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苏格兰南部是什么地质结构

苏格兰南部是什么地质结构

发布时间: 2021-02-24 12:41:47

⑴ 地质、构造

淮河中下游平原基底构造大体以郯庐深大断裂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为新生代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的陆地部分,构造线走向NE,北部为苏北平原,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平原;西部为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与各期褶皱运动相伴生的断裂变动强烈,主干断裂的方向主要有EW向、NE向、东NNE向和近SN向4组。

一、构造

1.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

苏北盆地,北起鲁苏隆起,南至通扬隆起,西靠郯庐断裂,东接南黄海盆地,为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的陆地部分,包括盐阜坳陷(北部坳陷)、建湖隆起(中部隆起)、天长隆起和东台坳陷(南部坳陷)3个二级构造,面积约3.5×104km2。坳陷内可进一步分为24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台坳陷包括6个凹陷、9个低凸起,盐阜坳陷有5个凹陷、4个凸起。三、四级构造单元呈NE向雁行式展布,多呈南陡北缓、南深北浅的不对称凹陷结构,内部次级构造复杂,多为与断裂有关的断鼻或断块构造。见图2-5-1。

2.淮北平原基底构造

以郯庐断裂为界(大体以嘉山—庐江一线为界),断裂以西,淮北平原基底构造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主干断裂主要有EW向、NNE向两组;断裂以东,苏北平原西南部和皖南地区则以NE向、近SN向断裂为主。

(1)NNE向断裂

以郯庐深断裂带为代表。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NNE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千米,呈NNE向穿切由太古宙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该断裂带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活动深断裂带,以左旋逆推为主。区内主要发育4条大的主控断裂,分别是五合深断裂、石门山断裂、池太深断裂和嘉庐深断裂,宽20~40km,构成两堑夹一垒的构造。郯庐断裂带以西还有阜阳深断裂和刘庙断裂。

图2-5-1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示意图

(2)EW向断裂

EW向断裂主要为老构造断裂,自北向南,有宿北断裂、利辛断裂、怀远断裂、刘府深断裂、颍上断裂、肥中深断裂和六安深断裂,将淮北平原基底切割成数个EW向分布的断块,对基底褶皱构造和地层分布的控制明显。

二、地层

1.中生界

白垩系泰州组(K2t):下部为棕灰色—灰白色砂砾岩、块状砂岩夹棕红色—灰黑色泥岩,东部岩性色暗粒细、层薄,西部色红粒粗、厚度较大,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100~200m;上部为三角洲、浅—半深湖相沉积,顶部为棕红色泥岩夹暗色泥岩、粉砂岩,中下部以黑色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灰岩、鲕状灰岩和生物灰岩,厚100~240m。

2.新生界

(1)古近系

阜宁组(E1f),自下而上分为4段:一段,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为浅灰色—棕红色砂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和下部砂岩较厚,中部泥岩较多,厚350~800m;二段,浅—半深湖相沉积,以黑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灰岩、凝灰岩及粉砂岩,厚150~300m;三段,为三角洲相沉积,浅灰色砂岩与浅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200~300m;四段,浅—深湖相沉积,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油页岩,局部夹薄层灰岩或粉砂岩条带,厚0~500m。

戴南组(E2d):与下部阜宁组呈不整合接触,下部为三角洲与水下冲积扇相沉积,顶部为黑色泥岩夹浅灰色砂岩,底部为浅灰色砂岩与浅灰—黑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0~300m;上部为浅灰色砂岩、粉砂岩与棕色夹浅—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150~400m。

三垛组(E2s):与上覆盐城组呈不整合接触,为河流相沉积。下部为浅灰色—棕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底部为灰白色细—中粗砂岩夹泥岩,厚200~400m;上部为棕—灰白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及棕红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厚400~600m。

(2)新近系

盐城组(N1-2y):河流冲积平原相沉积,下部由3个不等厚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自下而上均由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岩、砂砾岩和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组成,厚100~700m;上部为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层、砂砾层与灰绿色、土黄色粘土呈不等厚互层,底部为灰白色砾石层,厚100~900m。构成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苏北-南黄海盆地,自白垩纪末到新近纪,在裂谷盆地形成发展历程中,沿主干深断裂不断有拉斑玄武岩喷发,以水下喷发为主,多以层状分布在沉积地层中。玄武岩喷发有以下特征: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的沉积早期,喷发较为强烈,玄武岩分布面积较大;后期,喷发活动逐渐减弱,分布范围变小;其中以泰州组和阜宁组早期喷发最为强烈,玄武岩多以厚层、中厚层为主;而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则以薄层为主,喷发强度逐渐减弱。

(3)第四系

下更新统(Q1):由冲湖积相沉积的粉细砂、含砾中粗砂组成,厚10~50m,顶板埋深150~250m,由西向东顶板埋深不断加大。砂层颗粒较粗,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中更新统(Q2):属冲湖积沉积,含水层由1~2层粉细砂、中粗砂层组成,顶板埋深80~150m,厚度在盐城东北侧古河道分布区达40~60m,其他地区为10~30m。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上更新统(Q3):由冲湖积、冲海积相的亚粘土、中粗砂、中细砂和粉细砂组成。顶板埋深35~60m,厚10~30m。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全新统(Q4):由冲湖积相堆积的亚粘土、亚砂土、淤质亚粘土组成,厚5~35m,由西向东呈渐增厚趋势,仅在宝应一带夹有亚砂土和粉砂层;东部大片滨海平原区,则由亚粘土、粉砂互层组成。构成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三、盆地发展史

苏北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太平洋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晚白垩世—古近纪,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由挤压环境转化为拉张环境,即由NW-SE向挤压转为拉张,将华北地台沿NE向拉裂,形成渤海湾和苏北-南黄海等裂谷盆地。拉张作用和西部郯庐断裂产生的右行走滑作用使苏北盆地内隆起、凹陷、断层及褶皱呈NE向雁行式展布,平面上构成向NE散开、向SW收敛的巨型帚状构造。随着区域构造应力的转换,盆地发展经历了形成、裂陷和拗陷3个阶段。

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为盆地形成阶段,南部以长江大断裂为界,北部形成苏北断陷区,苏南地区则基本为隆起区。盆地边缘主干断裂开始深断,并促使二级断裂(如盱眙-洪泽-建湖等断裂)活动,有的断裂深达上地幔,引发玄武岩喷发,白垩纪晚期和古近纪早期,玄武岩喷发较为强烈。白垩系泰州组和古近系阜宁组下段夹厚层、中厚层玄武岩。盆地裂陷较深,海侵影响较大,沉积了泰州组和阜宁组深色泥岩、鲕状灰岩和生物灰岩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盆地内两坳夹一隆(即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的构造格局。

古近纪中晚期,为裂陷阶段,主干断裂的上、下盘升降明显,断距达1000m以上,断陷多为箕状和半地堑式;原先统一的大湖解体,形成一系列NE走向的箕状断陷盆地,由于断裂活动不均衡,西部的高邮、金湖和洪泽凹陷断陷较深,沉积了巨厚的戴南组、三垛组,而东部的海安、白驹和盐城凹陷则断陷较浅。三垛事件后,盆地抬升,遭受长期剥蚀(间断6.2Ma)。

新近纪,区域构造应力由张性剪切转为拉张作用后,盆地进入拗陷阶段,初期仍然具有断陷特征,后期盆地整体下降,成为统一的大型坳陷盆地,其影响范围远超过苏北盆地,扩展到周边地区,包括西部的淮北平原及苏南地区。区内沉积了以河流冲积平原相为主的盐城组沉积,包括多个由砂砾石-粘土组成的不等厚沉积旋回,厚100~900m。盐城组在苏北平原、淮北平原和苏南地区广为分布,构成区域性的深层承压含水系统。

早更新世,承接新近纪沉降趋势,盆地继续拗陷,以河湖相沉积为特征。盆地西部古大别山、南部古茅山的山前地带主要为粗颗粒洪冲积砂砾石,向盆地中心过渡到冲积平原相沉积,以砂、含砾粗、中砂沉积为主,黏性土层增加,形成相当于泥河湾期的第Ⅲ承压含水层组。该层组分布范围很广,成为淮北平原、苏北平原以及苏南太湖和杭嘉湖平原主要的承压含水层组。

中更新世,盆地开始抬升,西部和北部地区抬升较大,沉积范围缩小,仅限于凹陷内,而隆起区及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缺失。东部地区的凹陷内,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形成周口店期的第Ⅱ含水层组,岩性为冲积相的砂砾石层、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与黏性土互层,盆地边缘颗粒较粗,地层较薄,向东沉积厚度增大,颗粒变细,多为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

这一时期,长江已完成了全河的连接,上游的古金沙江被袭夺后并入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后,切穿川鄂交界的三峡,向东串通古洞庭湖和黄梅以南的湖泊,向东经太湖入海。直到晚更新世晚期,才改道经崇明入海。

晚更新世,早期,古气候变得温暖潮湿,盆地再次沉降,沉积范围扩大,在淮北平原、苏北平原、苏南的杭嘉湖平原均有沉积,主要为河湖相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与黏性土层,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则以砂砾石层为主,构成淮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的潜水和浅层承压含水层组。这一时期,东部地区曾发生多次海侵,最大海侵曾达溧阳—洪泽湖一线;晚期,盆地再次抬升,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抬升较大,遭受剥蚀;晚更新世末冰期,东部海面大幅下降,出现大规模的海退,海岸线向外扩张距离达几十千米以上,直到距今1万年前,气候转暖,海平面才恢复到接近现代的位置。

中国地质结构被什么分为南北两部

中国地质构造分界线是东经105度.
环(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在古太平洋和太平洋两回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答下形成的一个极为壮观的构造区,其影响深入板内,并使大陆受到了大面积、大规模的改造。波及范围大致在东经102°一106°之间(为了方便记忆,地理学上一般定为105度),即贺兰山—龙门山—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以东的广大地区。

⑶ 苏格兰北部与南部有何区别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南边为英格兰,北、东、西三面滨临版大西洋、北海和爱尔权兰海。西岸高峻曲折,多峡湾;东岸沿海分布有平原。周遭有设德兰、奥克尼、赫布里底(Hebrides)三个群岛以及茂尔岛(Isle of Mull)、艾拉岛(Isle of Islay)与阿伦岛(Isle of Arran)等岛屿。海岸线总长3,700公里,面积78,772平方公里。

苏格兰全境多高地,北部高地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格兰扁山脉(Grampians)的本尼维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为英国最高峰。山间多小型构造湖。南部高地面积较小,海拔一般不超过600米,河谷区有局部平原。中央低地为一裂谷,形成克莱德河(Clyde)、泰河(Tay)等河谷地,南北宽约50公里,土壤肥沃,煤铁丰富,为苏格兰人口和城镇集中区。气候温湿,1月平均气温4℃左右,7月14℃左右。东海岸年降水量约600毫米,西海岸可达1500~2000毫米,秋季常有暴风雨或暴风雪。

⑷ 我国东南部地质有什么特色

广东韶关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我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东南湿润区、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和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区等。

我国东南部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其中著名的地质景观有上饶灵山、佛子山、玉华洞、太姥山及桃源洞鳞隐石林,这些景观奇特,山水相间,风景秀丽,是我国东南地质风景区的典型代表。

⑸ 第四系地质指的是什么样的地质结构,有什么具体的特点

一般指地球200万年至今因为各种地质或者地表活动形成的地质内容。主要是残坡积物、冲洪积物。一般为沙、砾石、腐殖物沉积构成。

⑹ 苏格兰南部有哪些小城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南边为英格兰,北、东、西三面滨临大西洋、专北海和爱尔属兰海。西岸高峻曲折,多峡湾;东岸沿海分布有平原。周遭有设德兰、奥克尼、赫布里底(Hebrides)三个群岛以及茂尔岛(Isle of Mull)、艾拉岛(Isle of Islay)与阿伦岛(Isle of Arran)等岛屿。海岸线总长3,700公里,面积78,772平方公里。
苏格兰全境多高地,北部高地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格兰扁山脉(Grampians)的本尼维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为英国最高峰。山间多小型构造湖。南部高地面积较小,海拔一般不超过600米,河谷区有局部平原。中央低地为一裂谷,形成克莱德河(Clyde)、泰河(Tay)等河谷地,南北宽约50公里,土壤肥沃,煤铁丰富,为苏格兰人口和城镇集中区。气候温湿,1月平均气温4℃左右,7月14℃左右。东海岸年降水量约600毫米,西海岸可达1500~2000毫米,秋季常有暴风雨或暴风雪。

⑺ 奥依塔格地区的红色山脉是什么地质结构

您好! 龙泉山脉 [英] Longquan Mountain Chain 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版系的权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民国时期,称该山脉为鹿头山脉. 1 龙泉山脉的自然概况 龙泉山脉位于东经

⑻ 地球上地质结构最稳定的地方是哪里

南北极

⑼ 地质事件研究举例

(一)冀东迁西三屯营地区高级变质杂岩中深部构造相韧性剪切带的提出和复合韧性剪切带的确立

1.区域地质背景

冀东迁西三屯营地区是“八五”(1986~1990)期间中英合作开展高级片麻岩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试点地区。其位置(图9-2-1)是处于三屯营以西的遵化-青龙多相片麻岩线形构造带和东侧的三屯营-太平寨片麻岩复式卵形构造区(杨振升等,1997)的相邻地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认为复式卵形构造区是由麻粒岩相的迁西群所组成,西侧的线形带则是由角闪岩相为主的遵化群或八道河群所构成。经过五年新填图方法实践表明,复式卵形构造区主体上是由变质深成岩(三屯营片麻岩)所组成。贺同兴等(1992)称为紫苏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西侧线形带的组成较东部卵形构造区要复杂许多,它既有经过多期韧性剪切变形改造和再造的三屯营片麻岩,又有沿该线形带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分布的遵化岩群的表壳岩。同时又有较多的呈线形展布的有超基性—基性和中酸性太古宙岩浆岩侵入,这个线形带实际上是个太古宙晚期的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活动带。

图9-2-1 冀东遵化-青龙地区太古宙地质简图

(据杨振升等,1997)

1—三屯营-太平寨片麻岩复式卵形构造区;2—崔杖子片麻岩穹形构造区;3—遵化-青龙多相片麻岩线形构造带;4—迁安片麻岩穹形构造区;5—钠质紫苏花岗岩系;6—钾质紫苏花岗岩系;7—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8—上壳岩包体;9—都山花岗岩;10—燕山期花岗岩;11—基性岩;12—混杂岩;13—中上元古界;14—中生界;15—断裂;16—详细填图区:A—1∶5万三屯营幅、蓝旗营幅填图区(1986~1990)

2.复合(深部、中部构造相)韧性剪切带的确定

(1)深部构造相韧性剪切带的提出和原迁西群的解体:三屯营以东的高级片麻岩具有较明显的片麻状和条带状构造的麻粒岩相的层状片麻岩。这些层状片麻岩曾称为迁西群,按其组成成分特征曾分别划分为下部上川组和上部三屯营组。总体产状是近南北向陡倾斜。经过对该区1∶1万地质填图和实测剖面的系统研究(杨振升,1992;刘志宏,1992;刘永江,1992;杨振升,刘志宏,刘永江等,1997)确定了这种层状构造是原有中粗粒弱片麻状的黑云紫苏斜长片麻岩受韧性剪切变形改造形成的,由于变形改造强度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应变分带(图9-2-3;图片112~113),在不同应变带内原岩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也相应发生改变。在强应变带中岩石矿物粒度总体呈中细粒状,强片麻理-条带状构造明显,暗色矿物中原粗粒非定向紫苏辉石在强变形带内呈细粒状首尾相接的链状结构显现(早期紫苏辉石变形破裂定向展布,形成了被动矿物拉伸线理),同时随紫苏辉石减少,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增多,构成同构造主动矿物定向明显(图9-2-3b)。岩石变质程度由二辉麻粒岩亚相转变为角闪麻粒岩亚相,这是一种明显的退变质反应。以强变形带为标志新编制的构造图可以看出,深构相类型的韧性剪切带呈现一种网结状的图案(图9-2-2)。三屯营片麻岩中的变质表壳岩在片麻岩中以形态多样的包体形式展布,由于其规模较小、分布又零散,无法重建地层系统,只得统称为迁西表壳岩组合。

图9-2-20 在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具冷凝边的斜长角闪岩岩席(亮甲店南)

1—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2—斜长角闪岩

4.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岩浆事件演化序列

董家沟—登沙河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一个已经发生过中部构造相近水平滑脱引起深熔作用的构造片麻岩带的背景下,又在印支早期产生由东向西的滑脱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近水平产出的浅部构造相的韧性剪切带。沿着这个带形成有同构造早期的红色花岗岩岩脉、伟晶岩岩席,并和糜棱岩叶理一起,在沿叶理发生的剪切作用下,由递进变形引起了剪切带内不均匀的剪切流变褶皱,其后又被同期花岗质岩浆再贯入,形成岩枝状的花岗岩与伟晶岩。

⑽ 谁知道英国伦敦的地质气候条件啊 急求~`

英国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海岸线总长 1.1 万公里。东面的大不列颠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国土。它由北部的苏格兰,南部及中部的英格兰和西南部的威尔士三个地区组成。
一年的气候基本属于温和的气候,但英国的气候很难用一句话体现,基本是有云天气,而且也常刮风 . 4 - 9 月的春夏白天气温平均为 16 ℃左右,有时晚上温度达到 5 - 0 ℃,也有时下霜,夏天的白天也会突然下雷阵雨,天气变得阴凉,所以需要长袖羊毛衫,冬天,特别是 12 - 2 月较短的白天,由于雨雾风等原因,比白天平均温度 4 ℃冷的多,晚上温度达到零下的时候也比较多。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各月降水较均匀。
包括不列颠群岛,荷、比、卢、法等国和中欧的西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比斯开湾沿岸地区。这里全年的气压形势都是南高北低,吹偏西风,受大西洋气团影响很深。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是本区气候的特征。

本区1月均温都在0℃以上。河流一般不结冰。降雪不多,西部一般无积雪,东部积雪期很少超过一星期。但是当蒙古高压势力很强,东方的极地大陆气团侵入时,则往往酿成灾害性的严寒天气。夏季气温一般都不高,不列颠群岛7月均温为12—17℃,大陆部分为15—22℃,北部气温较低,南部较高。

西欧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不列颠群岛西部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苏格兰西部沿海可达2000mm或更多。其他地区多在600—1000mm。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西部秋、冬两季稍多,东部夏季稍多。例如,都柏林秋冬两季各占26%,春夏两季各占24%;科隆则夏季占31%,秋季占25%,冬季占23%,春季占21%。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