目,该区域也设立一些地学知识陈列馆和小型的接待服务实施。
主要的服务接待区:在东营市的城区,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在孤岛镇及仙河镇也设立了二级服务接待区。东营市城区主要由东城和西城两大片组成。西城是胜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油城特色。东城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设的城市新区,城区建设起点高、规划超前、气势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新潮、城市绿化率高,生活环境舒适,城市景观流畅、错落有致,风格优雅。东营市城区是游客进入东营市的主要通道,是游客集散地,集中了东营市主要部分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成为黄河三角洲地质、生态旅游主要的接待服务区。东营市城区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主要以纪念场地(碑)和现代城市建筑为主,具有明显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游资源有:石油科技展览馆、天鹅湖、华八井、营二井、坨11井、新世纪广场、黄河水体纪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览馆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教育意义,为科普修学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天鹅湖为华北最大的平原水库,水面浩瀚无边,在候鸟迁徙季节,百鸟群集,可以观鸟,开展清洁的水上娱乐活动。同时天鹅湖的温泉疗养院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可以开展高质量的疗养、休闲度假。
古文化旅游区:东营南部的广饶县境内有一片古老的陆地,文明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发现的文物有8000余种,主要古迹有傅家遗址、柏寝台、孙家祠、关帝庙等。游人在欣赏了地质公园自然风光之后可以领略这里丰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据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布局,对地质旅游资源路线规划如下。
线路1:东营市(公交车)—胜利黄河大桥(乘船)—西河口—黄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护区—垦利黄河口(公交车)—宋坨—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可以观察到各种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黄河1976年后的截流改道处、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依次经过黄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线路2:东营市(公交车)—永安乡—宋坨—黄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护区(乘船)—垦利黄河口(公交车)—崔家屋子—胜利大桥—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依次经过黄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决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观及沉积构造。
线路3:东营(公交车)—胜利大桥—黄河北岸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垦利黄河口—仙河镇—孤东围海长堤—五号桩—东营港—孤岛镇—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除黄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石油开发景观。
线路4:东营(乘车)—胜利大桥—孤岛—五号桩—东营港—一千二自然保护区(乘船)—黄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车)—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除黄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强进蚀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黄河故道河口地质地貌景观、石油开发景观。
线路5:东营市东城—西城
说明:为游客食宿、游览、交通、购物、娱乐提供主要服务,旅游项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区的现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观。东城区的主要景点有天鹅湖、世纪广场、清风湖公园、黄河水体纪念碑等,天鹅湖位于东营市东城东南10km处,湖面面积40km2,湖面上栖息着百余种鸟类。湖心的太阳岛面积7200m2,遍布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天鹅湖西侧有一处温泉浴场,温水取自地下1000m处,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世纪广场气势雄伟壮观,是东营这座新兴城市最典型的标志性建筑。西城主要体现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进的丛式抽油井组,胜利油田第一口获取工业油流的油井“华八井”,展示胜利油田地质勘探史,介绍石油知识和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地质展览馆等。
线路6:东营市—广饶县
说明:主要是区内的古齐文化旅游区,境内自原始社会中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乐安之地。秦汉以下至近代人才辈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迹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经发现文物8000余种,在前面的表中已经详细列出了主要的古迹,本旅游路线主要是为有兴趣了解本区历史文化的游客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本线路将经过本区5000~6000年前的一条海岸线。
线路7:东营市(公交车)—西城石油地质博物馆(公交车)—大汶流自然保护区(电平车、自行车)—垦利黄河口观景(还可去黄河口涉水、漂流)(气垫船、木船)—黄河北岸观景台(公交车)—万亩刺槐林(公交车)—孤岛—利津黄河故道(公交车)—孤东油田(还可去河口区围海长堤、河口海滩海上游乐区)(公交车)—黄河大桥(公交车)—东营市。
说明:本线路是一条综合旅游线路,集地质、生态、石油、人文等各类旅游项目为一体,由于路线较长,景点较多,一天时间比较仓促,可安排在孤岛镇休息一夜,第二天继续旅游。
『肆』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
2006年-2008年,建设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塑造公园整体形象;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监控系统;成为广东重要的旅游、会议、娱乐、休闲目的地。
2009年-2011年,目标是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会议、娱乐、休闲目的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2012-2015年,是以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使大鹏半岛世界地质公园不断完善,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
2013年,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园。 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成立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筹建办公室。
2005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正式成立。
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2006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在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
2007年12月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举行揭牌仪式。 根据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布及其价值特征,对地质遗迹实行三级保护,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6.07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面积10.08平方千米,三级保护区面积2.8平方千米,除此之外的区域设为外围保护区。
『伍』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
云台山区各种地方特产与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世界的四大怀药,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二百多种。.
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高,有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是老年人和久病体弱者的滋补佳品。
武陟油茶秦朝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土贡食品。武陟油茶成名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
海蟾宫松花蛋一般也叫变蛋或者是皮蛋,是修武县的特产。
闹汤驴肉是云台山的又一大特产,因其味道香浓可口而深得游客赞誉。
四大怀药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的总称,盛产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武陟、博爱、孟州、沁阳等县。 外部交通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外交通便利,公园北部与山西省搭界,西部与河南省济源市接壤,东部与河南省新乡市辖区为邻。以焦作为起点,有公路和铁路通向四面八方。向南至省会郑州100千米,向东至(北)京广(州)铁路或高速公路上的新乡站60 千米,至首都北京700 千米;向西过黄河80~120 千米至巩义或洛阳可直接踏上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连(云港)霍(尔果斯)铁路及公路;向北400千米里可直达山西省会太原市。
乘飞机在郑州、洛阳等航空港换乘火车或汽车直达公园各园区。
内部交通
到达焦作市后,可搭乘各类公交车、出租车到达云台山园区、神农山园区、青龙峡园区、青天河园区等。 云台山园区门票价格,旺季:120元/人(旺季:3月到11月),淡季:60元/人 (淡季:12月到2月)。
景区内部交通费:60元/人(身高低于1.3米的儿童,内部交通费免票)。开放时间:06:30—19:00。
青龙峡园区门票价格:30元。
青天河园区门票价格:50元,开放时间:07:00——17:00。
神农山园区门票价格:成人60元,学生、儿童30元,开放时间:08:00——18:00。
『陆』 地质景观保护与开发
地质景观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产,但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人们对旅游热衷的上升,导致对地质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的状况,失去了地质景观资源的持续发展性,所以对地质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是非常必要的。人类对地质景观的利用其实就是通过地质景观保护与开发过程实现的,对地质景观保护目的是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取得长久的效益,保护与开发最主要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护与有效开发利用相一致。
(一)加大宣传,提高保护地质景观意识
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大力宣传与之相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环境道德,让人们提高理性的觉醒,充分体会并认识到地质景观的稀缺性、易受破坏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才能使之永续存在、永续利用,发挥其进行观光游览、科考科普、健身益智、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地质景观保护法
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正确保护地质景观资源,首先是要对地质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制定出适合当地地质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落实监督和责任,实施依法强化管理,保证各项保护、利用措施落实到位。
(三)积极纳入地质公园规划与建设
为了寻求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或途径,地质公园便应运而生。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中指出: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八条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建立地质公园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为此对于地质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最有效的就是建立地质公园,对地质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应积极纳入相应的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中。
(四)加大完善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搞好总体规划,分类有节建设,按照地质景观资源类别不同分类进行保护与利用;对景观区内施行全面封山禁采,区域内的所有采石矿、石灰窑和石料厂进行依法关停,违法建设一律依法拆除;对新的建设和种养项目严格加以控制,不予审批;对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一律停止审批,组织严查违法占地;景区建设在造型、色调上应与当地民风相符合,将建筑物与景观相互融合,在道路规划时,应结合地形,以不破坏景观的整体性为主;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应细化并落到实处,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柒』 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地质公园作为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严格要求,为达成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关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地质公园是由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区构成。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申报、审批、规划等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地质公园建设应当编制总体规划,报批后,由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并实施。规划的修改应报原批准单位批准。
规划内容应包括:地质公园概况、规划原则与目标、资源保护和管理、科学研究与普及、宣传推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投资概算、效益评价等。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应该按照地质遗迹的价值与重要性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并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按照建设规划进行建设,达到相应要求,在被批准后2年内举行揭碑开园仪式。
对于不能按期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可以给予警告,限其在3到6个月内完成。警告期结束后仍然不能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经审议,批准,取消其资格。
地质公园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一定比例的地质专业人员,在公园规划编制、园区建设、科学普及与研究、宣传等工作发挥作用。
国家地质公园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应将上一季度情况列表上报国土资源部,季度报告内容包括:游客数量,经济收入,管理人员情况,博物馆、说明牌建立情况,导游员培训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况作出详细的年终报告,除以上要求的统计数据外,还要有相关的文字说明。世界地质公园每年元月5日前应把相关情况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报送。
地质公园范围内,禁止可能损害地质地貌、破坏地质遗迹完整性的行为。禁止与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和建设方向与要求不协调的工程建设活动,确实不能避开地质公园园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需提交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
地质公园应编制科学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社会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保护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科学研究。
地质公园须建立地质博物馆和室外标示系统,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地质公园的导游人员,应经过地学知识的专门培训。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实行督察员制度。国土资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国家地质公园派出督察员,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世界地质公园由UNESCO派国际有关专家进行检查。
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国家地质公园的年度报告、督察员报告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核查结果,每3年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3个等级。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奖励。对评估结果为“不达标”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有严重问题的国家地质公园闭园整顿,直至达标。对于整改不力、已经不能满足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要求的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审议,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专家组根据UNESCOGGN Bureau所颁布的再评估表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贡献,参加或组织国际性的地质公园会议,会上的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与其他公园的联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管理机构和财务情况,各类人员结构的合理性,财政状况的稳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办法、成绩,各种遗产地(含地质和文化、生物等)保护地的变化路线的开发等;地学旅游市场营销中应用平面媒体、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会议展览及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公园进行推介宣传,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设施,扩大科普范围,提高质量,特别是要广泛征求游客意见,不断改进公园服务工作;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学旅游带动农林畜牧业、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全面发展。拓展市场,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优化其生活质量和环境(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2003)。
『捌』 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
2004 年,云阳相关部门开始组织专家人员对天坑龙缸等地质资源进行开发,并首次开展了重庆龙缸地质公园综合调查,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2004 年,云阳县政府正式启动龙缸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对区域内地质资源的保护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独特资源;
2005 年 2 月,景区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深谙这一道理的云阳领导班子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展公园规划工作,完成了《龙缸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2005 年 8 月,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云阳龙缸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格,对公园未来的发展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推动;
2007 年 10 月,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工建设,设置了公园界碑,对公园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与完善;
2008 年 9 月,随着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充分保护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推动公园的建设与开发;
2012 年 4 月,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假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正式开放迎客,并在五一期间迎来了旅游的小高潮,这对公园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说明公园很有市场吸引力;
2012 年 11 月,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公园的龙缸景区被正式评为国家 AAAA级景区,现在公园正在为其他两个区块的发展以及龙缸景区创 AAAAA 积极做着准备。
2014年3月,总投资3500多万元的云端廊桥开工建造,采用了最先进的抗风动、减震荷载等技术,可抗绝壁大风及8级地震。
2015年5月1日,云端廊桥正式开门迎客。
『玖』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
2014年由“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促进会、中华美食文化研究会、中国县域旅游网、环球游报”等机构联合主办,大道自然(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中国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蒙山旅游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养生文化、鲜明的民俗特色等优势从636个候选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国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并荣膺“中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品牌”荣誉称号,成为蒙山旅游区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重要名片。
蒙山始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在保护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现已发展为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品牌和龙头,山东省重点旅游景区,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钻石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十大最美的地方等众多称号。此次荣膺“中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品牌”,对进一步提升蒙山旅游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养生名山,打造中国著名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