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地质构造复杂地带

什么是地质构造复杂地带

发布时间: 2021-02-23 00:18:23

『壹』 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回工作,并答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贰』 我国开展工作较多的深水区的地质特征及煤成气前景

据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金春爽、乔德武负责组织实施的“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研究报告(2009),目前,我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开展实际工作的油气勘探领域主要是: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和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的深水陆坡区,主要包括3个低凸起、3个隆起和9个凹陷(图13-60)。

南海海域有21个盆地全部或部分属于我国传统疆界以内,其中有19个盆地全部或部分处于深水区(张功臣等、2007)。处于浅水区的部分多数都经历了20~30年的高强度勘探,并且现在仍然是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勘探主战场。在广大深水区,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部大陆边缘和东部大陆边缘盆地中属于我国传统疆界以内的陆架部分多被邻国强占勘探开发,该地区油气储量丰富。为了维护海疆国土,为了我国21世纪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南海海域油气勘探的态势已经从浅水区向深水区延伸,且已获得多个重要发现。因此,我们要举三大油公司及民营之力,加快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

『叁』 作文《微县三滩》一日游i

徽县、两当素有“陇上江南”之称。一是生物资源丰富;二是矿产资源富集;三是山川风光奇特、景色优美迷人。三滩风景名胜区属古生代泥盆纪褶皱山地,由海拔800米逐步增至2504米,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差异,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地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
南部在构造断裂的基础上,流水切割成峡谷;中部的砂岩和板岩,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形成众多的高山平台和岩溶地洞,号称72滩;北部山峰耸峙,林木茂密,为高海拔原始森林区。三滩生态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近3000种,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杉、水杉、红豆杉等;野生中草药有猪苓、党参、菖蒲、茯苓、三七、天麻等;野生观赏花卉有兰科花草、杜鹃、牡丹、芍药等。峡谷溪流弱柳依依,岭坡山脊-茫茫,滩坪草甸花若繁星。
三滩山泉众多,水质优良,形成了多处瀑布、溪潭,较大者有梅崖瀑布、椒树坪瀑布和三眼泉、江涡潭等。其中位于严坪村南的梅崖瀑布,高300余米,每年雨季飞瀑高悬,如从天降,水雾弥漫,哄响如雷,气势逼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野生动物生栖繁盛,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白唇鹿和小熊猫、大鲵、蓝马鸡等10余种。神奇的“蛇窖”天然形成,集各种蛇于1000余平方米之内,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三滩人文景观众多,这里自古为巴蜀咽喉,秦陇要塞。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三次借道于此,月亮峡至今仍存有古栈道遗迹约4公里。唐时,更成为官道和商道,唐玄宗、唐僖宗入蜀均走此道。明清以前,三滩宗教文化就极为兴盛,曾有八卦庙、观音庙、南天门、太阳寺等。大殿山下的五徵窑,相传为朱元璋为其六公主御建,至今壁画和遗迹尚存。月亮峡内有多处岩溶地洞,钟乳奇特,鬼斧神工,既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蕴藏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当地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三滩风景名胜区的青泥岭是蜀道天险,也是文化名山,诗仙李白的一曲“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使青泥岭名满大地。诗圣杜甫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更给这里的山川景观以极高的评价,三滩正是:遗迹横岗梦幻峦,洞穿林立鸟蹒跚。杜公悔赞它山绝,李白惊呼蜀道难。四季怀春生万象,双沟揽月护三滩。离离草甸铺云外,独有天坑诉大观。 三滩风景名胜区具备了多元性、丰富性、神秘性和原始古朴的综合特点,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既有“神”的显著特征,又有“秘”可探奥之处。更值得珍视的是:它既是一座永不枯竭的森林水库,又是一个功能巨大的天然氧吧,对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位于中国腹部的这块“翡翠”之地,将随着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将实现人们走进自然,返璞归真的理想,实现它对人类的更大贡献

『肆』 采煤专业复习题库及答案

采煤专业题库
一、填空题
1. 采煤工作面顶板控制方法有(垮落法)、(充填法)、(缓慢下沉法)、(煤柱支撑法)四种。
2. 煤岩层的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倾角)。
3.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2)个畅通的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道),另一个通到(进风道)。
4. 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5. 采煤工作面瓦斯积聚经常发生的地点:(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采煤机械附近)、(地质构造复杂地带)。
6. 采煤工作面严禁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推移运输机。
7. 炮眼深度超过2.5米,封泥长度不得小于(1)m。
8. 通电后装药炮眼不响时,爆破工将母线从发爆器上摘下,扭接成短路,使用延期电雷管,至少等(15 )分钟,才能沿线检查。
9. 严禁在一个采煤工作面使用(2)台发爆器同时放炮。
10. 采煤方法分壁式体系和(柱式体系)两大类型。
11. 两次周期来压之间的间隔时间称为(来压周期)。
12. 煤层与水平面相交的方向线叫(走向线)。
13. 基本顶初次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叫(初次来压)。
14. 支护时,严禁使用(失效)和(损坏)柱、梁、鞋。
15. 回柱放顶时,必须每(2--3)人一组, 一人(回柱放顶),一人观察顶板及支架周围情况,严禁个人独自作业。
16. 平巷自切顶线向外超前支护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支柱必须穿铁鞋。
17. 煤矿井下爆破,须按矿并(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
18. 采煤工作面的伞檐不得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不得任意丢失(顶煤和底煤)。工作面的(浮煤)应清理干净。支架、输送机和充填垛都应保持(直线)。
19. 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
20. 作业规程“十个环节“(编制)、(审批)、(干部学习)、(工人学习)、(考试)、(补考)、(成绩登记)、(现场实施)、(定期复查)、(修改补充)。
21. 我矿井的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
22. 倾斜长壁采煤法中,采煤工作面沿煤层倾斜方向自下而上推进的开采叫做(仰斜开采)。
23. 我矿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炮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
24. 我矿工作面采煤工艺流程:打眼→注水→打眼→放炮→移站后排(老塘)柱→移架采煤→移站前排(煤墙)柱→放顶煤→移溜子→清底煤→交接班→检修。
25. 采煤工作面炮眼布置方式 (三角眼布置) ;爆破方法 ( 串联放炮 )、(正向起爆 )。
26. 采煤工作面落煤方式( 放炮 )与(手稿 )落煤相结合。
27. 采煤工作面采用 (ZH1600/16/24Z )型整体顶梁组合 悬移液压支架;架中心距( 1000mm±20mm ),最大架长 (4000)mm,最小架长( 2600)mm,放顶步距 (700)mm .
28.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采用 (全部垮落法)处理。
29. 工作面放炮时,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 ”和“ 三人连锁 ”制度。
30. 回采工作面应采用(一次装药,一次起爆),也可采用分组装药,但一组装药必须(一次起爆)。
31. 移架时,其(前方)和(下方)不得有其它人员工作,移动(端头)支架、(过渡)支架时,必须在其它人员(撤到安全地方后)之后方可操作。
32. 支架最大支撑高度不得(大于)支架(最大)使用高度,最小支撑力高度不得(小于)支架的(最小)使用高度
33. 工作面支柱要打成直线,其偏差不超过 (±100mm ) ;液压支架成直线(超前架成一条线),偏差不超过(±50mm) 。
34. 集团公司《顶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采煤工作面倾角大于 (25 度)时,必须有齐全的挡滚矸设施。
35. 煤矿生产的三大规程是 《煤矿安全规程》 、《操作规程》 、《作业规程》。
36.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7. 矿井五大灾害:水、(火)、瓦斯、(顶板)、粉尘。
38. 在煤矿生产中救命三条线:(风管)、水管 、电话线。
39. 常见断层的种类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40. “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41. 现场管理的“三不生产”是:(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消除不生产、防范措施不落实不生产。
42.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当采掘工作面超过(30℃),必须停止作业。
43. 炮眼深度小于0.6m,不得装药、爆破;特殊情况下,如挖底、刷帮、挑顶确需浅眼爆破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炮眼深度可以小于0.6m,但必须封满炮泥。在放炮地点附近30 米以内,有矿车、未清除的煤矸或其它物体阻塞巷道断面达(1/3)以上时,都不准装药、放炮。
44. 炮采工作面应采取(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
45. 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应不低于 20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46. 采煤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必须安设能发出停止和启动信号的装置,发出信号点的间距不得超过(15)米。
47. 工作面倾角大于(25°)时,必须有防止煤(矸)窜出刮板输送机伤人的措施。
48.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 时,必须停止用 电钻打眼,放炮地点附近(20)米 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爆破。
49、煤矿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为(6)年,每两年
复审一次。
50、从工作面装面回采开始到老顶第一次大规模来压,这段时间叫工作面(初次放顶期间)。
51、位于煤层或伪顶上面,有一定强度,并随回柱放顶而冒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52、炮采工作面,平行与煤壁的一排支架内两棵相邻支柱之间的距离为(柱距)。
53、炮采工作面,垂直于煤壁的一架支架内两棵相邻支柱之间的距离叫(排距)。
54、从煤壁到采空区顶梁末端的距离为(控顶距)。
55、当工作面推进一次或两次之后,工作空间达到所允许的最大宽度控顶距为(最大控顶距)。
56、为进行采煤工作所必须的最小工作空间的宽度为(最小控顶距)。
57、最大控顶距与最小控顶距之差为(放顶步距)。
68、煤层按构造分类有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构造和极复杂构造构造。
59、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主要有(U型通风系统)、(Z型通风系统)、(Y型通风系统)、(双工作面)通风系统。
60、“三同时”是指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 选择题
1.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 B )时,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A.1.5% B.1.0% C.1.2%
2. 瓦斯爆炸的浓度为( A )
A.5-16% B.5-20% C. 3-18%
3. 放炮地点附近( C )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放炮.A、10m B、15m C、20m
4. 国有煤矿采煤、掘进、通风、维修、井下机电和运输作业,一律由(A)带班进行。
5. A.区队负责人B.区队技术员C.区队安全员
6. 工作面出现异常气味,如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或焦油味,表明风流上方存在( C ).
A、瓦斯突出B、顶板冒落C、煤炭自燃
7. 炮眼深度小于( C )时,不得装药放炮.
A、0.8mB、0.7mC、0.6m
8. 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B )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A. 0.75% B. 1.0% C、1.5%
9. 煤矿井下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断层、( A )节理。
A、褶曲 B、陷落柱 C、裂隙
10. 瓦斯爆炸的引火温度为( A )℃。
A、650—750 B、>800 C、>1000
11. 矿井火灾的三要素是指( A )。
A 、可燃物、引火源、充足的氧气;
B、引火源、爆炸物、氮气;
C、汽油、火源和空气。
11.采煤工作面底板松软时,支柱要穿铁鞋,钻底量应≤( C )mm。
A. 50 B.80 C.100
12.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是指矿井 ( B )。
A.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月平均产煤一吨的瓦斯涌出量。
B.在单位时内涌出瓦斯的立方米数。
C.连续涌出的瓦斯量。
13.一次采全高放顶煤采煤法一般适应(A )厚的煤层。
A、5-12mB、8-15mC、20m、
14.厚度为1.3-3.5米的煤层称( B )。
A、薄煤层B、中厚煤层C、厚煤层
15.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 A )。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16.“一通三防”指的是通风、防治瓦斯、( B )和防尘。
A、防水 B、防灭火C、防顶板事故
17、倾角为30度煤层叫( B )。
A、急倾斜煤层 B、倾斜煤层 C、近水平煤层
18、下列不属于三下一上采煤的是(C)
A、建筑物下 B、铁路下 C、承压水体下
19、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开掘工程叫(C )
A、煤层开拓 B、水平开拓 C、井田开拓
20、当采区上山采用皮带运输,大巷采用轨道运输时,在采区下部车场必须设置的硐室是(B) 。
A 采区绞车房 B 采区煤仓 C 采区变电所
21、基本顶初次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叫( B )
A、矿山压力 B、初次来压 C、周期来压
22、老顶周期垮落前的工作面压力显现加剧的现象叫( A)。
(A) 周期来压 ( B ) 初次来压 ( C ) 冲击地压
23、煤矿的(A)应当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A.主要负责人 B.安全管理人员 C.从业人员
24、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落岩层称为( C )。
(A)直接顶 ( B ) 基本顶 ( C ) 伪顶
25、工作面支架的作用( A )。
(A)可以延伸顶板岩层的变形和移动
( B ) 可以加剧顶板岩层的变形和移动
( C ) 完全可以控制顶板岩层的变形和移动
26、倾斜长壁采煤法适用于煤层倾角是( A )。
(A)12度以下 ( B ) 25度以下 ( C ) 45度以上
27、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的其厚度大而岩性坚硬且难于垮落的岩层,一般要强制放顶,通常由砂岩,砾岩和石灰岩组成的称为( A )。
(A)基本顶 ( B ) 伪顶 ( C ) 直接顶
28、反映顶板的稳定程度的物理量是(B )
A 顶板下沉速度 B 顶板下沉量 C 支架荷载
29、下列不属于刮板输送机作用的是( C )
A 运煤 B 采煤机的导轨 C 推动设备
30、对于顶底板坚硬完整,周期来压明显的煤层,适合使用的支架是( A )
A 支撑式支架 B 掩护式支架 C 支撑掩护式支架
31、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C)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A.安全技术 B.安全原理 C.安全管理
32、煤矿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A)。
A.组织抢救 B.发布消息 C.离开现场
33、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标准化中的“两畅通”是指(B)
A工作面要畅通B上下出口要畅通C工作面上下平巷要畅通
34、用手镐敲击顶板,如果听到的“空空”、沙哑声音,说明了(B)
A顶板已经断裂B顶板产生了离层C顶板中有大量裂隙
35、我国矿山最常用的工业炸药是( A)
A硝铵炸药 B水胶炸药 C硝化甘油炸药 D乳化炸药
36、石门属于(B)巷道
A 倾斜 B 水平 C 垂直
37、如果采煤工作面沿走向方向推进,这种采煤法为(A)长壁采煤法
A 走向 B 倾斜
38、直接顶是采煤工作面(B)的对象
A 开采 B 支护 C 维护
39、采区开采前必须编制(A)
A 采区设计 B 作业规程 C 安全专篇
40、三量是指(A)
A开拓、准备、回采煤量 B 采煤、掘进 通风煤量 C 采煤、掘进、运输煤量
41、在循环作业图上作一条水平线,能够表明(B)
A 同一时间不同工序在工作面的不同位置 B 同一地点不同工序在时间上的间隔
42、放顶煤技术主要是在厚煤层的某一底部位置布置采煤工作面,并利用(A)及其它措施将顶煤一起放落得采煤方法。
A 顶板压力 B 支架 C 爆破
43、采空区顶板处理最常用的方式是(B)
A 缓慢下沉法 B 全部跨落法 C 充填法
44、提高支柱的初撑力可以(A)
A减少直接顶的下沉量 B 改善支柱的受力状况 C 降低顶板的矿山压力
45、初次来压前工作面处于(B)
A 增压区 B 减压区 C 稳压区
46、煤层倾角对(A)
A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大 B 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不大 C 没有直接关系
47、采掘工作面出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A),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A 矿调度室 B 矿长 C 安全科 D 总工程师
48、《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突水预兆时,必须(C),采取措施。
A 进行处理 B 进行检查 C 停止作业
49、局部冒顶事故的特点,一是范围小,每次伤亡人数不多( A )人,二是事故发生地点大多是在有人工作部位。
A、1-2人 B、2-3 C、3-4
50、新工人入矿前,必须经过(C),不适于从事矿山作业的,不得录用。
A.文化测试 B.政治审查 C.健康检查
51、采掘工作面电动机附近(A )米范围内,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运转、切断电源、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A:20 B:10 C:15
52、《煤矿安全规定》规定,采掘工作面应实行(B )通风。
A:串联 B:分区 C:扩散
53、煤矿有(A),负责煤矿有关证照颁发的部门应当责令该煤矿立即停止生产,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并可以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报告。
A.以往关闭之后又擅自恢复生产的
B.高瓦斯矿井没有按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运转不正常的
C.未设置安全生产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人员的
54、煤矿许用炸药的安全等级越高,其安全性(A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55、每个矿井至少有(B)个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的直线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A.一 B.二 C.三

56、当支架被压跨,巷道全部被岩石充填时,可用(B )方法。
A:护顶支护法 B:撞楔法C:木垛法
57、“安全第一”就是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实行(B)的原则。
A.生产优先 B.安全优先 C.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58、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A)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A.安全监控系统 B.安全警示系统 C.安全管理系统
59、 下面不属于煤层产状要素的是(B)。
A:走向线 B:倾向 C:倾角
60、巷道支承压力是由于(A)。
A;开掘巷道后自然形成的B:支护引起的C:岩体内固有的
61、在开采技术因素中对采区巷道变形与破坏影响最大的是(A)。
A:采煤工作面受采动影响状况B:支护方式C:支架间距
62、采煤工作面过旧巷时,如果工作面与旧巷平行,应事先调整好工作面推进方向,使其与旧巷(C)。
A:垂直B:平行C:斜交
63、直接顶是采煤工作面(B)的对象。
A:回采B:支护C:加固
64、巷道交叉点(A),通常认为顶板压力越大。
A:越多B:越小C:越少
65、采煤工作面支架的(B)应能保证直接顶与老顶之间不离层。
A:工作阻力B:初撑力C:支承力
66、煤层顶板悬露时间越长,煤层顶板压力(B)。
A:不变B:越大C:越小
三、 判断题
1. 在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应采用秒延期爆破。( × )
2、无论采用何种起爆方式,起爆药卷都应装在装药柱的一端,不得将起爆药卷夹在两药卷之间。(∨ )
3. 倾角为30度煤层叫倾斜煤层。(√)
4. 建筑物下不属于三下采煤的一种。(X)
5. 采煤工作面留有伞檐时不准装药、放炮。 (√)。
6. 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落岩层称为基本顶 (X)
7. 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标准化中的“两畅通”是指上、下出口畅通。 (√)
8.炮眼深度为0.6m-1.0 m时,封泥长度应为0.5m。 (X)
9.单体支柱初撑力是指支柱刚架设时对顶板的主动撑力。 ( √ )
10.“挂红”通常是透老空水的预兆。 ( √ )
11.工作面上下出口的两巷,超前支护使用的支柱,铰接梁或长钢梁,距煤壁10m范围内打双排支柱。 (X)
12、厚度是1.2米的煤层是中厚煤层。 ( ×)
13、倾角为20度的煤层是缓倾斜煤层。 (√ )
14、为采区服务的巷道叫回采巷道。 (× )
15、沿煤层倾斜方向,按一定的标高将井田划分成的若干长条部分叫采区。 (× )
16、采煤方法就是首先形成采煤系统,然后选择采煤工艺并按一定的工艺工序生产。 (√ )
17、工作面顶板破碎时应采用支撑掩护式支架。 (√ )
18、支撑式支架的特点是通风断面大,支撑力大。 (√ )
19、炮采和综采的区别在于落煤、装煤、运煤方式的不同。 ( √)
20、正规循环作业就是在按定员、定额、定时、定质量、定安全的要求下完成一个循环的全部工序的作业。 (√ )
21、循环作业图的横坐标表示工作面长度,纵坐标表示时间。 ( ×)
22、底鼓及煤壁片帮是矿压显现的一种现象。 ( √)
23、井下煤仓的作用就是为了存储煤炭。 (× )
24、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倾斜方向布置走向方向推进。 (× )
25、对于非常稳定的直接顶,难以垮落,有时要使用强制放顶。 ( √)
26、煤层注水后会降低煤的强度。 (√ )
27、煤层开采后,受采动影响而引起的作用在采煤工作面周围及其支架上的力叫矿山压力。 ( √)
28、顶板的下沉量只和顶板的悬露时间长短有关,与悬露跨度无关。 (×)
29、工作面推进速度越快,顶板的相对下沉量就越小。 (√ )
30、当采空区顶板过于坚硬时不可使用强制放顶。 (× )
31、使用缓慢下沉法有利于防止地表塌陷。 (× )
32、初次放顶必须制定专门措施,经矿长审批,由生产副矿长主持制定实施措施。 (×)
33、作业规程由技术员编写,由工人执行实施,与领导干部无关。 (×)
34、在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应采用秒延期爆破。 (×)
35、开工前,班组长必须对工作面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危险后,方准人员进入工作面。 (√)
36、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及收尾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37、在同一采煤工作面,可以使用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能的支柱。 (×)
38、为液压支架提供动力的乳化泵,其额定压力一般为31.5bar。 (×)
39、为保证支架的支护强度,一般来说,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小于泵站的额定压力。 (×)
40、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的矿井属于大型矿井。(×)
41、走向长壁采煤法中采场煤壁是沿走向布置的(×)
42、我矿采煤工作面推进采用的是后退式(√)
43、倾斜长壁工作面,当工作面顶板淋水较大时,宜采用仰斜推进(√)
44、倾斜长壁工作面,当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时,宜采用俯斜推进(√)
45、单体液压支柱是性能良好的支护材料(√)
46、在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以用刮板输送机运送物料(√)
47、煤矿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人员。(√)
48、对井下所有煤层都可以注水来防尘(×)
49、采区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50、采煤工作面支架的初撑力应能保证直接顶与老顶之间不离层(√)
51、护巷煤柱越小,巷道所承受的压力越小(×)
52、回撤单体支柱,当顶板来压或遇到其它危险情况时,要立即停止回撤。(√)
53、采煤工作面单体支护类型有临时支护、切顶支护、加强支护、基本支护四种。(√)
54、安全口的高度不小于1.8m,其它不小于1.6m。(√)
55、新支柱或长期未使用的支柱,在操作前应升降几次,以排除缸内空气,否则支柱初撑后会缓慢下沉。(√)
56、初撑力过低,容易造成直接顶离层,使岩层变形而造成局部冒顶。(√)
57、《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加强支护,且加强支护的巷道长度不得小于20米。(√)
58、《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所有支架必须架设牢固,并有防倒柱措施。(√)
59、放煤步距是指在采煤工作面推进的方向上,两次放顶煤之间推进的距离。(√)
60、工作面初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过地质构造带、过老巷必须有专项措施。(√)
61、一个采区同一煤层内可以布置2个采煤工作面和5个掘进工作面。(×)
四、 简答题
1、矿井透水的预兆有哪些?
答:矿井透水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预兆:顶板挂水,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淋水、顶板来压、底板臌起、渗水和水有异臭味等。
2、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发生瓦斯积聚时可采取那些方法处理?
答:处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的瓦斯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在工作面上隅角附近设置木板隔墙或挂帆布风障,迫使一部分风流流经工作面上隅角,将积聚的瓦斯冲淡排出。
②在工作面上隅角至回风道一段距离内设置移动式引射器,抽派上隅角积存的瓦斯。
③加大工作面风风量或利用局部通风机和风筒加大工作面上隅角风量,冲淡上隅角积存的瓦斯
3、瓦斯爆炸的三要素是哪些?
答:(一)瓦斯浓度在5%~16%;(二)引火温度为650~750℃;(三)有足够的氧气,空气中的含氧量在12%以上。
4、什么叫初次来压?
工作面初次放顶后,若垮落的直接顶不能充满采空区,随工作面推进,悬空的老顶面积不断增大,当其自重超过老顶强度极限时,老顶将第一次发生折断而垮落,工作面即出现来压,这一来压即是工作面初次来压。
5、什么叫周期来压?
工作面初次来压后,随工作面推进,老顶悬臂越来越大,当其超过老顶的强度极限时,会开始折断垮落。这种随工作面推进,老顶悬臂周期性折断出现的压力变化叫作周期来压。
6、什么叫回采工艺?有哪几种?
破、装、运、支护和采空区处理五大工序的生产流程称为回采工艺,有炮采工艺、普采工艺、综采工艺和水采工艺、露天采煤工艺。
7、放顶煤采煤法主要优点有哪些?
(1)单产高
(2)效率高
(3)成本低
(4)巷道掘进量少
(5)减少搬家倒面次数
(6)对煤层厚度变化及地质构造的适应性强。

『伍』 关于造山型金矿

一、造山型金矿的命名及存在的争议Groves et al.(1998)较早地评述了变质地体中金矿床命名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强调这些矿床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如构造背景、构造控制因素、蚀变地球化学、元素组合以及流体和同位素组成。这些金矿床大多数是以金为主要的成矿元素(如Au>Ag,低Cu-Pb-Zn),发育于变质火山岩(绿岩)、浊积岩/板岩(汇聚地楔)地体。Groves et al.(1998)把这类矿床命名为“造山型”金矿,其形成于造山旋回的晚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壳浅部或者中部的变质流体,但不排除深部来源的变质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的可能性。然而,造山型金矿这个概念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更好的命名能够取代它。

一些学者提出发育于变质带中的金矿床,一部分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另一部分在时空上则明显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应该称之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Silli-toe,1991;Sillitoe et al.,1998;Thompson et al.,2000;Lang et al.,2001),如在Abitibi金矿带,一些与正长岩有关的金矿可以划分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而又有一些学者(如Mueller,1991;Mueller et al.,1996,2000)建议某些具角闪岩相背景的含钙硅质的造山型金矿床(如西澳大利亚Yilgarn克拉通造山型金矿)应当是矽卡岩型金矿。总之,一些学者提出的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床可能代表了一组独特类型的金矿,因为这些金矿都形成于靠近岩浆-热液系统的地方,而不是来源于更大区域上的流体的沉淀,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变质流体。

造山型金矿主要发育于经历了中、高温和低、中压变质作用的变质地体中(Powell et al.,1991),而这些地区随后发生了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因此这些金矿又被认为是与某一侵入体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是该侵入体远端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

变质带中一些含金矿床的元素组合也有明显不同(如Cu±Pb±Zn+Au±Ag±Ba;Cu±Au±Mo,W±Sn±Au),这些矿床类型包括与侵入体有关的矿床、富金的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叠加金的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变形的Cu±Au±Mo斑岩矿床或者叠加的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可能在不同时期的相互叠加而导致了矿床类型上认识的差异。

在活动大陆边缘、具有较长演化历史(如100~200Ma)的复合变质带中,对矿床的成因应当考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矿床的相互叠加。在这些变质带中,如果后期的隆升剥蚀作用没有剥蚀到高级变质地体的根部,那么在这些地区造山型金矿可能被保存下来(Goldfarb et al.,2001),而斑岩型Cu-Au-Mo和浅成低温Ag-Au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侵入体岩浆弧相对较浅的部位和弧后盆地。相对来说,这些矿床在变质地体中的保存能力较差。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造山作用之前,包括压缩和转换压缩变形。区域变质作用和后火山岩浆作用期间,主要形成造山型矿床。在造山作用的主要阶段,斑岩型Cu-Au-Mo矿床、浅成低温Ag-Au矿床和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会遭受变形和较低的变质作用,但是会在随后的地壳增厚、造山带隆升过程中遭受剥蚀,导致在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地体中,这些矿床较少,而造山型金矿较多(Kerrich et al.,2001)。

二、造山型金矿的总体特点

造山型金矿的特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讨论过(Kerrich et al.,1994;Groves et al.,1994;McCuaig et al.,1998;Goldfarb et al.,2001)。造山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与板块俯冲或者岩石圈拆沉过程中的地体汇聚、转换和碰撞有关。它们主要形成于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变形-变质-岩浆演化的晚期(Groves et al.,2000),围岩主要是区域变质的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岩石。更重要的是,矿石的形成是同构造、同动力的,至少与围岩的主要透入性变形作用的一个阶段有关,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的构造的控制,如断层、剪切带、褶皱以及强弱相间的变形带等(Hodgson,1989)。在垂向上可延伸1~2km,金属分带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明显的侧向围岩蚀变分带。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有K、As、Sb、LILE、CO2和S的加入。而在特定的环境中,有Na和(或)Ca的加入,如赋存于角闪岩相岩石中的金矿床(Ridley et al.,2000)。由于热液系统温度梯度变化较大,近端的围岩蚀变从地壳浅部的绢云母-碳酸盐-黄铁矿到黑云母-碳酸盐-黄铁矿,到黑云母-角闪石-磁黄铁矿,再到地壳深部的黑云母(金云母)-绿帘石-磁黄铁矿等(Ridley et al.,2000)。在造山型金矿中,石英-碳酸盐脉非常发育,并且通常是含金的。尽管在许多成矿系统中,石英-碳酸盐脉发生硫化作用,然而靠近脉体高Fe/(Fe+Mg+Ca)含量的岩石则大多发生了矿化(Bohlke,1988)。

造山型金矿主要的元素组合是Au-Ag±As±B±Bi±Sb±Te±W。而在一些矿床中,高含量的Ag、Sb和As往往被当作副产品开采。矿石中Cu、Mo、Pb、Zn含量从背景值到稍微富集均可存在,金的成色较高(一般大于900),具有高的Au/Ag比值。金主要从低盐度、近于中性的H2O-CO2±CH4±N2流体中沉淀出来,金主要以还原性的硫的络合物形式迁移。CO2的浓度一般大于5mol%,由于压力的剧烈波动而导致相的分离造成H2O/CO2/CH4的比例变化较大(Sibson et al.,1988)。在太古宙绿岩地体的造山型金矿中,热液流体的δ18O变化于5‰~8‰,而在显生宙的造山型金矿中,热液流体的δ18O一般较2稍大。由于在金的沉淀过程中,由H2S/SO4和CO2/CH4组成的缓冲剂流体的还原状态是变化的,导致S和C同位素也是变化的(Mikucki,1988),因此,在流体源区,这些离子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本来就是不同的。

在矿区尺度上对造山型金矿控制因素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在一些金矿省中,地壳尺度的变形带,特别是含有大量的长英质侵入体、蛇纹石化蛇绿岩碎片和(或)煌斑岩脉的地带(如加拿大的Abitibi成矿带、澳大利亚的Norseman-Wiluna成矿带、加纳的Ashanti成矿带、美国的Juneau和Mother脉状金矿带)对造山型金矿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岩石地层的构造薄弱带,如主要的强硬层、背斜和隆升带以及沿着侵入体接触带,都可以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Groves et al.,2000)。一般情况下,尽管大规模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是形成造山型金矿省的一大特色,但是在成矿省之间或者在成矿省内部,造山型金矿与特定的花岗岩类组成没有空间上的关系(Kerrich et al.,1994;Bierleinetal.,2001b;Goldfrab et al.,2001),这是因为在汇聚板块边缘,花岗岩类与造山型金矿在板块的碰撞会聚过程中是有明显先后关系的。

在矿床尺度上,所有的造山型金矿矿体也都表现出强烈的构造控制。尽管在成矿省内部或者成矿省之间,金矿体的控制因素是变化的,但是,具有反转剪切性质的断裂比正常或者主要以走滑剪切为主的断裂更容易发生矿化(Sibson et al.,1988)。尽管在太古宙金矿成矿省中,造山型金矿的围岩主要是火山岩或者是侵入体,但是,造山型金矿的围岩是可变的,从中元古代到古近纪的金矿省中,围岩主要是沉积岩。在任何成矿省中,储量较大的金矿都赋存在有利的物理或(和)化学环境的岩石地层中。

造山型金矿主要赋存于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除了Kolar金矿和Muruntan金矿,这两个矿床都赋存于绿片岩相岩石中外,世界上许多的大型金矿都归属于造山型成矿系统。

Grovesetal.(2000)讨论了世界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时代,特别强调了西澳大利亚的Yilgarn克拉通的造山型金矿。他们认为造山型金矿主要形成于D1-D4变形序列的D2-D4的递进变形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形成于赋矿火山—沉积围岩沉积稍后的20~100Ma之间。但是,这个时间间隔在一些成矿省中跨度是比较大的。极少前寒武纪或者早古生代的金矿与邻近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有明确的同生关系,邻近的或者赋存金矿的侵入体一般都早于金的矿化,这种现象在西澳大利亚的Yilgarn克拉通表现最为明显(Groves et al.,2000)。在澳大利亚中Victorian金矿带,金的矿化作用晚于赋矿围岩大约80Ma(Bierlein et al.,2001)。更为重要的是Muruntau金矿金的矿化作用晚于邻近的花岗岩类大约30Ma,因此,把Muruntau金矿划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是值得怀疑的。在年轻的地体中,造山型金矿是否与花岗岩类同时形成,就可以很好地确定出来,如在Alaska东南部的Juneau金矿带,始新世的造山型金矿与浅成侵位的Coast岩基的一些侵入体同时形成,这些侵入体形成于向内陆方向的10km处(Miller et al.,1994)。

Mikucki et al.(1998)专门讨论了造山型金矿金的沉淀机制。他认为对于交代型矿床或者浸染状矿床来说,还原性的含金络合物的脱硫化作用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脱硫化作用主要是成矿流体与高Fe/(Fe+Mg)比值的岩石反应的结果(Phillips et al.,1983;Bohlke,1988)。对于石英-碳酸盐脉中的自然金来说,在水压致裂作用过程中,流体压力的大规模波动以及相的分离是金从络合物中分离出来的可能主要机制。在浅成带金矿中,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金的溶解度的变化、外来流体的混合作用也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Hagemann et al.,1994)。根据现有的O、H同位素数据,这些机制不能代表所有的矿床。流体的还原作用以及流体后混合作用导致的金络合物的不稳定也可能是金的沉淀机制之一(Coxetal.,1995),特别是在含有有机质的沉积岩石中,流体-岩石的水-岩反应可以产生CH4或者其他的碳水化合物,或者N2。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单一成矿省中,赋存于变质沉积围岩中的含金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为什么富集这些挥发组分,而切割侵位于相同岩石地层的侵入体含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的非含水流体相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CO2

有关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流体地球化学特征,Ridley et al.(2000)已专门做过论述。他们指出:对造山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的详细研究表明,这类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是低盐度的CO2-H2O流体,这类包裹体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金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如浅成低温金矿、斑岩型Cu-Au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但是单个矿床可能会有例外。同变质矿床广泛地发育于角闪岩相地区的事实表明,成矿流体来源至少代表变质峰期的深度,因此,成矿流体深部来源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大量的与成矿有关的矿物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数据均不支持这一观点。Ridley et al.(2001)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要流体经过大规模的迁移,流体流经的途径和沉淀的地点具有不同的元素(如K/Rb)和同位素比值均可形成金矿。有限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不可能完全区分出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中变质来源的流体与深部岩浆来源的流体。

对造山型矿床来说,与金的成矿时代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成矿流体的潜在来源、金成矿期地壳尺度的流体系统的格架,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到其他成因模型的部分组成及其建立。然而,在许多地方,金的成矿时代还是不十分明确,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和合适的与成矿有关的矿物(Kerrich et al.,1994)。一些矿床的构造年龄(与赋存构造有关的矿化年龄),特别是赋存于角闪岩相,甚至更高级变质程度岩石中的金矿,其构造年龄是不明确的,这主要是由于难以区分在剪切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和由叠加剪切带形成的矿床(Robert,2001)。成矿年代确定的另一个难点是在一些金矿区存在几个世代金的沉淀,如加拿大Vald'Or金矿(Couture et al.,1994)、澳大利亚的Kalgoorlie金矿(Clout et al.,1990)、乌兹别克斯坦的Muruntau金矿等(Yakubchuk et al.,200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能够全部解释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变质的含金流体来源于含矿的火山沉积物或者沉积物占优势的地体的深部。一些学者则认为来自更深的变质源区,如俯冲的洋壳或者其先前熔体的残留物。在一些地区,金的多期次矿化事件说明,仅仅简单地用赋存变质带或者盆地的变质作用来解释流体的来源是不可能的。同样,金的来源也是一个正在探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最近的一系列文献中,许多作者都同意把变质地体中的脉状金矿划分为造山型金矿(Bouchot et al.,2000;Hagemann et al.,2000),尽管对某一个矿床来说,这样的分类还存在着争议(Sillitoe et al.,1998)。McCuaig et al.(1998)总结了世界上脉状金矿的特点(表8-5),包括以下内容:

1)金的成矿时代主要与造山带演化晚期的会聚过程有关,包括单个或者多个外来地体的会聚。

2)矿床定位于会聚构造的附近,在复合变质火山-侵入或者沉积地体的内部或者边界附近。在少数情况下,矿床定位于地体的内部,而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不甚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与外部的碰撞会聚而导致岩石圈内部发生拆沉有关。

3)脉状金矿主要产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如岩性的变化、应变梯度、变质梯度等部位,这主要与会聚环境有关。

4)超大型脉状金矿主要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有关。

5)矿床受构造控制,主要与岩石圈断裂的次级构造或者更高级的构造有关。

6)矿床主要定位于脆-韧性转换区域。

7)金的沉淀是同动力的,特别是高角度逆断层区域,但有些矿床定位于转换断层区域。

8)在绿片岩相变质地体中,蚀变矿物组合主要是石英、碳酸盐、云母、钠长石、绿泥石、黄铁矿、白钨矿和电气石等。

9)具有明显的异常元素组合,如Au,Ag(±As,Sb,Te,W,Mo,Bi,B);与区域背景值相比,具有较低的Cu,Pb,Zn异常。

10)成矿流体主要是H2O-CO2流体,具有低盐度(一般NaCl<6%)、5%~30%molCO2±CH4和较少的不混溶的H2O-CO2

11)在脆-韧性剪切带,成矿流体的压力由超静岩压力向次静岩压力或者静水压力波动。

12)脉状系统在垂向上可延伸2km,在矿床内部,缺乏分带或者具有较弱的分带,但是在矿区尺度上,却具有一些金属元素分带。

13)在单一矿床中,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则比较集中,而在矿床之间,则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14)金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变质作用峰期同期或者稍晚于变质作用峰期。

15)在许多矿床中,煌斑岩脉在时空上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16)赋矿构造是多期次的,赋矿构造的重新活动可以产生次生的矿物组合,以及导致原始同位素组成的重置。

三、造山型金矿的构造环境

正如Sillitoe(2000)所论述的那样,在变质地体中,在矿床尺度的规模上,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因素来确定任何大型金矿床的类型。例如,造山型金矿的成矿年龄、赋矿岩石类型、控矿构造、与侵入体的空间关系、成矿流体的还原状态,在不同的矿床中,这些参数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从更大的尺度来研究对这些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对于揭示矿床的成因类型可能是有用的。

与岛弧有关的矿床,如斑岩铜矿Cu-Au和浅成低温Ag-Au矿床,在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系统的几何状态控制着大型矿床的定位(Sillitoe,1997;Kerrich et al.,2000;Kay et al.,2001),这种构造背景可能也是形成造山型金矿的主要原因。Goldfarb et al.(1999)首次证明了Alaska南部相对年轻的汇聚碰撞事件中板块运动的变化与造山型金矿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构造数据的解释结果也显示年龄较老的造山型金矿具有同样的构造背景(deRonde et al.,1994),如Wyman et al.(1999)认为大型的Abitibi金矿省可能形成于俯冲板片翻转的构造背景下;Kerrich et al.(2000)和Goldfarb et al.(2001)认为在变质地体中,俯冲扩张的洋脊、俯冲板片的翻转以及其他一些地质过程导致的软流圈上升、地壳增厚而造成热异常的出现,从而形成大型的造山型金矿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与俯冲作用没有直接相关证据的变质地体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中厘定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过程。

从全球尺度来看,大型脉状金矿成矿省主要发育于地球演化的4个时代(图8-5;表8-5):①新太古代(2.7Ga);②古元古代;③晚古生代;④中生代。这4个时代与主要的大陆会聚事件有关,部分属于超大陆循环的一部分。这些脉状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主要有:①外来地体的转换会聚;②先存的大陆边缘,如Cordilleran构造带。这完全不同于陆-陆碰撞造山带,如Alpine-Himalayan造山带。前者属于外部造山带,而后者属于陆内造山带(Barley et al.,1992)。由陆-陆碰撞造山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矿,一般认为其规模都比较小。

在板块会聚区域,脉状金矿床和钾玄质煌斑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二者都赋存于代表不同构造单元地体边界的岩石圈构造中(Wyman et al.,1988;Kerrich et al.,1990;Rock et al.,1989)。转换会聚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利于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的发育。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的依存关系说明在后碰撞阶段,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不是外来地体地质构造演化的产物,而是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块边界,这种时空关系排除了脉状金矿形成于碰撞的早期或者很晚的阶段的可能性(Kerrich et al.,1994)。根据Superior南部成矿省的构造特点、赋存脉状金矿的变质地体的特性,Polat et al.(1997)认为这些地体是高温、低压类型的俯冲会聚地质体,俯冲-会聚、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金的成矿作用在时空上密切共生。地体边界的岩石圈构造所代表的地震泵系统控制着大型脉状金矿的形成;而陆内造山带由于构造的连通性较差,往往不能形成大型的脉状金矿床。

图8-5 世界上主要大型金矿分布图(据Grovesetal.,2003)

表8-5 造山型、与侵入体有关以及异常金属元素组合等类型典型金矿

续表

(据Grovesetal.,2003)

Kerrich(1995)较早把地球动力学背景引入金矿床的分类方案中,把金矿分为:①汇聚板块边缘的造山带金矿床;②陆缘至克拉通内部的卡林和类卡林型金矿床;③与岛弧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④洋弧至陆弧的斑岩铜-金矿床;⑤非造山和晚造山期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⑥富金的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火山喷流矿床。Groves et al.(1998)则把中温中成金矿床统一定义为造山型金矿床。然而,在此后对一些金矿的分类研究发现,许多划归为造山型的金矿却有着与造山型金矿不同的特点,如俄罗斯的Olym-piada和SuKhoiLog金矿;Cathelineau et al.(2003)在研究西欧晚白垩世造山型金矿时,也发现西欧的造山型金矿和Groves et al.(1998)所定义的造山型金矿有较大的差异,并把它命名为“Variscan”型造山型金矿。最近,Groves et al.(2003)认识到可能把造山型金矿的定义扩大化了,建议把变质地体内的金矿划分为造山型金矿、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和具有异常金属元素组合的金矿三大类型,并提出了区分它们的准则(表8-6),归纳了不同类型金矿的地质构造背景、赋矿岩石、蚀变分带、成矿流体特点及其与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关系。

与不同类型金矿成矿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把金山金矿归为造山型金矿是合适和恰当的。

表8-6 造山型金矿、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以及异常金属元素组合金矿的特征对比

续表

(据Grovesetal.,2003)

『陆』 小学三年级作文(美丽的徽县)要求300字以上,怎么写

徽县、两当素有“陇上江南”之称。一是生物资源丰富;二是矿产资源富集;三是山川风光奇特、景色优美迷人。三滩风景名胜区属古生代泥盆纪褶皱山地,由海拔800米逐步增至2504米,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差异,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地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
南部在构造断裂的基础上,流水切割成峡谷;中部的砂岩和板岩,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形成众多的高山平台和岩溶地洞,号称72滩;北部山峰耸峙,林木茂密,为高海拔原始森林区。三滩生态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近3000种,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杉、水杉、红豆杉等;野生中草药有猪苓、党参、菖蒲、茯苓、三七、天麻等;野生观赏花卉有兰科花草、杜鹃、牡丹、芍药等。峡谷溪流弱柳依依,岭坡山脊-茫茫,滩坪草甸花若繁星。
三滩山泉众多,水质优良,形成了多处瀑布、溪潭,较大者有梅崖瀑布、椒树坪瀑布和三眼泉、江涡潭等。其中位于严坪村南的梅崖瀑布,高300余米,每年雨季飞瀑高悬,如从天降,水雾弥漫,哄响如雷,气势逼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野生动物生栖繁盛,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白唇鹿和小熊猫、大鲵、蓝马鸡等10余种。神奇的“蛇窖”天然形成,集各种蛇于1000余平方米之内,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柒』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第四章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第五十九条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工作面预测)是预测工作面煤体的突出危险性,包括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等。工作面预测应当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进行。
采掘工作面经工作面预测后划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和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未进行工作面预测的采掘工作面,应当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第六十条突出危险工作面必须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必须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
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必须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煤巷掘进和回采工作面应保留的最小预测超前距均为2m。
工作面应保留的最小防突措施超前距为:煤巷掘进工作面5m,回采工作面3m;在地质构造破坏严重地带应适当增加超前距,但煤巷掘进工作面不小于7m,回采工作面不小于5m。
每次工作面防突措施施工完成后,应当绘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图。
第六十一条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前,必须准确控制煤层层位,掌握煤层的赋存位置、形态。
在揭煤工作面掘进至距煤层最小法向距离10m之前,应当至少打两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的前探取芯钻孔,并详细记录岩芯资料。当需要测定瓦斯压力时,前探钻孔可用作测定钻孔;若二者不能共用时,则测定钻孔应布置在该区域各钻孔见煤点间距最大的位置。
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揭煤工作面掘进至距煤层最小法向距离20m之前必须布置一定数量的前探钻孔,以保证能确切掌握煤层厚度、倾角变化、地质构造和瓦斯情况。
也可用物探等手段探测煤层的层位、赋存形态和底(顶)板岩石致密性等情况。
第六十二条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揭煤作业应当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专业队伍施工,并按照下列作业程序进行:
(一)探明揭煤工作面和煤层的相对位置;
(二)在与煤层保持适当距离的位置进行工作面预测(或区域验证);
(三)工作面预测(或区域验证)有突出危险时,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
(四)实施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五)掘进至远距离爆破揭穿煤层前的工作面位置,采用工作面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的方法进行最后验证;
(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用远距离爆破揭开或穿过煤层;
(七)在岩石巷道与煤层连接处加强支护。
第六十三条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必须在距突出煤层最小法向距离5m(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应适当加大法向距离)前进行。
在经工作面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可掘进至远距离爆破揭穿煤层前的工作面位置,再采用工作面预测的方法进行最后验证。若经验证仍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则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采用远距离爆破揭穿煤层;否则,必须采取或补充工作面防突措施。
当工作面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为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必须采取或补充工作面防突措施,直到经措施效果检验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第六十四条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掘进至距突出煤层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必须采用物探或钻探手段边探边掘,保证工作面到煤层的最小法向距离不小于远距离爆破揭开突出煤层前要求的最小距离。
采用远距离爆破揭开突出煤层时,要求石门、斜井揭煤工作面与煤层间的最小法向距离是:急倾斜煤层2m,其他煤层1.5m。要求立井揭煤工作面与煤层间的最小法向距离是:急倾斜煤层1.5m,其他煤层2m。如果岩石松软、破碎,还应适当增加法向距离。
第六十五条在揭煤工作面用远距离爆破揭开突出煤层后,若未能一次揭穿至煤层顶(底)板,则仍应当按照远距离爆破的要求执行,直至完成揭煤作业全过程。
第六十六条当石门或立井、斜井揭穿厚度小于0.3m的突出煤层时,可直接用远距离爆破方式揭穿煤层。
第六十七条突出煤层的每个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都应当编制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报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过程中当煤层赋存条件变化较大或巷道设计发生变化时,还应当作出补充或修改设计。
第六十八条在实施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的煤巷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若预测指标为无突出危险,则只有当上一循环的预测指标也是无突出危险时,方可确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并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留足够的预测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否则,仍要执行一次工作面防突措施和措施效果检验。 第九十八条在实施钻孔法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时,分布在工作面各部位的检验钻孔应当布置于所在部位防突措施钻孔密度相对较小、孔间距相对较大的位置,并远离周围的各防突措施钻孔或尽可能与周围各防突措施钻孔保持等距离。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检验钻孔。
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必须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一)检查所实施的工作面防突措施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和满足有关的规章、标准等,并了解、收集工作面及实施措施的相关情况、突出预兆等(包括喷孔、卡钻等),作为措施效果检验报告的内容之一,用于综合分析、判断;
(二)各检验指标的测定情况及主要数据。
第九十九条对石门和其他揭煤工作面进行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时,应当选择本规定第七十一条所列的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或其他经试验证实有效的方法,但所有用钻孔方式检验的方法中检验孔数均不得少于5个,分别位于石门的上部、中部、下部和两侧。
如检验结果的各项指标都在该煤层突出危险临界值以下,且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则措施有效;反之,判定为措施无效。
第一百条煤巷掘进工作面执行防突措施后,应当选择本规定第七十四条所列的方法进行措施效果检验。
检验孔应当不少于3个,深度应当小于或等于防突措施钻孔。
如果煤巷掘进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指标均小于指标临界值,且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则措施有效;否则,判定为措施无效。
当检验结果措施有效时,若检验孔与防突措施钻孔向巷道掘进方向的投影长度(简称投影孔深)相等,则可在留足防突措施超前距(见本规定第六十条)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掘进。当检验孔的投影孔深小于防突措施钻孔时,则应当在留足所需的防突措施超前距并同时保留有至少2m检验孔投影孔深超前距的条件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实施掘进作业。
第一百零一条对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的检验应当参照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方法和指标实施。但应当沿采煤工作面每隔10~15m布置一个检验钻孔,深度应当小于或等于防突措施钻孔。
如果采煤工作面检验指标均小于指标临界值,且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则措施有效;否则,判定为措施无效。
当检验结果措施有效时,若检验孔与防突措施钻孔深度相等,则可在留足防突措施超前距(见本规定第六十条)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回采。当检验孔的深度小于防突措施钻孔时,则应当在留足所需的防突措施超前距并同时保留有2m检验孔超前距的条件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实施回采作业。 (一)避难所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隔离门设置标准按照反向风门标准安设。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m,深度满足扩散通风的要求,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可能同时避难的人数确定,但至少能满足15人避难,且每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0.5m2。避难所内支护保持良好,并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
(二)避难所内放置足量的饮用水、安设供给空气的设施,每人供风量不得少于0.3m3/min。如果用压缩空气供风时,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
(三)避难所内应根据设计的最多避难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隔离式自救器。
第一百零三条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必须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风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m。
反向风门距工作面的距离和反向风门的组数,应当根据掘进工作面的通风系统和预计的突出强度确定,但反向风门距工作面回风巷不得小于10m。
反向风门墙垛
可用砖、料石或混凝土砌筑,嵌入巷道周边岩石的深度可根据岩石的性质确定,但不得小于0.2m;墙垛厚度不得小于0.8m。在煤巷构筑反向风门时,风门墙体四周必须掏槽,掏槽深度见硬帮硬底后再进入实体煤不小于0.5m。通过反向风门墙垛的风筒、水沟、刮板输送机道等,必须设有逆向隔断装置。
人员进入工作面时必须把反向风门打开、顶牢。工作面放炮和无人时,反向风门必须关闭。
第一百零四条为降低放炮诱发突出的强度,可根据情况在炮掘工作面安设挡栏。挡栏可以用金属、矸石或木垛等构成。金属挡栏一般是由槽钢排列成的方格框架,框架中槽钢的间隔为0.4m,槽钢彼此用卡环固定,使用时在迎工作面的框架上再铺上金属网,然后用木支柱将框架撑成45°的斜面。一组挡拦通常由两架组成,间距为6~8m。可根据预计的突出强度在设计中确定挡栏距工作面的距离。
第一百零五条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必须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
石门揭煤采用远距离爆破时,必须制定包括放炮地点、避灾路线及停电、撤人和警戒范围等的专项措施。
在矿井尚未构成全风压通风的建井初期,在石门揭穿有突出危险煤层的全部作业过程中,与此石门有关的其他工作面必须停止工作。在实施揭穿突出煤层的远距离爆破时,井下全部人员必须撤至地面,井下必须全部断电,立井口附近地面20m范围内或斜井口前方50m、两侧20m范围内严禁有任何火源。
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远距离爆破时,放炮地点必须设在进风侧反向风门之外的全风压通风的新鲜风流中或避难所内,放炮地点距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曾经发生的最大突出强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300m;采煤工作面放炮地点到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100m。
远距离爆破时,回风系统必须停电、撤人。放炮后进入工作面检查的时间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确定,但不得少于30min。
第一百零六条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其中之一或混合设置,但掘进距离超过500m的巷道内必须设置工作面避难所。
工作面避难所应当设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和爆破工操纵放炮的地点。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避难所的数量及其距采掘工作面的距离。工作面避难所应当能够满足工作面最多作业人数时的避难要求,其他要求与采区避难所相同。 (一)压风自救装置安装在掘进工作面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巷道内的压缩空气管道上;
(二)在以下每个地点都应至少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距采掘工作面25~40m的巷道内、放炮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的位置以及回风道有人作业处等。在长距离的掘进巷道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设置;
(三)每组压风自救装置应可供5~8个人使用,平均每人的压缩空气供给量不得少于0.1m3/min。

『捌』 世界六大板块的划分依据

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1972年。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3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二、板块的划分
(一) 边界类型
1. 洋脊———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
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

2. 海沟———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

3. 转换断层——(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4. 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
(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一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
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
1. 板块的运动
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欧拉定律”球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
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
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
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一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
2. 动驱动力
地热对流,早在1928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
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
三.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当初魏解释,Si-Al层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
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同时,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平洋缩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
同时,由于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阶段。称威尔逊旋回:

阶段 实例 主导运动 特征形态
胚胎期 东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断裂、地裂)
幼年期 2000万年红海亚丁湾 扩张 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扩张 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缩 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
终了期 地中海 收缩 无活动的中脊狭小
遗痕(地缝线) 喜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
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
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
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2. 切断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
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
如何消减?
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玖』 什么是板块构造

§3.板块构造

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1972年。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3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二、板块的划分
(一) 边界类型
1. 洋脊———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
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

2. 海沟———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

3. 转换断层——(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4. 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
(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一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
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
1. 板块的运动
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欧拉定律”球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
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
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
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一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
2. 动驱动力
地热对流,早在1928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
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
三.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当初魏解释,Si-Al层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
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同时,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平洋缩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
同时,由于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阶段。称威尔逊旋回:

阶段 实例 主导运动 特征形态
胚胎期 东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断裂、地裂)
幼年期 2000万年红海亚丁湾 扩张 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扩张 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缩 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
终了期 地中海 收缩 无活动的中脊狭小
遗痕(地缝线) 喜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
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
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
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2. 切断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
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
如何消减?
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