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有什么条件
Ⅰ 何谓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那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地球物理条件、物理地质环境和天然建筑材料7项。工程地质学里面第一页就有提到。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Ⅱ 举例说明工程活动如何影响地质环境
在乔治梅森大学认真学习了全球气候变化等课程,使我们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正在而且还将继续变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冰冻圈覆盖面积逐渐变小。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其可能带来的灾害主要表现为旱灾扩大、洪涝灾害扩大、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以及极端灾害气候发生率增加等。
人类可以采取主动缓解和被动适应的措施来应对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带来的灾害,即主动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候超着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可采取有效措施来被动地减少、减缓因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灾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1)极端天气下的岩土工程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更为频繁的极端灾害天气,而极端天气将引发大量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监控、预报、预防和灾害治理是岩土工程问题研究的重点。
(2)废气(料)及资源储备岩土工程问题:CO2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已开始进行CO2 气体深埋研究,而核废料与垃圾废弃物等填埋和处置其永久安全性及其对地质环境和生物圈的影响也是人们十分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同时石油、天然气和水仍然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一旦发生危机,将会破坏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的严重动荡,这些资源的地下储备也已经被许多国家提到战略日程上。对于这些废气(料)和资源的储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它们与储存介质相互作用问题都是岩土工程新的研究方向。
(3)近海岩土工程问题:海平面上升将加速沿岸滩涂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这使得近海土壤沼泽化、盐渍化,而抵御海水侵袭的防护设施(海堤等)安全、使用和养护也面临新的要求和问题,海岸带灾害的预防与控制也给岩土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4)生态岩土工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冻土地区、沙漠地区等自然的原生状态,对本已脆弱的环境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反过来也将制约了人类的活动,如何协调工程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之间关系是岩土工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岩土工程问题: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石质和土质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如何采用岩土工程的手段对这些文物加以保护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如研究温度、酸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文物的影响以及采用岩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其风化程度、风化速率加以预防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论是主动减缓还是被动适应,都蕴含大量的传统岩土工程问题,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新的岩土工程问题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规模更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多,这正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岩土工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Ⅲ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有什么条件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
Ⅳ 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
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或者说各种对工程建筑回有影响的答地质因素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结构和地应力
3.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水文地质条件
5.物理地质现象
6.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的定义: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建设事业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Ⅳ 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特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这种相互的关联与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活动断层和强烈地震区。
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处理不当、岩溶地区水库的防渗等。
③由于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使工程造价提高场址选择不当、建筑材料选择不当(建筑形式与材料)。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已成为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地质营力,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但等同于外动力地质作用,而且无论是强度还是速度都远远超过地质作用。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蓄水、工程开挖等等。
(5)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有什么条件扩展阅读
地质环境的区域差异,导致生物向不同方向进化。生物是地质环境的产物,但又改变地质环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命在长期演化中,同环境愈来愈适应,因此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除原生质中主要组分(碳、氢、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组分(硅)外,人体组织(特别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源。人类每年从地层中开采的矿石达4立方公里,从中提取金属和非金属物质。
人类还从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得能源。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很难恢复,因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节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Ⅵ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复
定义:与工程建筑制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或者说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结构和地应力
3.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水文地质条件
5.物理地质现象
6.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的定义: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建设事业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Ⅶ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Ⅷ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岩土工程问题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2009-11-14 12:15:28 阅读 213 次 在乔治梅森大学认真学习了全球气候变化等课程,使我们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正在而且还将继续变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冰冻圈覆盖面积逐渐变小。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其可能带来的灾害主要表现为旱灾扩大、洪涝灾害扩大、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以及极端灾害气候发生率增加等。 人类可以采取主动缓解和被动适应的措施来应对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带来的灾害,即主动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候超着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可采取有效措施来被动地减少、减缓因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灾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1)极端天气下的岩土工程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更为频繁的极端灾害天气,而极端天气将引发大量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监控、预报、预防和灾害治理是岩土工程问题研究的重点。 (2)废气(料)及资源储备岩土工程问题:CO2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已开始进行CO2 气体深埋研究,而核废料与垃圾废弃物等填埋和处置其永久安全性及其对地质环境和生物圈的影响也是人们十分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同时石油、天然气和水仍然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一旦发生危机,将会破坏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的严重动荡,这些资源的地下储备也已经被许多国家提到战略日程上。对于这些废气(料)和资源的储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它们与储存介质相互作用问题都是岩土工程新的研究方向。 (3)近海岩土工程问题:海平面上升将加速沿岸滩涂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这使得近海土壤沼泽化、盐渍化,而抵御海水侵袭的防护设施(海堤等)安全、使用和养护也面临新的要求和问题,海岸带灾害的预防与控制也给岩土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4)生态岩土工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冻土地区、沙漠地区等自然的原生状态,对本已脆弱的环境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反过来也将制约了人类的活动,如何协调工程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之间关系是岩土工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岩土工程问题: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石质和土质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如何采用岩土工程的手段对这些文物加以保护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如研究温度、酸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文物的影响以及采用岩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其风化程度、风化速率加以预防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论是主动减缓还是被动适应,都蕴含大量的传统岩土工程问题,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新的岩土工程问题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规模更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多,这正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岩土工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Ⅸ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因素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版、权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Ⅹ 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
环境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周围空间。地质环境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周围地质空间条件。工程建设地质环境是以工程建设活动为核心的周围地质空间条件。地质环境研究主要是进行人类活动的地质条件的适宜性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般来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地质环境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指论证供人类活动的地质环境体系和相互作用结果对人类活动地质条件适宜性的优劣;地质环境容量主要是指特定地质环境内地质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地质环境容量评价是论证特定地质环境内地质资源的丰度和人类合理开发能力的高低。广义地说,地质环境质量也包括地质环境容量。对一般工程建设来说,不专门论证地质环境容量,对于一些专门课题,如新的居民点开发、城市持续发展论证等才专门进行地质环境容量论证。对狭义的工程建设研究,一般不专门进行地质环境容量论证。
图7-1 地质环境的形成示意图
地质环境是指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和土壤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特征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所构成的人类生活、生产条件的总体,或者称为地质环境系统。人是地质环境的主体,又是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地质环境”的提出,是相对于人类的存在,即地质环境研究是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的。从人类产生起,就对地质环境不断地进行改造,破坏和建设,其力度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而不断地增强,这种作用强度如果在同一时间尺度内衡量,它比其他自然地质营力都大得多。由此来看,地质环境的形成来自两方面营力,如图7-1所示,即地质营力和人类活动。地质营力包括内动力(内营力)和外动力(外营力)两种。人类活动,从地质角度看,也是一种外动力(外营力),它和自然的地质外营力作用共同构成改造地质环境的外动力。今天来说,在改造地质环境的外动力中人类活动的作用百倍、万倍的大于自然地质的外营力作用。所以,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应该包括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体系和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作用。地质环境体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所以地质环境质量既包括地质环境各种要素特征和因素总体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又包括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的合理性与能力,同时还包括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也就是说,地质环境质量既有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两种事物自身质量的含义,也有相互间作用质量的含义。其直接体现则是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与危害之比,比值越大,质量越好;比值越小,质量越差。这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地质工程稳定性,特别是地基、边坡、地下洞室稳定性,这方面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可是,关于地质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对地质环境问题不重视,在城市、新的开发区、道路、水利水电、矿山建设中出了不少问题,为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洪水淹没,是不是地质环境问题?有人说不是,著者认为是。因为,它是由于近代地壳沉降诱发的,实质上是内动力和大气降水联合作用结果。洪水泛滥淹没造成的城市和经济开发区事故,就是这个原因。我国江河湖海附近地区存在着许多近代地壳沉降带,当地群众有经验,这种地方谁也不用它,成为撂荒地。工厂和开发区建设中,因为对这种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不认识,就破土动工建设高楼大厦,一遇到洪水泛滥,就遭受淹没灾害。近几年,著者遇到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著者参与了北京市西八间房开发区航空干部管理学院建筑群开发,在地基勘察前甲方已经作好了设计,著者拿到1∶2000的工程布置图,展开一看,发现这张图上有两组十分有规律的断续分布的线形水体,一组是北北东向;另一组是北西西向,这与北京市新近断裂方向十分一致。因此怀疑它是活断层在地面的反映。经查阅了北京市有关的地质资料,证实良乡-顺义断裂通过这个地区,当基坑开挖后,到基坑底进行验槽时,基坑东南角产生了塌方。这个基坑深9m,在地面下4m处留有宽1m的台阶,塌方的后缘就在这个台阶处,塌方后这个台阶呈现出“X”节理遗迹——锯齿状破裂面。这明显是良乡-顺义断裂的影响带。良乡-顺义断裂主断裂面在哪里?著者建议采用测量氡气的α卡仪进行断层带逸出的α射线剂量测量,结果得到良乡-顺义断裂带位置距建筑物的距离仅70m,规范规定建筑物距断裂带距离不得小于50m,按理来说,是允许的。但该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大,以至其作用影响到基坑处,基坑内淤泥与粉细砂层面处出现有一系列的揉皱和错动现象,淤泥层显现为“X”节理。这在北京市是少见的。这个事实表明,该处土体中的地应力的水平应力分量大于垂直分量。根据极限平衡理论,著者建议取作用于地下室上的水平应力σh=1.2γh校核地下室结构稳定性。甲方同意此意见,设计单位按此意见复核了设计,这些工作完成后,延误工期一个多月,总共增加费用50~60万元。著者曾介入了北京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丰台区的一个程庄子开发区的地基勘察工作,并对开发区做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工程公司用电法和α卡仪作了一下探测,发现西四-五里店断裂通过开发区西北部,下盘埋深仅30m左右,为正断层,断层错距达6m,显然高楼不能建在它上面。又如长江三峡移民点,巫山县城搬迁选择的新城址位于长江六级台地上,台地上部堆积有10~20m厚的黄土,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些黄土构成水库的库岸,在风浪作用下肯定会发生塌岸。现在看起来城址条件比较好,可是水库蓄水后,水库塌岸有可能塌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宽。这个后果应该考虑,要进行预测。1995年何满潮教授等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新址是位于一个复杂的滑坡体上,问题比较复杂,要深入地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否则损失就大了。重庆有一个川东电业大楼,在建设过程中勘测单位确定地基为砂岩,认为地基承载力足够。著者到现场调查发现,地基后缘存在有宽20~30cm的裂缝,是一个滑坡的后缘,重庆长江大桥建设时就发现了这个滑坡,这是由于在勘察过程中不重视地质环境研究的结果。1994年4月30日乌江鸡冠岭山体发生了大崩塌,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环境问题。著者于6月下旬应地质矿产部的邀请到现场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目的是论证治理方案。著者判断这次崩塌的主要原因是在已存在采空区的上盘内凿风井引起的。这个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在采矿开凿风井前没有进行地质环境评价。这次崩塌结果,乌江停航近200天,据地方估计,停航一天损失达98万元,仅航运损失就达2亿元。上面列举的事例表明,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经济和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在工程建设开始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