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Ⅰ 贺兰山地理构造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1]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
贺兰山
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1]
贺兰山为石质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类型较简单,植被覆盖度低,为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满足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而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叶和草本植物在贺兰山主要有小叶金露梅、绣线菊、虎榛子、忍冬等,由于野生动物的长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场的沙化。[2-3]
贺兰山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构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断层。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而东侧陡峭险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断层,东侧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据2010年统计可达2000米。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3555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贺兰山南部山势相对和缓。有汝其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成V型,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积扇。[2]
贺兰山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也比较丰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纪地层大都完备,仅缺失晚粤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与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苏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页岩、砂岩等为主,并含有煤层。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广泛分布,侏罗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为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后者主要见于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5]
依照地形上来看,可以约分为三段:北段为壮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岭狭窄。三关以北属之。三关至野猫子山为中段,地势平坦,孤山远布,为老年期之地形。野猫子山以南,在广阔的平顶山中,常有狭深的山谷,显为另一侵蚀循环的幼年期地形。贺兰山的地层,大部为华北式的,就是各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所含化石,完全与华北所见地层相同。[6]
北段东坡山体根据2010年统计最宽处21公里,海拔不超过2000m,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际有少量沉积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北部接近乌兰布和沙漠。[5]
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锅洲即在此段中
贺兰山脉白雪皑皑
部偏南处。这里山体庞大,地势陡峻,峰峦起伏,峭岩危耸,沟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对较平缓的山坡,出现小型山沟洼地或山间台地,山坡风化物较厚,甚至出现小型山间积水洼地。中段东坡南狭北宽,2010年统计时最宽处21公里,以苏峪口为界,向南宽度不足14公里,山势较为和缓;向北则山体较宽,一般大于14公里,到汝箕沟一带可达20余公里。这是古生界末期以后中生代的地层发育,有优质煤炭资源。[5]
贺兰山东坡沟道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呈梳篦状分布,自三关口至苦水沟之间有沟道21条,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其中最大者为大武口沟,集水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沟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道下部则较为宽阔,砾石遍布谷底。[5]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1]
贺兰山的地质历史长达20亿年。20亿年的地质演变,不仅让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而且还留下了众多的矿藏资源。
距今约15.5亿年的中元古界,贺兰山地区断裂为大海,海底沉积了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
火山爆发时厚愈万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贺兰山优势矿种——石灰岩。这种岩石,质密坚硬,有着‘贺兰山脊梁’的美誉。另外贺兰石、硅石,还有宁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体古孢子也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7亿年前的震旦纪,贺兰山地区出现了宁夏最古老的动物,在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的山路上,捡到这样的一块蠕虫动物化石其实并不困难。震旦纪之前,贺兰山地区经历了第一次大冰期,这时的海底地形崎岖,高差悬殊,气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滨发育冰川,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与冰川作用有成因关系的贺兰山震旦系。
震旦纪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开始变暖,生物也开始繁盛起来,曾经统治整个海洋的三叶虫就生活在那个时期。海侵作用将一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带到了浅海区,动物尸体里的一种重要的有机物——磷和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时候,苏峪口地区是一片浅海,但海水动荡不止,海洋生物的尸体在地层沉积不牢。苏峪口地区形成的磷矿层很薄且储量有限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Ⅱ 贺兰山右边是什么平原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此说疑有误,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蒙古人十三世纪才崛起,说源于蒙语只是通用说法)。
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1]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
贺兰山
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1]
贺兰山为石质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类型较简单,植被覆盖度低,为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满足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而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叶和草本植物在贺兰山主要有小叶金露梅、绣线菊、虎榛子、忍冬等,由于野生动物的长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场的沙化。[2-3]
贺兰山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构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断层。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而东侧陡峭险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断层,东侧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据2010年统计可达2000米。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3555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贺兰山南部山势相对和缓。有汝其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成V型,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积扇。[2]
贺兰山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也比较丰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纪地层大都完备,仅缺失晚粤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与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苏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页岩、砂岩等为主,并含有煤层。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广泛分布,侏罗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为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后者主要见于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5]
依照地形上来看,可以约分为三段:北段为壮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岭狭窄。三关以北属之。三关至野猫子山为中段,地势平坦,孤山远布,为老年期之地形。野猫子山以南,在广阔的平顶山中,常有狭深的山谷,显为另一侵蚀循环的幼年期地形。贺兰山的地层,大部为华北式的,就是各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所含化石,完全与华北所见地层相同。[6]
北段东坡山体根据2010年统计最宽处21公里,海拔不超过2000m,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际有少量沉积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北部接近乌兰布和沙漠。[5]
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锅洲即在此段中
贺兰山脉白雪皑皑
部偏南处。这里山体庞大,地势陡峻,峰峦起伏,峭岩危耸,沟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对较平缓的山坡,出现小型山沟洼地或山间台地,山坡风化物较厚,甚至出现小型山间积水洼地。中段东坡南狭北宽,2010年统计时最宽处21公里,以苏峪口为界,向南宽度不足14公里,山势较为和缓;向北则山体较宽,一般大于14公里,到汝箕沟一带可达20余公里。这是古生界末期以后中生代的地层发育,有优质煤炭资源。[5]
贺兰山东坡沟道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呈梳篦状分布,自三关口至苦水沟之间有沟道21条,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其中最大者为大武口沟,集水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沟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道下部则较为宽阔,砾石遍布谷底。[5]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1]
贺兰山的地质历史长达20亿年。20亿年的地质演变,不仅让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而且还留下了众多的矿藏资源。
距今约15.5亿年的中元古界,贺兰山地区断裂为大海,海底沉积了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
火山爆发时厚愈万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贺兰山优势矿种——石灰岩。这种岩石,质密坚硬,有着‘贺兰山脊梁’的美誉。另外贺兰石、硅石,还有宁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体古孢子也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7亿年前的震旦纪,贺兰山地区出现了宁夏最古老的动物,在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的山路上,捡到这样的一块蠕虫动物化石其实并不困难。震旦纪之前,贺兰山地区经历了第一次大冰期,这时的海底地形崎岖,高差悬殊,气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滨发育冰川,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与冰川作用有成因关系的贺兰山震旦系。
震旦纪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开始变暖,生物也开始繁盛起来,曾经统治整个海洋的三叶虫就生活在那个时期。海侵作用将一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带到了浅海区,动物尸体里的一种重要的有机物——磷和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时候,苏峪口地区是一片浅海,但海水动荡不止,海洋生物的尸体在地层沉积不牢。苏峪口地区形成的磷矿层很薄且储量有限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Ⅲ 贺兰山的地质地貌
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版南”有着显赫功劳。权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
Ⅳ 研究区地质构造
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质构造环境相联系的,其基本轮廓与特征受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依据板块构造观点,从全球板块构造来看,中国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板块东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作用关系甚为密切。总体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主体和基本格局由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三大板块,以及各板块之间的俯冲带、碰撞造山带组成。
中国北方主要指昆仑-秦岭褶皱带以北地区,中国北方的大地构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横,两竖”。“两横”分别指天山—燕山—兴安、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两条基本以东西向展布的褶皱带;“两竖”指贺兰山—龙门山和太行山—雪峰山两条近乎南北向的梯级带;“两横,两竖”构成我国北方大地构造的宏观格架,形成了中国北方板块单元的结合带,在宏观格架之间分布着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两大板块,以及柴达木、佳木斯等中间地块。
一、塔里木板块
塔里木板块位于新疆南部,槽台理论称之为塔里木地台。北界为汗腾格里峰-巴仑台-库米什断裂,南界为康西瓦断裂,东西两侧分别为阿尔金断裂和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所限,现今其主体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所覆盖。塔里木板块于7亿年前的扬子旋回(塔里木运动)最后固结,形成陆壳板块,基底为太古宇、古元古界、中新元古界三套变质岩系组成;震旦纪和古生代时期以独立的板块活动,至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相继与周围板块碰撞,昆仑山和天山海槽强烈褶皱上升。
二、华北板块
华北板块连同朝鲜北部合称中朝板块,槽台理论则称之为中朝地台或中朝准地台。现今其主体位于华北地区,轮廓大致成三角形。北缘、西界及东侧几乎都为山系所环绕。华北板块由古元古代末的吕梁运动形成陆壳板块,基底岩系是由太古宇及古元古界组成。吕梁运动形成华北板块基底后,进入了盖层发展阶段,从中元古代到三叠纪,华北板块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它在早期(中、新元古代)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后来差异性减小。自二叠纪开始,华北板块整体上升转为陆相沉积,同时板块的东西差异明显,板块边界活动性有加强的趋势,板块整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三、天山-内蒙-兴安造山带
天山-内蒙-兴安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成弧形向南突出。古生代时属中亚-蒙古古大洋,据古地磁推测其宽度曾达4000km以上。在其南北两缘的俯冲作用下逐渐退缩,至晚二叠世完全关闭;两板块相碰,形成晚古生代褶皱构造带。
四、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
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西宽东窄。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是一个广阔的长条形的昆仑-祁连-秦岭古大洋,向西南达特提斯大洋的北缘。其洋壳向北俯冲的时间不一,中段祁连山于早古生代向北俯冲形成早古生代褶皱带,西段和东段主要在晚古生代向北俯冲形成晚古生代褶皱带,于中生代早期大洋才最后关闭,使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焊接。
Ⅳ 贺兰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具体一些
简曰
贺兰山形成于晚期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约20亿年前,今贺兰山一带曾是一专片汪洋大海,属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造山运动)使震动的海底沉积物盖层隆起,形成山体雏形;到了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受地应力的作用,贺兰山继续缓慢上升,终于刺破青天,屹立于苍穹。
Ⅵ 贺兰山是什么地貌类型
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中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贺兰山地区垂直气候带较为明显,东西侧自然景观及农业生产有很大差异。贺兰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腾格里大沙漠和乌兰布和大沙漠。具有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雨雪稀少,风大沙多,蒸发强烈的特点;而贺兰山东部则是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大米、西瓜、苹果、枸杞等,闻名中国,气候上具有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日较差大等特点。
贺兰山地势高峻,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冬季严寒,夏季温凉,降水偏多,年日较差小,气候多变等特点。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山下为8度左右,山顶为负1度。无霜期较短,山下180天左右,山顶只有124天。一年四季以冬季最长,山下187天,山顶为316天;夏季最短,山下部仅出现3至31天;海拔2100米以上无夏季,春秋相联,夏季气候宜人。
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根据2010年统计,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海拔2900米处为38.2天,积温478℃;海拔1112米的银川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172天,积温为3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其降水量可达600mm,欠雨年则不足2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随海拔升高年内降水分布趋于均匀,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区,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带则占70-75%。历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浅山及洪积扇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区为1200-1400mm。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贺兰山东坡多风且风速较大,山体上部尤为显著。主风向在山体上部为偏西风,中下部为偏北风.随海拔升高,大风日数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每年有24天左右。贺兰山高山气象站曾记录到风速>40米/秒的大风。
Ⅶ 贺兰山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贺兰山位于宁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海拔有2000米到3000米,山脉连绵不绝,土壤贫瘠,植物覆盖率低。但是,这并不妨碍贺兰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一年的5月到10月份,是观赏贺兰山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旅游爱好者能够看到富有历史韵味的古迹,能吃到很甜的水果。除此之外,贺兰山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其三、在贺兰山上的酒庄,游客能够体验到采摘葡萄,酿酒的乐趣。除了种植葡萄、酿葡萄酒,贺兰山还发展了与葡萄有关的旅游产业。你喜欢喝葡萄酒吗?你知道葡萄酒是如何制作的吗?你想亲眼见一见制作葡萄酒的工艺吗?想亲自体验下酿酒的乐趣么?从采摘到酿酒等一系列的体验,你都能够在酒庄体验到。
在古代,皇帝招待外来使者的时候,会用贺兰山上产出的葡萄酒招待使者。时至今日,贺兰山上产出的葡萄酒,还在国际名酒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Ⅷ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
祁吕贺兰山字型位于我国中北部,跨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及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夹持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和昆仑-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之间。其地理位置在东经92°00′~120°00′,北纬34°00′~41°00′,东西长达2000km,南北宽达900km,属巨型山字型构造体系。
(1)展布范围和组成成分
该山字型前弧展布于祁连山、龙首山、疏勒南山、拉脊山、吕梁山、五台山及恒山等地,为一横亘东西、向南凸出的弧型构造带,简称祁吕弧。前弧弧顶位于宝鸡附近。宝鸡以西,构造线由东西向逐渐转为北西向,最显著的构造形迹有华家岭-宝鸡大背斜,天水-武山断裂带及礼县-同仁断裂带。宝鸡以东,构造线由东西向逐渐转为北东向。最瞩目的构造是汾渭地堑,其次是铜川复背斜和中条山复背斜。弧顶与昆仑-秦岭纬向构造体系重接。
前弧西翼伸展于酒泉、民乐、兰州至定西一带,大致相当于合黎山、龙首山、马雅雪山、哈拉古山、拉脊山及祁连山的范围。它由北西向的褶皱带、断裂带和夹于其中的槽地呈反多字型排列的形式显现出来。兰州以东,主要由前弧弧顶延入的华家岭-宝鸡大背斜、天水-武山断裂带及礼县-同仁断裂带的西段构成。兰州、临泽之间,以背斜和槽地平行相间斜列为特征,并有同向冲断层伴生,自北而南依次为:合黎山-龙首山褶皱带、张掖-民乐槽地、马雅雪山大背斜、门源槽地、大通山-青石岭大背斜、西宁-民和槽地、日月山-拉脊山大背斜及循化槽地。临泽-酒泉之间,主要由重接在较老的西域系的构造带之上的大背斜和断裂带构成,自北而南依次有:祁连山主峰-走廊南山复背斜、黑河上游槽地、托来牧场槽地、托来山复背斜、大通河上游槽地、疏勒河上游槽地和疏勒南山复背斜。
前弧东翼伸展于韩城、离石、宁武至大同一带,大致相当于吕梁山、五台山及恒山的范围。由北东向的呈多字型排列的大背斜(或陆梁)和大向斜(或槽地)显现出来,并有同向冲断层伴生。自北向南依次为:阳原背斜、阳原南山断层、桑干河槽地、桑干河南-南口大背斜、浑源槽地、广灵-蔚县断层、恒山大背斜、百花山向斜、繁峙槽地、五台山-吕梁山大背斜及太原槽地。
祁吕贺兰山字型的脊柱展布于前弧北侧的磴口、银川、中宁至平凉一带,为一南北向的中部略向西凸出的狭长构造带,统称贺兰山褶皱带,重接于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之上,向北可能伸至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南侧。该脊柱由南北向的褶皱和冲断层构成,自西而东依次为:得来记-中卫断裂带、贺兰山大背斜、中宁-同心大背斜,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或槽地)、桌子山-青龙山-平凉大背斜及其东侧大断裂和盐池-环县大向斜。
它的盾地分隔于脊柱的东西两侧。西侧为阿宁(阿拉善-会宁)盾地,中生代为一个少许抬升的盾地,仅局部地区沉积了中生界,直至新生代才是一个具有较大幅度的相对下降区。东侧为著名的伊陕盾地,是一个自三叠纪或侏罗纪开始直到古近-新近纪长期相对下降的盆地。其内岩层产状平缓,仅于边缘地带出现宽缓的褶皱或穹窿。
祁吕贺兰山字型的反射弧:西翼反射弧展布于酒泉、玉门、肃北至安南坝等地,为一向北凸出的弧型构造带,弧顶在桥湾之北,系由北西西向-北东东向成弧形延伸的褶皱和冲断层构成。自北而南依次为:柳园断裂带及玉峰山-柳园-后红泉大向斜、桥湾-敦煌断裂带及安西-敦煌隆起带、玉门镇-嘉峪关北槽地、肃北-嘉峪关断裂带、昌马-玉门槽地。该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南侧,其东西两翼与该纬向构造体系斜接,中部与天山-北山纬向构造体系重接。西翼反射弧脊柱展布于盐池湾、月牙湖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主要由近南北向的冲断层和褶皱构成,向北在疏勒南山断裂带以南消失,向南延伸情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于乌兰达坂山以北还有其踪迹。东翼反射弧展布于大同、宣化、承德至秦皇岛等地,为一向北凸出的弧型构造带,弧顶在承德附近,系由北西西向、北东东向或弧形延伸的褶皱、槽地和冲断层构成。外弧有涿鹿-怀来槽地、狼山-旧县断裂与大古城-永宁断裂、延庆槽地、滦平背斜与雾迷山断裂带、隆化背斜和承德向斜、青龙-秦皇岛背斜、迁安-昌黎背斜。内弧有滦县褶皱带、小汤山-下仓褶断带、北京西山褶断带。该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南侧,其东西两翼与该纬向构造体系斜接,中部与该纬向构造体系重接。另据物探资料,揭示该反射弧的成分在渤海、旅(顺)大(连)仍有踪迹可寻。
(2)成生时代
现有资料表明,祁吕贺兰山字型弧型构造带在石炭纪开始萌生,晚三叠世时,脊柱开始显示。晚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后,该山字型的基本轮廓大体形成,前弧和脊柱继续隆起,伊陕盾地继续沉降,阿宁盾地少许抬升,前弧西翼出现了一系列反多字型槽地,为侏罗纪沉积提供了场所。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末的早、中期燕山运动,弧型构造带与脊柱先后成熟,整个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最后定型。晚白垩世时,该山字型构造体系整体隆起。古近-新近纪时,前弧西翼诸槽地和阿宁、伊陕盾地又接受沉积。挽近期,该山字型构造体系仍有强烈活动,为我国中北部最主要的活动性构造体系之一。
(3)控矿、控震作用
祁吕贺兰山字型弧型构造带中的多字型或反多字型槽地,一般是沉积矿产集中的部位。如前弧西翼的门源槽地和循化槽地,前弧东翼的桑干河槽地、繁峙槽地和太原槽地,都是重要的聚煤盆地。阿宁盾地和伊陕盾地,亦系各期含煤建造的集中场所。这些槽地或盾地中由于相对扭动而产生的低序次、低级别雁列式背斜或旋扭构造体系,还是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保存的有利地段。
祁吕贺兰山字型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往往是内生金属矿产的富集地带。祁吕贺兰山字型还是我国中北部重要发震构造之一,天然地震相当频繁而强烈。7~8级地震沿前弧和反射弧成带分布,是一个强震活动带(图2.35)。
Ⅸ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图6中鄂尔多斯高原和贺
(1)自然原因是从地形,气候,土壤,水等方面分析的.宁夏平原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回地势平坦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于贺兰山以东,受山地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山脉遏制西部的沙漠东移.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态.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3)工业的深加工会产生经济效益,也会产生环境效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副产品和 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于贺兰山以东,受山地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山脉遏制西部的沙漠东移.
(2)内力作用:处于断层下陷地带,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流水的搬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副产品和 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Ⅹ 贺兰山的主要岩石有哪些
贺兰山岩群的时代属新太古代。在贺兰山宗别立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系,版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权和构造变形,难以建立地层学意义的地层系统,故称岩群。由下而上分三个岩组:①秃鲁根变粒岩—大理岩组,②阿楞呼都格变粒岩组,③柳林沟片麻岩组。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岩、石灰岩夹火山岩系列,属大陆边缘沉积相,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