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怎么分
1. 地质灾害预警的方法类型
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电话内、传真、手机短容信等方式;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可利用口哨、铜锣、高音喇叭等。发生地质灾害后,依据严重程度、人员伤亡等,政府将由低到高启动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预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 地质灾害分几个级别各自程度如何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版释放的能量权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 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 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种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3)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怎么分扩展阅读: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4. 地质灾害破坏效应及受灾体类型划分
一、地质灾害破坏效应
分析地质灾害破坏效应,是界定受灾体范围、划分受灾体类型、分析受灾体易损性的基础。
不同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人员伤亡
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相比,地质灾害虽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程度比较低,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强,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一次灾害事件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一般为几人到几十人,多时可达几百人。
(二)破坏城镇、企业及房屋等工程设施
主要成灾灾种是崩塌、滑坡、泥石流,有时会对山区城镇、企业造成毁灭性破坏。此外,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膨胀土灾害,虽然不像崩塌、滑坡、泥石流那么猛烈,但也会造成房屋、仓库、烟囱、水塔、窑炉等工程建筑的位移、沉降、开裂、变形,甚至倒塌。
(三)破坏铁路、公路、航道以及桥梁、涵洞、隧道、码头等交通设施,威胁交通安全
主要成灾灾种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可掩埋、冲毁设施,阻塞航道。其次是岩溶塌陷及地裂缝、地面沉降、膨胀土灾害,可使交通设施沉陷、变形、开裂、位移。这些破坏效应给交通设施造成隐患或直接破坏,不但增加了施工费用和修复费用,而且经常造成交通线路受阻,形成更严重的间接损失。
(四)破坏生命线工程
生命线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供气系统。其主要成灾灾种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它可使这些设施淤埋、错断,不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以至更广泛的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间接破坏。
(五)破坏水利工程
主要成灾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岩溶塌陷、地裂缝。这些灾害可使大坝、堤防、电站、机井等设施淤埋、开裂、变形、沉陷;导致水库、河塘漏水,甚至溃决。它不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且有时会导致洪水灾害,造成严重的间接损失。
(六)破坏农作物以及森林、树木
其主要成灾灾种是泥石流。可冲毁、淤埋农作物、树木、森林等。
(七)破坏土地资源
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岩溶塌陷可使耕地被冲毁、淤埋、陷落积水,导致耕地难以耕种,甚至无法耕种。除这种直接破坏作用外,这些地质灾害活动还会降低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特别是在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土地不适宜商贸、住宅等开发项目,其价值明显低于无灾害威胁地区。
(八)破坏水资源
主要成灾灾种为海水入浸。它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造成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九)破坏机械、设备和各种室内财产
主要成灾灾种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可冲毁、淤埋各种室内物品和仓储物资,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受灾体类型划分
由于地质灾害受灾体特别繁杂,所以在灾情评估中,不可能逐一核算它们的价值损失,只能将受灾体划分为若干类型,然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获得灾情评估所需要的易损性参数。
划分地质灾害受灾体类型的依据和原则主要是:符合地质灾害特点,根据地质灾害破坏效应,界定受灾体范围;充分考虑不同受灾体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同类型受灾体的性能、功能、破坏方式以及价值属性和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或相似。
根据上述原则,将地质灾害受灾体大致划分为14类。
(一)人
包括城镇人口、农村人口;长住人口、流动人口。针对“人”这一受灾体主要是社会易损性评价,集中于一些特殊的脆弱团体、处在危险中的生活方式、风险观念、地方现有的风俗习惯、贫困程度等方面。重点评估风险观念、提高减灾意识。如果人们生活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内,风险观念又不强,又无社会机构的支持,积累起来就会发展成为高的社会易损性。
(二)房屋建筑
包括城镇居民住宅、农村住宅、宾馆、饭店、公寓、商厦、学校、医院、机关、部队营房、工业厂房、仓库、车站、码头等各种房屋建筑。
房屋种类繁多,特征各异。影响房屋抗灾性能、决定其使用年限的主要是结构特征。据此进一步将房屋分为4种。
1.钢结构房屋
房屋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其它构件用砖、钢筋混凝土等制作。钢结构房屋整体性好,构件强度高,正常使用年限长,抗灾能力强,单位价值高。城市中个别高层宾馆、饭店、商厦等采用该结构。
2.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梁柱、承重墙以及楼板、屋面板等用钢筋混凝土制作,非承重墙和其它构件用砖或其它材料制作。其整体性较好,构件强度较高。部分城镇住宅、宾馆、饭店、商厦、办公楼、试验室、体育馆、车站、码头、医院、营房、厂房等采用该结构。
3.砖结构房屋
包括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其墙、柱用砖砌筑,其它构件用木材或钢筋混凝土制作。该类房屋抗灾能力一般,单位价值较低。部分住宅、商店、厂房、仓库、营房、车站等采用此结构。
4.简易结构房屋
墙、柱、屋顶用砖、石、土、木、草等制作的房屋。包括砖石结构、砖土结构、土木结构、土石结构的砖柱土坯房、砖柱碎石房、木架石棉瓦房、土坯房、石条房、卵石房、木板房、竹木房以及草寮、土窑洞等。其正常使用年限短,抗灾能力差。这种房屋主要是农村住宅和部分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厂房。
(三)公路
包括路面、路基、涵洞及防护工程。
(四)铁路
包括轨道、路基、涵洞、防护设备、通信设备等。
(五)航道
包括水道及航道人工设施。
(六)桥梁
包括铁路桥、公路桥以及立交桥、高架桥等。
(七)生命线工程
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输变电线路、供气管线、供暖管线、通信线路等。
(八)水利工程
包括水库、大坝、堤防、渠道、机井等。
(九)生活与生产构筑物
包括水塔、烟囱、窑炉、贮油罐、化工容器、井架等。
(十)室内设备及物品
包括机械,仪器仪表、工具、商储物资、材料、办公与生活用品等。
(十一)农作物
包括小麦、稻谷、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烟草、蔬菜以及果树等农业培植的作物。
(十二)林木
包括天然的和人工播种的森林、树木。
(十三)土地资源
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及相应的开发利用价值,分为城市土地、农村宜耕土地、农村宜林及宜牧土地、荒原荒漠土地。其中,城市土地进一步分为中心区土地、一般城区土地、近郊区土地、远郊区土地。
(十四)地下水资源
5. 地质灾害类型
在划分地质灾害类型时,以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293处滑坡、52处崩塌和51处不稳定斜坡等野外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不考虑未引起灾害或不具潜在危害的滑坡、崩塌自然地质现象点。
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年发布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划分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三类,进一步划分基本类型有土质滑坡、浅层滑坡、牵引式滑坡等38类,各类型的名称、划分指标与其发育数量占主要类型总数百分比列于表3-5,滑坡发生时代(图3-2)、滑坡稳定性(图3-3)、滑坡体厚度(表3-6)、滑坡体规模等级(表3-7)、崩塌形成机制(图3-4)、不稳定斜坡主导成因(图3-5)、滑坡滑动面位置(表3-8)、崩塌形成机理(表3-9)等图表反映了各类型的发育数量及所占百分比。
表3-5 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划分及主要类型一览表
续表
图3-2 滑坡发生时代所占比例饼图
1—古滑坡;2—老滑坡;3—现代滑坡
图3-3 滑坡稳定性所占比例柱状图
1—不稳定;2—基本稳定;3—稳定
表3-6 滑坡体厚度统计表
表3-7 滑坡体规模等级统计表
图3-4 崩塌形成机理所占比例柱状图
1—倾倒式;2—滑移式;3—膨胀式;4—拉裂式;5—错断式
图3-5 不稳定斜坡主导成因所占比例饼图
1—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主;2—自然原因为主
表3-8 滑坡按照滑动面发育位置分类表
表3-9 区内崩塌形成机理分类说明表
6. 地质灾害分类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划分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案。这里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类为第一层次,灾型为第二层次,灾种为第三层次(表1-1)。
表1-1 地质灾害分类体系
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分类
地质灾害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共8类。
2.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
灾害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是其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变型和缓变型。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地质灾害为缓变型地质灾害。
3.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种
(1)突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9个灾种
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地裂缝灾害、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灾害、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黄土湿陷灾害、砂土液化灾害。
(2)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5个灾种
地面沉降灾害、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土地沙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
7. 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或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8. 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区别
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专和地质灾害灾属情四级。而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9.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灵台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或者两者互层,风化十分严重,局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岩石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是软弱易滑带,控制了滑坡灾害的形成。
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集中的乡镇,对居民区、公路、水库、学校等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遥感解译340个点,野外核实306个点,占解译总数的90%。全县实地调查滑坡285处、崩塌29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396处(图3-1)。其中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滑坡1两处、崩塌20处、泥石流4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109处(表3-1)。
表3-1 灵台县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点统计表
图3-10 不稳定斜坡灾害稳定性比例饼图
图3-11 不稳定斜坡灾害诱发因素比例饼图
(四)泥石流
县域内泥石流不发育,仅在中台镇坷台村坷台组涧子沟、城关村西沟、城关村东沟、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闲子沟发育共计4处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源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
泥石流类型,按照物质组成划分4条为泥流;按照流体性质划分1条为粘性泥石流3条为稀性泥石流;按照发育阶段划分4条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规模划分1条为小型泥石流3条为中型泥石流。
10. 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的分类方法较多,我国多采用《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 0238—2004)的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是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划分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即灾类为第一层次,灾型为第二层次,灾种为第三层次,见表1-1。
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划分灾类
地质灾害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共8类。
2.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
从灾害发生的过程来看,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是灾害的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变形和缓变形。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地质灾害为缓变形地质灾害。
3.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种
1)突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9个灾种: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地裂缝灾害、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灾害、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黄土湿陷灾害、沙土液化灾害。
表1-1 地质灾害分类体系
2)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5个灾种:地面沉降灾害、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土地沙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