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地质是什么类型
『壹』 广东是属于什么地形
平原。
分析:广东简称粤,是中国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省会广州.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中国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琼州海峡相望。
广东地区在语言风俗、传统、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南粤文化),省内土地丰足、水资源丰富,位处珠江沿岸一带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称作华南地区的渔米之乡。
解: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地形属于平原。
(1)广州的地质是什么类型扩展阅读:
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
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贰』 广州的地理环境和发展问题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土地资源特征
广州市耕地面积为8.61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4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系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区和南沙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三)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常给广州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2007年,广州市虽然一些地区出现局部性灾害,但基本没有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总体上属于偏好年景。
光热资源充足。200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州最暖的一年。广州市各区(县级市)日照时数在1481.7—2141.5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2.1℃—23.2℃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1℃—5.7℃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6.6℃—37.8℃之间。是年广州市各区(县级市)极端最高气温均未打破历史最高纪录,但35℃以上高温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同期罕见。
降雨分布不均。2007年,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的总降水量在1370.3—1964.5毫米之间,除增城市接近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比历年平均偏少,广州市老八区、花都区、从化市、番禺区的年总雨量分别偏少361.3毫米、284.3毫米、193.3毫米、113.2毫米,偏少幅度6.9%—20.9%。广州市老八区年总雨量为1370.3毫米,为全市最少,年总雨量之少为近年罕见。是年全市的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增城市多于西部花都区,北部从化市多于南部番禺区,各区(县级市)6月和8月雨量偏多,其中6月尤甚,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广州市老八区、番禺区的月雨量分别多达581.7毫米、412.7毫米、363.3毫米、319.8毫米、259.0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多66.2%、12.2%、25.7%、12.1%、3.6%,引致广州市出现“龙舟水”灾害,从化市、增城市、广州市老八区等地有不同程度损失。而10—12月广州市雨量明显偏少,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市范围内没下过一场透雨(日雨量≥20毫米的降雨),11月全市雨量最多的增城市也只有4.9毫米的降雨,其他地区雨量更加稀少,旱情十分严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有时会有寒潮、霜冻、冰冻等灾害;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常见灾害有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等天气。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份。
气象灾害频繁。2007年,广州局部地区气象灾害依然比较频繁。首先是雷电灾害严重,各区(县级市)的有雷季节长达186—223天,共出现66—80个雷暴日,全市共发生雷电灾害169宗,造成火灾爆炸事故7起,死亡11人,受伤10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是夏季天气炎热,各区(县级市)35℃及以上的高温日数为31—39天,比往年明显偏多。由于高温持续时间长,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各地气象台(站)频繁发布高温预警信号。第三是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对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了影响。是年有几次强对流天气,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4月17日下午,受锋面低槽的影响,从化市、白云区等地出现雷雨大风并伴有冰雹,阵风达12级。5月26—27日,广州又出现暴雨和雷雨大风天气。黄埔区、花都区、从化市部分地方的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广州市区内多处马路被水浸,造成交通堵塞,白云机场有30多个航班受影响造成延误。
(四)水源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约913公里,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6.01万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五)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就有55个品种),是荔枝、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3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植物(观叶植物、肉质植物、盆花、盆景)、绿化苗木、工业原料用花、草坪、种苗等6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种。
(六)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叁』 广州属于什么地形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专北部从化市与龙属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狂藏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3)广州的地质是什么类型扩展阅读
广州的山丘
1、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面积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高382米。
2、莲花山
莲花山堪称神奇。300多年前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篇中,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近年来,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访古、祈福、赏花、度假之首选。
『肆』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伍』 广州地区工程地质如何
一、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实践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广州市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旨在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9项"城市形象工程",这109项城市形象工程成为广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的主要内容。
1999年底,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整治城市环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关精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根据正在上报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三年一中变"城市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 "三年一中变"规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得以实施。
为加强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广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编制了专项实施计划与工作建议。如为保证"九运会"的顺利召开,2000年制定了《迎"九运"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还专门制定了《九运会期间交通改善实施建议》。
在制定"五年行动计划"的阶段性规划的同时,在近期建设的总目标下又分重点、有目的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如广州市规划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广州市土地开发控制与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原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因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暂缓批复,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以及规划引导与控制政策,广州市开展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制了《番禺片区发展规划》、《花都片区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规划局又编制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和《2002年度市政规划实施工作建议》,有效指导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广州市在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中,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及时制定阶段性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等各类规划,加之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城市规划实施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顺利完成。
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概括的讲,分为"两个规划层次,两个核心内容"。
"两个规划层次"是指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这两个层次。"两个核心内容"是指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安排。
具体的讲,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
对近五年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本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问题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评价,明确提出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中需要改进和重点加强的方面。
2、明确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城市近期建设目标。
3、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及建设时序。
4、制定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5、确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
6、其它方面。
对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住宅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与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协调与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策略与政策。
分别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机制、城市财政融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政策。
二、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创新
l、工作方法的创新。
『陆』 地质分类有哪些 地质分为什么类型
构造地质学
岩石学
地球古生物学
地球化学
第四纪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柒』 广州市土壤是什么种类
岭南地区的土壤 一般是酸性红壤
『捌』 广东省地质单位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地质专业单位(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单位)一览表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1号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南路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邮编: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鹅岭南路10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
邮编: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北江路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5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工业西芙蓉二路嘉兴楼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6地质大队
邮编:526020
肇庆市端州梅庵路9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19地质大队
邮编:515021
汕头市护堤路3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
邮编:514089
梅州市环市路地质大厦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3地质大队
邮编:516300
惠东县平山镇广汕路107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6地质大队
邮编:529000
江门市河南中沙4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7地质大队
邮编: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邮编:519000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
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秀全大道59号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邮编:518023
深圳市宝港路7号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建集团
邮编:528000
佛山市卫国路43号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510
广州市广花路石柱岭大街34号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探矿机械厂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030
广州市豪贤路193号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邮编:517000
河源市长安路73号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嘉禾园坛岭路200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东圃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邮编:524057
湛江市坡头区22号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1404号
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邮编:510630
广州市天河北路鸿翔大厦B座2505室
广州云金地数码科技公司
邮编:510060
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东)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质大院
广东煤炭地质局
邮编:511515
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邮编:512143
清远市小市北江三路
广东煤炭地质局202勘探队
邮编:510034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
邮编:514500
兴宁市城镇106号区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四望嶂留守处
矿山安全技术事物有限公司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湖路1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
邮编:512026
韶关市63信箱
核工业290研究所
邮编:528133
佛山市三水区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
邮编:510800
河源市18号信箱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8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江大道1号
广东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芙蓉北路64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
邮编: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邮编:510640
广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邮编: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南路81号
广东省地震局
邮编:510403
广州市机场路111号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广东总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云山大道宾馆新村二栋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邮编:510170
广州市荔湾路陈家祠道48号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东环路4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北路1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2队
邮编:526040
肇庆市明珠路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3队
邮编: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8队
邮编:510600
广州市东风东路846号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沾益直街19号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邮编:510631
广州市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邮编:510405
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
邮编:528000
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技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编:510060
广州市建设二马路23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230
广州市前进路157号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
邮编:510631
广州市五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号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质学会
邮编:518028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深勘大厦410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东路15号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49号8楼
广东省黄金公司拓展部
邮编:510030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
邮编:511400
广州市番禺市桥桥兴路29号
番禺区城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5500
揭阳市北环路8号
揭阳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凡洞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邮编:512129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地测分公司
邮编:512325
韶关市凡口
广东省凡口铅锌矿坑口地质科
邮编:51051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玖』 广州有什么矿产
广州市矿产资源现状(最新情况)
首轮规划广州市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本轮规划经重新调查核实,新增加水晶矿1种,合计广州市发现矿产47种,进行过不同精度的地质调查工作,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8处。
1.能源矿产
广州市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和热矿水。
(1)煤矿:主要集中分布在白云区黄石路―嘉禾和花都区中洞-华岭两地,分布面积约650平方千米,全区煤矿探明总储量3191.8万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开发利用高峰期,九十年代后期全部矿井闭坑。关闭矿山残留资源储量约97万吨。
(2)热矿水:本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有矿产地15处,主要集中在从化市温泉至良口地区和增城市高滩地区,温度为中低温型,按热能划分,地热田规模均为小型。
2.金属矿产
广州市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钨锡、钽铌铁、铜钼和铷等。
(1)铁矿:全区已发现铁矿产地28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市东北部的天堂山山脉一带。经多年零星开采,品位较高的铁矿已基本开采完毕,剩余为含铁砂岩,TFe含量5%~25%,品位低。目前铁矿点1处,位于增城市派潭林场,矿石资源储量137千吨。
(2)钨、锡矿:全区已发现钨锡矿产地37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增城两市交界处;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次之为含钨锡矿石英脉型,均为小型矿床。本次核实大部分富矿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开采完毕,剩余矿点品位低或小规模的矿化点,目前不具工业利用价值。其中钨矿点2处,分布在从化市良口镇石岭和广州市大岭山林场一带,钨氧化物(WO3)资源储量为1240吨,WO3含量0.1%~0.15%。锡矿点4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市龙潭河-流溪河上游及增城市高滩一带,锡石(SnO2)矿物资源储量为1742.3吨,SnO2含量50克/立方米~300克/立方米,平均值200克/立方米,难以开采,不具有工业价值。
(3)铌铁矿、钽铌铁矿:全区已发现钽铌铁矿产地6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市和增城市两地,目前资源储量8718吨(矿物量),钽铌铁矿含量1.25%~3.11%。个别矿床如增城市派潭钽铌铁矿规模达大型,探明资源储量8319吨(矿物量),目前基础储量尚有7494吨左右(矿物量)。
(4)铜钼矿:全区已发现铜钼矿产地1处,分布在从化市吕田镇三羊坑,铜矿金属资源储量2881.33吨,铜含量0.647%。钼矿金属资源储量3118.33吨,钼含量0.152%。该矿铁、钨、铋等伴生元素可综合回收利用,开采条件复杂。
(5)铷矿:全区已发现铷矿产地1处,即从化市红坪山铷矿,铷氧化物(Rb2O)资源储量12万吨,矿床类型为花岗岩风化壳矿床,含铷品位0.12%,该矿钾、锂、铌、钽、铯等伴生元素可综合回收利用,经济价值较大。
3.非金属矿产
广州市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熔剂灰岩、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瓷土、瓷石和建筑用花岗岩等。
(1)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灰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花都区赤坭镇中洞岭-炭步镇乌茶布,炭步镇红峰-大坳,增城市北部派潭镇高滩、灵山,从化市鳌头、吕田镇等地。总资源储量140465万吨,全区目前正在开采水泥用灰岩矿产地13处,开发利用年产量903.2万吨,其中单个矿床达大型规模的4处。一般矿石质量较好,CaO含量在48%~53%之间,如花都炭步乌茶布矿区青龙岗矿段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34373万吨,CaO平均52.13%,是一处优质水泥用灰岩矿床。
(2)冶金用熔剂灰岩:全区已发现冶金熔剂灰岩矿产地1处,分布在花都区赤坭镇下把水,探明资源储量1748万吨,单个矿床可达中型规模,矿层厚度50米,矿石质量较好,可达到冶金用熔剂灰岩一级品要求。
(3)盐矿和芒硝:全区已发现硝盐矿床1处,即白云区龙归硝盐矿,资源储量NaCl 5988万吨,Na2SO4 2962万吨,属大型硝盐矿床,矿石质量较好,Na2SO4平均含量17.77%,NaCl 40%~80%,Li 32~50 ppm,矿床类型属第三系湖相沉积硝盐型矿床。
(4)霞石正长岩:全区已发现霞石正长岩矿产地1处,位于从化良口镇与佛冈县交界处,岩体出露面积7平方千米,资源储量25000万吨,矿石质量较好,经选矿后可获得含K2O+Na2O 2%~11%,含Fe小于0.2%的长石精矿粉,精矿产率达到50%~70%,为碱性玻璃纤维的主要原料。
(5)萤石:全区已发现萤石矿产地5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北部,矿石类型为萤石-石英脉,充填在燕山期花岗岩裂隙中。经过多年开采,本次核实仅有3处,萤石(CaF2)资源储量2.5万吨,CaF2 43%~60%。由于萤石矿为地下斜井开采,到2005年底,从化井山?萦┦?矿开采地已按广州市政府要求停采,其余2处储量规模小,不具有开采价值。
(7)大理岩:全区已发现大理岩矿产地5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北部,矿床类型为热液蚀变岩型。大理岩矿石资源储量813万立方米。到2005年底,全区关闭所有地下开采大理岩矿,目前仅有1处露天开采。
(8)陶瓷土、长石矿:全区已发现陶瓷土和长石矿产地47处,主要分布在从化市鳌头镇洲洞―山心,吕田镇东明鸡公山及花都区梯面镇一带,目前资源储量52000万吨,矿床类型主要为钠长石化花岗岩风化残积型瓷土矿及蚀变花岗伟晶岩脉钠长石矿。到2005年底,全市已停止开采所有瓷土和瓷石矿。
(9)建筑用花岗岩:全区目前已作简测的资源储量62613万立方米(166391.4万吨),原有开采点超过1200个,经关闭整治大部分小型采石场,现保留建筑用花岗岩矿山14处,开发利用年产量42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从化市、增城市。建筑用花岗岩为本市优势矿种,其分布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主要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矿石质量好,强度大,放射性强度符合一般建筑材料要求,是优质建筑石料。
4.水气矿产
广州市水气矿产主要有地下水(含矿泉水)。
矿泉水:全区目前已开采矿泉水22处,探明允许开采量4365.7 立方米/日,产矿泉水量183.37万立方米/年,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萝岗区、番禺区及从化市,属偏硅酸矿泉水,水质优良,其中萝岗区八斗村和白云区太和镇头陂村矿泉水储量较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矿管发[2007]23号)的要求,正对《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进行修编,通过修编将对资料和数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自广州市国土房产局
『拾』 北京和广东在气候条件,地质,地形上的特点及区别
北京事温带季风气候,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都是夏季高温多雨,由于广州回纬度底两地得气温年较差广州答大大小于北京。地质上,北京大多是黄壤,而广州大多是砖红壤。地形上,都是城市地形都比较平坦。但周边地区广东处于南岭,地形起伏较大,而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得北部,较平坦,但也有处在西边得太行山得山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