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认识包括哪些问题
㈠ 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风化、破碎岩层。风化一般在地基表层,可以挖除。破碎岩层有的较浅,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较深,如断层破碎带,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风化、破碎处于边坡影响稳定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罩面,必要时配合注浆和锚杆加固。
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对充填胶结差,影响承载力或抗渗要求的断层,浅埋的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浆处理;浅埋的泥化夹层可能影响承载能力,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响承载能力。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可能是基础或边坡的滑动控制面。
松散、软弱土层。对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松散土层,如砂和砂砾石地层等,可挖除,也可采用固结灌浆、预制桩或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加固;对不满足抗渗要求的,可灌水泥浆或水泥黏土浆,或地下连续墙防渗;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可喷射混凝土或用土钉支护。
滑坡体。斜坡内可能沿滑动面下滑的岩体称为滑坡体。滑坡发生往往与水有很大关系,渗水降低滑坡体尤其是滑动控制面的摩擦系数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体上方修筑截水设施,在滑坡体下方筑好排水设施。防止滑坡,经过论证可以在滑坡体的上部刷方减重,未经论证不要轻易扰动滑坡体。
地下水发育地层。当地下水发育影响到边坡或围岩稳定时,要及时采用洞、井、沟等措施导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对结构面不利交汇切割和岩体软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围岩,地下工程开挖后,要及时采用支撑、支护和衬砌。支撑多采用柱体、钢管排架、钢筋或型钢拱架,拱架的间距根据围岩破碎的程度决定。
岩溶与土洞。当建筑工程不可能避开时,可挖除洞内软弱充填物后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采用长梁式、桁架式基础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顶,也可对岩溶进行裂隙钻孔注浆,对土洞进行顶板打孔充砂、砂砾,或做桩基处理。
㈡ 常见工程地质有哪些问题与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1) 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都会影响地基稳定。铁路、公路等工程建筑则会遇到路基稳定性问题。(2) 斜坡稳定性问题: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经受长期地表地质作用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产物,人类工程活动尤其是道路工程需开挖和填筑人工边坡(路堑、路堤、堤坝、基坑等),斜坡稳定对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及保证地基稳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物质基础,风化作用、地应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斜坡软弱结构面作用往往破环斜坡稳定,而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其稳定的重要因素。(3) 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被包围于岩土体介质(围岩)中,在洞室开挖和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岩体原始平衡条件,便会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现象,常遇到围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设规划和选址时要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地质体在地质历史中受力状况和变形过程,做好山体稳定性评价,研究岩体结构特性,预测岩体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以及考虑建筑物和岩体结构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误和事故,保证洞室围岩稳定所必需的工作。(4) 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断层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越来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筑群密布的城市地区,区域稳定性问题应该是需要首先论证的问题。
㈢ 取得的主要地质认识
本书针对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这种非常规油气藏的储层研究与预测问题,运用多种新方法,取得一些有意义的地质结论,在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应用方面作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地质新认识,主要包括:
(1)由于义和庄区块的碳酸盐岩储层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再加上断层比较发育,可以发现有利油气储集带的分布具有这样的规律,即在断层的高部位或附近,油气井的产能比较高,而在断层的低部位或远离断层,油气井的产能比较低或者无产能。这个规律要在研究产能与岩溶和裂缝的密切关系、岩溶和裂缝又与断层的发育相伴生的基础上总结。
(2)在应用提取的地震特征多参数进行储层物性及产能预测的研究中,发现应用灰色过程模式提取的某些特征参数与储层岩溶及裂缝相关性较好,在评价的区块中,产能以非线性和统计特征类的组合为好,溶蚀以统计和自相关特征类组合为宜,而裂缝则是非线性和自相关组合最佳。而研究实例区块的岩溶及裂缝分布主要与断层及岩溶和裂缝所处的构造部位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参数与控制产能的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储层和预测有利含油区。
(3)本书中尝试性地应用岩石导电效率参数对储层进行判别。裂缝是影响碳酸盐岩导电效率的主要因素:①岩石中只存在裂缝时,其导电效率很高,若为水平缝或穿过井眼的垂直缝,其导电效率为1;②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大,导电效率很快增大。岩石中存在孔洞时的导电效率远小于存在裂缝时的导电效率,孔洞越大,导电效率越低,若为孤立孔洞,导电效率为0。在研究中要考虑到裂缝的产状、裂缝充填情况以及单位体积孔洞个数、孔洞配位数和含油气情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导电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穿过井眼的垂直裂缝,若没有与其他穿过井眼的裂缝相连,它对电流的传导将无贡献,其局部导电效率为零。孤立的或不连通的溶洞,对导电效率的传导亦无贡献,它们的导电效率为零。岩石中含有油气时,尤其是裂缝中含有油气时,导电效率将降低。
(4)运用变尺度分形统计方法,统计了储层裂缝发育区平面分布的相似维数,理论和实际资料都证实该分维数可以表现裂缝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并对平面上裂缝发育程度具有很强的定量描述能力。相似维数对于定量评价储层裂缝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和裂缝发育的程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非线性统计方法,对于裂缝带的平面分布应用了一种新的相似维数统计方法。裂缝发育的线性分布曲线表明,裂缝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特征,裂缝发育带平面分布的相似维数统计结果表明,实例区块储油层的裂缝充填空间能力较差,裂缝发育程度不是很强,这与目前该油气藏的产能情况比较吻合。
(5)本书首次把遗传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应用到碳酸盐岩的储层参数识别中来。它是一种新兴的寻优技术,适合于复杂的、叠加的、非线性系统的辨识描述。神经网络算法是当前较为成熟的识别分类方法,但网络权值的训练一直存在着缺陷。利用GA的优点来克服BP算法收敛慢和易局部收敛的缺陷,同时与BP算法的结合,也解决了单独利用GA往往只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接近最优解的近优解这一问题,引入BP算法的梯度信息将会避免这种现象。为此结合具体情况,在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书采用了一种基于遗传学习权值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灰色过程模式储层横向识别技术与以往的点模式识别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在点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滑动提取法发展起来的,在某一地震道提取特征参数时是提取一系列的参数集,它比仅取一个平均值具有更好的三维地震特征表征能力。该方法还引进模糊理论与分形理论,使得对于裂缝等具有分形特征的物性参数的描述更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基于过井处的已知井模式建立预测模型进行井间外推预测,模式井回判率达到百分之百,与已有钻井的产能情况吻合程度高,保证了预测的高精度。研究中首次运用该方法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岩溶、裂缝发育带及产能预测,是预测方面的尝试性进展。
㈣ 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1、概念:地质工程也叫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回的相互作用答,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地质问题。
2、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
3、适用的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4、覆盖的范围: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区域矿产基地及矿产远景区预测与评价,矿区与矿床的勘探、开发与评价,地质工程领域建设、勘查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地质勘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地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及新方法、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
㈤ 谈谈你对地质学的认识
有人说地质学来不是一门真正的自科学,其实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地质学曾经给人的印象就是找矿的,搞风水的,地理先生,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完全狭隘的理解。现在地质学远远不止这些。我觉的地质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科学。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系统,凡是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有关的问题都包括在其范围之内。所以说地质学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做研究,否则很难深入。比如:(古)环境,(古)气候,资源,(古)生物,土地等,现在的过去的,包括对未来的地球的预测。其中最新的一期的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就有“中生代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等重大的科学研究前缘问题。地质学正在走向多元化,为人来的生存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以及地球的未来的环境预测。
㈥ 主要地质认识
(1)通过塔北地区寒武纪—侏罗纪露头剖面的详细层序地层分析,共划分出三级露头层序129个,并组合为42个超层序和6个一级巨层序,由此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可与国际上Vail等人的层序地层系统进行对比。
(2)生物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是建立年代地层格架的关键。通过划分各层位生物地层分带,并与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石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各级次层序地层单元的绝对年龄值,首次获得了塔北地区系统的层序年代地层表。
(3)通过筛选,对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剖面、石炭—二叠系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岩类剖面以及三叠系陆源碎屑岩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别建立起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模式:从潮坪至盆地环境的碳酸盐岩沉积层序模式;从陆源碎屑滨岸至碳酸盐陆棚环境的混合岩类沉积层序模式和河流—湖泊环境的碎屑岩的沉积层序模式。
(4)化石生态学和埋藏学研究,为海平面变化和相对水深变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海平面升降直接影响到沉积环境和生物兴衰,因此,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就成为海平面变化的极好记录。通过生物群落分析,并与古生物的生态、埋藏特征与沉积相分析相结合,划分出32种生物群落类型,以此推断出塔北寒武纪—侏罗纪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变迁、相对水深变化和沉积旋回规律。
(5)建立起塔北地区地震和测井层序地层系统。从震旦纪到晚第三纪共划分出6个一级地震巨层序,34个二级超层序,并组合为15个二级超层序组,70个地震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分布局限,一般不能进行大区域对比。超层序可作为基本的地震层序对比单元。测井层序在一级巨层序和二级超层序规模上可与地震层序相对应。
(6)通过对地震剖面波组特征的追踪对比和层序内部反射结构的分析,结合有关地面露头研究结果,发现层序S1(震旦系)在满加尔地区发育厚度大、展布面积广的低水位体系域,这套地层可能与库鲁克塔格下震旦统中下部地层(阿勒通沟组—贝义西组)对比。这表明本区早震旦世时期决非一马平川的准平原,而是发育了满加尔深大坳陷(可能向东与库鲁克塔格拗拉槽相通),沉积了巨厚的下震旦统地层。
(7)根据细致的地震层序分析结果(即发现大规模、特征突出的下超面),结合露头岩性资料,提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面并非层序界面,传统的地层划分方案将寒武系底界定在层序内部密集段顶面。真正的层序界面应下移进入上震旦统地层。据P.R.Vail等人的研究,该层序底界年龄应下拉1Ma左右。在研究区中部,地震剖面上层序S1的顶界反射对应于下超面下面的相位,而不应是以往的
(8)根据地震反射特征,结合钻井和地面露头资料分析,提出本研究区阿克库勒及其以西地区(中—西部)于晚震旦世末期已进入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时期,阿克库勒为台地边缘带;发育了能被地震方法分辨的礁(滩)。中—晚寒武世,生物礁生长达到鼎盛时期,中、上寒武世发育大规模礁体,它们呈逐渐向东迁移的特点。礁体(尤其是礁群)通常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在合适的地区(钻井能力可及的深度),应该加强对它的勘探和研究。
(9)根据地震层序划分和重要界面性质分析,指出反映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格局和沉积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界面有前震旦系(基底)顶面、中、下奥陶统间的界面、石炭—二叠系底界面,前中生界顶面等。其中前震旦系顶面、石炭系底界面和前中生界顶面是大的古构造运动面。而O2+3/O1界面虽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使部分地区抬升,但大幅度的海平面变化可能是不整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10)由本区的上超点曲线(包络线)、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与第二代Vail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分析可知,古生代本区与外海有密切联系,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本区海平面升降有重大影响。侏罗纪—第三纪本区与外海的联系几乎隔绝,湖平面升降基本上不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三叠系层序叠置变化特点及其中的疑源类化石、可疑海相夹层呈现的变化规律、湖平面变化特征及其与Vail曲线的相似性,无一不表明,中三叠世本区可能经受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海水进侵方向自西(或西南)往东(或东北)。
(11)初步查清了自震旦系到上第三系之间的六个巨层序和一些重要的三级层序的体系域组成特点,特别是低水位的发育和分布状况。分析表明,塔北大的低水位发育期主要出现在震旦纪、寒武纪、中—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早期。低水位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塔北地区各时期的沉积格局,对评价油气成藏组合将有重要意义。
(12)根据层序分析,发现了七个大型的密集段(或复合密集段),它们分别出现在震旦系层序、寒武系层序、下奥陶统层序、中—上奥陶统层序、下志留统层序、石炭系层序和下—中三叠统层序中。志留纪在满加尔坳陷具备发育良好生油岩的条件。合适的古地温条件,使成熟期较晚的志留系生油岩生成的油气能有足够的机会聚集成藏,因此,它对本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三叠系层序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在阿瓦提坳陷内。在满加尔南部可见到若干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三叠系大型密集段出现在中三叠统中下部,具有潜在的生油条件。
㈦ 对地质学基础认识及看法3000字
有人复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制学,其实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地质学曾经给人的印象就是找矿的,搞风水的,地理先生,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完全狭隘的理解。现在地质学远远不止这些。我觉的地质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科学。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系统,凡是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有关的问题都包括在其范围之内。所以说地质学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做研究,否则很难深入。比如:(古)环境,(古)气候,资源,(古)生物,土地等,现在的过去的,包括对未来的地球的预测。其中最新的一期的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就有“中生代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等重大的科学研究前缘问题。地质学正在走向多元化,为人来的生存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以及地球的未来的环境预测。
㈧ 关于地质的几个问题
关于沉积地层层序的问题,一般通过地层所属时代并结合产状来看,如果属同一时代,则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来判断,如斜层理,雨痕等。
㈨ 地质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有: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
研究地球的历史的学科有:地史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的学科有: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有:同位素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和实验地质学.
全球的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有:板块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和天文地质学
㈩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