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实体应该答什么意思

地质实体应该答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22 09:10:11

① 一些地质学问题,看了你的很多解答,很可靠,快考试了,希望得到你的回答!

谢谢夸奖!
1、这个题很多书上都有啊,总结一下就行,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灾害等等上都有。勤快有好处。
2、这个题以前我回答过,可惜提问者删除了那条问题。再说一遍真的有点那个。。。我就再说一下思路吧: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岩石鉴定,即砂岩鉴定,对砂岩的岩性进行描述,包括粒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然后对砂岩初步定名(如长石石英砂岩,还是石英砂岩,还是细砂岩、砂砾岩等等)。二是地质构造分析,在周围踏勘,看它与上下层接触关系,测岩层产状,确定这个砂岩层是否是褶皱构造的一部分,或者岩层内是否发育断层。三是层序划分,这属于地层分析内容,看砂岩层可以分成几个序列,据此初步对砂岩分层,确定沉积旋回,甚至判断沉积环境。本身这个问题问的是有问题(我认为),因为研究目的不明(研究砂岩层的目的如何),对象不清(砂岩是一层还是多层),上面我说的是一个大概的研究思路,供参考。
3、在地质时间上三者的共同点:在很大程度上时间相互吻合。不同点:有时时间界线不一致,相互穿越,具体来说生物地层单位会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与岩性地层单位会互相穿越。岩性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相互不会穿越,它们是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具有全球性,岩性地层单位是地方性的。
5、篇幅关系,我系统不了。简单说一下思路:从作用方式方面来回答,一是外动力作用发生的重要介质,比如作为沉积介质参与沉积作用、作为化学反应介质参与化学作用中;二是外动力作用发生的重要动力,比如流水的搬运能力、携带泥沙的侵蚀能力,又如水的溶解能力、结晶能力和作为化学反应物的化学能力等等;三是水对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因素的重要作用,比如水是生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生物作用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又如水的形态与分布对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而风力作用是仅次于流水的第二大外动力地质作用。
你也可以据此增加一些内容,也可以以另一种思路组织回答,其实就是对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归纳、总结而已

② 实体的定义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希腊文ουσια拉丁文substance)作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的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如数量、性质、关系等)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显然,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怎样的”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指出:“尽管最初有许多意义;但实体在一切意义上都是最初的,不论在定义上、在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它独立存在。惟有实体才独立存在……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有些人说它是一,有些人说它是多,有些人说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说它是无限的。所以,我们首要的问题,或者唯一的问题,就是考察这样的存在是什么。”

因此,在谈论任何有关实体的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实体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所谓“不述说一个主体”,是指实体不能在一个陈述句里作为谓词来述说主词,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陈述句中,“人”是用来述说“苏格拉底”的,但是“苏格拉底”却不能反过来述说“人”或其他的东西。“苏格拉底”是一个个别的人,而“人”则是苏格拉底所属的一个普遍的属,我们只能用后者描述前者,不能用前者描述后者。所谓“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则是指实体必须具有独立存在的特点,它不同于属性,只能依附于某个主体而存在。例如“苏格拉底是白色的”这个陈述句,“白色的”不仅是用来述说苏格拉底的某种特性,而且也必须依附于苏格拉底的身体,它不可能脱离苏格拉底或其他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性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亚里士多德把这些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其他主体的具体的个别事物称为“第一实体”,它们构成了支撑一切其他事物(种属或属性)的最后的载体和绝对的主体(在一切陈述句中都恒为主词)。实体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这一个”,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其次,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例如,与“大”相反的属性是“小”,与“好”相反的属性是“坏”,但是却没有什么东西是与“苏格拉底”相反的;再次,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是实体,例如我们不能说“张三”比“李四”更是实体;最后,实体是变中之不变,无论苏格拉底是脸黑还是脸白,是年少还是年老,他都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具体属性可以变化,但是作为实体却是始终如一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实体本身也有生灭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同于属性的变化,就每一个实体来说,它都是自身同一的。必须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规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从人们的说话方式即语言语法中引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语言的逻各斯与存在的事物有相同的结构,因而他的本体论与他的逻辑学一开始就有一种密切的内在联系。

从实体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的、抽象的种属概念(“理念”)当作真实的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实体”之后马上又提出了“第二实体”的概念,这就是逻辑上的“种”和“属”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这样一来,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也就如同个别事物一样成为了实体,尽管只是第二实体。虽然亚里士多德承认,只有第一实体才具有“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这两个基本特点,而第二实体则仅仅只具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特点,它却可以述说一个主体(述说个别事物),因此“第一实体比其他事物更是实休”、“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但是,把属概念当作实体必然会导致把一切抽象的普遍概念都当作实体这一逻辑后果,因为任何一个述说属的种又可以被一个更大的种所述说。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又部分地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③ 地质环境的实体系统

地质环境一词既用于抽象的概念中,又有其客观存在的对应实体。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可以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一)全球地质环境系统

地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又称内三圈。近年来,有些其他学科的学者对上述圈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有人主张将生物圈一分为二,把人类称为智能(或智慧)圈,以有别于其他生物种群。道理是,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界的一个科———人科,而且其行为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别的生物所不具备的,人的社会、经济、道德方面的表现,是决定环境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有人提出,将土壤层从地壳中剥离出来,单独定义为土壤圈,以方便土壤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对地球的六大圈层目前人们掌握的知识还不十分充分,相对而言,对地球浅表的情况了解得较深入,地球深部的细节仍知之甚少。为了准确地把握地质环境在地球中的位置,有必要从地球的圈层划分的角度进行讨论(图1-1)。

图1-1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示意图

1.大气圈

指地球各圈层中最靠外的气体层,其上、下界目前还难以准确划定。有人推测上界距地面为6000km;还有人认为,从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来判断,极光(太阳风冲击大气的发光现象)出现的最大高度约在1200km,那么大气圈的上界起码在此高度;另据人造卫星的观测资料,在2000~3000km的上空,每立方厘米体积中少于一个大气微粒,此高度可定为大气圈的上界。

有关大气圈的下界很少被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大气圈的形成与地球的演化、内部物质的分异、排气有关,很可能大部分来自地球内部。如果按照这种假说,大气圈的下界必定在固体地球的内部,甚至没有明显的下界面。

2.水圈

与大气圈相类似,水圈也不是一个上、下界面清晰的圈层。地球上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和固态的形式散布在海洋和陆地,还有一部分以气态形式飘散在大气中。有人认为,其上界距地表2000~3000km;还有人根据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认为上界可定在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一般平均高度是10km,在中纬度地区约12km。

研究表明,水圈是地球圈层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在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中,水不断地从地球内部逸出,即使现在,每年仍有约660km3的水来自地幔。所以,水圈的底界仍无定论。

3.生物圈

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并感受生命活动的圈层。其范围可跨大气圈的下部、地壳的浅表和水圈。探测资料表明,在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33km的高度仍可发现孢子和细菌,可见生物圈的上界应超过此高度;在陆地10km深处也曾证实微生物的存在,估计生物圈的下界起码应大于这个深度。

4.地壳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表层,其上部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又总称为硅铝层。其厚度分布不均,在山区有时可达40km,平原区一般为10km,浅海区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此层,仅见地壳的下部。

地壳的下部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又称硅镁层。在大陆区其厚度可达30km,深海盆内厚度约5~8km。

地壳的下界面,一般采用莫霍面来确定,莫霍面以下为地幔。

以上四个圈层概括了地球物质的四种存在形式或基本要素,即气、水、生(物)、岩(土),它们也是构建人类环境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空间并非彼此完全分离,而是存在共同重叠的部分。这个“交集”处于地表到地壳上部的某一深度范围内,正是所谓的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的展布空间。显而易见,在全球的尺度上,地质环境呈环状包裹着地球,是人类生息繁衍、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

有关全球地质环境系统下界的厘定,目前还在讨论之中。一种观点是,下界的确定应从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考虑,不拘泥于解决社会现实环境问题的需要;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下界的确定应以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场变化开始消失的深度为准,如应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等;还有人认为,下界的理论深度应规定在岩石圈内人类能触及的地方。所以,关于全球地质环境系统下界的具体深度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法。

对此,我们认为:

(1)全球地质环境作为一个实体系统应该明确规定其下界。理由是,从逻辑上考虑,既然是系统必然有边界,下边界也是一种边界,回避下边界问题在概念上是不周严的;另外,明确下边界也是科学研究操作上的需要,全球地质环境是开放系统,其边界是确定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能交换关系的界面,若不明确地规定下界,就无法说清来自地球深部的物质和作用究竟属于地质环境内部成分的周转运动,还是该系统外界的输入。

(2)至于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的下界位置是否一定要达成统一的见解,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根据系统圈划的相对性原则,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由于研究目的或学科视角的差异,所形成的概念系统(包括其边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从资源开发角度衡量,地质环境系统主要指地壳表层,目前的钻探深度大约为5km,最深可达12km;但从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深度则要大得多;而关系着建筑安全的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不仅要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而且要尽可能考虑地幔的物质组成及其流动特征,涉及的深度会更大。

(3)具体到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学机理),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的下界定在地表以下平均10km处较为妥当。理由是:①由地表至地下10km的范围是目前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空间;②该深度是目前地质理论认识较详尽,绝大部分探测手段可以查明的最大范围,超出此深度人们所知甚少,有的仅仅是推测或假说,尚难运用于工程实践;③地表至地下10km的范围是地球四大要素最齐全,相互作用最活跃,对人类影响最突出的空间区域;④该深度大体相当于上、下地壳之间的分界面,即康拉德面。它也被视作硅铝层的边界面,该面与莫霍面之间的地震带称为康拉德层,常诱发浅源地震。据此可以认为,该界面以下是地球内动力最活跃、最集中的区域,是导致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地震、火山喷发的主要动力源区。换句话说,该深度以下即可认为是地球深部。

(二)局域地质环境系统

除了研究全球问题会涉及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外,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遇到的是发生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地点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矿区的地面塌陷,某一斜坡体的失稳滑移,区域性的地下水污染、荒漠化等。此时,岩石圈、水圈等全球尺度的论述不再适合局域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象只能是局域尺度的地质环境。

在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预测及防治工作中,局域地质环境是主要的考查对象,或者说是基本单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球上自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口的聚集状况及人为地质作用的形式与强度。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模式和文化传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资源开采利用方式和对待地质环境所持有的态度。第三,地质背景包括地质体结构组成、各种地质作用的活跃程度及其过程,因地而异,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因此,根据不同的背景条件和问题的性质来确定局域地质环境系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至于局域的范围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者可达数万平方千米,小者也许只是某个工程场地的规模。

④ 中国地质大学 四个实体是指哪四个实体

应该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城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城学院
后面两个是独立学院,也就是挂靠的专科院校。

⑤ 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中的术语词典怎么用

在网站中有个菜单叫术语资源,那个其实就是术语词典,是独立页面,而且分类非常友好版,有搜素权功能,想查什么直接搜索就可以了。如果常在野外工作使用,不方便使用页面可以从应用市场下载“地质术语词典”app,界面很简洁,分类是一样的,同样有搜索功能,使用速度和体验都不错。其实作为地质领域的学生,日常查资料、做研究、写论文使用起来也很便利。我的答案可行吗?可行就采纳吧

⑥ 答地质特征应该怎么答呢

首先,要知道具体地质特征当然有具体的分析方式.
一、本区概括
包括自然气候、交通条件和人口、文化、历史情况.大概就行了,这不是主要的.
二、本区地形
描述本区的地形地貌,如果没有字数限制,越详细、越精确越好.
在描述各个地行地貌单元时别忘了加上海拔范围,最后还要分别写上最高点、最低点的位置和相应的海拔.
三、本区岩层特征
包括岩层的年代、岩性、产状、出露范围,各岩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上的小型构造单元(露头尺度上的各种小褶皱、断裂及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产生年代和过程(包括应力分析),甚至可以把微型(偏光显微镜下)和超微(电子显微镜下)构造也写上.
反正和上一点一样,如果没有字数限制,越详细、越精确越好.但不要显得没有条理,若有多个构造单元就按产生年代书写.
四、本区构造特征
这是整个地质分析的核心啊,不过一般不涉及小型、微型或超微型的,如果你上面写了这里就不用写了,如果你上面没写这里就可以写上,当然也可以不写.
一般按构造单元从早到晚的顺序描述,当不能确定年代时,按从大到小描述.描述本区的巨型构造单元包括类型(一般为山系或区域性地貌构造单元)、分布和大小、产生年代和过程(包括应力分析)以及由其所引起的在较小构造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大型构造(1:200000)包括类型、分布和大小、产状、产生年代和过程(包括应力分析)以及在较小尺度上发生的变化;中型构造(1:5000)和大型构造包括的内容一样.但是如果本区没有那么大,就只需点出本区所处的巨型、大型等等构造单元条件,直到满足的真正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相同点外,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在具体描述时并不一样.如描述断层时,还需描述断层的类型、伴生构造和组合形式;在描述褶皱时,还需描述褶皱的形态[剖面形态(转折端形态、紧闭度、对称性和协调性)和平面形态]、位态(枢纽产状、轴面产状和位态分类)、组合形式和Ramsay分类;在描述线理时,还需描述线理是a型还是b型;等等等等.
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本区地质演化史
这就是地质学的工作,根据上面的铺垫,完成重建本区地质演化过程.老要求,能写多详细写多详细,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凭想像,要凭现象.

⑦ 地质名词

这个词经来常用到,但是还真不源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比较好!简单说说吧
以沉积地层为例,常用“XX岩系在本区呈近东西向展布”这样的描述。这里“展布”其本意可以理解为“分布”的意思,只不过,地球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地层又是一个三维实体,所以我们在地质研究的时候,常常需要考虑相关地质过程,以及水平方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特征,用“展布”更能形象的表达其在相关区域的具体产出状态。
能力有限,没有说清楚,希望你能明白一点点。

⑧ 简单的地质实体建模 有什么好的方案

众所周知,国际国内广泛应用的主流地质建模软件是Petrel和RMS。

⑨ 什么露头地质专业的回答

两个办学实体,教育部对外是一所大学,对内是两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古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创建于50年代,是中国第一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研究人员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占80%;具有硕士者4人,占16%,8人具有博士后经历(以上均为2005年统计数据)。长期的合作研究造就了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结构合理、多学科密切结合、能够解决一些复杂地质问题的学术研究梯队。几十年来一直是培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又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研究领域宽广,综合性强。除了多门类化石的分类学研究,还利用明显的人才和多学科支撑优势,开展了大量综合性研究。近年来负责和承担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历史大地构造、生物古地理、古大陆再造、层序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大陆边缘地质以及多层圈相互作用、古地理-古环境演变与沉积矿产资源的形成环境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长期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了明显的研究方向。 1、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和年代地层自然界线:以“地球发展阶段论”和“节律观”为指导,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充分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对地球演化突变期的地质记录进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以及生态地层、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等多学科的高分辨率综合地层研究,揭示地层记录中各种特征演化的自然节律,重建地球演化突变期生物圈与沉积圈的协同演化和各种地质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重要地层界线位置及其优化方案,使年代地层单元与地球发展演化的自然节律相对应,提高了年代地层对比的精度和可操作性,建立高分辨和高精度地层划分和对比格架,解决一些重要地层界线在不同沉积相区地层的高精度对比问题。把年代地层与地球演化的节律相结合,对现行的确定GSSP方法程序提出深化和改进方案,努力尝试建立反映地球演化自然节律的新一代地质年代表。在这个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上有所建树。以地球演化突变期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为突破口,以带动学科的深入发展,侧重地球浅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演变过程研究。 2、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以露头层序地层为主,对各种沉积相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地层序列和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层序地层学及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方面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的可能联系,试图使年代地层系统反映地球和天体相互影响的自然周期。加速推广露头层序地层学在油气资源与沉积矿产勘探和区域地质制图方面的实际应用。从而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努力建立中国层序-年代地层系统,充实和完善地质年表。使我国在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3、古地理和古大陆再造:以“全球构造活动论”的地球演化观为指导,以全球古大陆再造为重点,综合运用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沉积和古气候等资料,重视GIS和计算机自动成图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地球演化突变期沉积作用、地层格架、生物古地理、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研究大地构造分区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演化关系。把古地理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探讨地球表层的行为及其与深部作用之间的关系。把古地理研究与盆地分析、岩浆活动、火山作用与地球的深部过程联系起来,重建地史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揭示地球的整体演化规律。这项研究将推动相关学科,包括历史大地构造、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及相关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的综合发展。 4、微体古生物学:除了微体古生物系统分类研究外,主要致力于微体古生物学综合研究体系的建设,以微体古生物类群的系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与古海洋环境、古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为特色,重点研究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沟鞭藻等微体生物门类的生态学、地层学、气候学和海洋学意义,特别重视在能源勘查以及海洋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可能将在海洋生物壳体的微量元素(Cd/Ca、Sr/Ca)、同位素(44Ca/48Ca)特征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古厄尔尼诺(El Nino)的生物和生物化学信号识别、白垩/第三纪的界线事件和特提斯海的最高海相层层位研究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5、进化古生物学:在进化古生物学方面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体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及遗迹化石学、古植物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古人类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在系统古生物学、中生代生物地层学、华夏植物群和陆相遗迹化石与环境关系、热河动物群生态环境及埋藏、以及地史关键时期生物的绝灭-残存-复苏-辐射型式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进化古生物学研究领域,除了要巩固我校的研究特色以外,还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不断拓展:(1)古生物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的研究;(3)古生物学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3)古生物学研究与重大地质问题研究的结合。 6、古海洋学:重点研究南海海域的生物化石记录、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与高频气候变化,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及其对华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孟加拉湾古海洋学信号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将在15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温盐传输体系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降雨影晌、350万年以来孟加拉湾水域表层水团化学性质和营养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等方向可能取得重要突破。参考资料:中国地质大学主页: http://www.cugb.e.cn

⑩ 在课本上遇到了 山地类型,地质结构,地质构造,,, 要怎么答,怎么区分。

山地类型是说山地形态特征,如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地质结构地质构造要分别从山体的岩石结构、地层层序系列和褶皱发育情况,断层发育情况来回答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