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形成在什么地质年代
Ⅰ 我国三大主要成煤时期分别是什么地质年代
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
石炭纪的聚煤时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煤系,著名的太原组煤系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山西、河北地区的大矿区如西山、开滦、阳泉、晋城、潞安、汾西等都属该煤系;
二叠纪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都有较强的聚煤作用,早二叠世主要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山西组煤系;晚二叠世则主要形成了贵州境内的龙潭煤系;
侏罗纪时期由于“燕山运动”遍及全国,此时期形成的煤田最多,主要集中于华北及西北地区;著名的煤田主要有神府、东胜煤田,大同煤田以及新疆地区的尚未开发的煤田;侏罗纪煤田储量最丰。
Ⅱ 地质历史从古至今经历了什么样的地质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Ⅲ 煤炭 金 铁矿石形成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专学作用和地质作属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金,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它撞击地球的时候陨石被熔化金子也来拉,由于金的密度大,于是,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金子的具体形成 与其环境密切相关 要有合适的压力 温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金属之一。约占地壳质量的5.1%,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的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铁在干燥空气中很难跟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空气中很容易腐蚀,若在酸性气体或卤素蒸气氛围中腐蚀更快。铁可以从溶液中还原金、铂、银、汞、铜或锡等离子。把石灰石、焦炭和铁矿石分层投入高炉,自底部鼓入高温气流,使得焦炭炽热发红,于是铁被从氧化物中还原出来,熔化成液态,从炉底流出。
Ⅳ 矿床类型随地质时代的演化
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很早就受到地球科学家的关注,在20世纪80和年代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提出了几种成矿阶段划分的方案(Veizer,1976;Meyer,1981)。其中,M.E.Berley和D.I.Groves(1992)根据已有的矿产储量资料,联系古大陆聚合和裂解的历史及大地构造背景,提出了地质历史中的三个成矿高峰期,分别相当距今2000~1800 Ma、1000~800 Ma和400~300 Ma(图9.11)。
关于成矿作用随地质时代演化的控制因素,一般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球热能的减少;②全球构造体制的变化;③大气圈、水圈、地壳和生物圈的发展演化;④与全球构造发展有关的大陆的聚散、抬升、剥蚀等因素(Hutchinson,1981;Condie,1989;Barley and Groves,1992)。其中构造因素一般被强调为主导性的因素。对于地球化学作用来说,特定的构造类型和环境就意味着作用的特定物源(因沟通壳、幔中特定的物质源区)、通道和活动场所,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生成特征不同的地球化学作用产物(岩石和矿石)(张本仁等,1994)。此外,化学元素的丰度和性质(尤其对于介质氧化还原条件和 pH值等的敏感性)也是影响岩石和矿石类型演化不应忽视的因素。一般说来,地壳丰度大的元素可通过一次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就富集成矿,如岩浆和沉积成因铁矿、沉积铝矿等;而大多数微量元素需通过多次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反复浓集才能达到矿石水平,因而这些元素的矿床往往是多来源、多成因的(张本仁,1989)。水圈和大气圈自由氧水平的变化对于易变价元素矿床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将结合一些成矿作用的演化,对其控制因素进行概略地分析。
科马提岩型镍(铜)矿、Algoan型铁矿(海相镁铁质火山岩系中夹有的化学沉积)和绿岩型金矿为太古宇所特有、后太古宇未见的矿床类型。它们的形成显然与太古宙期间地球热流高,地幔能通过高程度部分熔融产生科马提岩质岩浆以及海底玄武岩质岩浆喷发(形成洋壳)和伴生热液活动强烈等因素有关。太古宙以后,地幔热流减低,不可能再大量形成科马提岩,同时海底火山作用与热液活动逐渐减弱,也不利于这些类型矿床的发育。
海底火山喷气成因的层控型块状贱金属硫化物矿床随地质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太古宙的矿石贫铅,并与海底火山喷发岩浆晚期的拉斑玄武质-钙碱质-碱质分异岩系有关;古元古代的矿石较富铅和银,较太古宙相关岩系中添加了长英质成分和伴有陆上火山岩;中元古代矿石为富铅-锌-银类型,并呈大矿体产于火山-碎屑沉积岩系中;然而,自新元古代开始出现、并在寒武纪至三叠纪才广泛分布的密西西比型同类成因的矿床,则是产于碳酸盐岩岩层中的铅锌矿。此类矿床随时代的演化趋势很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从早到晚,随地球热流降低海底火山-热液提供给海洋的物质(贫铅)由多变少;自新太古代开始大陆发生快速增生,大陆向海洋输入物质(富铅)的比例不断增大了;同时,新元古代到三叠纪正是海相碳酸盐的主要沉积时期,这与地球表层层圈相互作用对 CO2循环的影响直接有关。
2.0 Ga前(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球上广泛分布着浅海相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常含燧石层),其中w(Fe+3)/[w(Fe+3)+w(Fe+2)]比值介于0.3~0.6范围内;新元古代滨海相沉积铁矿石由鲕状赤铁矿-鲕绿泥石-菱铁矿组成;更晚地质时代的沉积铁矿中,尚可见到鲕状褐铁矿矿石(侏罗纪)、水针铁矿-鲕绿泥石矿石和水针铁矿-鳞绿泥石矿石(老第三纪),多属于湖相沉积或者风化壳类型。易变价元素铁的成矿随地质时代的这种演化规律,明显反映了2.0 Ga 之前大气圈缺乏自由氧,以及而后自由氧在大气圈中出现并随时代增长的趋势。局限于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砾岩型金-铀矿床同样表明,当时大气圈中缺少自由氧,地表处于还原环境。铝土矿矿床在地质历史中不存在随时代的明显变化趋势,这是由于铝在自然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不会发生价态的变化。
图9.11 地质历史中矿床类型分布图
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前寒武纪很少见,但在显生宙却具有重大意义。造成这种差别的可能解释是,前寒武纪板块的俯冲消减作用还不甚发展,而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常常同岛弧或大陆边缘由板块俯冲消减产生的钙碱系列岩浆活动有关。
显生宙是重要的成矿时代,形成的矿床类型极其多样,除了继续出现某些前寒武纪矿床类型外,还增加了繁多的新类型,诸如 W、Sn、Mo、Bi、Hg、Sb及其他稀有元素矿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与显生宙时期地壳内部物质再循环的途径增多和元素富集机遇增大有关。因为多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形式的耦合,或多种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联接形成了连续浓集微量元素的流程,结果形成了类型繁多的各种微量元素矿床。例如,在大陆吸附地球化学障出现之前,地球上已沉积了大量富集有色和稀有元素的含有机质的早古生代地层,其中有些已构成矿床(黑色页岩型铜-钒-铀矿床)。但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地层可以作为矿源层,后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溶液,或通过部分熔融产生岩浆,或经过各种成因热液的淋滤萃取等,使微量元素得以进一步浓集成矿。
总之,地球自形成以来就是一个温度和压力自内(地核)向外(经地幔至地壳)逐渐降低的巨大“热引擎”动力系统。它自发地进行着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推动着各层圈的发展和演化,并显示出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贯穿着长期不可逆的上升演化过程。这种演化过程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按指数律的降低与地球层圈演化这两种主导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热流的降低影响着全球构造体制的变化、大陆和沉积柱的发展,甚至在地球历史早期还控制着大气圈、水圈及洋壳和陆壳的形成和化学成分。生命的演化直接造成了生物成因和生物化学成因沉积物的发育,同样重要的是生命的进化还影响着物质的表生循环,以及自由氧的产生。此外,某些宇宙因素对地球的化学演化也产生影响。
Ⅳ 铁矿石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上分散在各处含有铁的岩石,风化崩解,里面的铁也被氧化,这些氧化铁溶解或悬专浮在水中,随着水的流动,逐属渐沉淀堆积在水下,成为铁比较集中的矿层,在整个聚集过程中,
许多生物起着积极的作用。铁矿层形成后,再经过多次变化,譬如地壳中的高温高压作用,有时还有含矿物质多的热液参加进来,使这些沉积而成的铁矿或含铁较多的岩石变质,造成规模很大的铁矿;
(5)铁矿石形成在什么地质年代扩展阅读
铁矿石是钢的主要成分,每年占世界金属使用量的95 %。一年生产20亿吨原矿。通过铁路或货运运输铁矿石需要高度稳定的基础设施,以使采矿生产在经济上可行。
因此,铁矿石的开采一直由几个大公司控制。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铁矿石生产商是巴西矿业公司Vale,该公司每年生产3.5亿吨以上的铁矿石。
Ⅵ 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
寒武纪以前富含铁复元素的小行星等天制体相互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地球,早期的地球被岩浆海覆盖,后来富含铁的岩浆冷却下来,形成了地壳和海洋。到了石碳纪时期生命大灭绝,火山喷发,生物大量灭绝,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大量的动植物尸体被埋藏地下,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炭。地质年代划分可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Ⅶ 花岗岩地质地貌是什么地质那年代形成的
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在旅游地学上,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而对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的分类描述则很不够。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花岗岩岩浆冷凝成岩并隆起成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冷凝成岩和深成阶段
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收缩,从而在花岗岩体中产生裂隙,即“原生节理”。花岗岩中的原生节理一般有三组,彼此近于垂直,三个方向的节理把岩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体、长方体的块体。这些节理裂隙则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部分发育成为断裂构造。
第二阶段
上升到接近地表风化阶段
花岗岩体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强。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变成了粘土矿物。这种变化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被原生节理切割成的立方体、长方体的棱角处。久而久之,受原生节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长方形的块体,就变成了一个个不太规则的球体,称为“球状风化”,形成的球状岩块称之为“石蛋”。
第三阶段
继续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并接近剥蚀阶段
花岗岩地貌 - 形式
三清山式
三清山地处古地质板块间不安分的碰撞对接带,褶皱和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经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山岳进一步大幅度抬升,位于岩体顶部的地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掉,岩体逐渐被暴露出地表。山体不断抬升,伴随水力侵蚀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悬殊。再加上三清山的断层、节理及裂隙异常发育,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形成了三清山所特有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黄山式
黄山式花岗岩景观,属于构造侵蚀与冰川侵蚀叠加地质成因。主要是在区域性块状隆升背景上,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所以景区较大,后又受冰川刨蚀,山势俊俏。以大型浑圆状和部分锥状山峰相对较少、且分布稀散,其花岗岩峰林景观规模不大、且残留于岩体的中下部。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而言,黄山式晚于三清山式,早于华山式。
华山式
华山式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以高峰陡崖绝壁山体景观为特色,以险峻着称。安徽的天柱山也是类似于华山式的花岗岩景观。
泰山式
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浑圆雄厚山体与陡坡、崖壁组合景观为特色,以雄伟着称。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泰山式晚于华山式、早于普陀山式。类似于泰山式的花岗岩景观有湖南衡山等,但不如泰山雄伟。
普陀山式
普陀山式花岗岩的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以浑圆状花岗岩低丘和花岗岩石蛋景观为特色。类似的花岗岩景观还有福建的鼓浪屿、万石山、平潭岛等。这类花岗岩景观以海蚀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大型球状风化丘陵和多种石蛋、柱状石林和石峰造型为多。
花岗岩地貌 - 旅游景观
在旅游地学上,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而对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的分类描述则很不够,现将花岗岩地貌旅游景观作如下分类。
石蛋及其垒砌造型
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如黄山顶部的猴子观海、华山西峰顶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岛南寨石景区的骆驼石、神龟石、鸳鸯石、厦门的日光岩和海南岛的鹿回头等。 石蛋垒砌造型,也是花岗岩
地貌旅游景区的重要景观,例如鸡公山顶的雄鸡、碴岈山的八戒醉酒和双猴望月、平潭岛上的海潭天神[等。
石柱、孤峰及峰林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华山则是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
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
绝壁、陡崖
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 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 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另外,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俊的美感。这一点在华山体现最为明显。华山之险,名冠群山,是因为华山四周均是绝壁,从东峰沿长峰至石楼峰更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崖壁,被称之为“华山仙掌”。
一线天
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华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
洞穴、石窟
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崂山的白云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矶洞,罗浮山的朱明洞,碴岈山的万人洞
泉、温泉、矿泉
“自古名山多聚泉”, 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著名的有崂山的矿泉、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等。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气, 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
瀑布
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崂山的靛缸瀑布、龙潭瀑布,太姥山的龙并瀑布和九龙祭瀑布,九华山的桃崖瀑布、织绵瀑布和龙池瀑布,罗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和黄龙洞瀑布等。
花岗岩地貌 - 我国分布
总论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具体
中国的许多名山,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峄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罗浮山,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湖北九宫山、黄冈陵,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盘山,北京云蒙山,河北老岭,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四川贡嘎山,海南大洲岛、铜鼓岭、七星岭、五指山等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组成。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Ⅷ 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矿“碳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铁矿形成方式多样,有沉积岩矿床,变质岩矿产等等,甚至于还有陨铁,形成铁矿的时间在多个地史时期都有反应,而前寒武主要铁矿形成的时期详细有
太古宙—古元古代时期,地壳很薄,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大面积喷发于广袤的海洋中。此时恰值全球大气缺氧期, 海底基性火山岩中丰富的铁质大量以二价铁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 形成富含铁质的海水
中——新元古代,受全球性裂解事件的影响,在古陆边缘附近产生了规模不一的裂谷、裂陷槽或坳拉槽,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并伴随有不同规模的火山喷发, 形成了云南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岩型铁铜矿、华北克拉通北缘宣化一带的宣龙式海相沉积型赤铁矿、华北克拉通上1.7 Ga 左右的河北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四川泸沽式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等多种铁矿类型。
总的铁矿形成表见:
只能说寒武纪之前形成铁矿的有利条件是那时候产生氧气的动植物(单细胞)并不存在,所以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氧气,所以铁能保存下来,常见岩浆携带铁元素喷出地表冷却并未被氧气风化。
至于石炭纪那个就简单了,主要是沼泽分布多,也就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发育,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沼泽,其中含有丰富的蕨类植物,所以埋藏下来后形成了煤,这也是为什么称呼为石炭纪
地质年代的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宙、代”这一级单位,应该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顺序,新生物的出现、发展、消亡来划分的,
宙分为显生宙、隐生宙,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没有精确的代的划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属于显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是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的时间。
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再细分的话,接下来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纪元。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等。
震旦纪有裸露动物出现
寒武纪有硬壳动物出现
奥陶纪有无颔类生物出现
志留纪有裸蕨植物出现
泥盆纪有节蕨植物出现
石炭纪不知道,应该是延续前一个吧,应该有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石炭纪是主要的煤层。
二叠三叠纪有裸子植物出现
侏罗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
白垩纪有被子植物出现
至于命名,地质界经常以发现这个地层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点等命名。以侏罗为例,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寒武纪是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因为是首先在那里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纪和第四纪名称就简单多了,相信以后会有第五第六第789纪等。
再往下分就区别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称各不相同。
Ⅸ 在地质年代中,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新太古代是中国铁矿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形成铁矿的储量约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