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剖面用什么

地质剖面用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3 11:16:54

❶ 实测地质剖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剖面位置的选择有哪些基本要求

5、绘制地质剖面图时选择剖面线的原则有哪些?图示说明剖面线附近井的井位校正方法。
6、图示说明油气藏的基本分类。
7、试对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进行地质

❷ 如何绘制地质剖面图在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中,应该注意什么

绘制程序:首先挑来选一幅模型的建源筑图,仔细观察阅读此建筑的平面、立面以及剖面图。然后抄绘草图。为模型做好准备。完成模型的根据所绘制的建筑草图,合理运用建筑模型工具(卡纸、模刀、胶、丁字尺、三角板、以及其他工具)正确地表现所选建筑的三维立体空间,保持平、立、剖面图的一致。此外,模型要做到准确细致、简洁美观。
一般的野外地质册后面有附录给出了视倾角常用角度的对照表,另外网上有用excel表格用真倾角和夹角计算视倾角的。举个例子,假如某地岩层真倾角是45度,走向方位角为60度,而勘探线是东西方向即方位角是90度,那么计算出岩层走向与剖面间的夹角就为30度(读锐角就行),再用真倾角与夹角就可以查出或算出视倾角。

❸ 用什么软件能把地质地形图转化为地质剖面图

没有,地质地形图里面没有剖面信息

❹ 什么是地质断面

地质纵断面图(longitudinal section)又称地质纵剖面图,是与岩层(或构造线)总体走向相平行的地质剖面图。一般用来配合地质图和地质横剖面图,以便进一步表示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❺ 地质剖面元素

在采用面向地质结构建模的方法体系中,Mello et al.(1997)提出基于拓扑框架的复杂地质构造表示方法,来解决沉积盆地区域具有大变形特征的断层数字模拟问题,提出用断层对地层分块(block)来模拟断层的运移。Caumon et al.(2004)同样提出用断层对地层进行分区域(region)表示,采用闭合地质模型(sealed geological model,SGM)方法来实现复杂地质建模。同样,Galera et al.(2003)提出断层将地层分成块状地层,三维地质建模就是建立边界一致的区块模型,并强调各块状地层之间的拓扑一致性。

上述研究人员都将断层对地层切割作用给予充分重视。断层是造成地层不连续的重要原因,使完整地层分区或分块(图4.5)。分析地质剖面图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容包括:剖面切过的地形、地层、断层构造等,形成具有特定地层属性的二维曲线簇,多采用多线段或者样条曲线来表示。前面已经指出,地层面是可以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紧邻的地层,那么在地质剖面图中,则可以用地层线(strata line)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紧邻的地层。结合地质勘探领域绘制地质剖面图习惯,地层属性变化处、断层错断处、地层尖灭处等都会采用不同的地层线来代表。

图4.5 典型地质剖面示例

基于此,将地质剖面元素分为三个层次,地层线、地层块(layer block)、地层(layer),利用这些元素最终重构地质模型。如图4.5所示的地质剖面中,由于断层F1、F2和F3的存在,将由5个地层(L1、L2、L3、L4、L5)构成的地质剖面分成若干块,其中,L1只有一个地层块R11,L2由地层块R21、R22组成,L3由地层块R31、R32、R33、R34组成,L4由地层块R41、R42、R43、R44,L5由地层块R51、R52、R53组成。

按照地质对象的分类方法,地层和地层块是三维地质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地层(或地层块)在地质剖面上以地层线的形式出现,多条首尾相连的地层线形成闭合的地层多边形,反映了一个地层(地层块)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情况,地层(或地层块)由上地层线、下地层线、左地层线和右地层线构成一个闭合地层多边形(strata polygon)。

❻ 地质剖面的生成方法

地质剖面是地质工作者表现地质实际的重要工具,也是矿山、交通、地下、岩土专工程等领域设计、施工属人员的依据。由三维地质模型直接生成任意方向的地质剖面是地质建模软件必须具备的基础功能之一。下面将介绍在三维无缝地质模型上进行任意剖切生成地质剖面的方法。

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三维无缝地质模型是由若干简单块体组成的,每个简单块体的外部边界是由若干简单曲面无缝连接而成的封闭三角曲面。任意平面与某简单块体的交一定是若干闭合环,或者,两者在某些位置重合,且重合区域的外边界也是闭合环。据此,我们可以先将剖面划分成三角网,然后计算剖面与无缝模型上简单块体边界的交线环,再根据所切割的简单块体的地层属性为相应交线环所围区域填充一定的颜色或岩性符号,从而实现无缝地质模型的任意剖切。剖面与简单块体边界的相交运算可以直接采用三角曲面求交算法。

❼ 地质剖面的绘制该注意哪些东西

剖面测制
6.1.3.1 测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测制组一般由3~4人组成,包括组长、前后测手及作图员。组长由地质工程师以上技术度、坡度、标注导线点、打桩、测量岩层产状、采样(标本)、绘制自然剖面图和剖面导线
平面图。主干剖面(指完整的地质剖面)测制时,矿区所有技术人员都应参加。
6.1.3.2 测制方法
在剖面的起点处打入写有A0(A剖面)编号的木桩,后测手持测绳的端点站于A0处,
前测手持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或与A0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1
打入编号为1的木桩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写上编号1。前测手用测绳丈量该导线斜长,前、后测手分别用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均要求误差≤3°内取平均值),并将上述测量数据记
录于剖面记录表中。以此类推,测制A0~1,1~2、2~3导线的斜长、方向、坡度(坡度角
记录时,上坡为正、下坡为负)绘出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见图2。
在导线布置的同时,要求作剖面导线平面图和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图2 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

6.1.3.3 绘制剖面导线平面图
根据各导线的斜长和坡度,计算出各自的平距,然后在确定了正北方向的图纸上,按各
导线方位角及平距将剖面位置绘制在矿区实际材料图上。
如:0~3剖面导线
已知:0~1斜长22m,方位角20°,坡度15°
1~2斜长30m,方位角30°,坡度20°
2~3斜长26m,方向25°,坡度30°
根据公式:平距=斜长×坡度角余弦
则:0~1平距=22m×COS 15°=21.25m
1~2平距=30m×COS 20°=28.19m
2~3平距=26m×COS 30°=22.52m
依次将上述各导线按方向及平距展绘到

实际材料图上即成剖面导线平面图,见图3。
图 3 剖面导线平面图
6.1.3.4 绘制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在剖面导线平面图的基础上,按各导线点相对标高和比例尺及地形地貌特征,将导线徒
手勾绘为较园滑的地形线。即成为自然剖面图地形线。见图 4。

图4 剖面导线平面图及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8 6.1.3.5 分层
仔细观察导线附近出露的基岩,根据比例尺及矿区的实际要求,按野外地质标志将岩性、
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等具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地质体的地层或岩石,划分为
不同的岩性层或岩相带等,作为描述、反映矿区地层特征的基本组成部分。
6.1.3.6 剖面投影
投影方法有:铅直投影法、直接读数投影法和产状投影法。
a)铅直投影法或直接读数投影法一般用于剖面地形线和分层界线的投影上。见图5。
图中:A2~3导线,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线不需投影,J 与J 界线直接与导线相
1 2
交,交点在导线上读数(5m、13.2m)即为界线位置。
1 1
A3~4导线地形线形态变化较大,J 、J 分别为界线点J 、J 在导线上的垂直投影点,
3 4 3 4
上述投影点在导线上读数点与地形线上的铅直高度为点的实际位置。

图5 剖面投影示意图

b)产状投影法用于在导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测量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等的投影。作
法是将测量出的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按岩层走向或倾向方向投影到导线上,并在导线
相应的地形线上标注。
6.1.3.7 记录
剖面测制中,应将实测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在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中,实测
地质剖面记录表见附录 B 表 B.1。表中的分层地质描述部分应记录:岩石名称、岩石特征、
颜色、矿物成分、风化、其他物理特征、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岩(矿)脉、地
质构造、标本、样品采集等内容。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可作素描图或照相(见附录 B表 B.2)。

❽ 地质剖面的剖面选择和布置原则

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员大致分工为:
地质观察、分层兼记录1人
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图(航片)1人
前测手兼填记录表1人
后测手兼标本采集1人
放射性测量1人
若人员充足时,记录和样品采集均可由专人负责。若测制古生物地层剖面,最好古生物鉴定人员参加,变质岩地层剖面最好岩矿鉴定人员参加,以指导化石、薄片的采集工作。 1.剖面比例尺:根据剖面所要研究的内容、目的、岩性复杂程度等,精度要求诊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比例尺为1/500~1/10000。
2.剖面上分层精度的要求:原则上在相应比例尺图面上达1毫米的单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含矿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等,其厚度在图上虽不足1毫米,也应放大到1毫米表示,并在文字记录中说明。分层间距按斜距丈量。
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过区如遇有大片覆盖、天然障碍或因构造破坏造成测制意义不大的地段,则需要平移。平移应依一定的标志层或实测的顺层追索为准。一般平移距离不大于500米,否则应分开另行测制剖面。 1.地形剖面线的测量:有仪器法和半仪法两种,仪器法有测量人员负责测制;半仪器法由地质人员测制,以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测绳丈量斜距。注意将皮尺或测绳尽量拉紧。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后测手测量的平均值,且要求两人测量数据差值不能过大。
2.将测量数据和分层位置及时记入剖面记录表,并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对照互相吻合。
3.根据剖面测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
4.剖面上样品采集工作:应根据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统采集岩石薄片样、各类标本、岩石化学、人工重砂、古生物样等。特别注意矿化地段样品的采集,严防漏矿现象发生。
5.沿剖面线用定地质点的方法控制剖面起点、终点、转折点、重要地质界线、接触关系、构造关键部位和矿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质点和分层号、化石及主要样品应用红漆在实地标记,并准确标绘在图上。
6.居民点、河流、地形制高点、主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应适当标注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
7.在剖面通过部位,遇到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画素描图或拍照地质照片,并在记录上记明地点、时间和要说明的内容、遇到构造、特别是可说明大褶皱构造的次级褶皱构造,应在小构造具体出现位置的剖面图上方,用特写方式附上小构造形态特征特征素描图。 剖面图的绘制常用的有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到导线方位比较稳定多用展开法,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发法。
1.展开法:展开法是将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水平长度移成统一方向的直线,也就是说将不同方向导线沿线观察的地质现象。当成是整个在一条统一直线剖面线上的观测。
具体方法是据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导线园滑连接而成。在导线方向与地层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于75°)时,需要将直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于导线方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法比较简单,便于在野外绘制,缺点是将转折的导线展开,在剖面图上夸大了地质体的实际宽度,以至歪曲了地质构造的实际形态。因而地层厚度只能用公式计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导线方位应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开导线没有多少意义,成图中可不表示。
2.投影法:首先绘出导线平面图,并把各地质要素标绘到相应的位置上,构成路线地质图。投影基线方位与总导线方向(剖面总方位)一致。将地层沿走向延长到投影基线上,形成各地质要素与投影基线的交点,再将各交点垂直投影到与投影基线相平行的剖面图上,即为剖面上各地质素的界线点。地形线是将各导线点位投影到基线上,再以基线的某已知高程据各导线点的累计高程勾绘而成,此法有人称作二次投影法。
采用地层厚度换算公式计算
D=L(Sinα·Cosβ·Sinr±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直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直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r-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地层厚度应分层计算。比例尺小于1∶1000的剖面,分层厚度取整数,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数值取小数点后一位。
地层厚度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产状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施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以便室内计算厚度用。
(2)脉岩的剔除:一般情况下,在图上出露宽度<1毫米的脉岩不必剔除其影响厚度;超过1毫米时,则应剔去,采用岩脉两侧分别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脉虽小,但很发育,且对此地段地层厚度影响较大,可依据岩脉在地层中含量比(线统计法:岩脉厚度与整个统计线段长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层厚度。
(3)同一向、背斜中,地层厚度采用地层较发育的一翼进行计算(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说明厚度的变化,不可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度的单层建立柱状图)。
4.地层真倾角换算为视倾角
在剖面图中,地层走向与剖面线方向不垂直时,在剖面图上地层产状以视倾角表示,见倾角换算表(表Ⅲ-2)。其产状数字表示仍为真倾向、倾角。
5.实测剖面图中表示的主要内容
(1)导线平面图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地质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导线长度以平距表示。
(2)剖面上表示内容:岩性(以花纹表示)、产状(花纹表示视倾角,下方数字表示真产状)、地质点、导线点、样品代号、层号及地层代号、断层、褶皱、居民点及山峰水系名称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构造特写素描图。分层界线可适当划长。产状指引线应指在量取产状的实际位置处。
(3)剖面图必须和投影基线相平行。
(4)剖面图摆法:剖面的左端应为西、北西、南西、南。相应在右端为东、南东、北东、北。
(5)如剖面径平移,则导线平面图上按平移方向、距离另作起点。而剖面图仅按两点的高差决定起点的标高,水平方向酌情断开1-2厘米,以作图方便互不重叠为原则。
(6)如剖面测制中并进行有电、磁测量、伽玛测量等工作,若种类少,或仅一种,可在剖面图上部作曲线图表示,为了减轻图面负担,这些曲线图可另作图表示,但图中地质剖面图应互相一致。 1.前言
(1)剖面测制的目的
(2)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件、样品××件。
2.地质成果
(1)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2)依不同时代,由老到新分别对剖面所见地层进行叙述。
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元总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层详述其岩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岩性特征,应详细述明岩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关系。
(3)岩浆岩及脉岩的描述。
(4)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
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特征、断层对地层连续性的影响,控矿产构造特征。
(5)矿产:对矿产应详述。
(6)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❾ 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不同的地质研究目的,实测地质剖面可以分为实测地层剖面和实测构造剖面两种,统称实测地质剖面。

实测剖面是沿选定的野外地质观察路线逐尺测量、综合观察、真实描述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并绘制剖面图的过程。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地质问题,可测制地层、构造、侵入岩、第四系等不同类型剖面。这里所说的剖面是指综合研究各种地质问题的地质剖面。该项工作是野外工作量大、综合性强、费时多的重点工作之一。测制目的、内容包括:

◎ 研究工作区地层的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地层划分、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及其厚度变化。

◎ 观察沉积特征、原生构造、化石和产出状态以及古生物组合,分析岩相特征和沉积环境。

◎ 观察地层的变形特征,确定褶皱、断裂、新生面状、线状构造要素的类型、规模、产状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分析形成序次及其叠加、改造关系。

◎ 研究侵入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捕虏体和析离体在岩体内的分布; 接触变质和交代蚀变作用及含矿性; 观察原生和次生构造,划分岩相带; 确定岩体产状、与围岩关系、剥蚀程度、侵入期次和形成时期等。

◎ 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性质及其特征、厚度变化、成因、新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 研究对工程有不良影响的地层的分布规律。

❿ 地质剖面图分析

①图例就不做了。一图中出现的东西写上去就是了。
②上新下老。还有就是侵入关系这版个方面的话是后侵权入的穿插先形成的东西。
③侵入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④背斜。左边的那个千枚岩那里要和右边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有个褶皱。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⑤看岩浆岩的侵入。有断层才能侵入。
⑥结合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岩浆岩的侵入关系。
第二题:
①地质年代(C是石炭纪。P是二叠级。T是三叠纪。C-P1是石炭-早二叠纪。D是泥盆纪。S是志留纪。最后一个是寒武纪)
②燕山运动
③造山运动强烈,火山岩矿产的形成。
④造山运动
⑤这是一个背斜构造。寒武系的岩层由于受到逆断层的影响而抬升。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