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煤矿地质资源量指的什么

煤矿地质资源量指的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4 03:13:18

A. 什么叫煤炭资源量煤炭储量又是什么

埋藏在地下具有开发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数量,称作煤炭资源量。内
经过一定的容地质勘探工作,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储量计算标准,并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称作煤炭储量。
因此,也可以认为,煤炭储量是已发现的煤炭资源量,而未发现的煤炭资源量,一般称作预测煤炭资源量,二者之和,称作煤炭资源总量。

B. 请问煤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和“消耗资源储量”分别是什么他们和总体资源储量有什么关系

保有储量是指煤矿经过开采后剩余的地质储量,而消耗资源储量是指因开采采出的再加上因开采影响以后也不能采出的地质储量。两者相加就是总体资源储量。

C. 煤矿地质测量方面应该知道什么

进了煤矿地测部门工作你自然知道你需要知道什么。
但是大部分的煤矿地版质和测量虽然在权一个科室(地测科),但是还是分开的,地质组和测量组,而且相互不牵扯。地质的需要一些数据(一般都是要高程和平距)的时候才找测量的要,测量几乎就没什么是需要从地质那里获得的。
所以看你到底是搞测量还是地质。建议搞地质,前途好点。

D. 矿井地质储量怎么计算

相关行业规范有计算说明的嘛

E. 煤矿资源储量与地质储量有区别吗

煤炭资源储量是指地下埋藏的煤炭资源数量,即地质报告提出后,经审批机关批准的煤炭资源储藏量,主要包括煤炭储量的变动、储量的损失等指标。
(1)煤炭资源是国家重要能源,加强煤炭资源储量管理+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关于矿产开发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的方针政策,也是贯彻国家矿产资源法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的要求。[1]
(2)煤炭资源储量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潜力保证,发展离不开资源,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作基础,加快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储量管理是煤炭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只有搞好储量管理,摸清家底,认清形势,才能合理有救的管理好煤炭资源。但现在煤矿企业普遍缺乏地质工作技术人员,而矿山企业的储量管理工作叉主要由地质人员来完成,因此储量管理人员更加贫乏,除少数大型国有矿山企业有专职储量管理人员外,大部分矿山企业没有专职人员,甚至没有兼职人员,因此导致矿井储量图纸、台帐等基础资料缺乏、混乱,储量管理的基础相当薄弱。而且,除国有煤矿外,几乎所有乡镇集体煤矿和个体煤矿均没有对资源进行储量管理,甚至没有对储量动用情况进行统计管理,储量数字是一笔糊涂帐,家底不清。
(3)储量数字是矿井设计、改扩建、开拓延深和安排生产接续的主要依据。由于储量管理水乎差,导致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失去基础和依据,再加利益驱使和资源意识差,使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无序状态,破坏和浪费惊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布的一份资源综合利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而煤炭比国外先进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资源回收率偏低,部分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由于设计不舍理、开采工艺落后,出现了采富弃贫,呆易弃难.采厚弃薄、厚煤层可采厚度损失、大块面积损失以及其他煤炭储量不合理损失的情况。目前,我国有各类煤矿2 8万个,其中国有煤矿2000多个,产量约占全国煤搅产量的65%,矿井回采率平均只有45%左右;乡镇和个体煤矿2.6万个,煤炭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35%,矿井回采率平均约15%~20%。煤炭资源的严重地破坏和浪费,大大的缩短了矿井设计服务年限。因此,加强储量管理刻不容缓。

F. 什么叫煤炭地质储量

对煤矿床进抄行一定的地质勘查后,查明煤炭矿床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等,然后按照国家当时的煤工业指标规定,用工业品位圈定符合工业指标的地质体,再通过相应的计算所求得的煤炭埋藏量。煤的储量以重量(吨)计算,它是煤田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

G. 煤矿可采储量和可采出量有什么区别

保有储量
保有储量是地质采矿学名词,指探明储量减去动用储量所剩余的储量,即探明的矿产储量,到统计上报之日为止,扣除出矿量和损失矿量,矿床还拥有的实际储量。它是矿产储量平衡表中重要的一项储量,可作为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编制采掘设计的依据,亦可作为上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的依据。 保有储量指一定时间内(截止报告日期)矿山所拥有的资源实际储量。是评价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 计算时要考虑经地质勘探和其他调查后,矿山(矿床、矿区)的累计探明储量因受新探明储量和已采量等影响而出现的增减等因素。其计算公式为:报告期保有储量=期初累计保有储量±本期因地质勘探、重新计算所造成的储量增减数-已采量-地下损失量-其他损耗量。式中地下损失量系指采矿时无法采出或虽可采出但很不安全、不经济,只能遗弃的储量。如矿柱损失、顶底板损失,以及经批准因构造断裂、地下水淹没或现有采矿技术所限无法开采所占有的储量。 保有储量的计算、确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矿山)资源现状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保有储量数据,常作为制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厂(矿)址选择、工厂(矿山〕的新建与扩建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可采储量
可从矿藏(或油气藏)中能采出的那一部分矿石量(或油气量)。
可采经济储量
经济可采储量(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是在当前和可预知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权益区域中能够预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计产量。

H.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7.2.1 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在地质可靠程度方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煤层的厚度、结构已经查明,煤层对比可靠,可采煤层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煤类、煤质特征及煤的工艺性能已经查明,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查明;

b)煤层底板等高线已严密控制,落差等于和大于30 m的断层已经详细查明(在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落差等于和大于20 m的断层已经详细查明);

c)各项勘查工程(物探、钻探、采样及其他等)已达到勘探阶段的控制要求。

7.2.2 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分类

7.2.2.1 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证实其在计算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7.2.2.2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同(1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7.2.2.3 预可采储量(121):同(1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4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同(12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7.2.2.5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估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7.2.2.6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同(2M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7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估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7.2.2.8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同(2S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资源量估算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9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作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7.2.3 控制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控制的煤炭资源/储量在地质可靠程度方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煤层的厚度、结构已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可采煤层的连续性已基本确定,煤类、煤质特征及煤的工艺性能已基本查明,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基本查明;

b)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基本控制,落差等于和大于50m的断层已经基本查明;

c)各项勘查工程(物探、钻探、采样及其他等)已达到详查阶段的控制要求。

7.2.4 控制的煤炭资源/储量分类

7.2.4.1 预可采储量(122):勘查工作程度已达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2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 b):同(122)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的。

7.2.4.3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4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5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7.2.5 推断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推断的煤炭资源量在地质可靠程度方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煤层的厚度、结构已初步查明,煤层对比基本可靠,煤类和煤质特征已大致确定;

b)煤层产状已初步查明,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大致控制;

c)各项勘查工程(物探、钻探、采样及其他等)已达到普查阶段的控制要求。

7.2.6 推断的煤炭资源/储量分类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普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7.2.7 预测的资源量(334)?

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预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在相应的勘查工程控制范围内,对煤层层位、煤层厚度、煤类、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所了解后,所估算的资源量。

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煤炭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I. 我国现在煤矿资源是什么个情况

一、煤 (一)煤的概念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而形成的。煤不是一种矿物,而是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有机成分和少量矿物杂质一起构成的复杂混合物。 煤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部分构成。有机质主要是C、H、O、N、S、P等元素,其中C和H构成可燃的有机质的主要成分,而S和P在工业利用上属于有害元素。无机质包括水分和矿物杂质,它们构成煤的不可燃部分,其中矿物杂质经燃烧残留下来,称为灰分。灰分超过45%时就不再称为煤,而称炭质页岩或油页岩。 (二)煤的形成 煤是在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要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须具备聚煤条件和成煤作用两个基本条件。 1.聚煤条件 植物遗体堆积成煤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茂盛的植物,保证成煤物质的充分供给;另一个条件是已死亡的植物应与空气隔绝,以免遭受完全氧化、分解和强烈的微生物作用而被彻底破坏。显然,不是任何地方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一般认为沼泽地区是最适宜的环境。因为沼泽地有充足的水分,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且为植物遗体的保存创造了条件。水体使植物遗体与空气隔绝,这样就妨碍了喜氧细菌的生存,从而使植物遗体免遭分解破坏,得以不断堆积。 2.成煤作用 从植物遗体的堆积到形成煤层的转化过程称为成煤作用。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1)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阶段 高等植物的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堆积在沼泽浅部的多氧条件下,由于大气、氧和喜氧细菌的作用,会遭受一定的氧化和分解。但随着植物遗体的不断堆积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则逐渐与空气隔绝,氧化环境转变为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使氧化分解产物之间及分解产物与植物残体之间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多水和富含腐植酸的腐植质,这就是泥炭。从植物堆积到形成泥炭的作用,叫泥炭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死亡后沉到水底,在与空气隔绝的还原环境中,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遗体分解,最后转变为含水很多的絮状胶体物质——腐植胶。腐植胶再经脱水、压实即形成富含沥青质的腐泥。从低等植物及其他生物遗体沉积到形成腐泥的作用,称为腐泥化作用。 (2)煤化作用阶段 在泥炭和腐泥形成后,随着地壳不断下降,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的影响下,逐渐转入成煤的第二个阶段,它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亚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当泥炭或腐泥被泥砂等沉积物覆盖后,在上覆沉积物的静压力作用下,泥炭、腐泥逐渐失水、压实、固结,挥发分相对减少,含炭量相对增高,泥炭和腐泥分别逐渐转变成褐煤和腐泥褐煤。这一作用过程,称为煤的成岩阶段。 变质作用阶段 当褐煤层沉降到更深处时,受到继续升高的温度和不断增大的压力的作用,褐煤的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颜色加深、光泽增强、挥发分减少、含炭量增高等,结果褐煤就逐渐转变为烟煤、无烟煤。这一变化过程就是煤的变质作用阶段。 (三)煤炭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 地球上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是能源宝库中十分可贵的物质财富。在80年代初期,据估计全世界煤炭资源量为136093亿t,其中已探明的可采储量超过8000亿t。在80年代初以前的200年间,全世界累计采煤约1500多亿t,这和庞大的可采储量相比,不过是只开采了极小的一部分。按照近十几年来世界煤炭的年产量估算,再考虑到今后陆续探明的新储量,估计全世界煤炭至少还可以开采二三百年。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是很广泛的,遍及各大洲的许多地区,但又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其中亚洲煤炭资源量高达86500多亿t,约占世界的56%以上;北美洲有40600多亿t,约占世界的26%以上;欧洲有15600多亿t,约占世界的10%以上。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其中大洋洲资源量有7800多亿t,约占世界的5.1%;非洲有2100多亿t,约占世界的1.4%;南美洲最少,还占不到世界的0.4%。另外,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区及其他地区也发现有煤炭资源,但是人们还难以估算出比较确切的资源量。各个国家相比,全世界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煤炭资源。原苏联、美国和中国的煤炭资源最丰富,合计约占世界资源量的83%以上。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 世界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特点,直接影响世界煤炭生产的地理分布。一般,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经济又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煤炭产量较高的地区。从各大洲来看,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洲的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其中仅欧洲就几乎占了一半。 煤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并不是地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有煤炭形成。地球上的煤田虽然分布普遍、储量丰富,但绝大部分只形成于几个地质年代中,其中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产、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主要成煤期也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截至1983年底,我国已探明的储量为7400多亿t,其中可采储量达1600多亿t。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贵州、宁夏、安徽等省区,其中以山西和内蒙古最多,两者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60%。我国最著名的煤炭产地有开滦、大同、本溪、淮南、淮北、抚顺等地。 煤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能源之一。人类知道使用煤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煤作为工业动力燃料,广泛用于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和冶金等方面;在许多地区,煤是最重要的民用生活燃料;煤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焦化、加工等过程,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如煤气、煤焦油、氮肥、农药、塑料、合成纤维等上百种产品;氧化煤、褐煤和泥炭可以制造腐植酸类肥料;煤燃烧后的煤渣可制耐火砖或煤渣砖,还可作水泥的配料;有些煤层含有镓、锗、铀等稀有或放射性元素,可供综合利用。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煤炭作为能源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①煤炭发热量较石油低,运输不便,对其他工业渗透作用不如石油强;②煤的转化技术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大规模利用在经济上不合算;③在煤炭的开采、利用和燃烧过程中,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由此可见,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煤也存在使用的局限性等不利因素。因此,人类正在不断地研究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的方法。其中,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有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J. 煤炭资源量与储量概念是什么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认为那片地质区域是适合产出某种矿产的(地质普查的结果),也有了一些外围的支持证据(矿体基础地质结构、具体矿石种类和形成机制,有没有经济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与已知的矿体比较,大体匡算出一个矿产数值,这就是“资源量”,也叫远景储量。我国的煤炭远景储量在2万亿吨朝上,俄罗斯最高估算略逊于我国,美国的最高估算2.2万亿。资源量是地质详查的产物,其作用主要用于指明哪儿有矿,哪儿有大矿,以及“放卫星”。
既然知道哪儿有矿,哪儿有大矿,就有了重点照顾对象,可以开展初步的地质勘探了。其实从方法上,它与详查差别不大,最大差异在于在区域内实施这些调查方式的密度变得大很多,如果说普查时做X光透视,详查是拍X光片,那么初步勘探就是做CT。地质勘探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实施具体开采服务,所以它会按照按照矿石品位下限(或杂岩含量上限)或其它一些特定的指标,匡算出可用于开采的矿体规模,这个数值叫做“基础储量”。基础储量所涉及的矿体已经被完整探明及控制,在我国,它被视作矿产开发的基础条件,我国的煤炭基础储量十年前大约在3300多亿吨,目前估计还要大于这个数字。
地质勘探和开采作业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分割的前后关系,而是互相嵌套的前后关系,初步勘探只是对其中最经验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矿体进行勘探和详细匡算,特别对于巨型矿藏它不会一下子就涉及整体而是在局部完成后就会进行下一步的试开采、开采,这就是为什么基础储量哪怕在资源点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会随着开采反而逐步提高的原因。
一旦进入试开采,人们通过符合经济要求的方式得到矿石产品并获得了开采工作面,我们就能进一步修正开采的技术和管理进入正式开采(另一边的勘探工作并不一定最终停止),这是我们才能获得矿石的采收数据,基于开采面的控制范围(开采面往往位于开发最经济的区域),扣除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的矿石损失、以及开采时的自用量,获得“(经济)可采储量”。如果再扣除掉历史已采出,就是“剩余(经济)可采储量”。通过提升开采水平,降低损失量,采用更先进的开采技术,甚至由于矿石价格的上升(从而降低开采边际品味),开采储量在基础储量的框架内也会有所抬升(当然这是基于剩余量的),甚至可能导致基础资源的扩增。我国的现有煤炭剩余可采储量确实在1500亿吨样子。
在不同矿产资源分级制度下,最高一个等级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我国的可采储量可以等同于西方定义下的A级储量,或简称“储量”,产生歧义是因为中英文词语没有完全对等存在的原因,这里的“储量”对应的是英语reserve。但我国的基础储量相当于reserve+controled即A+B,B级储量在西方具体称作“(边际)控制储量”;而C级储量叫resource即西方尺度下的“资源量”,我国的资源量即A+B+C。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