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环境地质学是做什么

环境地质学是做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2 01:38:16

⑴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⑵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学

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与人类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部分,是指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人类的生存环境究其本质就是地质环境(图18-1)。

图18-1 人与环境关系图

(杨志峰等,20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地质灾害与环境污染,已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人类与地质环境关系问题成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世纪60~70年代,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严重关注,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它是从地质学中分支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清。两者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既岩石圈表层或其中某一区域,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地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①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原生地质环境),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次生地质环境),如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各类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等。③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由于环境地质问题的复杂多样,加上各个自然学科都主动积极地向环境地质靠拢、渗透,因此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涉及的学科繁多,导致其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加,划分方法也较多。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不同,环境地质学大体包括以下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城市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地区的区域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研究;评价地质环境的适宜程度,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市政布局和环境地质区划;开展城市地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预测预防的研究;做好城市地区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合理开采和保护的研究;城市地区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研究等。

灾害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规律,从技术上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矿山环境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人类与矿产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与对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与方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及其防治等。

废物处置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综合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选择废弃物处置场址,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

医学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地方病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办法;微量元素的污染途径及其生物学效应;较差地质环境的改善途径与方法。

旅游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旅游地质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对旅游区与旅游景点进行评价与规划,进而开发、利用并保护地质旅游资源。

农业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的应用。

⑶ 环境地质工程技术是个什么专业,今后就业是咋样的

环境地质工程是指防治地质灾害和其他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技术体系,它是以环境地质学为理论基础,是环境地质学与工程的结合

⑷ 环境地质学的介绍

环境地质学是来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自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

⑸ 环境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环境地质学的酝酿与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在这期间,世界上除局部军事冲突外,没有发生全球性的战争。长期的和平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各种资源过量消耗,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其已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后代应享有的资源、环境的基本权利造成了威胁。

据统计,全球人口从人类出现到1830年达到10亿用了近百万年的时间,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百年的时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的时间由30年减少到15年;目前增长速度还在加快,总人口已突破67亿。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消耗资源,排放废物。有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每年采掘、运移的岩石和土壤总量达1360亿吨(有人认为达到1710亿吨),其已超过岩石圈表层通过大洋中脊而新生成的年物质总量(约300亿吨),更大大超过每年由地表水流搬运到海洋的岩土总量(约165亿吨);现在人类建筑面积已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6%~8%,到21世纪中期很有可能达到15%;人类活动的垂向深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高层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可达30m,地下工程可超过100m,矿山工程可深至2000~3000m,人工开挖的最高边坡已超过600m。除此之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也是惊人的,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水资源的年使用量已达到3×1012m3,较300年前增长了35倍。

如此空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和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短缺、水盐失调、岩土体变形失稳、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危害,已达到与自然变化相当的量级;在局部地区,甚至几倍于自然的变化。在许多水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地区,水文循环节律和循环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的巨变,导致河水断流,湖泊萎缩、干涸,湿地消失。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工程活动正激发或加剧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大量废水、废渣、废气的随意排放,则是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

可以说,人类目前生活在一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的地球上。我们的地球显得比任何时候更狭小、更肮脏和危机四伏。大自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在加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其放任的各种活动也正破坏着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环境。

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要求扼制这些危机,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更是广大民众的强烈呼声。在此形势之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各国际组织围绕“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召开了各种会议,成立了众多机构,国与国之间也联手达成了种种协议,制订行动计划,为改善当今的环境状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懈努力。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项迫切的任务……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之后,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这次大会引起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相继作出了反应:①成立了官方的专门行政机构;②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和严格的立法措施;③控制环境污染和各种灾害的技术研究得到迅速发展;④一些发达国家还兴起了环保产业。

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使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国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未摆脱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窘境,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仍日趋严重。鉴于此,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定于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同时提出“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DR)”,我国也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积极响应这一行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大会有183个国家派代表参加,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并发表讲话,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大会除重申了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外,还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及若干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我国政府从当代国际关系的高度阐述了中国环境保护的立场,并率先签署了两个公约,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改善我国环境状况的决心。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以此为契机,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始全面启动。这次大会还对20年来世界环境保护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唤起了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任何学科都是随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积极活动的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也都投入到这一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事业中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科学应运而生。虽然到目前为止这门科学还比较年轻,仍处于发展阶段,但研究范围之广泛、出版物之多、资料之丰富、学术会议之频繁,都为科学史上所罕见。

由于人类环境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要素众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服务功能多样,所以,有人认为目前没有哪一个专门学科能够对环境领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论述。环境科学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具有多学科性。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然而,采用近代科学那种条分缕析、分门别类的“分割式”方法研究人类环境问题,尽管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以这种割裂的、片面性的认识来利用和改造统一的、整体性的“人类环境系统”,是产生环境问题的认识论上的根源。正是基于这一点,系统科学为环境科学走向整体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的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标志,并在以后几十年中逐渐完善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工程三大组成部分)以其普适性和科学思维的先进性,横贯于所有的科学领域,并将现代科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对此,俄罗斯学者H.И.茹可夫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系统科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受系统科学的影响,目前,环境科学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宏大体系。它要求各相关学科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得到统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分支学科之间的概念移植、理论渗透、类比推理,还是专业间协作攻关与交叉,都已显露出环境科学向立体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态势。若追根溯源,可以这样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为环境科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而系统科学的发展与成熟则用崭新的科学方法论武装了环境科学,使之步入了现代科学的行列,并带动和影响着各分支学科未来的发展。

环境地质学是伴随环境科学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也经历了与环境科学相似的发展过程。尽管环境地质学在30多年的探索中,继承了传统地质学的无数成果和理论精华,但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必然也必须汲取相邻学科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方法论上。它不应仅仅被视为地质学内部分化、重组和拼合的产物,而应站在全新的视角上,把握环境地质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这些方面,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地关系的深入研究或许已为该学科的形成与完善指出了方向。

⑹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环境地质学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①区域地质环境研究,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②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

③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研究不同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丰度及其分布特点;研究空气、水体、土壤和矿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富集、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关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对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问题也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④古气候的变化规律,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气候变化的标志,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规律,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危害和提出防范措施。

⑤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工程活动,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矿山、海港工程、电站建设等常常引起人为地质作用,在兴利的同时往往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恶化。对人为地质作用及其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和预测,为区域经济建设规划和大型工程设计提出科学论证。

⑥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时又往往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甚至导致人为的地质灾害。地下水过量开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常常导致海水入侵和土地盐碱化;矿山开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矿产,特别是放射性矿产的勘探和开采往往引起环境污染。环境地质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详细研究导致环境恶化原因,提出防止减轻地质环境恶化的措施。

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和高速发展,人类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浸、滑坡、沙漠化以及多发性地方病等,说明地质环境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类对地质环境的认识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既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也就是特别强调了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由此诞生了。
环境地质学主要是在地质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因而大批地质学家投入了环境问题的研究。世界一些国家纷纷建立环境地质研究机构,出版书刊。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到70年代中期,环境地质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独立的新学科。
火山爆发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于这些环境问题,人类至今还无法控制和准确预测,因此预测和防治地质因素造成的环境影响 ,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地壳表面的化学元素,在成岩作用和风化侵蚀过程中形成了不均匀分布。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和流动的能量都同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地质体系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和赋有状态必然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一个地区某种元素严重不足或过剩,就有可能引起地方病。如某些地区由于缺碘或多碘引起居民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高氟地区引起地方性氟中毒。中国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也与环境地质条件有关。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是环境地质学的内容之一。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是经过亿万年演化而形成的。在这一环境中,地质体系的各部分之间、地质体系与生态系统之间已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口剧增,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变成干预和改变自然体系的强大营力。环境地质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这其中主要包括: 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能源和材料的大量消耗,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大型和高层楼房的建设而引起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有: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地下水硬度升高的防治问题,地质环境的容量问题地面沉降的防治问题,同城市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同城市建设和发展、同城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这些问题可为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旧城市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⑻ 地质学是搞什么的啊

我是今年地质学专业毕业的,认识的一些学地质的同学,像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学校学地质的。
学地质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队,主要是跑野外的,利用地质方法,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地质遥感等找矿,多集中于金属矿种,像中国石油大学的主要是从事油田的勘探。很辛苦,出一次野外常常1、2个月,北方的话一年在野外的时间在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南方的地质单位会更长。具体情况根据工程大小而定,有一定的野外补助。

勘查设计研究院,也需要跑一些野外,但是多是技术指导方面的,出去的时间一般也很长,和地质队的情况类似,区别在于:勘察院的一个月会有6天左右的时间,留作自由安排。待遇方面相比地质队会好一些。

矿山企业,不喜欢出野外的可以到矿山企业,由于矿山企业的存在,往往会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像四川的攀枝花,山西的大同,甘肃的金川、湖南的郴州等矿业城市都属于这种模式。但是,一般的矿山企业规模往往不足与形成太大的规模,多数只能形成相比当地经济发达一些的乡镇。
(我曾经到湖南郴州的黄沙坪实习过,那是一个20000万人的镇,基本的文化娱乐,经济设施一应俱全。离县城7公里,很多技术人员住在县城,工作在矿区。实习的时候多次见到奔驰,宝马之类的)。去矿山企业就业需谨慎,最好实际考察一下,主要考察矿山环境,规模,效益以及对技术人员的待遇。

不管是去什么单位就业,本科出去后一年内事助理工程师,再过4年之后考工程师,大概四年后考高级职称,也就是高级工程师。考上高工后,自己可以接一些私活儿,来钱比较快,但是仍需要出野外,这是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很多50来岁的高工,甚至教授级高工都得亲自去实地工作。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⑼ 环境地质学是学什么的

环境地质学 主要学的是 地球化学一方面的东西,地质风化的一些内东西等等,是一个交叉容学科 , 一般都学的比较浅,有这门课程 ,我修过,不过只是听老师讲评书带过了,老师自己说这个课不重要……
对了 我是学构造地质学的……

⑽ 什么是环境地质

运用地球来科学规律,研究自地球作用过程、地球资源以及地球物质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包括:①保护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以免受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或天然产生的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地球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