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地质属于什么地貌
㈠ 丹霞地貌是什么地质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广东韶山丹霞山(名称来源)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㈡ 按丹沟地质地貌属于什么地质
隧道选择在背斜处。岩层稳定性好,工程安全,不易储存地下水
㈢ 地质地貌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连为一体,因第四纪初期琼雷地区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在急剧上升阶段,东西向断裂带活动,产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地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环带,由里向外依次分布于全岛。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 3 列山脉。其中以五指山为全岛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气势高耸挺拔。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地貌单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积较大。构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岗岩类岩石、古老变质岩和白垩纪至古近纪的红层等。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单元构成,是三大环带中面积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环。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积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和山麓洪积台地等类型;阶地地貌面积也较大,以海成阶地为主 , 河成阶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积最小。这是海南岛地貌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火山地貌发育。新近纪以来,有 10 期 59 次火山喷发。第四纪期间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动,在琼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数十个火山、面积达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盖层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为壮观。第三个特点为沿海堆积平原广布。海南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其他多为滨海平原。以成形分类,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由于雨水冲刷和河流下泻,大量陆源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山麓发育的冲积-洪积台阶和河口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二是由海流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沿岸地带堆积,在间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阶地、海积平原、沙堤与潟湖。三是由沿海强风的搬运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带堆积,构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带生长的红树林和珊瑚地貌。红树林海岸以东寨港最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其种类达到 19 种,占全国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东寨港红树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生态型海岸地貌类型,海南岛是全国此类海岸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域(图 1-1)。
图 1-1 海南岛地形地貌示意图
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组成土壤的矿物成分直接来源于成土母质与母岩,成土母质与母岩风化产生的矿质养分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成土母质与母岩的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深刻的影响。海南省的土壤母岩与母质共有 10 种,其中花岗岩占总面积的 46.7%,砂页岩占 20.7%,浅海沉积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滨海沉积物占 2.8%,河流冲积物占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页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还有珊瑚。由它们发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按地形高程统计,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积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阶地、平原面积占 61.3%。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528千米,周围-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区面积达2330.52平方千米。
㈣ 丘陵地质地貌是什么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高低起伏专,坡度较缓,由连绵属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带。
我国的丘陵约有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㈤ 这几个分别属于什么地貌
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北部低地的特征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与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前方向南伸展的黄土地之间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则将德国分成南北两片。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亚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亚丘陵地区和多瑙洼地。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则包括阿尔高伊的阿尔卑斯山、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和贝希特斯加登的阿尔卑斯山,在这些山区散落着风景如画的湖泊。德国境内有六个山脉,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㈥ 繁昌县简介
繁昌是一座立县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地处皖南北部、长江南岸,隶属芜湖市,现辖6镇101个村(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604平方公里。
繁昌历史悠久。240万年前,亚欧大陆的古人类就是在这里和曙光第一次相拥。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群聚居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立春谷县,三国时期东吴将军周瑜曾任春谷长。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率其子民千里南迁,定居于此,这片沃土始得大规模开发,并有了一个颇具魅力的名字——繁昌,沿用至今。历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梅尧臣等都曾行迹于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境内出土的春秋早期青铜器、楚铜贝范及宋代瓷窑器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4月,解放大军挥师南下,繁昌作为渡江第一船登陆处,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繁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皖南北部,其北临长江,南望九华,东接长江金三角,西通中部腹地,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浩浩长江,由西向东,穿山越岭,奔腾而来,在这里形成一条宽阔平稳可行驶万吨级船只的“黄金水道”。沪铜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宛如两条巨大的动脉,将繁昌同富饶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大内陆腹地连接起来。由繁昌前往南京禄口、合肥骆岗机场也非常方便,车程不到一个半小时。
繁昌资源丰富。604平方公里锦绣山川蕴藏着丰厚的各类资源,尤以矿产资源为最,储藏着燃料、金属、化工、冶金辅助材料等7大类33种矿产。繁昌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态的地形,暖湿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生活、生长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驰名中外的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螃蟹)即产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繁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强县、以农安县、以商富县”的发展方向,县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日趋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以蔬菜、水产、油菜、棉花为主产的优势农业板块,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保险、金融、中介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以繁昌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孙村服装工业园、荻港建材工业园等为支撑的特色园区。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财政收入6.41?不含基金7800万),增长28.2%,比“九五”期末增长2.4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蹲?2亿元,增长70%;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0441 元,增长3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514元,增长16.9%。
“十五”期间,繁昌先后跻身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达标县”、“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安徽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创建先进县”等行列。
“十一五”时期,繁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科教兴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力争到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年均增长 16%;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22.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年均增长20%;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力争把繁昌建设成为经济更具实力,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业强县,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㈦ 地质、地貌
一、地貌
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地势平坦、广阔,海拔不超过100m,自北、西、南西3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山前地形坡降为1~2,东部滨海平原只有0.1~0.2。从山麓至渤海,主要为河流沉积地貌,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其分布规模取决于形成水系大小。见图2-4-1。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宽度为30~60km。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从唐海,向西经宁河、北仓、静海、唐官屯、盐山,至滨州一线,此线以东为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平原上发育多种地貌,有大型冲积扇、扇间洼地、古河道带、古河间带、河口三角洲以及岗地、浅碟状洼地和条状背河洼地等。大型洼地有白洋淀、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大浪淀、东淀等。上述地形、地貌控制着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运移、咸水形成以及盐渍化区域的分布。
1.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
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呈带状分布。海拔在太行山山麓为100m以下,在燕山山麓为50m以下。由各河流的冲洪积扇连接而成。
(1)北部冲洪积平原
由滦河-洋河山前倾斜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山前平原、拒马河-唐河山前平原组成,整体自北向南分布,冲洪积平原面积较大,而冲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则分布较窄。这些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位于山前正断陷落带,基岩埋藏较浅,多为碳酸盐岩。
(2)南部冲洪积平原
分布在盆地西缘的中南部。主要有滹沱河山前平原和漳河-卫河山前平原,呈EW走向,径流途径长,形成规模较大的山前冲洪积平原面和冲湖积平原。
图2-4-1 华北平原地貌图(据张兆吉等,2008)
2.中部冲积湖积平原
由滦河、海河、黄河水系河流冲积物组成,向渤海湾微倾,地面高程小于50m,在天津一带高程仅3~10m,区内缓岗、洼地交错分布,地面起伏较小,可分为5个亚区,即永定河冲积平原、白洋淀-黄庄洼低平原、滹沱河冲积平原、永年-千顷洼低平原以及黄河-漳卫河冲积平原。
现今黄河北岸至邯郸、邢台、衡水地区东部和沧州西部地区地形平坦,南高北低。河南段地面标高90~40m,河北、山东一带地面标高5~45m。中、晚更新世以来,历代黄河古河道频繁迁移,古河道、背河洼地、决堤扇、泛滥漫流沉积等地貌相互叠置,总体走向NE,构成华北平原最大的二级地貌单元。
3.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
沿渤海湾北岸和西岸呈半环状分布,分为3个亚区:滨海低平原亚区,由近代海侵和河流冲积而成,一般宽15~50km,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m,微向海倾斜,多为低洼盐碱地,有潟湖和洼地沉积,并遗留3道古海岸线遗迹贝壳堤;沿海滩涂洼地亚区,环渤海海岸线分布,为近代滩涂,一般宽8~15km,大的风暴潮仍可淹没,多沼泽、洼地、沙堤和盐田;黄河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顶点在山东利津县南宋附近,呈扇形,向海凸出,地面标高为2~10m,坡降0.1~0.15,黄河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条带状洼地、岗地发育,高差约2m。
二、基底构造
侏罗纪晚期,本区发育成大陆型裂谷盆地,盆地内形成隆起和凹陷相间的构造体系,走向NNE,呈雁行式排列。主要构造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陆相含油碎屑岩沉积、河湖相沉积,厚度大于9000m。
区内基底主干深断裂主要有NE向(包括N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它们控制着区内隆起、坳陷的形成和展布的基本格局,见图2-3-1。
1.主要断裂
NE向深大断裂主要有4条:西部边界断裂,为太行山山前断裂,沿北京—保定—邢台—新乡一线的山前展布,由一系列NE向至NNE向的正断层组成,控制着华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和坳陷;东部边界断裂,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和兰聊深断裂;天津-沧州-德州-许昌深断裂,深部处于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交界上,浅部为沧东断裂和兰聊断裂,兰聊断裂是裂谷盆地南部与鲁西隆起的东部边界;埕西断裂,走向NE,长90km,为埕宁隆起与黄骅坳陷的分界线。
NW向深断裂:北京-渤海湾深断裂,深部为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变化带,浅部表现为宝坻断裂,为北部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裂谷盆地的边界,断裂北侧为古生界和元古宇,南侧为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中部为石家庄-临沂深断裂,深部是一条断续分布的上地幔隆起,浅部表现为衡水断裂,是冀中坳陷与邢衡隆起的分界线。
2.隆起和坳陷
盆地内发育了一系列隆起、坳陷相间的二级构造体系,呈雁行式排列,走向NNE。主要构造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区内大型构造单元主要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
(1)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位于华北断坳的西北部,分布在香河、坝县、保定、任丘、高阳、河间、饶阳、深县束鹿、赵县一线,坳陷基底由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白云岩、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煤系地层构成,上覆巨厚的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河湖相沉积,新生界厚度大于7000m。坳陷中部断续分布着一系列的基岩凸起,自北向南有大兴、容城、牛驼镇、高阳、刘村、无极-藁城和宁静凸起,构成近NNE走向的凸起带,该带以西为西部凹陷,多为粗粒的河流相和冲洪积相沉积,以东为河湖相细粒沉积。
(2)沧县隆起
沧县隆起位于冀中坳陷东侧,是渤海湾盆地中大型的正向构造单元,分布在天津、静海、献县、武邑、清河县一线,隆起上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广泛发育,煤层赋存稳定、厚度较大,缺失古近系,东以沧东断裂与黄骅坳陷为界,新生界厚1000~1600m。隆起两侧分布着一系列的碳酸盐岩凸起,西部有献县、大城、王草庄凸起,东侧有兴济、潘庄、双窑、小寒庄凸起。
(3)黄骅坳陷
位于沧县隆起之东,东入渤海并与埕宁隆起为邻,北以宁河-宝坻断裂与燕山台褶带分界。分布在汉沽、塘沽、黄骅、盐山、南皮一线,基底地层由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缺失下马岭组。盖层主要由新生界组成,沉积厚度最大可达7100m,为陆相碎屑岩,沿主干断裂有基性玄武岩喷发。坳陷中部断续分布着黑龙村、孔店和港西中央凸起,坳陷北部唐山一带有河西、老王庄、柏各庄、姜各庄和马头营凸起。
分布在隆起和坳陷上的凸起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一是,具有良好的热储存条件,地热增温率较高,通常大于3.0℃/100m;二是,凸起的岩性多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岩溶孔隙、裂隙发育,是良好的岩溶储层,而隆起区则成为埋藏较浅的地热田主要分布地段,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三、盆地发展史
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隶属于渤海湾裂谷盆地。渤海湾裂谷盆地涵括华北平原、渤海、下辽河平原,横跨辽宁、河北、山东及京、津等省(市),是一个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裂谷盆地。中生代末,区域性的NW向拉张作用,产生NE向的深大断裂,使华北地台进一步拉裂,形成新生代裂谷盆地,主要表现为NE向断裂拉张,形成一系列地垒式隆起和地堑式凹陷,并伴随强烈火山活动。
区内,裂谷盆地东部边界为NNE向郯庐深大断裂(开源-营口-潍坊段和兰聊段),西边界为近NE向的太行山山前深大断裂,北部边界则为近EW向的北京-渤海湾深大断裂(宝坻断裂)。华北盆地位于上述3条深大断裂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新生代早、中期,渤海湾裂谷发育鼎盛,NE向断裂不断张裂,裂谷拉张、裂陷,接受了巨厚的古近系沉积,主要为海相、河湖相沉积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形成巨厚的生油层;同时,在裂谷内部形成NE走向的垒、堑相间的结构,其中主要发育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区内主要发育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3个二级构造,控制着古近系的沉积,在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内沉积了巨厚的海相、河湖相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沧县隆起则遭受剥蚀,直到新近系晚期才开始接受沉积。裂谷发育早期,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常伴随有玄武岩喷发。
新生代中、晚期,渤海湾裂谷盆地经历裂陷后,开始逐渐进入拗陷阶段,断裂、褶皱作用减弱;盆地整体拗陷,沉积范围扩大,曾向南扩张到洛阳一带,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盆地内广泛沉积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第四纪,盆地继续拗陷,早更新世,古气候温暖潮湿,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湖泊分布面积最大,湖泊沉积中心位于衡水、邯郸、霸县、沧州一带;中、晚更新世,周边山地强烈抬升,古气候变冷,湖泊逐渐消失,代之以古黄河、滦河、大清河、永定河等河流相沉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和沉积格局。
新生界在平原中广泛分布,一般厚度为1000~3500m,最厚达9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积最厚,构成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及厚度明显地受基底构造控制,并受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制约。坳陷区第四系最大厚度可达500m以上,在沧县隆起区及平原南部厚度变小,厚约200m。
㈧ 安徽无为属于什么地质
安徽无为县内地质地貌总的特征是“山环西北,水骤东南”。大体可分为平原区和专低山丘陵区。
平原属区又可分为:低圩、洲地、平畈。低圩平原以县境东部圩区为主,沿西河延伸到县境西部。一般高程在海拔10米左右,水网发达,面积9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6%。多为潜育型水稻土。沿江洲地由长江沿岸滩地和江心诸洲组成。地势平坦,海拔高程9米左右。面积3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2%。土壤含砂量高,土质疏松肥沃,以旱作为主。低岗平畈处于县境中部,既有低岗、残丘,又有平畈、田园。高程一般在海拔12~14米。面积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8%。地势起伏千缓,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以潴育型和侧漂型水稻土为主。
低山丘陵自北部县界延伸至西南。岗峦起伏,海拔高程大多在40~200米。三公山最高,海拔高程为675米。面积5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3%。为自然土壤。土层多含砂砾,部分为裸岩,土壤流失严重,肥力差。
㈨ 地质地貌特征
花岗岩地貌应该是抄由岩墙和岩株构成,沿节理断裂面发生侵蚀形成一线天什么的。
岩溶地貌,由于地下水水平和垂直方向运动形成,多为碳酸盐岩构成,易形成石林,岩溶洞穴,溶沟,落水洞等。
丹霞地貌,没学过,复制于网络,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石英砂岩地貌,不会,网络上看的,抗风化和侵蚀作用强,常形成相对高起的山岭
变质岩地貌,这个也不太清楚,见过的时候也只看岩性了。
冰川地貌,由于刨蚀作用形成的,常见的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蚀谷。
荒漠地貌,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风化作用蒸发强
海岸地貌,分侵蚀和堆积两种地貌,侵蚀就是海蚀作用形成的,堆积就是三角洲等由于地球偏向力形成的。
能知道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