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地质检测分哪些种类
⑴ 隧道地质观察分为哪些内容
2、隧道检查内容主要有哪些? 3、请说明隧道病害主要有哪些?问题补充:刚刚仅仅个人经验:隧道检查主要分质量检查和安全检查,还有技术检查,这些每天都要
⑵ 隧道工程需要检测些什么
这个来就很多了。
交工验收时源,总体检测项目:1.车行道宽;2.隧道净总宽;3.隧道净高;4.隧道偏位;5.引道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的衔接;6.边、仰坡度。
平时验收检测项目:1.衬砌空鼓,2.仰拱厚度,3衬砌厚度4混凝土强度5锚杆抗拔力。这些也是必测的。
还有一些其他的如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路面厚度、路面宽度、钢筋的常规力学检测、水泥、混凝土的常规性能检测、防水板的无缝、防渗能力检测等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分为哪些级别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分为以下级别:
①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②不同地质风险地段的预报方式为:
A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测、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首先以地质分析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B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钻孔。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
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从专业技术方面可分为常规地质法和物探法两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1)超前导坑;(2)正洞地质素描;(3)水平超前探孔;(4)声波测试;(5)红外探水;(6)电磁波法;(7)弹性波法。
⑷ 隧道的分类有哪些
1、按照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分类:分为土质隧道和石质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长度专分类:分为属短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500m;公路隧道规定:L≤500m)、中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规定500<L<1000m)、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L>3000m)。
3、按照国际隧道协会(ITA)定义的隧道的横断面积的大小划分标准分类:分为极小断面隧道(2~3㎡)、小断面隧道(3~10㎡)、中等断面隧道(10~50㎡)、大断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断面隧道(大于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分类: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分类:分为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分类: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矿山隧道。
⑸ 隧道变形监测项目有哪几种
隧道复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制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必测监控量测项目包括:
1)洞内、外观察;2)拱顶下沉;3)净空收敛;4)地表沉降。
除上述必测项目外,还应将出口灰岩地区地质雷达探底列为必测项目。
选测项目一般根据需要选择部分项目。
各级围岩量测断面间距:Ⅲ级围岩30m、Ⅳ级围岩20m、Ⅴ级围岩10m。
⑹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类有哪些
隧洞施工超前预报分类
1 按预报的作用划分
⑴ 常规预报:是勘测设计阶段地质工作的继续,也是隧洞施工的一个作业过程。其目的是结合施工进程,收集地质资料,判断围岩类别,了解掌子面前方短距离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正确选择断面大小、衬砌类型、施工方法和支护设计或修改施工设计等提供依据,其成果可作为隧洞竣工后维修养护参考。该预报是短距离预报的主要任务,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多以地质素描为主,配合简单的物探测试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常规预报应以施工单位为主,作定量预报、并结合施工进行,预报时尽量不占或少占施工作业时间。
⑵ 成灾预报:隧洞施工中的地质灾害,是指隧洞施工过程中因前方地质条件的突然变化,导致施工失去控制的非常事件。该事件可引起人员伤亡、机械设备失效并严重破坏、甚至被迫长时间停工,致使工程部门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隧洞地质灾害主要有大规模塌方、涌水、涌泥、涌石、岩爆、瓦斯等。成灾预报是对可能的灾害性地质条件进行预报,以指导隧洞施工中的防灾和减灾工作。该预报是中、长距离预报的主要任务,是为隧洞施工战略决策服务的。对可能成灾的地质条件,应从设计和施工方法上考虑特殊对策,否则可按常规预报进行。成灾预报应由设计、科研、施工单位组成专家小组,采用地质、物探综合分析法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报,并视工作需要占用部分施工作业时间。
⑶ 专门预报:对特殊地质问题进行预报,如膨胀岩、侵蚀性地下水、高地温、岩溶等。这些特殊地质条件,常常使施工陷入困境或破坏隧洞衬砌,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失当,甚至可能酿成大的地质灾害。可见,专门预报也是隧洞施工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预报应由设计、科研和施工部门组成专门小组,采用综合手段作定性和定量预报。
2 按距掌子面的距离划分
隧洞施工超前预报距离与隧洞施工速度和工程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结合我国隧洞开挖技术水平和快速施工要求,按掌子面前方距离可分为三类:
⑴ 短距离预报:0~15m。就我国目前快速施工的水平,一般采用钻爆与TBM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循环进尺约2~3m,二个循环是4~6m,三个循环是6~9m。实践表明,预报三个循环的前方地质条件,即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根据我国目前的探测技术,要预报掌子面前方15m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并不困难,且测试基本可与施工同步进行。对成灾预报而言,短距离预报相当于临灾预报或防灾处理阶段。
⑵ 中距离预报:15~50m。对于防灾预报来说,只有15m范围内的临灾预报是不够的。发现有可能成灾的地质条件,马上要准备处理,显然太紧张。比较理想至少应有30m的距离。因此,进行范围超过15m的中距离预报是隧洞施工所必须的。另外,从目前已有的预报实践来看,用物探方法在开挖面上进行20~40m的超前探测已十分有效。说明物探方法在中、长距离预报中是有潜力的。
⑶ 长距离预报:50m以上为长距离预报。
3 按采用的手段划分
⑴ 经验预报:在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凭感觉就能进行的预报。它对临灾预报有特殊意义,如凿孔过程中发现有岩粉异常喷出,可能遇到了瓦斯或有害气体;听到岩石劈裂声且随后出现岩块弹射现象可能是岩爆;凿孔异常喷水可能是大量涌水的先兆;隧洞塌方也有先兆等等。直接预报法或地质分析法的预报效果与从事预报人员的经验丰富程度密切相关。
⑵ 采用仪器预报:预报目的不同,方法各异,所用仪器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地质分析法只需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稀盐酸和皮尺等;水平钻孔法需用大型水平钻机;物探方法需各种物探仪器等。
⑶ 综合预报:地质体是复杂的综合体。企图用单一方法查明隧洞的全部地质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采用综合预报方法。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和不同精度要求,适时选用若干种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4 按精度划分
⑴ 定量预报:“定量”是对前方地质体具体位置、规模、设计参数变化等给出量的概念;对灾害性地质条件,除明确灾害性质外,还应明确可能成灾的位置、规模和影响范围等。当然对量的精度要求也是相对的,如短距离预报精度要求最高;中距离预报精度要求次之;长距离预报则以定性为主,强调战略上的指导作用。
⑵ 定性预报:定性是对定量而言。定性一定要准,具体位置的精度可不作严格规定。
⑺ 隧道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的成因类型、结构、物质成分、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带来的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地层及有害矿体等。对含有这些地层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对洞身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作出评价。
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位置及边坡、
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侵蚀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区,应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涌出的危险。
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意见。
5对于深埋隧道,应做隧道地温升温预测。对岩层坚硬、致密、性脆、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应考虑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6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长明洞的地段,应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
8查明横洞、平行导航、斜井、竖井等的工程地质条件。
⑻ 隧道施工安全监测类型主要是
河南宽信李老师:I87…38.77….97..25...提供证书挂靠资质代办
隧道施工安全门禁系统
设计内方案
第一章容
.
概况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成就显著,相继建成了秦岭终南山隧道、厦门
翔安海底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一大批公路隧道工程。目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重
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隧道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全国仅高速公路在建特长隧道就达
160
余座,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工程管理难度明显增大,质量安全
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封闭,隐蔽工程较多,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易发难控。部分地区和
项目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不详、设计深度不足;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管理
不到位;现场施工组织不力、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等现象屡禁不
止;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理缺位,隐蔽工程质量管控薄弱,工程实体质量和结构耐久性受
⑼ 隧道测量包括哪些内容
一、洞外控制测量:首先要建立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每一开挖口附近都应设立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 二、洞外、洞内的联系测量:根据洞外控制测量的结果,测算洞口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同时按设计要求计算洞内待定点的设计坐标和高程,并放样出洞门内的待定点点位,这就是洞外和洞内的联系测量(也称进洞测量)。进洞测量将洞外的坐标、方向和高程引测到隧道内,使洞内和洞外建立了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 三、洞内控制测量: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四、隧道洞内的施工测量 包括:洞门的施工放样、洞内中线测量、腰线的测设、掘进方向的测设、开挖断面及结构物的施工放样。 五、隧道施工中的位移观测:主要解决的是围岩和结构建筑物内部位移变化和应变发展规律,以及洞壁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化。 (一)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的测定: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V~Ⅵ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围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现场一般埋设标志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 (二)新奥法施工变形观测:隧道变形观测是为确定围岩稳定、掌握支护效果而进行的;是对预先设计支护参数的确认或修正依据;是对施工方法验证和改进的依据;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现场一般采取埋设星形观测点,采用收敛仪观测。 六、竣工测量 包括:隧道断面净空测量,中线、高程的测量及控制中线基桩和永久水准点测设。 竣工测量后一般要求提供下列图表:隧道长度表、净空表、隧道回填断面图、水准点表、中桩表、断链表、坡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