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质学有关的手抄报怎么做
㈠ 有关于科学手抄报怎么做呢
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1-4]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5-6]
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7]
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
㈡ 老师要让我们做地理手抄报,急啊~要详细资料和自己画的图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三、手抄报的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一般我们会用字不会淡的笔写 )
四、手抄报的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㈢ 地理手抄报怎么做要图!!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7-11/112178082.jpg㈣ 地心引力的手抄报怎么做
资料
引力(英语:Gravitation、Gravity),又称重力相互作用(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内趋势,也是自然界的四大容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另外三种相互作用分别是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是上述相互作用中作用力最微弱的,但是在超距上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作用。在经典力学中,万有引力被认为来源于质量的力的作用。在广义相对论上,万有引力来源于存在质量对时空的扭曲,而不是一种力的作用。 在量子引力中,引力微子被假定为重力的传送媒介。
17世纪早期,人们已经能够区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气阻力、电力和人力等。牛顿首次将这些看似不同的力准确地归结到万有引力概念里:苹果落地,人有体重,月亮围绕地球转,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易懂,涵盖面广。 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是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特征,这成为大部分物理科学的理论基石。
㈤ 地理手抄报怎么做
首先要注意排版,这与一般的报纸做都是一样的,注重新意与合理性。其次是内容上的要求,既然是地理手抄报,就要符合地理的内容,还要注意阅读对象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根据这些来选择内容。
㈥ 漫游语文世界或追寻人类起源的手抄报要怎么做
按时间先后(非专业回答):
1、亚洲起源说(20世纪以前)
2、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论
3、“多地区起源说”(或称直接演化说)
4、“夏娃假说”
5、“非洲起源假说”(或称单一地区起源说)
6、“地区连续性”的现代人类起源新理论
以下来自《北京与历史》:
一、人类的起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的改变涉及到人对自身认识的变化。诞生于两百年前的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完成漫长的环球旅行后,提出了他的关于物种起源的理论。他在《物种起源》的绪论中写道:“我坚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通常已灭绝物种的直系后代,正如某一物种的变种都公认是该种的后代一样。此外,我还认为,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不是惟一的途径。”达尔文相信他的理论是符合真理的。而实际上,到今天,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不朽的基本思想。这个理论对人们来说也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
进化论为科学家探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而对人类起源这个问题的探索的动力可能就来自人的好奇心了。人类几乎是最具好奇心的动物。我们从哪里来?谁是人类的祖先?这些问题可能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然而,自然界的任何奥秘都并不轻易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为了解开人类起源的奥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为寻找新的证据而努力。他们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断寻找人类的祖先和他们的足迹。这就像大块的拼图一样,不过大部分的片段永远失落了。人们希望得到人类进化的完整画面,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的还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对人类起源的故事仍然感觉像雾里看花般朦胧和难以捉摸。
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20世纪以前,人类对于自己的起源问题知之甚少,而到现在,人们在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让我们的有关人类的早期祖先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些知识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是由一种更新世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一般认为,这种灵长类动物最早出现在4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二十世纪90年代,一组美国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大约440万年前的化石,这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始祖种,是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了。所以,人们得出人类的祖先出现在400多万年前这个结论。不过,2000年的时候,法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些可能是更早的人类祖先的化石。这些化石中的大腿骨表明,这个种类可能能够两条腿直立行走。这些化石的年代十分古老,大约距今六、七百万年。因此,我们的祖先已经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漫长时期,正是在这个漫长的进化之路上,人类的祖先逐渐进化形成了现代人类。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本身就像一粒毫不起眼的尘埃。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了,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约40亿年前,并在约3亿年前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从6000万年前开始,哺乳动物占据了生物界的统治地位。科学家认为,人类在动物界属于哺乳纲的灵长类这一目。灵长目还包括狐猴、眼镜猴、猴子及类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等动物。人类学家对人类化石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普通的类人猿逐步进化而来的,这些化石能连续的显示出人类的进化过程。
20世纪初期,科学界认为人类起源的摇篮在亚洲,但后来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看法。现在,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就是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陆。
一般认为,人类最早的祖先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对人类化石的研究是人类学家揭示人类起源奥秘的重要而且直接的办法,而分子生物学家则在实验室用试管和其它仪器来推断人类进化的具体年代。分子生物学家提供的分析表明,人类起源于数百万年前生活于非洲的猿类而且与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发展成猩猩的那一系在1500万年前与进化成人类的那个分支发生分离;下一个分离发生在五百万年以前,这就是大猩猩那一分支;与人类关系最为接近的是黑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可能直到四、五百年万年前才开始分离进化。
因此,40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它们属于那个时期的灵长类动物。又在非洲平原上漫游200多万年后,这种灵长类动物开始从非洲向其他大陆扩散。一般认为,人类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200万年前,而且这时直立人出现了。人类学家对这些时间的推测基于这样一个事实: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目前仅发现于非洲,而距今200万年以后的人类化石则在其他大陆出现了。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论即认为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从这里迁徙到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陆。到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因此,人们认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起源于非洲,他们的祖先大约在200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其他大陆,后来这些直立人可能有的在当地一直进化到早期智人阶段。
现在,人们对于早期人类的迁徙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目前仅发现于非洲,而距今200万年以后的人类化石则在其他大陆出现了。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200万年以后的人类化石。例如,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发现的“北京猿人(直立人北京亚种)”化石。北京猿人是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属于直立人。虽然一般认为北京猿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最后灭绝,不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但在人类学里,北京猿人一般还是被认为属于人的范畴。
那么,现代人类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那些20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出来后在当地进化的早期人类到底有没有最后进化为现代人呢?
虽然现代人类有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上的差别,即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各有显著的特点,但是,实际上人种差别的出现发生的很晚。一般认为,种族差别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同种族在迁徙中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因此,种族的出现是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类形成之后发生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类源自时间上非常晚的同一祖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世界上的不同人种都可以通婚;各个种族在天生的智力方面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实际上,人类学家基本上一致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或当代的澳大利亚土著人与其他任何种族一样,只要能有机会接受教育,也都有希望从大学毕业”。
最近数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介入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注人了新鲜的活力。1987年,美国遗传学家卡恩(Rebecca Cann)等人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属于不同人种的147个妇女的胎盘中提取出来的线粒体DNA后,发现来自非洲妇女的线粒体DNA变异特别大,因而是最古老的人种,于是提出所有现代各人种都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他们根据线粒体DNA突变的速率计算出那位非洲的女祖先生活在大约距今14-29万年前,平均为20万年前,她的后裔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原来生活在当地的人群。这就是所谓的“夏娃假说”。夏娃假说是运用遗传学方法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一个开始。
对于现代人的起源,夏娃假说和其他一些遗传学分析结果都支持“非洲起源假说”。非洲起源假说(或称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于非洲,随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并取代当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在扩散过程中几乎没有与当地居民发生溶合或基因交流,不存在解剖或遗传上的连续性。如欧洲的白种人是从非洲侵入并消灭了土著的尼人而形成的;侵人亚洲的也一样,替代该地区的早期人类并演化成现代的黄种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确实更多地支持非洲起源假说,这使该假说的支持者倍受鼓舞,他们认为分子生物学为现代人类的单一地区起源说提供了遗传学上的证据。
不过,总的来说,对于现代人的起源,是有争议的。对于这个问题,与非洲起源假说针锋相对的观点是“多地区起源说”(或称直接演化说)。这种假说认为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他们之间存在解剖或遗传上的连续性,但不同地区间互有基因交流。如欧洲的白种人是由当地的尼人逐渐演变来的,亚洲的黄种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和猿人演变来的。对多地区起源说的支持主要来自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出土的人类化石的延续性和在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使得他们认为亚洲与非洲一样存在着“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人”的进化演变历程,即认为现代人类起源是多地区的。
出来以上两种理论外,还有人提出名为“地区连续性”的现代人类起源新理论。该理论认为,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在过去150万年间不断迁徙到非洲以外的其它地区,并形成不同分支,这些分支通过混血繁衍,在10万到15万年前分别在非洲、欧洲、东亚和西亚等地进化为现代人。
科学家还在为弄清“谁是我们的祖先”这个问题,而不断探索。在目前的各种观点中,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假说似乎更多的被人们接受。这一假说是由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发现的早期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非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具体来说,非洲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大约起源于25万-20万年前的非洲(最可能在东非地区),然后大约在10万年前,部分现代人走出非洲,迁移到亚欧地区,并完全取代了当地的其他古人群。按照这个假说,中国所有早于1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包括北京猿人)都被认为遭到绝灭的命运,没有留下后代,不属于中国人的祖先的行列,而现在的中国人都是那位非洲妇女“夏娃”的后代。
上个世纪末,中国一些遗传学家与外国学者合作,他们通过对我国现生人类群体DNA的研究,提出夏娃学说适用于中国的历史情况,还进一步提出非洲移民是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华南,然后向华北扩展,并完全取代了当时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人类的进化过程了。人类是由更新世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最早出现在400多万年前或更早的非洲。大约在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而且这时直立人出现了。由非洲扩散到亚洲、欧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有的在当地一直进化到早期智人阶段,但他们没有进化为现代人。现代人起源于约20万年前的非洲,他们于大约在10万年前扩散到欧、亚地区。到约4万年以前,具有思维能力的智人终于出现了。距今大约1万年时,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冰川退去后,人类各种族的分布基本形成,各种族在地球上的分布已经和现在大致一样了。
㈦ 怎么做关于地震的手抄报字一定要简短。(最好有图片)
全球地震分布区, 1963年–1998年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是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
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
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㈧ 有关《地理中国》的手抄报 急需啊!!!!!!!!!
众所周知,岛屿可以分为以下类别:大陆岛,火山岛, 冲积岛,人工岛,珊瑚岛等,如果说后四者的形成和一定的偶然因素有关的话,那么大陆岛由于是大陆的一部分,多分布在离大陆不远的海洋上。大陆岛的形成主要是陆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陆地,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没,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陆地,就成为海岛。我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岛,都属于这样形成的大陆岛。比较有名的大陆岛,如新西兰南北岛、马达加斯加岛等。是地质历史上大陆在漂移过程中被甩下的小陆地。大陆岛有大岛,也有小岛。但世界上大岛都是大陆岛。如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除了格陵兰岛(亦或可被视为一块大陆)之外,其他诸岛都位于大陆的右下角(或说是东南方向),即便不是如此,也都是位于大陆的南部或者东南部。亚欧大陆东南的印尼诸岛;非洲大陆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可能非大陆岛的毛里求斯群岛;北美大陆东南方的西印度群岛;澳洲大陆东南的,新西兰岛,塔斯马尼亚岛;南美大陆(可能不是很明显)南方的火地岛,东南方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莫不是如此。甚至连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的东南方也有斯里兰卡这样的大岛。前面提到的格陵兰岛东南方也有冰岛(当然它是火山岛,可不在以上讨论之列)。甚至具体到某个国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比如我国的海南,台湾岛;希腊,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东南方诸岛(不过这种情况不参与讨论,仅视为例证)。
可以推广了来看,一个大陆板块的周围必定会有诸多岛屿的围绕,但仔细来看,位于这个大陆周围的比较大型的岛屿,重要集中在其右下方,即东南角。(当然加拿大北部的群岛是个案)——这是怎么一回事?
笔者自己考虑着还是大陆漂移说的一种补充,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现象)的形成和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离心力使质量较轻的陆地板块被撕裂而轮转出去),以及天体引潮力共同作用有一定关系。之所以在南极洲这个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一点就是南极洲位于“轮盘”的中央,离心力影响不是很大。
㈨ 老师让我们做一份有关于地理现象的手抄报,要资料
白云所含有的水分不足,光线透的进显得白乌,云所含有的水分很足,光线透不进显得黑,由于水分足所以密度大 自然要低一些~~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㈩ 科学知识的手抄报怎样做
和生活有关的小学科学知识:1、生的饺子会沉、熟的会浮,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2、加盐可以让马铃薯和鸡蛋浮起来,加盐是为了增大水的密度;3、用塑料薄膜做的降落伞可以在空中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是因为高楼边有上升气流;4、我们能看见蓝天,是因为阳光中蓝光的穿透力最强;5、放大镜能把纸燃着,是因为凸透镜能聚焦;6、指南针能指南,是因为南边是地磁场的北极;7、雪地开车轮子上缠铁链,是为了增大摩擦力;8、夜观星星越来越少,是因为宇宙还在不断膨胀;9、植物有制造氧气、吸收灰尘和噪音、降低周围温度、抵挡风沙、固土固水的作用,所以应多种树种草;10、空调、汽车尾气、水泥地面、大量建房,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科学成果:1、宇宙大爆炸诞生于137亿年前;2、宇宙大爆炸时产生了1000亿度的高温;3、星系和恒星是由大量的氢吸引星云产生氦的核聚变形成的;4、太阳诞生于45亿年前;5、地球诞生于44.7亿年前;6、月亮是被古行星撞击从太平洋海底飞出去的;7、太阳系的行星星核绝大部分是液态的;8、地球上的水和生命元素来自于宇宙中的冰陨石;9、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蓝藻、最早的动物是海母:10、人类进化史:棘鱼(5亿年前的史前鲨鱼)---三角鱼(3亿年前的史前三角鱼)---原鲵鱼(2亿年前的两栖动物)---似鸡龙(1亿年前的爬行动物)---地波鼠(5000万年前的啮齿类动物)---猿猴(2000万年前的灵长动物)---智人(7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现代人(500万年前的高智商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