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质是什么地貌构造
A. 重庆地质为什么地貌构造,因而什么、什么、峡谷、关隘多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B. 重庆地形地貌特点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丘陵
C. 重庆是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丘陵
D. 重庆的地质结构
中梁山:华蓥山复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条分支中的第二条(自东向西数)观音峡背斜。背斜顶部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经雨水溶蚀后形成狭长形槽谷,北段为“一山二岭一槽”,南段为“一山三岭二槽”。
缙云山:华蓥山复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条分支中的第三条(自东向西数)温塘峡背斜。背斜顶部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中段及极南段靠近长江的末梢部分经雨水溶蚀后形成狭长形槽谷,为“一山二岭一槽”。
真武山:铜锣山背斜在长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顶部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经雨水溶蚀后形成狭长形槽谷,为“一山二岭一槽”。
平顶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构造,位于中梁山背斜与铜锣山背斜之间,向斜经长期风化作用,周围较软岩石被流水侵蚀,较坚硬岩石则成为山岭。平顶山出露白垩系及侏罗系陆相红层沉积。
重庆市区:位于中梁山背斜与铜锣山背斜之间的向斜区域,向斜经长期风化作用,较软岩石被流水侵蚀,较坚硬岩石则成为山岭。主要的向斜山岭有平顶山、鹅岭、枇杷山等。重庆市区广泛出露白垩系及侏罗系陆相红层沉积。
E. 重庆地质是不是喀斯特地貌
是,重庆是石灰岩极其发育的地区,有很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F. 地貌、地质构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
1.构造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富锦隆起长期遭受剥蚀,到新生代才开始接受沉积,盖层小于1000m,而军川隆起则大部分时期遭受剥蚀,仅在白垩纪和第四纪接受沉积。第四纪以来,盆地继续继承性沉降,绥滨和前进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较大,降幅达300m;而隆起区沉降幅度小于100m。
盆地东部和西部边缘分别为锡霍特深断裂带和伊通-依兰断裂带控制。东部边缘为锡霍特深断裂,沿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区内长200km,宽数千米,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沿断裂带有多期火山喷发,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动;西部边缘为伊通-依兰断裂带,由依兰进入区内,过汤原抵黑龙江边,在黑龙江省内长500km,宽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断裂带北端有火山喷发,并有强地震发生。
敦化-密山深断裂穿过盆地,呈NE向伸展,经完达山西麓,抵抚远,在黑龙江省内长350km,最宽处70km,为岩石圈断裂,沿断裂带火山密集,且有强地震发生。古近纪后期,一些断裂仍有活动,引发了青龙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喷发。上述3条主干深大断裂,控制着三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有可能成为地下热源的导热通道。
2.地层
区内地层较为简单,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纪才开始沉积,主要为火山盆地沉积,至侏罗纪转为裂谷沉积,前第四系地层见表2-2-2。第四纪地层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层
(据杨湘奎等,2008)
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砂、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埋深80~130m。地层厚40~180m,最厚可达200m,仅在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棕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质粘土,浅灰色、灰白色粉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砾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达100m。该时期湖泊发育鼎盛,湖相沉积范围最大。
上更新统:盆地沉降减弱,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黄褐—土黄色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带为洪积相砂砾石沉积。
全新统:主要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冲积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及主要支流两侧,岩性为灰黄色砂砾石、砾卵石层,厚5~10m;湖沼沉积,分布于闭流洼地与古河道中,为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粉砂质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积。
三、盆地发展史
侏罗纪中晚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形成作用的加强,在东北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尔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平原化的产物。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阿穆尔裂谷开始形成,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中白垩世后,盆地内火山喷发作用增强,转为陆相碎屑和火山沉积。
新生代,盆地继续沉降。古近纪,锡霍特深断裂带、挠力河断裂带和西部的伊通-依兰断裂带继续发育,盆地不断扩大和加深。新近纪,挠力河断裂和伊通-依兰断裂再次活动,沿山前地带断陷,并伴随有玄武岩喷发,形成玄武岩台地,台面微具起伏;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继续抬升,到现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为坳陷沉积,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积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转为平原化沉积,以河湖相及沼泽相沉积为主。中更新世,由于三江平原整体稳定沉降,沉积范围广。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达到极盛时期,平原边缘的山麓地带被水淹没,广泛沉积了湖相粘土层。这一时期,黑龙江、松花江分别切穿了嘉荫峡谷和依兰峡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围山区抬升,盆地继续沉积,平原边缘冲洪积扇开始发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区整体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泽湿地发育。受晚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影响,区内冰缘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各类典型的冰缘地貌。在山区广泛发育冰缘宽谷或冰缘河谷,在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积物被埋藏。
全新世,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增加,水系发育,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十分发育。20世纪50年代初,北大荒未开发前,沼泽占平原总面积的2/3以上,约34000km2。
G. 重庆市的地貌是属丘林还是属盆地
重庆市各地地貌迥然不同,复杂多样,差别很大。从市境地貌类型展布规律来看,全市地貌基本特征是:
一、地势起伏较大 层状地貌发育
市境地势起伏较大,高低相差悬殊。巫溪县境东部的界梁子山主峰阴条岭,海拔 2
792米,为市境最高峰;巫山县境东部长江南岸的碚石,海拔73米,为市境最低点。
市境因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抬升的影响,层状地貌发育。第一级海拔2
200米以上,以大巴山、金佛山为代表。由于受后期剥蚀破坏,地表破碎,残存面积不大。第二级海拔约2
000米,以齐岳山、方斗山、仙女山、白马山等为代表,面积较大,顶部除齐岳山的黄水为侏罗系红层组成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岩组成,地表起伏较为和缓。第三级海拔约1
000米,方斗山以西以背斜低山脊线为代表;方斗山以东以雷公盖、桑柘坪、毛坝盖等台地为代表。第四级海拔 400米左右,盆东平行岭谷以丘陵顶面为代表。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面积广大
市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各种地貌较齐全,且山地面积广大。按形态类型而言,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丘陵约占全市面积的30%,平原(平坝、缓丘)约占全市面积的10%。
三、山脉平行展布 区域分异明显
地貌发育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除大巴山外,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方斗山以东地区,背斜多发育成为条状山脉,向斜多发育成为中山、台地或丘陵,海拔一般高于背斜200~500米,形成倒置地貌,两者相向平行排列,呈逆向平行岭谷组合景观。方斗山以西、华蓥山以东地区,向斜多发育成为丘陵、低海拔台地,海拔一般低于背斜山脉200余米,形成顺向平行岭谷组合景观。由于地貌发育及地质构造的差异,地貌类型组合、区域分异明显,大致仍以方斗山为界,其东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以中山、低山组合景观为主;其西地表主要为侏罗系红层及上三叠系砂、泥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台地为主。
H.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彩图1-2-5)。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以及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地质找矿、采矿、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I. 重庆是什么地质结构与地貌
重庆市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专、南为边缘属中、低山区。区内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
构造方面:根据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划分出了四个Ⅱ级构造单元,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十个Ⅳ级构造单元。其总的构造面貌为:渝东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