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发布时间: 2021-02-24 03:27:06

⑴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版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权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经受风化淋溶。
生物小循环是由于风化作用产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植物从中吸取矿质养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使得部分可溶性养分得到保存,当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过植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

⑵ 地质循环是什么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回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答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⑶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斗争的统一

地球褶皱成山,山成石,风化和生物蚀化,成土。

⑷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与土壤形成有何关系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自然界的物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变换着不同约形态。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这种变换可以称之为循环,例如组成人体的元素在某一宇宙时期也许是某一星云的一部分,而星云又可能是恒星的痕迹,同时它又可以组成新的恒星,形成新星系,演化出新的“人体”。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

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


(4)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扩展阅读:

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风化变成碎细物质,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这些碎细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经雨水冲刷和淋溶,随水流经江河注入海洋,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有的海底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隆起抬升形成新的陆地,经过风化、淋溶、搬运、沉积形成新的海底岩石,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两个板块相碰撞时,俯冲下的板块熔入地幔中,通过地幔对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涌出,形成新的洋底,这样周而复始形成的循环。

⑸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抄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⑹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之间的关系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回果。地质大循环答促进养分的释放,生物小循环可以促进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和循环使用,是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发挥无限的作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⑺ 水文地质中: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不断地因为增发而变成水汽进入大内气,再由气流的输送容和上升凝结形成降水,落回地面或者海洋。落到地面的雨水,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另一部分以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自然界中水分不断蒸发、输送和凝结,形成降水、径流的循环往复过程,称为水文循环。由海洋蒸发的水汽降到大陆后又流回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海洋蒸发的水汽凝结后形成降水又直接降落在海洋上或者陆地上的降水在没有流归海洋之前,又蒸发到空中去的这些局部循环,称为小循环。打了这么多,累死了。

⑻ 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怎么样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其本质而言又称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所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流动的过程。由于循环物质涉及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既包括地质大循环又包括生物小循环两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而加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五大自然圈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历时长、范围广,而且呈闭合式循环。例如,整个大气圈中的CO2通过地质大循环,约需300年循环一次;O2约需2000年循环一次;水圈中的水(包括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通过生物圈生物的吸收、排泄、蒸发、蒸腾,约需200万年循环一次;至于由岩石土壤风化出来的矿物元素,通过地质大循环循环一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的长达几亿年。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和物质经初级生产者吸收作用,继而被各级消费者转化和分解者还原,并返回到环境中。其中部分很快又被初级生产者再次吸收利用,如此不断地循环。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是历时短、范围小,而且呈开放式循环,即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物质和元素沿循环路线而进入地质大循环;同时部分来自地质大循环的物质和元素又进入生物小循环。

⑼ 什么是大循环小循环

1、大循环,一般指体循环。当心室收缩时,含有较多的氧及营养物质的鲜红色的血液(动脉血)自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血液变成了含有组织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略紫色的血液(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如上路径的血液循环称为体循环,又称大循环。体循环的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而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脏。

2、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其分支达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肺动脉短粗,约平第4胸椎处,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达左肺门分为上下两支入左肺上下叶;右肺动脉较长,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肺静脉无瓣,左右各二,分别称为左、右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注入左心房上后部。

(9)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扩展阅读:

血液循环的主要意义,在于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动物机体的各个组织从血液获得各种营养物质、水分及氧等,并利用这些物质进行氧化,产生热能,保证正常机能。

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废物排至血液,分别输送到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持组织内部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另外,通过循环将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输送到全身各部分,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

⑽ 何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大循环,两者关系如何

依附关系 地质为主 生物依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