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k1c是什么地质组

k1c是什么地质组

发布时间: 2021-02-24 10:49:15

① 矿田地质

大洲矿田位于赣杭铀成矿带东段,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带南侧。出露地层主要有基底地层、火山岩系地层和盖层(图8-1),铀矿产于火山岩系地层中,是典型的火山岩型铀矿田。

图8-1 大洲地区地质略图

基层地层由中元古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三叠系组成,由于断裂构造的影响,基底地层常沿断裂一侧呈断隆形态产出。

中元古界包括双溪坞群(Pt2Sh)和陈蔡群(Pt2Ch)。双溪坞群分布在矿田北缘,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石英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与上覆地层均呈构造接触;陈蔡群分布在矿田东部、陈蔡-遂昌断块隆起区北部,主要为一套中浅变质的绢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局部夹花岗片麻岩。

上古生界主要由上泥盆统西湖组,上石炭统黄龙组与船山组,下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组成,岩性有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含燧石灰岩、灰黑色硅质灰岩、灰黑色灰岩,局部为炭质泥岩、炭质页岩、砂质泥岩等。

中生界三叠系可分为下统政棠组和上统乌灶组,前者分布在矿田北侧呈断块产出,岩性以砂岩、页岩为主,厚约440m;后者分布在矿田南部,呈零星断块产出,上部岩性为砂岩、泥岩,下部为黑色泥岩及煤层,厚度>750m。

火山岩系地层磨石山组通常归属上侏罗统,但《中国地层典》编委会(2000)认为,热河群、建德群(含磨石山组)及其相当岩群当属白垩系而非侏罗系,近年在相山、盛源火山岩区研究成果也表明(张万良等,2007),赣东北地区的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火山岩系应属早白垩世而非侏罗纪地层。故本次将磨石山组归属早白垩世。

磨石山组(K1m)总厚度4960m,韵律清楚,共分4段:K1m1以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和安山岩夹河湖相砂砾岩为特征;K1m2以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巨厚层)夹少量紫红色砂岩为特征;K1m3以酸性喷出岩和河、湖相沉积岩互层为特征;K1m4为厚层状流纹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是主要含矿层位。

盖层在矿田及南部为朝川组、北侧为衢江群。朝川组(K1c)上部为紫红色钙质、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下部为安山质角砾岩夹含钙质结核砂岩,不整合于磨石山组之上,厚577~945m。衢江组(K2q)下部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及砂砾岩;上部主要为砖红色厚层状砾岩及砂砾岩互层,夹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厚1580~2380m。

矿田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除在其北西缘发育一系列叠瓦式北东东—北东向逆推断层外,在矿田内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常形成地垒或地堑式断块,在一些断裂中见有花岗斑岩充填;近南北向断裂常不太连续,但有的地段甚至出现成群的近南北向的花岗斑岩群;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为一组正断层,也常形成较小规模的地垒或地堑式断块,在一些较小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中有时见有中基性脉岩充填。有的断裂破碎带中发育绿色水云母化带。矿田内褶皱构造不发育,火山岩地层呈单斜产状,倾向北西,倾角20°~30°。

侵入岩出露面积较小,受北东向及北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岩体侵入时代多为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少部分为印支期。

燕山晚期以浅成或超浅成侵入活动为主,岩性有花岗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等,另外还有受断裂控制的脉岩分布,其中以花岗斑岩和辉绿岩脉为主,另有安山玢岩、伟晶岩脉等。

② 浙东南区

《浙江省岩石地层》(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东南区的岩石地层序列,共建三个群14 个组,代表浙江主流观点 ( 见表3-2) 。本书划分方案 ( 见表3-3) 与之对照列表如下:

表 3-2 浙东南区主流划分方案

表 3-3 浙东南区本书划分方案

通过野外调研与室内研究,本书提出的上列岩石地层序列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1996) 所建岩石地层序列有明显差异,关键问题在于永康群与 “天台群”的关系,是上下关系? 还是基本属同期地层? 本书文后将详细论述。在此仅对本书所采用的岩石地层序列及群、组、段的含义作一介绍。

( 一) 早白垩世早期地层———磨石山群 K1M ( 大爽组 K1d、高坞组 K1g、西山头组 K1x、茶湾组 K1c、九里坪组 K1j)

磨石山群来源于浙江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所创磨石山组,命名地点在浙江永康、缙云交界的磨石山,为一套岩性以酸性为主的陆相火山岩系。该组泛指浙东南区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分为 a,b,c1,c2,d,e 六个岩性段。20 世纪 70 年代后,根据火山岩活动具多旋回性、岩浆演化系列、喷发强度递变、火山活动方式等划分为两个旋回。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89) 在编著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时,将磨石山组上升为群,并将所划的岩性段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和祝村组,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鉴于 “祝村组”分布局限,俞云文 ( 1994) 又提出丽水水东祝村建立的 “祝村组”实际上相当于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本专题对此未做实际工作,因此,本书暂不采用 “祝村组”一名,本书中磨石山群含义只包括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五个组,由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相应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组成,与下伏中侏罗世或更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与永康群或更新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现按组分述于下。

1. 大爽组 ( K1d)

大爽组系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名,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大爽。原义相当于磨石山组 a 段,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大爽组主要沿衢州珠龙—东阳大爽—慈溪和龙泉—新昌儒岙—舟山群岛两条 NE 向条带断续展布。岩性下部以河湖相沉积碎屑岩为主,夹有火山岩; 上部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及少量沉积碎屑岩。厚度 238 ~3 746. 2 m,呈不整合覆于中侏罗统或更老地层之上,呈整合伏于高坞组之下。从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本期火山活动从早到晚、从西往东有逐步增强的趋势。本组发现少量植物与孢粉化石,同位素年龄值为 129 Ma ( 俞云文等,1999) 。

2. 高坞组 ( K1g)

高坞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建,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斯宅高坞。原定时代归晚侏罗世。

高坞组在浙东南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主要由厚层至块状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晶屑含量在35%以上,局部地区夹少量沉积岩和中性、酸性火山熔岩。与下伏大爽组呈整合接触,厚度一般在 800 ~1 000 m,最厚可达 3 000 m 以上。

高坞组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西部,东部沿海一带则断续出露于泰顺太子顶、道均墙,青田夏西坑、坦头,永嘉罗岗尖、大尖寺,仙居望海岗、括苍山,平阳半天山,苍南鹤顶山、洞头、玉环,乐清后山塘、大荆及温岭等地。各地岩性、岩相基本一致,厚层—块状,普遍含有角砾和岩屑、晶屑、玻屑等物质,是本组岩性特征之一。本组沉积夹层中化石稀少,所知的主要有植物和叶肢介。高坞组同位素年龄值在 135 ~121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3. 西山头组 ( K1x)

西山头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建,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大地林西山头。它覆于高坞组之上,伏于茶湾组之下,均呈整合接触,原定时代晚侏罗世。

本组分布极为广泛,其分布范围大致以丽水—宁波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占露头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此线以西,分布较零星,主要分布于江山仙霞岭—金华皂里—绍兴叶大山和庆元—磐安安文—鄞县慈城两条北东向条带上。一般来说,东部沿海以酸性火山碎屑岩占主导地位,夹少量火山熔岩; 西部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较发育,反映东部火山活动比西部更加强烈。厚度一般 700 ~1 500 dm,最薄 446 m,局部可达 3 077 m。覆于高坞组之上,呈整合关系。本组沉积夹层中化石稀少,仅见植物与叶肢介化石。同位素年龄值在 135 ~121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4. 茶湾组 ( K1c)

茶湾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名于浙江省天台县茶湾,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茶湾组为火山洼地沉积,由于洼地形成条件不同,洼地的形态复杂,下部以湖相沉积为主,有时可见具平行层理和槽型层理的河流相沉积,当时火山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局部地方仍有微弱的火山活动,因此本组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沉凝灰岩,夹有硅质岩、黑色页岩以及中性、酸性火山岩。局部可相变为火山岩夹沉积岩。如在奉化、镇海、临海、永嘉、黄岩、宁溪、乐清等地火山岩较发育; 在奉化龙潭口、镇海陈山、鄞县古野岙、东阳羊岩尖、缙云水口、宁海水车、临海小岭、文成花前等地则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类; 在丽水老竹、天台九里坪、磐安白云等地均由沉积岩组成。

茶湾组一般厚300 ~700 m,奉化市龙潭山厚仅177. 3 m,文成花前厚约185 m,而镇海沙湾剖面厚达1589m。以凝灰质砾岩与下伏西山头组呈整合接触,以沉凝灰岩、凝灰岩与上覆九里坪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

本组是浙东南区下白垩统盛产化石的主要层位,化石门类较齐全,属种繁多,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化石门类有植物、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和鱼类等。

5. 九里坪组 ( K1j)

九里坪组一名系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于浙江省天台县九里坪创建,相当于原磨石山群 d 段,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本组以普遍发育酸性火山熔岩为其主要特征,局部夹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及沉积碎屑岩,偶夹少量中酸性或中性火山熔岩。厚度一般为 200 ~ 400 m,最厚可达 1 475 m( 奉化沈家岩) 、1 657. 5 m ( 上虞市外严) 。与下伏茶湾组呈整合接触或超覆在西山头组、高坞组之上。九里坪组分布局限,断续出露于金华皂里、芙蓉山、叶大山、上虞、柳城盆地南缘、武义、新昌镜岭、庆元百山祖、括苍山、天台九里坪及奉化岱山等地。本组同位素年龄值 Rb-Sr 等时线法测定值在 121 ~117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 二)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地层———永康群 ( K1-2Y) ( 馆头组K1g 和朝川组 K2c)

永康群一名来源于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命名的永康组,原始定义: 永康组下部称杂色层,上部称红色层,后改杂色层称为馆头段,红色层称为朝川段。下与磨石山组呈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砾岩为整合接触,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2) 将馆头段和朝川段分别改建为馆头组和朝川组,此后永康组一名不再继续使用,而馆头组与朝川组一直被广为沿用。1980 年鞠天吟、陈其奭等又将浙东南区的馆头组、朝川组及其上的方岩组合称为永康群。郝诒纯 ( 1982) 所称永康群包括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浙江省岩石地层》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则将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壳山组和小平田组一并合称永康群。

本书重新厘定永康群的定义: 即永康群仅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指不整合覆于磨石山群不同层位之上,整合伏于方岩组下段砾岩之下一套河湖相碎屑沉积岩夹少量火山岩或下部为沉积碎屑岩夹喷发沉积相、喷溢相岩,上部以火山岩为主。沉积物由杂色与红色碎屑岩组成,火山活动以喷发沉积相发育为主要特征。常见玄武岩与流纹岩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具有独特的生物群面貌。永康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属于弱拉张应力场环境下由断裂控制所形成的断陷、拗陷盆地或火山构造洼地中的堆积产物,而方岩组下段是地壳均衡代偿作用诱发的隆升事件所形成的类磨拉石建造,不归入永康群是合适的。

孔龙群在浙南山门盆地北侧的文成孔龙剖面出露较好,在下部一套杂色层中,富含叶肢介化石,顶部有数百米中、酸性喷发岩,未见顶,为浙南白垩系最高层。陈丕基( 1985) 根据叶肢介化石认为此层位与浙西北区衢江群金华组最为接近,因此,拟命名为孔龙群。本书根据剖面上所产植物化石 Ruffordia goppertii 等,认为孔龙群与永康群大致相当,唯前者火山岩较为发育,但也不排斥属更高层位的可能。

在研究永康群时必须涉及 “天台群”。“天台群”原称 “天台层”,由陆逊等 ( 1959)命名,创名地点在天台县城南。原意为 “紫色及酱色凝灰岩、熔岩夹绿色凝灰岩”,置于杂色层和方岩砾岩之间,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邹鑫祜、陈其奭 ( 1964) 改 “天台层”为 “天台组”,并与永康组对比,时代为早白垩世,并指出天台组是不整合覆于磨石山组之上,伏于方岩组之下的火山岩和红色沉积岩; 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78) 在天台盆地红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并新建塘上组和赖家组,时代归晚白垩世; 陈丕基、沈炎彬 ( 1979) 在文成孔龙剖面采到据认为晚白垩世叶肢介化石,建议 “天台层”改称 “天台群”,以代表浙东晚白垩世地层; 翁世劼等( 1987) 沿用 “天台群”代表永康群之上层位;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定义 “天台群”包括 “塘上组”、“两头塘组”和 “赤城山组”,与下伏永康群呈不整合接触。时代归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本书认为永康盆地和天台盆地的地层序列基本相似,永康盆地自下而上为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 天台盆地西部紫凝附近出露有公认的馆头组,其上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红层的 “塘上组”和由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凝灰岩组成的 “两头塘组”或“赖家组”a 段大致相当于朝川组层位,再上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与泥质粉砂岩的 “赤城山组”或 “赖家组”b 段实为方岩组层位 ( 详细论述见文后) 。因此,根据地层命名原则等,本书不采用 “天台群”及其包括的各组名称; 在必须引用时,名称外加引号,以示并非创名时的定义。现按组分述如下。

1. 馆头组 ( K1g)

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1959 年于浙江缙云后月岭—永康前仑一带创建永康组,并再分为杂色层和红色层,后改称为馆头段和朝川段。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2) 改称为馆头组和朝川组,时代为早白垩世,一直沿用至今。

馆头组岩性主要为中—深湖相杂色碎屑岩,间夹火山岩,底部常见有扇三角洲亚相或河流相砾岩,与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300 ~600 m,最厚可达2 300 m ( 宁溪盆地) ,最薄的也有数十余米。本组火山岩发育程度各地不一,以沉积层为主的馆头组通常发育于 NNE 向断陷盆地中,受区域构造控制比较明显,主要有永康盆地、南马盆地、武义盆地、丽水老竹盆地、诸暨盆地、新昌盆地、缙云水口盆地等,靠近丽水-余姚断裂的一些盆地,本组中火山岩夹层明显增多。在浙东南区沿海一带,如文成盆地、昆阳盆地、宁波盆地、丁家畈盆地、顺母盆地、宁溪-长潭盆地与临海等地,馆头组中火山岩成分增加,甚至局部以火山岩为主,夹粗碎屑沉积岩。馆头组的化石十分丰富: 有植物、轮藻、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及鱼类等。同位素年龄数据在111 ~ 103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2. 朝川组 ( K2c)

朝川组一名的由来及其沿革同馆头组。命名剖面在浙江省永康市朝川村,建组以来沿用至今。

朝川组命名剖面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沉积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主要为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物,以浅湖相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砂质泥岩与下伏馆头组灰色砂岩、粉砂岩呈整合接触,以河流相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砂砾岩与上覆方岩组块状砾岩呈连续过渡关系。在区域上本组可超覆在更老地层之上,厚度一般为300 ~800m,最厚可达2 359. 3m,最薄仅数十米。

朝川组红色碎屑沉积岩中火山岩夹层的发育程度在不同盆地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火山构造盆地中火山岩则更为发育,尤其在本组上部更为常见,局部形成以火山岩为主夹少量紫红色沉积碎屑岩,如文成盆地、山门盆地、矾山盆地、宁溪盆地、临海盆地、仙居盆地、天台盆地及宁波盆地等。

由于朝川组与馆头组呈连续过渡关系,有些盆地馆头组也夹有红色碎屑沉积岩,朝川组与馆头组中火山岩发育程度在不同盆地存在差异,因此,朝川组与馆头组的界线有时难以确定,时有划高划低现象出现。具体分界线,既要考虑岩性,又要注意岩相的变化,排除火山岩发育程度的干扰,一般朝川组为滨浅湖相—河流相,馆头组为扇三角洲亚相或中深湖亚相。以往朝川组化石稀少,见有少量的植物、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等。近 20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先后在朝川组及其相当层位中,相继发现多种类的恐龙骨骼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如天台、仙居、丽水、永康、新昌、东阳、义乌、兰溪、江山等盆地。值得指出,1985 年,《浙江日报》报道了永康市城郊朝川组顶部发现恐龙股骨 ( 约 1 m 长) 和一窝 ( 7 枚) 恐龙蛋以及硅化木化石。1998 年笔者首次赴实地观察这些化石及其产出层位,认为恐龙股骨及恐龙蛋产于朝川组顶部层位,属辫状河流亚相,这对朝川组的时限确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朝川组同位素年龄值在 109 ~102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 三) 晚白垩世中-晚期地层———方岩组 ( K2f) ( 下段、中段和上段)

方岩组原称方岩砾岩,由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创名,命名地点在浙江省永康市方岩山,但层型在浙江永康市石柱镇附近,时代为早白垩世。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1962) 改称方岩组,置时代为晚白垩世。

方岩组原始定义: 指永康盆地 “一套山麓堆积相的砾岩层”。下部厚达1 800m 的紫红色砾岩层,砾石成分主要是火山岩,最大砾径达 100 cm,顶部为厚约 200 m 紫红色、鲜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红色和白色斑点的泥岩为主,和砾岩逐渐过渡。

一般认为方岩组是一套灰紫、紫红色厚层块状砂砾岩和砾岩,常构成壮观的 “丹霞地貌”,实际上各地方岩组岩性也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时砂岩夹层增多,有的盆地尚夹有凝灰岩等火山岩。更重要的是顶部还有一段以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中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砂砾岩地层,这不仅在永康盆地能见到,而且在天台盆地赖家和国清寺附近都能见到方岩组砾岩、砂砾岩之上的细碎屑岩夹砂砾岩的地层。因此,本书据岩性又将方岩组划分为下、中、上三段。至于前人所称新昌镜岭至壳山一带的方岩组,实为重力流亚相砾岩,不像永康方岩组山麓堆积相砾岩,故应归朝川组为宜。

方岩组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达 1 734. 9 m,一般约 500 m 左右,也有较薄的。与下伏朝川组的接触在各地所见不尽相同,一般呈整合接触,也可超覆在永康群不同层位之上。未见顶界,局部地点其顶部覆以新近纪嵊县组橄榄玄武岩。方岩组化石稀少,在南马盆地见有植物: Pseudofrenelopsis sp.,宁波盆地产有介形类 Eucypris sp.,Darwinula sp. 等。

本书将方岩组分成下、中、上段,其定义: 方岩组是覆于河湖相为主的朝川组之上,未见顶界的一套山麓堆积相—河流相—湖相 ( 不全) 沉积物,偶尔伴有微弱的火山活动。方岩组下段是指山麓堆积相的砾岩、砂砾岩; 中段是指河流相的砂岩、含砾砂岩; 上段是指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合的湖相沉积。

需要说明,本区镇海-温州断裂以东地区普遍缺失相当于方岩组下段山麓堆积相的地层,其上相当于方岩组中段和上段地层,即为俞云文、翁祖山 ( 1995) 拟建的小雄组。小雄组为超覆于朝川组火山岩或更老地层之上的中酸—酸偏碱性火山岩,底部为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砂砾岩、砾岩,中间夹有灰色含砾沉凝灰岩。在临海上盘岙里沉凝灰岩夹层中采到翼龙化石 ( 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化石; 在临海小芝小雄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还发现植物化石 Cladophlebis sp. 加上同位素年龄值 91 ~81 Ma,故将小雄组大致与方岩组中段和上段相比较。

③ 中、新生界(Mz、Cz)

中生代以后,海水退出,北山地区形成了统一的陆相沉积区,形成一系列大型陆内坳陷盆地。三叠纪主要发育湖相和河流相碎屑岩,早中侏罗纪和白垩纪发育湖沼相含煤地层,上新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至中新世为剥蚀期。各地层单元分述如下。

1.三叠系(T)

二断井组(T1-2e):分布于肃北县二断井和金塔县俞井子等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中,为一套由紫红与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为主的山麓相及山麓-浅湖相碎屑岩组合。与下伏方山口组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以红色岩层顶面与上覆珊瑚井组灰绿色岩层整合接触,地质时代归为早—中三叠世。

珊瑚井组(T3s):分布零星,断续出露在珊瑚井、破城山等地,是一套含陆生植物化石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沼泽相沉积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局部直接不整合于古老岩体及元古宙变质岩之上。据珊瑚井组所含植物化石,地质年代归为晚三叠世。

2.侏罗系(J)

研究区侏罗系零星分布在红柳大泉、通畅口、公婆泉及岌岌沟等地,由老到新出露有岌岌沟组、水西沟组和头屯河组,分述如下。

岌岌沟组(J1j):分布在红柳大泉和公婆泉等地,以灰黄色砾岩为主,夹杂色砂岩,不整合于变质岩地层和花岗岩体之上。岩层上部为水西沟组整合覆盖,系华北地层大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的延伸部分,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

水西沟组(J1-2sx):分布在甘肃省金庙沟、红柳大泉、通畅口和公婆泉一带,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煤层。与下伏岌岌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被沙枣河组不整合覆盖。据该组所含植物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中期。

头屯河组(J2t):在研究区境内主要分布在岌岌台子、五道明和通畅口等地,由湖相细碎屑岩组成。与下伏水西沟组呈整合接触,上为新民堡组不整合覆盖。据所含植物化石,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

3.白垩系(K)

白垩系主要出露在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中,地层单元分属赤金堡组和新民堡群,均为陆相山间盆地沉积。

赤金堡组(K1c):该套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为紫红、灰绿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砂质砾岩、灰黑色页岩夹煤层及泥灰岩,与上下地层单元均呈整合接触关系。岩层中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形成时代归为早白垩世早期。

新民堡群(K1x):主要分布在红柳峡、五道明等地,为一套紫红、灰绿、黄褐色为主的杂色碎屑岩序列,内含昆虫及淡水介壳类化石。与下伏赤金堡组呈整合接触,上被第三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地质时代归为早白垩世。

4.第三系(N)

研究区第三系分布在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中,岩性为一套橘红色粉砂质泥岩夹杂色泥岩及砂砾岩,局部夹灰岩扁豆体和盐类矿产。整套岩层不整合与前第三纪各岩石地层单元及侵入岩之上,其上被下更新世砾岩不整合覆盖。

5.第四系(Q)

更新统沉积物分布在山麓、平原地带,主要由砾石和碎石组成。全新统沉积物由风积砂、冲击砂砾和碎石组成。风积层一般分布较少,规模不大,冲洪积物分布在现代冲沟之中。

④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的测制

1.概况

新昌县所在区域属于浙东盆地低山区新昌盆地河谷平原亚区。地质构造单元总体走向呈北偏东向(田行舟等,1989)。区内广泛种植茶叶、花生等作物,东部地区毛竹林分布普遍。据当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反映,区内不同地质背景对农产品分布及品质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玄武岩台地上各种作物的长势和品质均较优良。

根据测区地质构造单元总体走向,以及农作物类型分布格局,布设了新昌生态地质剖面。该生态地质剖面分为东、西2 部分,西段剖面以镜岭镇牛窝岭为起点,向东北至西坑,折向东偏南经后代山、儒岙镇,至东山结束;东段剖面以西山村为起点,向东南方向经大市聚至小将镇,折向东至马岙结束。

2.地质背景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位于浙东盆地低山区新昌盆地河谷平原亚区。区内海拔多在50~600m之间,地质构造单元的总体走向以北偏东为主。剖面上分布的岩性类型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即:新近纪玄武岩类、早白垩世砂岩类、晚侏罗世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类、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花岗岩类。

新昌地区基岩出露区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沟谷中零星分布水稻土(章明奎等,2003;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94)。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图2-1)切穿地层主要有嵊县组(N1s)、朝川组(K1c)、馆头组(K1g)九里坪组(J3j)、高坞组(J3g)、大爽组(J3d),早白垩世花岗岩(K1γ)和晚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J3δηο)等地层(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89)。各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嵊县组(N1s):岩性比较单一,主要为黑色玄武岩,在其风化残积产物基础上形成巨厚的红壤,其上种植有大片的茶园,质量较好,产量高。

朝川组(K1c):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沉积岩主要为砂砾岩、砂岩,火山岩夹层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间夹酸性火山岩及安山岩。

馆头组(K1g):岩性主要是一套杂色砂岩、泥岩,夹少量火山岩。

九里坪组(J3j):主要为酸性熔岩,局部地区夹沉凝灰岩、沉积岩及酸性火山碎屑岩,偶夹中酸性及中性熔岩。岩性主要为灰紫色块状流纹岩夹少许流纹质凝灰角砾岩。

高坞组(J3g):主要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夹层少,是一套岩性较单一的厚层至块状火山岩岩系。岩性主要为具假流纹构造的深灰色英安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

大爽组(J3d):为上侏罗统最下部的一个地层单位,是一套呈层性较好的火山沉积岩,其岩性下部以沉积岩(凝灰岩)为主,部分地区安山岩较多;上部为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是区内大面积毛竹林区,毛竹生长态势非常好。

3.剖面测制

(1)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采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结合GPS定位,并携带1:50万地质图、1:50万土壤图作为野外工作参考用图。一般观察点的点距控制在500m左右,综合研究点的点距控制在2000m左右。

一般观察点通常只采集表层土壤组合样。综合研究点则布设土壤剖面,采集不同层位土壤样品以及岩石、茶叶等样品。

剖面总设观察点90个,共采集土壤样131件,岩石样23件,植物样19件。

按前节所述记录内容和方式,采用“生态地质填图野外记录卡”、“土壤剖面性态描述表”、地形图、野外记录本,进行野外记录描述。

(2)样品加工与分析

基岩样品经过风干、粗碎、研磨等加工后,分析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As、B、Ba、Cd、Cl、Co、Cr、Cu、F、Hg、La、Mn、Mo、Ni、P、Pb、S、Sb、Se、Sr、Th、Ti、V、Y、Zn、Z33项指标。

土壤样品经过风干,过20目筛,研磨加工后测定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As、B、Ba、Cd、Cl、Co、Cr、Cu、F、Hg、La、Mn、Mo、Ni、P、Pb、S、Sb、Se、Sr、Th、Ti、V、Y、Zn、Zr、Org.C、pH35项指标。

植物样品分析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As、B、Ba、Cd、Cl、Co、Cr、Cu、F、Hg、La、Mn、Mo、Ni、P、Pb、S、Sb、Se、Sr、Th、Ti、V、Y、Zn、Zr33项指标。

4.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新昌剖面岩石样分析数据基本反映了该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由统计资料和剖面图可以看出(表2-1,图2-1),各类地层岩石具有以下化学特征:

表2-1 新昌剖面各地层单元岩石中元素平均含量(n=23)

注:含量单位氧化物为%,Cd、Hg为ng/g,其余为mg/kg;括号中数据为样品数。

图2-1 浙江省新昌生态地质剖面岩、土元素含量分布

Q—第四系;N1s—嵊县组;K1c—朝川组;K1g—馆头组;J3j—九里坪组;J3g—高坞组;J3d—大爽组;K1γ—早白垩世花岗岩;J3δηo—晚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

As、B、Cr、F、Hg、S、Sb、Se、Sr、Zn等元素存在个别特高异常值(指含量大于平均值加3倍标准离差,后文同),剔除个别特高值后,平均值明显下降。基岩样中元素含量特高值显然与沉积成岩、岩浆作用、后期成矿叠加等地质作用有关。

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明显富集Cd、Co、Cr、Cu、Mn、Ni、P、Ti、V、Y、Zn、Zr、Fe、Ca等多种大量和微量元素,其中某些元素含量为其他地层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Pb、K2O、SiO2含量很低。

馆头组(K1g)杂色砂泥岩、火山岩明显富集SiO2以及微量元素As、Hg、B、Mo、Sb等,而MgO、CaO、Na2O含量低。

其他地层、岩体间各种元素含量也有差异,但除了S在J3d、Se在J3g、F和K2O在J3j、Sr在J3δηo、Pb在K1c中含量明显偏高外,元素含量总体上差异不显著。

(2)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由各类岩石风化形成的表层土壤元素平均含量特征见表2-2。

表2-2 新昌剖面各类母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元素平均含量(n=90)

续表

注:含量单位氧化物为%,Cd、Hg为ng/g,其余为mg/kg;括号中数据为样品数。

As、Co、Cr、Hg、Mn、Ni、P、Sb、Sr、MgO、CaO、Na2O 等多种组分的异常值明显。剔除异常值后,土壤元素平均值明显下降。表明元素含量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一些土壤元素较明显地继承了成土母岩(母质)元素含量特征。最明显的是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发育形成的土壤,Cd、Co、Cr、Cu、Mn、Ni、P、S、Se、Ti、V、Zn、Fe等多种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岩体)所形成的土壤,同时Pb、K2O、SiO2含量较低,这种土壤元素组合基本保持了成土母岩元素组成特征,且低钙高镁,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馆头组(K1g)杂色砂泥岩、火山岩所形成的土壤,基本保留了成土母质富 SiO2、As、Mo、Sb的特点,即这些组分高于其他母质形成的土壤。

总的来说,经过风化成壤作用,土壤中元素分布具有均匀化趋势,不同地质背景(地层、岩体)所形成的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程度较成土母岩有所降低。

(3)茶叶元素含量特征

表2-3为新昌剖面茶叶样品中元素含量平均值。

表2-3 新昌剖面各类成土母岩(母质)产出的茶叶的元素含量平均值(n=19)

续表

注:含量单位氧化物为%,Cd、Hg为ng/g,其余为mg/kg;括号中数据为样品数。

除了个别样品中As、B、Cr、Cu、Sb、Ti、V、Fe等少数几种元素含量存在特高值外,茶叶中元素含量比较接近,变化幅度较小,一般没有大于“平均值+3倍标准差”的特高值。

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地层及其所形成的土壤相对富集多种元素,但茶叶中除Ni、Cr明显较高外,其他元素含量与其他地层产出的茶叶元素含量基本接近,Cu、Ti、V、Y、Zn、Fe、Mg稍微高于其他地区茶叶。表明富集多种元素的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及其所形成的富含这类元素的土壤,并未导致茶叶中元素含量的相应增加。

朝川组(K1c)地层分布区产出的茶叶中Hg、Cd、F、Pb等多种有毒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产区的茶叶,同时,也富含Se、Sr、Zn、Mg、K等生命必需元素。

里坪组(J3j)产出的茶叶中Mn、P、S、Ca等元素含量高于其他地层的茶叶,Mn、Ca高可能对茶叶质量产生不利用影响。

5.岩-土-植物系统中元素分配迁移规律

(1)成壤过程中元素富集与贫化

对新昌剖面土壤与成土母岩样品元素含量进行了比值计算,其结果见表2-4。土壤与岩石元素含量比值反映出如下特征。

表2-4 新昌剖面土壤与成土母岩元素含量比值的平均值(n=23)

注:括号中数据为样品数。

成壤过程中元素的富集与贫化与元素类型密切相关。其含量比值(指土壤含量/岩石含量)总体上具有以下规律:>5 的元素有Se、Hg,表现为强烈的成壤富集作用;处于2~5之间的元素有Cr、B、S、Ni、As、Mo,表现为显著的成壤富集作用;处于1~2之间的元素有Pb、Sb、Cu、V、Th、Fe、Ti、Mn、Co、Zr、Al、Cl、Cd、Zn、La,即成壤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处于0.5~1之间的元素有P、Si、F、Y、Mg、K、Ba、Ca、Sr,风化成土过程中呈较明显的淋失贫化;<0.5的元素有Na,属强烈淋失贫化元素。

元素的富集与贫化还与地质背景直接有关。由比值可见:高坞组(J3g)地层风化成土时,Cr、Mn、Ni、Pb、Sb、Ti、V、Al、Fe、Mg、Ca等元素的富集程度高于其他地层,而Cu、K则低于其他地层,且呈贫化特征;馆头组(K1g)风化成土时,As、Ba、Cl、Co、Cr、Hg、Pb、S、Sb、Se、Ti、V等元素富集系数低于其他地层,只有Na高于其他地层;早白垩世花岗岩(K1γ)风化成土时,Ba、Cd、Co、Cu、La、Sr、Th、Y、Zn、Zr等元素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风化成土时,As、B富集系数高于其他地层,F、Mn、Y、Zn、Mg、Ca、Na则低于其他地层。

不同地层单元对元素富集与贫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强富集、强贫化元素的种类及其富集程度。由表2-5可见,尽管不同地层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最强烈富集元素大多为Se、Cr、Hg、S、B等,明显贫化元素一般为Na、K、Ca等,但其富集贫化程度有时甚至元素种类仍有所变化。如B元素在J3g、J3j、K1c、K1γ风化成土时表现为强富集趋势,而在J3δηo风化成土时恰表现为明显的淋失贫化特点。

表2-5 新昌剖面成土过程中强富集与明显贫化元素

注:括号内数据为土壤与岩石元素含量比值。

(2)土壤—茶叶元素含量关系

由表2-6所示,茶叶与表层土壤元素含量的比值(即吸收累积系数)具有以下特点。

表2-6 新昌剖面茶叶与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比值的平均值(n=19)

注:括号中数据为样品数。

茶叶对土壤元素的吸收累积率与元素种类密切有关。吸收累积系数总体上按下列顺序递减:>10的元素有Cl、F、S;1~10的元素有Mn、Ca、P、Na、Hg;0.1~1的元素有K、Ba、Cd、Sr、Se、Mg、Ni、Zn、Sb、Pb、Mo、As;0.01~0.01的元素有Y、B、Cr、Al、La、Cu、Co、V;<0.01的元素有Th、Zr、Fe、Si、Ti。

茶叶对土壤元素的吸收累积率还与地质背景有关。数据显示地层岩性不同,许多元素的吸收累积率差异很大。其中,朝川组(K1c)产出的茶叶中F、Mn、Mo、P、Sr、Ti、V、Zn、Al、Na的吸收累积率高于其他地层岩性;馆头组(K1g)产出的茶叶中Cd、Ni、S、Fe的吸收累积率较高,同时As、Hg、Cr、F、La、Mo、Sb、Sr、Y、Al、Na、K的吸收累积率较低;早白垩世花岗岩(K1γ)区产出的茶叶中As、S的吸收累积率高,而Pb、Se、Th、Mg的吸收累积率低;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区产出的茶叶对B、La、Pb、Th、Y、K的吸收累积率较高,而对于Cd、Cl、Co、Mn、Ni、P、S、Se、Ti、V、Zn、Fe等元素的吸收累积率较低。

(3)典型岩土剖面元素含量变化

沿新昌生态地质剖面,分层采集了典型成土母岩发育形成的不同层位的土壤以及成土母岩样品,其部分元素含量平均值见表2-7(表中,层1为表层0~20cm表层土壤,层2相当于B层,层3相当于C层)。由表可见:

表2-7 典型岩土剖面元素含量垂向变化

注:含量单位K2O、Na2O为%,Cd、Hg为ng/g,其余为mg/kg;括号内数据为典型剖面数。

在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中,Hg、Cd、S、Se等多数微量元素逐渐得到富集,即由基岩—土层3—土层2—土层1,含量不断增加。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这种自然富集规律,意味着当基岩中存在这类元素的地球化学高背景时,有可能通过表生成壤作用形成一定强度的土壤元素异常;另一方面,诸如重要生命元素Se的成壤富集过程,意味着在研究区自然景观条件下,有利于形成相对富Se的土壤生态环境,从而为富集Se的农产品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K、Na等表生环境下活动性强的易淋溶元素,在基岩风化过程中总体上表现为淋失贫化。但在不同的地层(岩体)所形成的土壤中,由基岩—土层3—土层2—土层1的变化规律不尽一致,有时表层土壤含量高于较深土层,这可能是由于表层土壤粘土化程度较高导致的K、Na相对富集所致。

6.生态环境特征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研究表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地层、岩性类型)导致基岩、土壤中元素组合特征与含量水平不同。由基岩风化形成的残坡积土壤中Fe、K、Si、As、Ba、Cd、Co、Cr、Cu、Mn、Ni、P、Pb、Th、Ti、V、Zr等多种元素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土母岩元素含量的控制,两者间具有较好的共消长趋势。地层、岩性类型及其元素组合特征,影响到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植物营养元素以及生命必需元素的含量特征。研究总结这种传承特点,可以为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耕作和生产潜力评价,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适宜区发展规划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通过实地调查及走访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发现新昌农业生产优势区多对应于嵊县组(N1s)黑色玄武岩台地地质背景区。调查表明,富含各种营养有益元素的黑色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土体深厚,土壤质地适宜而有利于保水保肥,土壤中营养有益元素含量较丰富,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高产。比如,区内重要的名特优产如新昌小金生(花生)、新昌茶叶等主要产于玄武岩台地。不过,由于玄武岩在富含营养有益元素的同时,Cd、Cr、Cu、Ni、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风化形成的土壤中也相对富含这些元素,从而对农产品安全品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玄武岩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布局中,一方面应根据玄武岩台地土壤结构、营养有益元素含量特征,从特色优质农产品适生环境条件要求出发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玄武岩台地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优势;同时,应考虑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所带来的潜在问题,筛选对重金属吸收累积性较低的农作物,以达到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目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⑤ 日本卸妆皇后k1cl4代表什么日期

日本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全部都是不印生产日期的,除了像FANCL这种要在指定期限内使用完的才会印刷
这个8H19B,跟生产日期完全没有关系
小日本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不会把过期的东西流通的市面上的

⑥ “6·” 浙江省遂昌县大熟村泥石流

1 引言

灾害点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山坳中,大熟村有通村公路通达遂昌县城,直距约50km,交通条件一般(图1)。泥石流沟口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8°48′19″,北纬28°24′36″。

照片4 冲毁村庄及有关设施(镜向下游)

2.3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1)泥石流所处冲沟纵坡陡,沟道狭窄、弯曲,沟内原本堆积有较多块石,沟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堵塞情况,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沟道右岸斜坡碎块石土厚度大,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近期持续强降雨,尤其灾害发生前过程降雨量达107mm,冲沟汇水面积达2.3km2,大量汇水难以及时、顺畅的排泄,沟道堵塞造成水位骤涨,源源不断的汇水冲刷坡面松散土体,造成土体下滑,夹杂原有碎块石在水动力作用下混合形成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日常巡查监测

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镇政府、国土所、村委员会安排了监测人,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放防灾明白卡,农民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2014年6月27日,遂昌县起动了强降雨预警,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灾害发生以后,县政府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组织受威胁人员紧急撤离和避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且安排赈灾资金救助受灾村民,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险调查。而且,灾情也引起了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后,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国土所、镇政府等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遵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现场指挥部,设置警戒线、警示牌,除抢险救灾队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使用电话、短信形式,紧急通知灾害区附近的生产人员安全转移到避灾安置点。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由于县政府及、国土、水利及气象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员积极应对、群众防灾意识强且积极配合,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居民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此次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遂昌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地质灾害应变能力,主要经验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作为“生命工程”的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多次部署和细化各项防灾措施。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学习传达贯彻,确保了在发布预警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安全撤离。

(2)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这是本次成功避险的前提。

(3)县国土资源部门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突出培训演练重点,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防灾工作效果。培训为识灾、辨灾打下了基础,演练为群众及时避灾赢得了时间。

(4)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责任,将各项防灾措施下沉至基层一线,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排查,强化监测人员履职尽责,狠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主动预防避让,着力提高基层操作层面防灾能力和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⑦ 岩浆作用阶段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无论是喷发还是侵入,随着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均表现出多阶段多期次的特点。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分别列于表2-2、2-3。

,11~7Ma)、⑦军舰山火山幕(βN2,4.5~2.1Ma)、⑧龙岗火山幕(βQ1,1.5~0.8Ma)、⑨白头山火山幕(Q2-3,0.58~0.06Ma)、⑩五大连池火山幕(Q4,1万年以来)。其中应特别指出的是,在吉林桦甸发现有始新世碱性岩体侵入[39];在长白山区甚至有更新世霓辉碱性花岗岩小岩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