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点测模式图怎么看
『壹』 地质雷达图如何识别
一般管线和钢筋的图像判读简单,是抛物线.而隧道超前预报或隧道衬砌版检测比较复杂,开始权只能看出异常区域,如果做进一步判读,可以结合钻孔或开挖,这样通过对比,时间长了自然就熟悉了.我是做地质雷达售后服务的,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交流,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贰』 如何分析地质雷达探测到的图象
雷达图像主要用来反映云层厚度。一般的,天气绝对晴朗则无云层反射,云专层越厚,反属射率越高。
一般的雷达拼图是用红色段表示较高的反射率,蓝色段表示较低的反射率,透明表示无反射或反射率极低。
通过对云层厚度的判断,气象工作者可以推辞云层的成因性质及其对气象的影响。
『叁』 [请教]地质雷达图像如何判读
感谢专家。从有的地质雷达资料图像,可以清晰的看到物体边界,如竖向桩体的缩径、扩径位置及性状。这种图像是否有太多人为处理?
『肆』 地质雷达探点测测间距多少米
1) 手持式雷达抄测速仪的特点是价格便宜,灵活性强,可以移动操作,所以手持式雷达测速器也是
警察最常用的设备。根据发射功率的不同有效测速距离在300-800米之间,但是由于手持式雷达采用
的是模糊瞄准,所以根据道路车辆状况的不同,警察并不会在很远的距离测速,在高速路通常会在
150-300米范围测速,在城际公路、国道的测速范围在100-200米左右。如果警察没有测速不会产生
雷达信号,反测速雷达也不会报警。
2) 车载式雷达测速抓拍系统,可以全天候工作,操作方便工作更舒适,越来越广泛地装备给警察
部队和高速路管理机关。为了提高抓拍的准确度,雷达会在雷达的前方100米左右形成警戒区,对于
超速的驾驶员拍照。所以使用反测速雷达的用户要注意,当行使在空旷地带接受到报警信号时(如
国道、环线和高速路),90%是雷达测速。
★注意:在标有 “进入雷达测速区” 时,在这路段中不要超速,否则等车到摄像机前就算减速也
会被拍照的。
有些人安装一些日本的产品(卫星眼)能测出该路段限速多少。
『伍』 如何看懂地质超前预报中的雷达测线波形图
先去了解地质雷达的理论,再去了解已知的图形,通过实践然后慢慢分析,估计就回没有问题了。答
你要对它不熟悉的话你根本就看不出来,有点熟悉之后也不好看,拿过来图形就能看懂的全国也没有几个人。
用你已知的东西去求已知的东西这样会好看的。
『陆』 公路质量检测
公路质量检测的原始方法是采用钻探取心法,该方法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对公路有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和科学地评价公路质量,必须采用无损检测方法。目前,常用于公路检测的物探方法有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在这些物探方法中,由于地质雷达方法具有快速、连续、无损检测的特点。因此,在公路质量检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5-10 解释成果示意图
高速公路是由土基础、二灰土、二灰碎石、面层等构成,由于空气、沥青面层、二灰碎石、土壤等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电磁波将在其介质发生变化的界面产生反射波。图5-11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传播、反射途经示意图。图5-12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示意图。
图5-11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的传播
图5-12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
t0—电磁波在空气中的双程走时;t1—电磁波在沥青面层中的双程走时;t2—电磁波在二灰碎石中的双程走时;A0—反射波R0的振幅:A1—反射波R1的振幅;A2—反射波R2的振幅
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采用沥青路面,路面下为碎石垫层。路面分三次铺设完成,设计路面厚度为25cm。在工程竣工前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了路面厚度检测。
图5-13 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
工作中使用的地质雷达为SIR-2型,工作天线频率为900MHz。图5-13为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上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图,图中5.8ns附近的强反射为沥青面层与碎石垫层界面的反射,根据反射界面的双程走时和电磁波在沥青路面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路面厚度。沥青路面的电磁波速度采用实验标定并进行统计后得到,检测结果表明,由于二灰石垫层凸凹不平,导致沥青路面厚度有较大变化,最薄为26cm,最厚为43cm。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路面厚度评价按国家公路路面结构层厚度评价标准进行;在经数据处理后的地质雷达剖面中读取电磁波在面层中的反射波双程走时,计算出面层厚度并做出厚度评价结果。
地质雷达方法在公路质量检测中除可进行路面厚度检测外,还可进行路基隐患(脱空、裂缝等)的检测以及桥涵的质量检测。有些学者开展了地质雷达对公路压实度、强度及含水量的检测研究。
2.水坝渗漏的地球物理探测
渗漏是水坝常见的隐患,是造成水坝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水坝渗漏可分为坝基渗漏和坝体及附属结构渗漏。坝基渗漏较为常见。造成水坝渗漏的原因与水坝基础处理的好坏、坝体施工质量、坝基下方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自然电位法探测水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由于水库具有天然吸附带电离子的能力,当水库发生渗漏时,带电离子也一起运动,形成电流场,在渗漏位置上自然电位出现负异常,其负异常的大小与渗漏水量有关。图5-14是利用自然电场法确定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关系的实例。当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自然电位正异常。
图5-14(a)为灰岩和花岗岩接触带上的上升泉的自电正异常;图5-14(b)为水库渗漏地点上出现的自然电位负异常。
图5-14 用自然电位法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a)地下水补给地表水;(b)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地质雷达方法用于探测水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也具有较好的效果。渗漏部位土体的含水量变大,与未发生渗漏的土体形成明显的介电常数上的差异,为采用地质雷达方法探测水坝渗漏位置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黑龙江省某水坝为均质土坝。1998年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后,在水坝后坡出现多处面积不等的漏水点。为了查明漏水点在坝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地质雷达在坝顶、坝前坡和后坡进行了探测。图5-15为坝顶测线K0+240至k0+400的地质雷达剖面。图中强振幅异常推断为坝体内受到水浸较重的部位,异常埋深为10~12m。钻探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推断的异常区域是发生渗漏的严重区段。
图5-15 黑龙江省某水坝地质雷达探测剖面
『柒』 地质雷达方法在公路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公路质量检测的原始方法是采用钻探取心法,该方法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对公路有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和科学地评价公路质量,必须采用无损检测方法。目前,常用于公路检测的物探方法有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在这些物探方法中,由于地质雷达方法具有快速、连续、无损检测的特点。因此,在公路质量检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高速公路是由土基础、二灰土、二灰碎石、面层等构成,由于空气、沥青面层、二灰碎石、土壤等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电磁波将在其介质发生变化的界面产生反射波。图5-11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传播、反射途径示意图。图5-12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示意图。
图5-11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的传播、反射途径示意图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图5-12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示意图|t0—电磁波在空气中的双程走时;t1—电磁波在沥青面层中的双程走时;t2—电磁波在二灰碎石中的双程走时。A0—反射波R0的振幅;A1—反射波R1的振幅;A2—反射波R2的振幅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采用沥青路面,路面下为碎石垫层。路面分三次铺设完成,设计路面厚度为25cm。在工程竣工前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了路面厚度检测。
工作中使用的地质雷达为SIR—2型,工作天线频率为900MHz。图5-13为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上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图,图中5.8ns附近的强反射为沥青面层与碎石垫层界面的反射,根据反射界面的双程走时和电磁波在沥青路面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路面厚度。沥青路面的电磁波速度采用实验标定并进行统计后得到,检测结果表明,由于二灰石垫层凹凸不平,导致沥青路面厚度有较大变化,最薄为26cm,最厚为43cm。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路面厚度评价按国家公路路面结构层厚度评价标准进行;在经数据处理后的地质雷达剖面中读取电磁波在面层中的反射波双程走时,计算出面层厚度并作出厚度评价结果。
图5-13 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图
地质雷达方法在公路质量检测中除可进行路面厚度检测外,还可进行路基隐患(脱空、裂缝等)的检测以及桥涵的质量检测。有些学者开展了地质雷达对公路压实度、强度及含水量的检测研究。
『捌』 美国劳雷地质雷达3000型点测怎么操作
采集模式选点测(point),按下(运行/设置)按钮开始采集,每按下(运行/停止)按钮一次,采集一道数据,按下(运行/设置)按钮结束采集,保存文件。
『玖』 地质雷达
3.3.7.1 方法简介
3.3.7.1.1 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也称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来探测目标物,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组成。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短脉冲电磁波,接收天线则接收来自地下介质交界面的反射电磁波。由于电磁波向地下传播速度主要受地下介质电性控制,在介质电性发生变化的界面,电磁波会发生反射。通过研究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及介质交界面的反射,并用时间剖面图像表示出地下各分界面的形态,从而推测地下地质体及地层结构的分布规律。
3.3.7.1.2 应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地质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探测技术,可以对浅层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地质填图,浅层埋藏物进行无损探测。由于电磁波能量在碳酸盐岩区衰减快,勘探深度较浅主要适用于碳酸盐岩裸露或覆盖层浅的地区,目前广泛用于地基探查、地下空洞、岩溶、破碎带、断层等地质构造探测。
要求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必须足够大,探测距离能够达到目标体,并能返回地面被系统接收;目标体阻抗差别足够大,有足够的反射或散射能量为系统所识别;目标体的几何形态必须尽可能了解清楚,正确选用天线中心频率;测区干扰不足以影响目标物的反射信息。
3.3.7.1.3 工作布置原则与观测方法
主测线应垂直地下目标体走向,辅助测线平行目标体走向,可更好地反映目标体形态,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以利于地层的对比。
目前常用的观测方法有剖面法和宽角法两种。
剖面法: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一种测量方式。
宽角法:发射天线固定在地面某一点上不动,而接收天线沿测线逐点移动,记录地下各个不同界面反射波的双程走时的测量方式。
3.3.7.1.4 资料整理及成果解释
检查验收合格的原始数据,经滤波及二维偏移归位等处理,经过反射层的拾取,编绘探地雷达图像剖面,最终形成推断成果图等。
由于雷达反射界面是电性界面,与地层分界面并不一致,如相邻地层有相近的波阻抗、同一岩层中的含水带界面、多个薄层的地质界面组合等。同时雷达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的精度,分辨率的限制,旁侧界面反射波的影响等因素,给雷达资料带来很多假象,使雷达剖面解释存在多解性。因此成果解释必须结合地质、钻探资料,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同相轴的追踪,确定反射波组的地质意义,建立测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构筑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剖面。
3.3.7.2 试验情况
本次实验主要选择了表层带富水块段纳堡村地区、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皮家寨工区,目的是为了查明地表至30m深度的盖层结构、完整稳定性、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对裸露型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大衣村和万亩果园及覆盖型隐伏的岩溶水源地三家村和大兴堡实验区拟实施钻孔位置也布置了少量地质雷达剖面。共布置剖面94条,总长3.4km,其中纳堡村实测66条剖面,长1635m。
本次试验使用SIR-20型地质雷达,天线类型SIR-100MHZ,扫描时窗250~600ns,工作方法为连续剖面测量。
3.3.7.3 主要成果
纳堡村探测结果,表层结构大致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四系覆盖层,岩性为粘土,厚度在2~6m,时窗为0~100ns,表现为能量强、频率较高,连续性较好的波组特征;第二层为个旧组风化灰岩,厚度8~16m,时窗为50~300ns,表现为能量较弱且变化大、频率较低,连续性差的波组特征;向下则表现为无明显反射或杂乱零星反射的“平静带”波组特征,表明已进入基岩(完整灰岩)层。
图3-18为纳堡小学L20线的测量结果,雷达反射波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时窗0~80ns,为能量强、频率较高的波组特征,深度约5m,反映了第四系覆盖层;第二层时窗80~300ns,为能量弱、变化大、频率较低的波组特征,深度约5~16m,反映了风化灰岩层;第三层时窗300ns以上,为无明显反射或杂乱零星的波组特征,推断已进入完整的灰岩层。在剖面10~15m处,时窗范围160~200ns,深度约9~12m范围内,地质雷达记录出现明显的强反射波异常,推断解释为岩溶裂隙含水层。经施工的浅钻验证,覆盖层厚5.15m,5.15~15m岩溶发育,以溶隙、溶洞、溶孔为主,为主要含水层段,涌水量36m3/d,15m以下岩溶不发育,富水性弱,与推断结果吻合。
图3-18 泸西小江流域纳堡村纳堡小学L20线地质雷达曲线
纳堡村宾珍红商店地质雷达测量未发现异常,反射波为明显的两层,顶部覆盖层为高能量波特征,时窗0~100ns,厚度约6m,下部为基岩的平静弱反射波特征,经ZK2浅钻验证,基岩埋深6.7m,孔深30.3m未见水,探测结果与验证结果一致。
纳堡村实验点共圈出8处地质雷达异常,经钻孔验证4处,除1处水量小外,3处表层岩溶水较丰富。
图3-19为皮家寨大泉旁实测地质雷达剖面,大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时窗0~60ns,波组连续稳定,反映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1~3m;时窗60~300ns,地质雷达曲线显示为杂乱反射、振幅变强、频率变低的异常现象,推断该区地下3~16m之间的个旧组灰岩中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局部存在较大充填或未充填的溶洞,如L73线7m、28m、55m处推断为岩溶含水区,与高密度电法38线100~110点的低阻异常对应。经钻孔验证,溶洞,溶孔发育,与推断结果吻合。
图3-19 泸西小江流域皮家寨L73线地质雷达曲线
3.3.7.4 结论
地质雷达反射波组特征: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明显的强反射波异常;第四系覆盖层为能量强、频率较高,连续性较好的反射波;风化灰岩层为能量较弱且变化大、频率较低,连续性差的反射波;完整灰岩层为无明显反射或杂乱零星反射的“平静带”特征。
地质雷达在探测深度0~30m范围内,分辨率较高,对表层岩溶裂隙发育带探测效果较好,划分的覆盖层厚度较接近,误差均小于1m。推断的岩溶发育异常带,准确度很高,是表层岩溶找水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