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属于什么地质抅造
⑴ 黄山属于什么地形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
黄山的地形:黄山属于山地地貌。黄山经历了版造山运权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黄山的气候类型: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
⑵ 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黄山属于
1、好像是 凹陷褶断带 ,因此个人感觉 选择 D
2、黄山的确实 是 花岗岩地貌 A
3. C 欧洲 ,他们发展旅游业比较早,所以也就是发达
⑶ 黄山的地质形成是什么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专特有的峰林结构属。黄山群峰林立,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踞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琢,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⑷ 黄山的地质构造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回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答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 , 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 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
⑸ 黄山的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回。黄山有七十二答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5)黄山属于什么地质抅造扩展阅读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
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2.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
⑹ 黄山由什么岩构成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
⑺ 黄山从地质构造上来看属于: A.背斜 B.向斜 C.褶皱山 D.断块
D
黄山从地质构造上来看是由于断裂上升形成的山脉。
⑻ 黄山属于哪类地质景观
哦··关于成因的话,应该把焦点聚焦在 冰缘地貌这个点上吧。貌似地貌环境很复内杂。如下 :黄山第容四纪残留的冰缘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泥砾堆积物、石河、夷平阶地、泥流阶地、摇篮状谷地、不对称谷地等。从分析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地貌营力和古地理环境,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和融冻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⑼ 黄山是属于什么地貌
黄山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公布的首批33座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4-25],面积154km2,公园属花岗岩峰林景观,以雄、奇、险、峻的花岗岩体地貌景观称绝。它是一座由地质作用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奇山,由于第四纪更新世期间历经3次冰期,黄山地质公园内峰林奇秀、巧石妙绝、松云变幻、瀑飞泉涌,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丰富多彩。
黄山风景区为典型的花岗岩体峰林地貌
由于地壳运动,黄山不断上升,加上流水侵蚀、岩石风化剥蚀、节理发育等内外地质作用,山体才逐渐形成如今这种奇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黄山的切割深度常保持在500~1000m之间,这样,一座座尖锐的山峰便构成了一片峰林。黄山除了中心区有一长2.5km的椭圆形平坦的山顶外,其他花岗岩强烈切割区均为峰林地貌。黄山以主峰鼎立、群峰簇拥、悬崖峭壁、深壑峡谷的峰林地貌为主,还有块状、筒状、锥状、刀刃状等形式多样的石柱构成的石林,这是黄山峰林地貌的一大特色。
冰川遗迹地貌
冰川遗迹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擦痕等。黄山的冰川遗迹最为著名。20世纪3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实地考察后认为:黄山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此后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来黄山考察研究。这些学者大都也认为黄山发育了3~4期第四纪冰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悬谷和粒学盆等,最典型的有金鸡冰斗、天都峰角峰、鲫鱼背、平天石工刃背、逍遥池、丞相源、U形谷、百丈泉、人字瀑悬谷、汤岭关、西海粒雪盆等,另外立马亭对面陡崖上可见冰川擦痕。
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
黄山风景区内不少断层崖是现在的跌水和瀑布形成的基础,最著名的有九龙瀑、人字瀑、百丈泉等。通过观察这些瀑布及其附近的地层、地貌差异就能识别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痕迹。另外,歙县呈村至大阜一线有1条线状排列的断层三角面,形态逼真,沿三角面发育1条直线状支谷。此断层三角面系休宁深断裂的东延部分,航卫片反映明显,是研究皖南地区构造及新构造活动理想的场所。
⑽ 黄山属于什么地址结构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引张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6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05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 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o处、岩22处、 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刀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