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地质特征包括哪些
Ⅰ 什么叫地质特征
就是某一区域的地质特点,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区块,一般包括:
区域概况内:构造演化容史、沉积发育史、地表地貌等
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包括断层、圈闭等
2.地层,包括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等
3.含油气特征
4.油藏特征:包括油气层分布、温度、压力系统等
5. 资源量
Ⅱ 什么是围岩
围岩分类、分级
现场的铁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围岩分类、
分级是一致的, 都是以定性的描述为主, 同时为了
满足设计计算上的需要也对应提出了各类围岩的
物理、力学指标, 即以定性描述为主和定量指标为
辅的对围岩进行综合评价的分类法。
这一分类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
渐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应逐渐向定量为主的方向发
展。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 隧道建设规模、
数量也在迅速扩大和增加, 这就为这一工作提供了
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围岩究竟应如何分类, 怎样由定性描述为主逐
渐向定量为主的方向过渡, 这首先要从岩石力学的
角度对围岩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就是要
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取得资料加以积累, 经统计分析
而逐步实现。
从评价围岩稳定性的角度看, 围岩是从低强度
到高强度, 从具有不连续面和软弱面的非连续体到
整体性较好的连续体以及非均质体和均质体等等
多种多样的情况, 其中软弱面和不连续面是影响围
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围岩分类的定量
研究时也要从这些特点出发, 研究找出能反映这些
特点及如何反映这些特点的某些指标。下面将初步
想到的一些影响和能反映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列出供参考。
a. 岩体节理、层理的产状、数量和性质。
b. 岩体节理、层理间有无填充物, 其物理、力学
性质、含水程度。
c. 岩体节理面、层理面的风化程度。
d. 岩石的质量指标, 若芯采取率。
e. 地下水对岩体的影响。
f. 岩体和岩芯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g. 初始应力状态。
h. 围岩的允许变形量。
i. 围岩的变形速度.
以上这些有的已有定量指标如岩石的质量指
标, 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指标如岩体和岩芯的弹
性波传播速度; 有的如节理的产状、数量可根据现
场的照片通过数字化转换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后亦
可做出定量的评价。还可以把上述有关指标经处理
后变为综合性指标; 有的如允许变形量, 就要通过
现场监控量测积累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中日
本广泛开展的量测岩体和岩芯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指标, 我国也应开展此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现场后拍摄的地
质照片来代替部分目前使用的“隧道开挖地质监控
记录表”, 即可以把开挖面的地质调查工作时间减
到最少, 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缺乏工程地质人员或
经过短期培训的地质人员, 几乎没有施工单位能真
实地填好此表, 基本上流于形式, 因此很值得研究
改进。总之, 要达到以定量为主进行围岩分类的目
的, 就必须应用岩石力学理论和现代化手段做好开
挖面地质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 为以定量为主围岩
分类法打下科学的基础。
Ⅲ 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包括哪些
应该包括岩性、岩石的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物理性质(孔隙率、比重、)、岩石的组成矿物、裂隙发育程度,含水量等
Ⅳ 岩体地质特征
拾金坡金矿床产于拾金坡复式岩体的边部。该岩体位于安西县辉铜山—花牛山一线之西北,白峡尼山之东,狼山以南,是区内最为重要的含金岩体。迄今为止,在拾金坡复式岩体中已经发现金沟井、拾金坡、磨金硐、南金滩等中小型矿床及十余个金矿点。该岩体呈岩基产出,近EW向长条状展布,东部大西部小,近似楔形。据1:20万方山口幅区调报告的统计,拾金坡岩体东西长66 km,东段宽12~18 km,西段宽3~4 km,总面积在600 km2以上。岩体西北缘大都被第四系覆盖,在狼山南可见其侵入中震旦统洗肠井群中;南缘沿宝石山一带侵入中下奥陶统花牛山群,使围岩呈半岛状出现;在玉石岭北东见有二叠系地层不整合其上(图3-1)。依不同期次岩体的相互接触关系,拾金坡复式岩体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石英闪长岩株,主要在该复式岩体西部的白山头南、白峡尼山北一带出现,面积13km2。岩石为中粗粒结构,主要由半自形斜长石(50%~60%)、柱状角闪石(10%~20%)、他形石英(5%~15%)和钾长石(5%~25%)组成,次要矿物有单斜辉石、绿帘石、黑云母等。第二期为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为该复式岩体的主侵入体,出露面积占岩体总面积的90%以上。岩石具似斑状结构,似斑晶占岩石成分的15%~40%,主要为自形板状的钾长石,具卡氏双晶,为微斜条纹长石,其内往往包裹有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形成交代残留结构,少数为石英和云母,粒径一般大于15mm,部分可达50mm,基质具细粒花岗结构,粒径一般在2~5mm左右,主要由钾长石(10%~20%)、斜长石(20%)、石英(15%~30%)、黑云母(5%)和少量的磷灰石、榍石、锆石、磁铁矿等副矿物(1%~2%)组成。斜长石多已蚀变为绢云母或绿泥石,黑云母大都蚀变为绿泥石且析出金红石,使岩石标本在地表呈灰白、灰绿色夹肉红色(图3-2a)。第三期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株,主要在该复式岩体的东西边缘出现,面积12km2。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由半自形斜长石(35%~40%)、等轴粒状微斜长石(30%~35%)、石英(25%~30%)和黑云母(2%~3%)等组成,斜长石和黑云母也部分蚀变为绢云母和绿泥石(田志永,1993)。岩体地表脉岩十分发育,走向主要为NE和近EW向,少数为SN和NW向,包括细粒花岗岩脉、伟晶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云斜煌斑岩脉、辉绿(玢)岩脉和辉长岩脉等,以辉绿(玢)岩脉和石英脉分布最为广泛。岩脉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为:细粒花岗岩脉被含金石英脉切穿(图3-3a),云斜煌斑岩脉被花岗斑岩脉切穿,细粒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和云斜煌斑岩脉有被辉绿(玢)岩脉切穿。早期的含金石英脉被辉绿(玢)岩脉切穿(图3-3b),晚期的不含金石英脉又切穿辉绿(玢)岩脉(图3-3c)。
在拾金坡岩体的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中发育有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形态有浑圆状、透镜状等,直径一般在10 cm之内。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界限清晰,一般呈突变关系,局部可见包体岩浆与寄主岩浆的“反应边”。包体粒度明显比寄主岩细,与寄主岩接触处可见冷凝边,部分包体中还可见到与寄主岩相似的钾长石斑晶(图3-2b)。寄主花岗岩为中粗粒似斑状结构,组成矿物主要有钾长石(40%~45%)、斜长石(20%~25%)、石英(25%~30%)和黑云母(7%~8%)等,副矿物有锆石、榍石、磷灰石和钛铁氧化物等。石英斑晶多呈碎斑,且常见“港湾状”溶蚀边,周围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围(图3-2c)。岩石大都遭受强烈蚀变,黑云母大都被绿泥石交代,斜长石也部分转变为绢云母等。暗色微粒包体呈半自形细粒结构(图3-2d),主要组成矿物有斜长石(30%~35%)、钾长石(25%~30%)、黑云母(15%~20%)、角闪石(10%~15%)和石英(5%~7%),其中斜长石常形成增生环带(图3-2e),周围被石英和钾长石包围,黑云母呈溶蚀状。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锆石和褐帘石以及钛铁氧化物等,其中磷灰石是暗色微粒包体中最主要的副矿物。镜下观察磷灰石晶体呈细长柱状、针状,长宽比一般接近10,最高可达20(图3-2f),说明其形成于淬冷、快速结晶的环境(周新民等,1992;张晓琳等,2005)。
图3-2 拾金坡斑状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手标本及显微照片
Ⅳ 地质特征是什么
就是某一区域的地质特点,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区块,一般包括:
区域概况:回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史答、地表地貌等
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包括断层、圈闭等
2.地层,包括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等
3.含油气特征
4.油藏特征:包括油气层分布、温度、压力系统等
5. 资源量
Ⅵ 区域地质特征简述
牟平—乳山成矿带位于胶东隆起东部,研究区位于牟平—乳山成矿带南段——乳山金矿带[5],面积为688.8km2(图2-1)。
区域出露地层:古元古界荆山群(Pt1JDx)为区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岩性主要为透辉变粒岩、透辉石英岩、透辉岩、黑云变粒岩夹透闪岩、大理岩等,呈包体包裹于崔召单元(Icnr23)中,分布于区域西部午极一带。
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自东向西有:南高—葛口断裂,将军石—曲河庄断裂、三甲断裂、石沟—巫山断裂、青虎山—唐家沟断裂等五条断裂,大致以4~5km呈等间距出现,走向NNE0°~25°,倾向南东,倾角60°~90°,长10~25km,宽1~10m,五条断裂控制了牟乳金矿带90%的金矿床产出。
岩浆岩:以燕山早期玲珑超单元(昆嵛山花岗岩)中的崔召单元弱片麻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郭家岭弱片麻状含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大面积展布。燕山晚期伟德山超单元中的通天岭单元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三佛山),在区内东南一带呈岩株状分布。
矿产:区内金矿丰富,金矿点星罗棋布,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目前探明的十几个金矿中,金青顶为特大型,邓格庄、金牛山为大型,三甲、初家沟、铜锡山为中型、胡八庄、胡家口、东铜岭等均为小型金矿,此外,金矿点有几十个。金矿的成因类型除东铜岭金矿与次火山岩有关,其余均属混合岩化热液石英脉型。含金石英脉主要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主要围岩是玲珑超单元(昆嵛山花岗岩)中的崔召单元(Icnr23)弱片麻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郭家岭(IGnr23)弱片麻状含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其次在荆山群地层内和三佛山岩体中也有一些金矿点。
构造控矿特点:区内金矿严格受构造控制,五条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了区内金矿床(点)的分布,其中将军石—曲河庄断裂带发现有区内最大的金青顶特大型脉金矿;石沟—巫山断裂发现有大型金牛山金矿,该断裂西侧次级NE向断裂发现有邓格庄大型金矿,该构造南段有初家沟中型金矿、英格庄大-中型金矿及胡八庄、胡家口等小型金矿;岔河—三甲断裂带上有铜锡山、三甲两个中型金矿及多个矿点;在南高—葛口断裂带上有石城小型金矿及葛口、唐家店、夏家庵等金矿点;在青虎山—唐家沟断裂带有唐家沟小型金矿及多个金矿点。在各断裂中金矿床似有等距分布特点:如石沟巫山断裂中,从北向南:金牛山(小肖家)→马台石→初家沟→英格庄→西泊→胡家口→胡八庄等有似等距分布。
本次研究乳山金矿带的青虎山—唐家沟断裂、石沟—巫山断裂、将军石—曲河庄断裂、三甲断裂、南高—葛口五条构造带及其次级断裂的构造叠加晕特征。
Ⅶ 矿体围岩及夹石地质特征
一、矿体围岩地质特征
①号主矿体赋存于主裂面下盘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紧靠主裂面或在主裂面之下30m内,下盘近矿围岩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其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与矿体无明显差异,唯其金矿物、金属硫化物含量低微,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上盘近矿围岩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与矿体基本呈断裂接触。
②、③号矿体赋存于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矿体上、下盘的围岩均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④、⑤矿体赋存于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内,矿体上、下盘的围岩均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二、夹石地质特征
矿体夹石产于①-1号主矿体,其产状与矿体基本一致,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矿石相近,金品位一般为0.57~1.45g/t。据其空间赋存可分为两种,一种产于矿体内部,呈透镜状,规模小。二是夹于矿体间且与围岩连通,呈似层状、长板状及舌状,规模变大,长数十米至200m,厚几米至十余米,延伸数十米至200m。前者金品位明显高于后者,其产出空间、规模等地质特征见表5-23。
表5-23①-1号主矿体夹石地质特征一览表
Ⅷ 地质特征
根据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宋余礼等,1990),除将严家官庄基性岩体单独分出外,将图幅内变质中酸性深成岩体分为马山岩簇和大山岩簇。前者由老至新再分为马山岩体和雪山岩体,后者由老而新再分为林家官庄岩体、英灵山岩体、大山岩体和龙潭官庄岩体;时代归晚太古代。1∶5万高桥幅(顾德林等,1997)则采用超单元和单元的划分方案,总称沂水超单元,其中再分为雪山单元、蔡峪单元和牛心官庄单元;时代归晚太古代早期。
本次研究范围限于1∶5万沂水幅和1∶5万高桥幅的南半部。对区内出露的中酸性变质深成岩的岩性、同位素年龄、野外产出的先后关系、变质程度以及前人的划分依据,做了综合考虑与统一划分(或归并),且一律以岩体作为基本单元。具体的岩体包括马山岩体、蔡峪岩体、雪山岩体、牛心官庄岩体、英灵山岩体、林家官庄岩体和大山岩体(龙潭官庄岩体并入大山岩体)。
(一)马山岩体
该岩体侵入于沂水岩群的表壳岩中,又被大山岩体和牛心官庄岩体所包裹。前人曾认为它被雪山岩体侵入;但据野外所见,二者大都呈渐变过渡,有的二者接触处见有浅色花岗质脉体侵入于马山岩体之中,但难以说明是雪山岩体本身。
在1∶5万沂水幅中,马山岩体分别出露于三个小区:一区分布于大梨行村之东,长家沟—景家庄以西,呈三角形和细长条状,面积约1.5km2,片麻理呈东西走向,向南作50°倾斜。岩体北侧与围岩相接处的围岩部分有糜棱岩带出露。二区分布于柏家坪—罗家庄之南,毛家窑—东院之北的范围内,出露面积约12km2,其中露头较好的地区为马山、罗家庄南(露头见图版Ⅰ之1)和东院以北一带。岩体形状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其东北部分伸出一岩枝,延长约2.5km后尖灭。片麻理呈近东西—北东东走向,向南倾,倾角50°~60°。三区主要见于石山官庄东侧,岩体形状如三角形,出露面积约0.75km2,这是一个小的花岗岩穹隆,东端的变质表壳岩向东倾没,南侧向南倾,北侧倒转亦向南倾,形成一个倒转背斜,岩体即在其中心。
在高桥幅中,马山岩体出露较少且分散,都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牛心官庄奥长—二长花岗岩中作为残留体出现。片麻理走向北东东,主体倾向南,倾角30°~71。不等。最大者出露于东曹河庄西南,面积不到500m×200m。在黄姑山顶也有小块呈包体出露。岩体中有中元古代呈北西向的石英闪长岩脉和北西-近南北向的辉长岩脉的侵入,也有燕山期呈北西向分布的辉绿岩小脉的穿入。
(二)蔡峪岩体
该岩体主要出露于高桥幅蔡峪村北,呈东西向分布,长3.5km,宽0.75km,面积达4km2,西部宽度大,东部变窄并被晚期北北东向断层切断。片麻理走向近东西至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5°,北部部分与围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组合接触。岩石以中粗粒紫苏花岗闪长岩为主,其中因含较多石榴子石而有别于其它岩体。该岩体总体上被包于大片牛心官庄岩体之中,未见到与其它岩体的接触关系。
(三)雪山岩体
该岩体主要见于沂水幅中,在高桥幅中分布比较零散;最大的一块出露于青山铺东南与东曹河南西西处(呈不规则透镜状),在大黄旺之西1km处也见有小块露头。另外在大张庄以西约1.5km见小块不规则状露头。它们均被包于牛心官庄岩体中,岩体在两个图幅的边部未相接。
在沂水幅西部,见于沂水县城之东的前晏家铺村—冯家官庄一线,南界位于南小尧—青龙峪—苇园—刘家山一线,北侧大部分与马山岩体南界接触,部分与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组合相接触,接触界线平直至弯曲。与大山岩体分界先是呈北东向至苇园转而呈南北向。与大山岩体的接触界面弯曲,大山岩体侵入雪山岩体中。岩体面积约25km2。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从苇园至刘家山西折为南北向,进入高桥幅又转为北东向。岩体片麻理倾向南东,倾角50°~70°,与岩体接触的部分(变质表壳岩)往往遭受糜棱岩化,并不同程度地形成边缘混合岩化,最宽处可达250余米。岩体具较多白色伟晶岩脉、二长花岗质岩石和乳白色团块状的石英脉穿插。
岩体中还见有中元古代近南北向的辉石岩脉、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脉和北东向的斜长花岗岩脉以及燕山期北西向的辉绿岩脉的穿切。
(四)牛心官庄岩体
由顾德林等(1997)在测制1∶5万高桥幅地质图时命名,该岩体出露于图幅中青山铺—小店子一线以南,东侧和南侧与相邻图幅命名不统一,缺乏明显界限。岩体中间被韩家渠东紫苏花岗闪长岩和东曹河—小店子一带的沂水岩群所分隔,分成南北两个岩基。
(五)英灵山岩体
该岩体主要出露于沂水图幅中,西起丰台湖—石屋官庄一线以东,向东北延展至后梭庄—唐家河一线以西;总体上呈北东向分布,北部与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的上部变质岩石组合直接接触,界线平直。岩体中夹有多层长条状的角闪石-黑云母变质岩石组合及其混合岩化岩石。岩体片麻理呈北东走向,向南倾,倾角40°~50°,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岩体中见有少量中元古代呈近南北向分布的花岗岩脉和较多燕山期呈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的辉绿岩脉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脉。
(六)林家官庄岩体
该岩体主体为花岗闪长岩,出露于沂水幅的东南角,即唐家河村—林家官庄—胡家马庄一线;总体呈北东向分布,位于英灵山岩体之南。在西义家庄之北和唐家河村以南部分地区可见该岩体与英灵山岩体直接接触。沂水幅说明书指出,林家官庄岩体老于英灵山岩体(在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讨论)。岩体片麻理倾向南东,倾角变化于45°与70°之间。岩体总体呈长条状,且间隔多条混合岩化程度不等由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为主组成的变质岩石组合,其产状与岩体基本一致。岩体的北东部分和南西部分均已延至图外,图幅内出露面积约为48km2。岩体中常见有燕山期呈东西向和南北向分布的辉绿岩脉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脉的穿入。由于第四系覆盖和强烈风化,露头不甚清晰。
(七)大山岩体
该岩体分布于雪山岩体的东侧,南起沂水幅后梭庄西北,经苇园、九层岭至刘家山,尖灭于图幅边部;南部较窄,宽仅1.5km,北部可宽至3km,南北向延长约8km,总面积约18km2。片麻理隐约可见,走向为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55°,典型出露区为大山。与围岩或与雪山岩体的接触带有时见有中元古代的钾质花岗岩脉的侵入。岩体中见有中元古代呈东西向的辉长岩脉和北西向的斜长花岗岩脉以及燕山期北东向的辉绿岩脉穿入。大山岩体的主体为二长花岗岩或钾质花岗岩,变质作用最高达角闪岩相。
在沂水幅北部,大山岩体似已进入高桥幅,但该图幅中岩体均归入牛心官庄岩体,推测该岩体中包有部分大山岩体。
Ⅸ 地质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简单的说,所有为找矿开的课程,都包括在地质特征的范畴内。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机制,古生物,等都包括在地质特征范围。
Ⅹ “围岩”是什么
典型的软弱围岩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地质结构面发育良好,岩体极度破碎,近于松散,处于层间破碎带,大型断层或风化强烈地带的岩体大多表现为此类特性。
第二类是:属于块体强度较低,泥岩,黄土等属于此类。这些围岩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这类围岩或因破碎强烈,地质结构面发育明显,呈相互交织状,致使方向性不明显;或因结构弱面相对块体自身强度较低,其相对影响不甚显著,而剪应力和压应力一般由地质结构面传递,所以在不承受拉应力时,可近似地认为软弱围岩是各向同性的均匀连续体(或称"类连续体")。
该类岩体的抗压议度较低,且不能承受拉应力。洞室开挖后,如果存在拉应力时,不但围岩由于拉应力的作用易导致破碎坍塌,而且压应力在其应力集中后会诱使岩体产生破坏滑移,形成剪切破坏区。若没有及时施加支护,洞室将由于围岩变形的发展而引发坍塌.不光现洞顶个别落石的问题,甚至丧失围岩的总体稳定性。
在承受压应力的情况下,从软弱围岩岩体总体上来看,这种"似连续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弹塑性特征,这种特征可理解为在岩体中的应力引起岩体破坏而产生滑移之后,岩体的一部分强度在变形发展的过程中尚可保持。在设计软弱围岩中的支护结构时,应考虑和利用软弱围岩的这一特征,利用弹塑性的相荚理论研究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