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中什么叫做浅井

地质中什么叫做浅井

发布时间: 2021-02-22 22:56:33

⑴ 浅井之蛙是什么意思

故事一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故事二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能退了回来,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⑵ 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许多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去挖一口深井。问有什么寓意

首先,我们要明白,挖井的目的是什么?
答:取水
其次,浅井和深井,哪个有水的概率大?
答:深井
第三,如果两种井都能够有水,何解?
答,深井水质清,好于浅井

寓意:别多想了,一心一意干事情吧

⑶ 地质浅井主要部署在什么勘探阶段

本人就是做勘察的,现在在勘察研院上班。
按工程建设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一般专分为: 1、规划选属点至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 2、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 3、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 为了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针对你

⑷ 地质勘查测量中的工程点测量指的是什么

是在地质勘查工作项下的测量工作(工测)。工程点指的是地质工程的控制点,比如探槽、浅井、小圆井的基点等。

⑸ 地质坑探浅井作业主要有哪些危险因素

坑探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为了揭露地质及矿产现象而在地表或地下挖掘不同类型坑道的工作。它包括探糟、浅井、平巷、斜井和坚井等。其特点是人员可进入工程内部,对所揭露的地质及矿产现象能进行直接观测及采样,能检验钻探和物化探资料或成果的可靠程度,获得比较精确的地质资料,探明精度较高的矿产储量,特别是勘探地质构造复杂的稀有金属、放射性元素、有色金属及特种非金属矿床时常用的手段。坑探过去曾称作“山地工作”,因含义不确切,目前己逐步停止应用。


坑探坑道可分为两类:①地表勘探坑道。包括探槽、浅井和水平坑道,水平坑道又分沿脉、穿脉、石门和平硐。②地下勘探坑道。包括倾斜坑道和垂直坑道,倾斜坑道又分斜井、上山、下山,垂直坑道又分竖井、天井、盲井。

坑探工程施工坑探工程的掘进方法,按岩层稳定状况,分为一般掘进法和特殊掘进法;按掘进动力和工具,分为手工掘进和机械掘进。按掘进工艺程序可分为凿岩、爆破、装岩、运输、提升、通风、排水、支护等。

坑探工程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供地质人员进入坑道内直接观察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体产状。②直接采集岩石样品,为探明高级储量,以及为后续的矿山设计、采矿、选矿和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③对某些有色和稀有贵金属矿床必须用坑探来验证物探、化探和钻探资料。④部分坑道用于探采结合。坑探工程除用于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等普查勘探外,还用于隧道、采石、小矿山采掘和砂矿探采等领域
在地质勘查或勘探工作中,为了揭露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在地表挖掘的沟槽。坑探工程之一。探槽一般采用与岩层或矿层走向近似垂直的方向,长度可根据用途和地质情况决定。断面形状一般呈倒梯形 ,槽底宽0.6米,通常要求槽底应深入基岩约0.3米,探槽最大深度一般不超过3米。槽口宽度B取决于槽底宽度b、槽深h和槽壁倾角θ。其计算公式为:B=b+2hctgθ。在浮土层中,探槽大多采用手工挖掘。在山坡和较硬的岩层中,采用松动爆破或抛掷爆破方法掘进,再用手工清理。探槽施工简便,成本低,应用较广。

技术规范

槽探施工要求槽形完整、断面呈梯形、槽帮平滑、槽底平整。槽底宽不小于0.6m,掘进深度应进入新鲜基岩0.3-0.5m。地质编录在探槽施工终止后由地质人员及时进行,采用1/100的比例尺编录一壁一底。若两壁地质现象变化较大的,则编录两壁一底。编录过程要记录岩层分层、岩性、矿化等地质现象,同时现场绘制1/100的素描图。

⑹ 钻探地质编录的步骤是什么

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2、检查整理岩矿心
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
4、岩矿心编号
5、岩矿心拍照
6、观察记录

⑺ 浅井、深井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始自钻凿井盐。
井盐钻探 按照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井盐钻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① 大口浅井阶段(公元前 3~11世纪)口径大到二三十丈(古长度单位),井身浅,每挖一井投入几百人,凿挖工具都是铲锄等农用工具。自秦汉至南北朝,凿挖的都是上土下石的裸眼井;南北朝至五代,始用木制井筒护壁。
② 钻探形成阶段(1041~1368)。亦称卓筒井阶段。口径小,一般如碗大(5~9寸),深度自几十丈到百余丈。到北宋仁宗庆历、皇(1041~1054)年间已形成较完善的人力冲击式钻井技术。当时共有盐井728口,到南宋绍兴二年(1132)达到4900余口。钻头为铁质圜刃锉,吸卤筒和卓筒(即套管)为凿通节隔的楠竹。这是中国古代钻探技术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深井冲击式钻井技术逐渐传入西方的时期(约11世纪)。
③ 深井发展阶段(1369~191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637)对钻井工艺有详细的叙述,凿井、打捞、治井工具形式多样。钻井工序分为6道:选择井位和初开井口;下石圈(下石制导管);锉大口;制木竹(制套管);下木竹(下木或竹套管);钻小口(图1[明清时期井盐钻探钻小口图])和见功(钻小井眼和完井)。
古代主要钻凿工具(图2[ 古代凿井工具图])为鱼尾锉、财神锉等;主要治井、打捞工具为提须子、柳穿鱼、霸王鞭等;传递动力和升降锉进工具用斑竹所制的篾索,堵漏和补腔(井)主要材料为桐油、石灰。钻进一口三百丈左右的井一般要四、五年。
深井钻凿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趋完善,清道光年间(1835), 四川自贡著名的海井钻凿成功 (见彩图[自贡盐场的海井,1835年用人力冲击式顿钻法凿深达]海井,1835年用人力冲击式顿钻法凿深达" class=image>[1001.42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井深1001.4米,创造了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盐井井深的最高纪录。
石油天然气钻探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汉末、晋初(200~300)年间,在四川邛州一带钻成了天然气井,左思(约250~305)在《蜀都赋》中描述其景象为“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隋朝(589)在邛州设立大井县,发现了石油。据明代《蜀中广记》记载,1521年(明正德年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用钻凿盐井器具钻成;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区钻成深达1200米的天然气井磨子井。近代使用动力机械钻探石油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网络 自来水??怎么用呀?

⑻ 地热钻井中的深井和浅井的是怎么定义的啊多深才达到深井的深度请专家指导,谢谢!!!

一般供暖用的地热井都在3000米以上,雾迷山系的水

⑼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

探井包括圆井和浅井。圆井主要用于地质填图中遇到第四系覆盖,而槽探又达不到地质目的时,用以了解第四系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因其施工方便,在矿区勘查中经常使用。浅井主要用于覆盖区揭露矿化、蚀变带、矿层和物化探、重砂异常。

1. 圆井

圆井的施工深度一般不超过 5m,但如果第四系稳定性好、井下不充水或少水,经安全人员实地查看批准,在有预防措施的条件下,圆井深度可适当加深。圆井揭露至基岩0. 3 ~ 0. 6m 深度即视为达到地质目的。当施工条件有利,而且矿层厚度较小,在允许的施工深度内可以揭穿矿层时,圆井可起到浅井的探矿作用,这时,圆井也要求刻槽取样。

图 6-22 探槽绘图起点方式约定 ( 情况一)

图 6-23 探槽绘图起点方式约定 ( 情况二)

圆井地质编录:

( 1) 基点、基线布设

圆井基点设在勘探线方向与圆井在地表交汇的正北、北西、北东、正东点的井口边。基线自基点用皮尺铅直布设到井底,基线通过的一壁为编录壁。

( 2) 记录和作图

依次将基线通过的地质界线、产状、样品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于 “圆井地质记录表 ( 附素描图) ”( 见图 6-24) 中,并作图。由于圆井范围小,所揭示的地质现象有限,编录时可以作简单的素描图和文字记录。

图 6-24 圆井地质记录表 ( 附素描图)

2. 浅井

浅井的施工深度较大,为便于井壁支护,一般施工成方井,有时也施工长方形井。施工浅井时,为防止井壁支护对所揭露地质现象的遮盖,施工人员应及时通知编录人员及时编录和采样后,再作支护。

图 6-25 基点、基点基线布设图

( 1) 浅井比例尺与基点布置

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 1∶ 100,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矿种和地质现象,可放大到 1∶ 50。一般浅井编录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正东壁。各矿区应作统一规定。浅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垂布设 ( 见图 6-25) 。

( 2) 浅井壁展开作图法

选北壁作第一壁后,北壁不动,从北壁与西壁交线处断开,将西、南、东三个壁同时作逆时针旋转,直至与第一壁构成一个平面,则为浅井四壁展开图,见图 6-26和图 6-27。

图 6-26 四壁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 6-27 井壁展开剖面示意图

( 3) 浅井素描图的内容及要求

1) 图面上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垂直标尺、方位、分析结果表和责任签。图内应有岩性分层界线、矿层 ( 体) 界线、蚀变带、断层及破碎带、样品位置及编号、产状等,见图 6-28。

2) 素描图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现象,凡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在不同比例尺的素描图上宽 ( 厚) 度≥1mm,长度≥3mm 者,都应在图上反映。如素描图的比例尺是 1∶ 50,实际地质体宽 ( 厚) 度≥5cm,长度≥15cm,素描图上要夸大表示。

( 4) 野外编录步骤和要求

1) 确定第一壁。按照矿区统一规定,在浅井工程实地位置,确定第一壁及其方位,同时丈量浅井四壁规格。

2) 布设基点 ( 木桩) 、基线。在第一壁和第四壁交汇的井口处,打入编有浅井编号的木桩即为基点,基点亦是浅井的坐标点。基线是用皮尺的零点固定在木桩 ( 基点) 上,并沿第一壁和第四壁铅垂悬挂而成。

3) 绘制浅井空白图。作图人员在进入井下之前,丈量井口四壁规格,在方格厘米纸上,按照比例尺将 1、2、3、4 壁依次展开,同时绘上基点、基线和第一壁方向,即为浅井空白图,作为井下编录使用。

4) 记录、采样。在观察地质现象和测量各种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文字记录和采样。文字记录的内容和要求同槽探。采样应填写 “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

5) 投影 - 编绘素描草图。按照点投影、线投影的方法和要求,对浅井编录壁 ( 两壁或四壁) 上各分层界线、矿层 ( 体) 界线,断层线等以及样品、标本、产状位置等地质现象进行投影,将投影点展绘到空白图的相应位置上,然后连接相同性质的投影点构成各类界线,标注样品标本号、产状数据等,形成素描草图。

6) 浅井编录应随施工进度分段进行。在分段编录的全过程中,要求每次编录的基线布置都应从井口基点处统一从零米开始悬挂皮尺,以保证上次编录末端井深与这次编录的开始井深数据完全吻合,避免重新布设基点出现井深误差。

7) 浅井施工、编录及采样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防垮塌、掉块,及时架箱支护。特别是编录、采样时,应安排专人留守井口,防止掉块、掉物伤人。施工及编录人员在井下作业必须佩带安全装备。

3. 数字化圆井 ( 方井) 编录 ( MEMAPGIS)

1) 圆井 ( 方井) 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室内工程属性数据录入 ( 新建) 中选择圆井 ( 方井) 进入基本信息栏,选择圆井或方井,将工程号、坐标、比例尺等要素填入。

图 6-28 浅井素描图

2) 圆井 ( 方井) 测量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工程数据编辑与浏览选择圆井 ( 方井) 数据录入总界面,选择圆井 ( 方井) ,创建勘探线、工程编号目录,在圆井 ( 方井) 编录数据总对话框中按首先分层库,其次是采样、素描、产状、刻槽的顺序录入。

3) 圆井 ( 方井) 分层坐标参数约定 ( 图 6-29) 。

图 6-29 方井坐标系统取值说明

4) 圆井 ( 方井) 工程图编录图及表输出。在圆井 ( 方井) 地质录入菜单中选择素描图,并对其进一步的编辑,从样品管理菜单中选择打印工程输出图和表。

⑽ 地下水地质环境问题

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地下水开发与利用只在一些局部地区进行,大多数是在农村,利用浅井解决人畜用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全国水文地质普查以及城市供水等勘探工作,地下水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开发,成为工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地下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后50年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1980年,地下水由少量开采猛增至700亿m3/a,占当时全国用水量的18%左右。第二个阶段是1980~2000年,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稳步高速发展时期,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地下水的开采量突破1000亿m3/a,占全国用水量的20%左右。

1950~1960年,我国地下水的开发,以解决城市供水为重点。60年代,由于华北遭受严重旱灾,地矿部门大搞抗旱打井运动,重点在华北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的井灌系统,并逐渐向东北、西北等地区推广。

根据1980年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统计,总开采量为759亿m3/a,约占天然资源的12%。其中平原区占75%,山区占25%。按区域分,北方占84%,南方占16%。北方平原地区占全国开采量的71%,而南方仅占3.5%。由此可见,全国地下水的开采量,北方平原地区占主要地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560.45亿m3,其中17.4%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50%以上的有4个省(市),包括河北(75%)、北京(66.6%)、山西以及河南。其次是地下水供水量约占总供水量30%~40%的山东、辽宁、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天津、吉林等省(市、自治区)。在1997年全国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农业用水占54.3%,工业用水占17.5%,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占20.2%,其他占8%。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型地下水水源地共792个。其中开采量超过5万m3/d的水源地共240个。这些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多数分布在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6省市,共115个,占全国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总数的47.9%。东北3省共30个,占总数的12.5%。西北6省、区共48个,占总数的20%。以上15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193个,占全国总数的80.4%,开采量占全国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实际开采总量的82.2%。

根据1980,1993,2000年的统计结果,全国实际供水量的水源构成上,地表水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而地下水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灌溉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最高,但用水量呈递减趋势,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则快速上升。

二、地下水开发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工农业的发展,我国的供水需求大幅度上升。地下水是我国城市供水水源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大多数城市都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具有两重效应,即正效应与负效应。从地下水开采的正效应来看,开采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式还可以使水质水量保持稳定,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地下水开采的负效应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带来的对城市或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生态环境恶化等,由于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还往往形成恶性循环,构成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或严重威胁。

(一)地下水资源枯竭

任何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总是有限度的,不管水资源如何丰富,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开采。水资源学提出了可采资源的概念,是指保证水质、水量维持稳定,同时对社会环境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的地下水开采量。

但是,我国大多数城市都以工业为主,且大部分工业企业集中在市区或近郊区,对水的需求量和消耗量都很大,所以水源地也主要围绕城市地区分布。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因需水量的猛增而急剧上升,原有的水源地没有及时调整,地下水过量开采的情况十分严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对全国125座城市的统计(2006年),全国共有216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20个,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91个,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5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漏斗面积从数十平方千米到数千平方千米。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在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分布较普遍,漏斗面积多在100km2以上,甚至达数千平方千米。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而且北方有些城市如太原、西安、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年均地下水位降幅超过10m。在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生产井出水量严重衰竭,大批水井吊泵报废,甚至某些水源地被迫停产。在南方地区,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或缓慢下降。

(二)地面沉降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尤其是在由松散的冲积、湖泊或浅海沉积物填充的盆地中,后果之一就是发生地表的下陷或沉降,即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大部分产生在地下水开采量很大的滨海工业城市与农业生产区域,城市中发生的地面沉降常常给工业生产、市政设施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如日本的东京、新潟、大阪,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加尔维斯敦沿海地区、加利福尼亚圣克拉拉河谷地区、意大利威尼斯地区、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害之一。以上海市为例,长期开采地下水作为主要工业供水水源。上海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1921年,截至2004年,地面平均沉降1947.6mm,最大沉降量约2998.5mm(Gong Shiliang et al.,2005)。地面沉降是一种人们不易觉察的缓变性地质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累积的增量变化过程。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损害时,它所带来的损失已非常巨大,并且影响范围也已非常广泛和持久。在全世界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因地面沉降遭受的损失包括排水系统失效、城市泄洪能力降低、地下管网破坏、房屋严重受损、交通设施破坏、风暴潮更加频繁与严重等。

根据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地面沉降量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地面沉降区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范围也基本一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域内的软土层发生脱水压缩。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此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等、天津市平原区、河北东部平原地区也发生了地面沉降。到2002年,全国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的城市和地区已有96个,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地,其中前三个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发生的三大区域。华北平原是我国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目前已形成一个跨京、津、冀、鲁的深层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全区深层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km2,占整个华北平原区总面积的55%,目前华北平原发生地面沉降的面积已经超过平原区总面积的1/3。

(三)海水入侵

在自然状态下,沿海地区地下含水层一般自陆地向海洋延伸,由于陆地含水层的地下淡水保持较高的水头,可以阻止密度较高的海水向陆地的入侵,所以两者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当沿海地带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后,地下水位下降,咸淡水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海水开始向陆地入侵,出现海水入侵现象。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主要因地下水资源开发不当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也是现代社会中具有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海水入侵常常会导致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淡水资源减少,大量机井报废,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尤为突出。目前,全世界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个地段发现了海水入侵,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海岛地区,如美国长岛、墨西哥赫莫斯城,日本、以色列、荷兰、澳大利亚的滨海地区。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多千米,沿海地区因为具有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沿海地区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海水入侵加剧的现象。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上海、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经济损失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截至1995年底,海水入侵面积已发展到970余平方千米,造成40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多口农田机井因水质咸化而报废,4万多公顷耕地丧失灌溉能力,粮食每年减产3亿kg。

(四)岩溶塌陷

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溶洞发育,岩溶塌陷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岩溶塌陷除极少数是因为天然作用造成的外,绝大多数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例如矿区内对岩溶矿床的大量排水,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其中在城市和工业区中,由于大量开采岩溶水而引发的塌陷,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这类塌陷主要发生在平原岩溶浅埋地区,上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与下伏的岩溶含水层形成双层结构,两者常具紧密的水力联系。地下溶洞大部分被泥沙充填,使地面得以保持稳定。但在强烈抽水的情况下,洞内充填的泥沙被潜流冲蚀掏空——这是导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岩溶塌陷不仅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十分普遍,在华北地区也较为严重。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发现有岩溶塌陷发育,共计800多处,塌陷坑总数近3万个,其中多数是由开采岩溶水导致。我国岩溶塌陷较为严重的城市,在南方有湖北的武汉、黄石、咸宁,湖南的株洲、怀化、湘潭,江苏的南京、徐州,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重庆,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水城、安顺、遵义,广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广东的广州、肇庆等;在北方,有辽宁的大连、鞍山,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山东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等。

岩溶塌陷对城市建筑、铁道、公路、矿山设施、桥梁、农田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严重损害,而且破坏水源与生态环境。仅国内铁路线及场站已发生重大塌陷50余次,累计中断行车1700小时以上,造成行车颠覆事故多起,仅治理费用已逾亿元。贵阳、昆明、武汉、杭州、南京及广州等省会城市和桂林等20多个中小城市,都曾由于岩溶塌陷发生对城市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五)荒漠化

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如绿洲或草场,由于天然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来的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荒漠的主要特征是基本无地表水体,植被稀少,一般动物难以生存,形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联合国环境署明确提出的荒漠化概念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天然作用形成的荒漠化一般演变过程非常缓慢,例如气候干旱化,往往要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而人为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就可造成严重后果。

人类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很多,例如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盲目的大规模垦殖、拓荒以及草场过度放牧等。但很多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开发不合理造成的,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最为突出。

根据全国荒漠化土地普查结果,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越来越快。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长1560km2。进入20世纪80年代,每年增长2400km2。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荒漠化带来区域气候恶化,突出地表现为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剧增。我国西部干旱区是中亚沙尘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1993年,该区域发生强沙尘暴76次,年均1.76次;而1990年以来,仅特强沙尘暴年均发生率就超过两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过亿元。例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一场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1998年4月袭击西北12个地、州的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1998年4月18日,新疆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遭遇的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