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质遗迹保护的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
我国目前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
(1)国务院国土资源征政主管部门拟订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国务院计划部分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本辖区内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同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及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3)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界限由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埋设固定标志并发布公告。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变更碑石、界标。
(4)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可采取以下形式:
对于独立存在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分布在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审批机关报提出的保护要求,在原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助下,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管理。
(5)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②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护区内从事的各项活动,包括开展有关科研、教学、旅游等活动;
③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遗迹被破坏;
④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及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影响的一定范围内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他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未经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保护区范围内采集标本和化石。
(7)不得在保护区内修建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厂房或其他建筑设施;对已建成并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破坏的设施,应限期治理或停业外迁。
(8)管理机构可根据地质遗迹的保护程度,批准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科研、教学及旅游活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应向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提交副本存档。

Ⅱ 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建设 (年)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

Ⅲ 自然保护区怎样分类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版特权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持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持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Ⅳ 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内
据22个省(容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

Ⅳ 一般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哪6类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特点进行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因专保护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属,其经营管理的方式也随之而异,它不仅涉及各个自然学科,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保护区的含义和性质理解不一,世界各国有许多称呼。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于1978年和1979年有关著作中,把表示保护区名称的术语加以统一并分为10个类型: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纪念物(自然景物)保护区、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景观保护区、资源保护区、人类学保护区(自然生物区)、多种经营管理区(资源经营管理区)、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遗产保护地。
Ⅵ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分为几种类型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指以特殊意义的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化石产地等作为回主要保护对象的答一类自然保护区,它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1)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特殊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奇特地质景观、珍稀矿物、地质灾害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2)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活动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Ⅶ 国家级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区
以西峡盆地为代表的豫西南恐龙蛋化石密集区(图5.1),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类型之多样、保存之完美,堪称世界之最,是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自1993年在豫西南大规模发现该古生物地质遗迹后,保护工作逐步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1998年西峡县人民政府以西政文 [1998] 84号文、内乡县人民政府以内政 [1998] 92号分别设立了县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0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以宛政办文 [2000] 88号将豫西南恐龙蛋化石分布区设立了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文 [2000] 364号设立了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设定的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为南阳市所管辖的西峡县、内乡县、淅川县及镇平县,在地质上包括西峡盆地、淅川盆地、夏馆-高丘盆地及五里川盆地,具体范围为:东经111°59′22″~ 112°22′51″,北纬32°53′30″~33°42′28″,总面积92667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4589hm2,缓冲区面积55411hm2,实验区面积22667hm2。产恐龙蛋化石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西峡盆地(西峡、内乡)划为重点保护区域,保护区分级如下:
河南省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
Ⅷ 浮来山是山东省第几个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据〈山东省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名录》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内38个,分列于所属之市容,排名不分先后。如果需要此名录,我可以帮助下载。
网上另有一个《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截止2012年底)》列有山东省8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虽有编号,但仍然是济南市各自然保护区列于前,其次是青岛市,几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因不位于济南、青岛,并不排在前面。关于浮来山的信息是:
(编号)鲁57 (保护区名称)浮来山 (行政区域 ) 莒县 (面积)490 (主要保护对象)震旦纪浮来山层型剖面、三叶虫化石带 (类型)地质遗迹 (级别)省级 ( 始建时间)20011101 (主管)国土
其他资料涉及: 浮来山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成为山东省的四大地质公园之一。
Ⅸ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其核心距秦皇岛市区15km。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向斜构造。其中元古界及古生界环绕盆地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两翼,中生界侏罗系分布于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
盆地基底为新太古界晚期混合花岗岩,其上为新元古界滨浅海相砂岩、泥灰岩,二者之间以吕梁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新元古界以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与下古生界接触。
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状,东、北、西高,南低,区内海拔高度为60—400m,最高点为盆地北端的老君顶,海拔493.7m。东部为石湖山、后石湖山,北部为梯子岭,西部为响山,盆地中部为低山丘陵。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大石河流域和汤河流域,由北向南流经本区,并各自注入渤海。两河分水岭位于秋子峪一带,地表与地下分水岭一致。大石河是流经保护区最大的河流,有许多支流汇合而成,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柳江盆地地区;汤河流域位于盆地西部,区内河长10km,于南部鸡冠山口流出保护区。

Ⅹ 地质遗迹的国内外现状
我国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始于七十版年代末期,多是做为其他类权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
1987年,由原地质矿产部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一批地质自然保护区。1992年以前,共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31处,县级17级。1995年,地质矿产部颁发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