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煤矿阶段性地质工作包括什么

煤矿阶段性地质工作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1 23:39:39

❶ 煤矿地质勘探的任务有哪些

确定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研究其沉积环境特征和聚煤特征;专查明构造形态,属评价构造复杂程度;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煤层的分布范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评价勘查区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了解普查区开采技术条件,了解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估算各可采煤层推断和预测的资源量。
对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❷ 请问煤矿地质工作内容和流程是什么

你的问题要求太苛刻了,很难回答 建议你还是自己上网上找资料

我想回找到你满意的答案的!!

❸ 煤矿里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做什么

地质技术员主要做以下工作:
1、协助采矿工程师完成采矿工程设计和采掘计划;
2、根回据矿山的发展规划和答生产计划,进行井下采掘技术工作,保护矿山资源,提高出矿品质,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
3、积极参与生产技术现场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4、参与采场矿石损失、贫化监督管理,组织分层采场有关验收工作;
5、对采矿区进行日常监控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
6、对采掘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经济可行的整改意见;
7、为矿山和采掘承包单位工程验收及决算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意见;
8、收集地质资料并撰写采矿工作报告。

❹ 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与地质规程不同之处有哪些

我的理解,1、法律地位提高。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已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这一层法律法规体系来规定,比规程从法律地位上讲更具备权威性和强制性。2、内容涵盖也比地质规程更要广阔。比如它对地质信息化的开展提出了要求,而地质规程方面可能技术性业务性细节性更强一点。

为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制定了《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该《规定》分总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煤矿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煤矿地质观测与综合分析、煤矿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煤矿生产阶段的地质工作第、煤矿闭坑阶段的地质工作、煤矿地质信息化工作、附则10章100条,自2014年3月1日起执行。
原煤炭工业部1983年11月颁发的《露天煤矿地质规程》(试行)和1984年5月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予以废止。

标准(standar):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技术规范(technicalsp ecificat):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技术规范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个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当针对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测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
规程(code of practice):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规程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个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
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各种:《产品检验规程》、《工艺及操作规程》、《设备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等。
当前中国的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构成。国家标准主要为两类:A、强制执行标准;B、推荐执行标准。国家标准编制的目的是择取国际通用惯例及先进标准,编制适合中国使用的总体的“技术要求”[此部分一般称为“标准”]。至于如何实现这些“技术要求”交由参照和使用此标准的各个行业,依据行业特点编制“技术规范”。[此部分一般称做“规范”]。当“技术规范”难以细化到具体的可执行的流程时,才会由具体执行此“技术规范”的地方单位或行业主导企业编制详细的“操作规程”[此部分一般叫“规程”]。

❺ 以矿业需求为主导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一、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地质工作

1760 ~ 1830 年,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延续了几千年的作坊式小生产开始被由煤炭推动的机器大生产所代替,以煤炭为主要采掘对象的现代矿业随之出现。科学家公认的现代地质学诞生的时期是 1775 ~1830 年。1775 年,由阿伯拉罕·维尔纳 ( Abraham Werner) 在德国弗莱堡 ( Freiburg) 矿业科学院第一次开讲地质学课程,这是 “地质学 ( geology) ”一词的首次出现,它表明了是矿业的发展在呼唤地质学概念的产生。1815 年,被称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n Smith) 完成了一张包含英格兰、威尔士和南苏格兰的地质图,上面引人注目地标绘出岩石、煤矿和矿山的分布,这就是著名的 “史密斯 1815 年地质图”,它是世界上第一张地质图,是直接为矿业服务的。1830 年,现代地质学的创始人查尔斯·莱伊尔 ( Charles Lyell) 出版了 《地质学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至此,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长,是催生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动力。

二、世界各国经历了以矿业需求为主导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无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经历了由矿业需求推动的地质工作定位。

( 一) 西方工业化国家以矿业需求为主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19 世纪,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纷纷成立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开始对国土进行大面积的地质调查,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了解有用矿物的分布,为这些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源支持。1870 ~1910 年是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高峰期,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剧增。以几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例,煤炭产量: 英国从 1870 年仅几百万吨,增长到 1910 年的近 2. 7 亿吨; 德国从 1870 年的 100 多万吨,增长到 1910 年的 1. 9 亿吨; 美国从 1870 年的 1330万吨,增长到 1910 年的 4. 5 亿吨; 世界从 1870 年的 1. 89 亿吨,增长到 1910 年的 11 亿吨。钢产量: 英国从 1870 年的 22 万吨,增长到 1910 年的 760 万吨; 德国从1870 年的12. 6 万吨,增长到1910 年的1300 万吨; 美国从1870 年的6. 87 万吨,增长到 1910 的 2650 万吨; 世界从 1870 年的 52 万吨,增长到 1910 的 6000万吨。在这一阶段,矿产勘查业迅速发展,勘查理论、勘查技术、勘查设备、勘查体制迅速形成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矿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对矿产的巨大需求同时推动了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建立和以矿产资源调查为中心的地质工作定位。法国于1825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质调查局。之后,英国地质调查局 ( 1835)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 ( 1842) 、西班牙地质调查局 ( 1849) 、印度地质调查局 ( 1851) 、德国地质调查机构 ( 1873) 、巴西地质调查局 ( 1875) 、美国地质调查局 ( 1879) 先后成立。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大多是通过议会的立法成立的。

地质调查局的成立反映了政府对寻找矿产资源,支持国家工业化的关注。英国地质调查局一成立就非常强调 “经济地质学”的概念。我们知道,经济地质学几乎是矿床地质学和矿产勘查学的同义词。英国地质调查局首先在康威尔锡矿区进行调查; 19 世纪 40 年代调查南威尔士的煤矿资源; 1850 ~1855 年进而调查英国中部的煤矿资源; 在之后的 40 多年内,又开展了全国更大比例尺的煤田地质调查,为英国工业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正如英国皇家煤炭委员会所指出: “在英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所有项目中,对煤田地质调查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法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在矿业公司的赞助下,立即开展了 10 年以煤矿为重点的全国矿产资源调查,以奠定与英国进行工业化竞争的资源基础。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较晚,但其矿产资源定位十分明确。在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之前的1866 年,美国土地管理总局局长 J. S. Wilson 就指出: “对国土的矿产资源开展地质调查和开发是一件美国民众最高度关心的事情。”1867 年,国会授权进行西部大开发,其中,矿产勘查是主要任务之一。1879 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第一任局长Charence King 将地质调查分为普通地质 ( General Geology) 和矿业地质 ( MiningGeology) 两大类。所谓矿业地质,就是要对矿区系统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研究。因此在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最初一段时间内,开展了大量对金、银、铜等矿床的成因和分布的研究。第三任局长 Charles D. Walcatt 进一步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调查强度,把调查对象从金属矿产扩大到非金属矿产,特别重视对石油和磷矿的调查。第四任局长更加强调进行排他性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到 20 世纪初,美国矿业公司日益强大,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退出短周期的商业性勘查领域,定位于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矿产资源研究与评价。

由以上事实可见,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地质工作,特别是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最初定位,是以矿业为主导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地质工作,工业的需求带动了地质工作和矿业的发展。这个阶段大致经历了近百年,主要是通过地质学家的努力,为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创造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 二) 前苏联以矿业需求为主导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存在被西方国家封锁和制裁的历史,因此开发国内矿产资源,加快重工业建设就成了计划经济国家的国策,地质工作以矿业为主导的方针比西方国家更为强化和清晰。在这方面,前苏联的地质工作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全苏地质研究所 ( BCГИ) 是前苏联最大的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其前身是俄罗斯国家地质委员会,成立于1882 年,是原俄罗斯农业和国家资产部矿业司下的一个机构。由于俄罗斯工业落后,矿业驱动力不足,在委员会的 5 项任务中,矿业的比重并不大。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它们面临西方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的严峻局面,发展矿业被置于国家的首要位置,矿产资源勘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1918 年,地质委员会划归最高国家经济委员会领导,并明确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矿床地质调查和勘查工作。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一年,这个委员会就找到了数十个大型矿床。之后,前苏联地质部、科学院组建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经济和地区研究机构,它们均无一例外地把研究和评价矿产资源放到首位。

前苏联的矿产勘查 85% 由地质部的勘查队伍进行。苏联于 1929 年开始工业化,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先后建立了乌克兰、乌拉尔、中央区、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五大钢铁基地。在十月革命后的 10 余年中,前苏联地质勘查部门对顿巴斯、库兹巴斯、伯朝拉、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的煤矿资源,克里沃罗格、乌拉尔、库尔斯克、库斯坦奈的铁矿资源,尼格波尔的锰矿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密集勘查,为国家大型煤炭 - 钢铁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储量保证。这些迅速建成的大型煤炭 - 钢铁基地,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矿产资源基础,是革命政权得以巩固、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战后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的重要条件。

前苏联时期矿产勘查活动强度高、投资大、速度快、成果丰,是与所面临的特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由于经济发展和战争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加上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压力和国际孤立,只有加强、加速国内资源勘查一条路可走。历史证明,前苏联所走的这条地质工作发展的道路是成功的。

( 三) 我国以矿业需求为主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早在我国的政府地质调查机构成立之前的清末民初,现代矿业就已进入中国。唐山煤矿、萍乡煤矿、大冶铁矿、龙烟铁矿、个旧锡矿、锡矿山锑矿等,都是具有现代开采规模的矿山,但其最初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外国机构做的。1911 年辛亥革命后,国家对矿产品的需求增加,于 1916 年成立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 英文也可称地质调查局) 。建所之初,分地质股和矿产股两大业务机构,矿业定位十分明确。地质调查所成立的第一年,就在河北、山东等省测制百万分之一地质图,并对龙烟、鄂城、井陉、大同等矿区进行调查。这时,对岩石、矿物、古生物等研究工作也相继开展起来。从此,中国的地质工作,无论实地调查与室内研究,均转为以中国人为主体,结束了中国国土上只有外国人从事地质调查的可悲局面。之后相继成立了地区地质调查所、矿产测勘处和资源委员会,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煤、铁、有色金属、化工、石油矿产相继成为各地质调查机构的调查重点,获得了攀枝花铁矿、淮南煤田、玉门油田、昆阳磷矿等重要发现。这些调查成果对满足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抗日战争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导下,矿产勘查被放到重要位置。1950 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写下了 “开发矿业”的题词;1956 年,毛泽东又做出了 “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著名指示。为了统一全国的地质工作,1950 年在整合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地质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2年成立地质部。地质部一成立,立即组织了 6 个直属矿产勘探队,对重点铁矿、铜矿和煤田等矿产资源展开勘探工作。之后,大区地质局、省地质局、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探队伍相继建立,我国大规模的矿产勘查全面展开。 “一五”期间,为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探明了丰富的铁矿储量,探明了大同、抚顺、开滦、平顶山等重要煤田,并在云南、安徽、湖南、广西、江西、山西等省 ( 区)开展了大型铜、铅锌、锡、钨矿床的勘探,有力地保证了当时由前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地质工作一直把为矿业服务和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服务置于首要地位,这既符合各国地质工作发展初期的普遍规律,也是在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我国大量的重要矿床是在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现和勘查的,在 “三线”建设期间又发现和勘查了一批大型矿床。除煤、铁、铜、铝、磷等重要矿产储量大幅度增长外,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石油勘查的重大突破,写下了我国矿产地质工作最光辉的一页。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工业化对矿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现代矿业的发展,现代矿业对矿产资源迅速增长的需求又推动了现代地质工作的发展。这个规律,无论对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对前计划经济国家,都没有例外。

❻ 矿山地质工作包括哪些内容&160;a&160

工程地质主要搞工民建 主要去建筑设计单位 地质勘探主要搞矿产资源勘查。
矿山地质回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查证实具有工业价值之后,在拟建或已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矿答山地质是从矿山基建、生产直至矿山关闭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地质工作的总和或总称。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❼ 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尽量收集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及邻近矿区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来满足工程地质调查的要求。在详查阶段,勘探孔间距一般500~1000m,用于工程地质目的一般不需增加勘探孔数,孔径一般采用89mm或108mm,对松散层、软弱岩层及煤层采用双层管取芯以减少扰动。须安排一定数量的孔全孔取芯。取芯深度一般要求从煤层之上30m至煤层以下10m。

3.1.3.1 钻孔编录工作

(1)在钻进过程中,每一岩层分层的钻进速度、钻杆振动以及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水位变化等均应作仔细观察、记录。

(2)取样或破坏岩芯之前,擦净岩芯表面的泥浆进行彩色拍照,这可提供一个持久良好的记录,而且可通过这些相片给出节理、自然岩层分层、软弱岩层及软弱夹层。

(3)对于取芯的每一岩(土)层,取芯后应立即观察描述。

黏土类土:首先根据黏土颗粒含量多少(借助于搓条、刀切等手段)划分为黏土和亚黏土,再描述其颜色、成分、层理、结核包裹体、化石、滑面及其倾角、接触面、温度和可塑性等。

砂类土:首先根据颗粒粒组的百分含量划分为砾石,粗、中、细、粉砂,再描述其颜色、颗粒成分及含量、分选性、滚圆度、层理、接触面、化石、结核、湿度和密实程度等。

岩石:要描述每一岩石分层的岩石名称、颗粒成分及含量、分选性、滚圆度、胶结物成分及含量、胶结方式、层理、接触类型、该层的岩石质量标志(RQD)、强度、不连续面的密度及崩解、膨胀特性等。

野外可按以下简易标志描述:

1)RQD:某一地层分层>10cm长的岩芯之和与该分层岩芯总长度的比值(%)。

2)折断强度:从岩层中取出150mm岩芯,试着用手将其折断。折断强度可用下列标准予以估计:高的——手折不断,中等的——很少折断,低的——经常折断。

3)不连续面密度:以每分层中每米节理或不连续面的数量分级。

高的:>10,结构面极发育,岩体破碎;

较高的:2~10,结构面发育,岩体破裂;

中等的:0.5~2,结构面较发育,岩体呈块状;

低的:<0.5,结构面不发育,岩体完整。

4)崩解性:将有代表性的风干的长25cm的岩芯放入水中10min,据以下标准评价确定。

高的:完全崩解;中等的:有些崩解;低的:很少或没有崩解。

(4)取样方法:根据煤层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要求,对岩(土)层分层依次采取尺寸和数量均符合实验要求的完整试样,经包装、蜡封后运往实验室,如果是土样、湿度敏感性较大的岩石均应在取芯后立即取样,以保持湿度和不被风化。

(5)每个钻孔应进行物探工作。

(6)钻孔编录的综合成果必须反映在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上,该图应包括下述项目:地层岩性、柱状、RQD、折断强度、不连续面密度、崩解性质、综合评价等。这一图件对评价地层的冒落特性,查明潜在的地层控制问题,估计平均支护载荷密度都是非常有用的。

1)节理和不连续面的密度和方向,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充填情况。利用这一资料可评价顶、底板岩层变形性质及分析残余构造应力的方向。

2)直接顶板地层的厚度和力学特性。这些性质会大大影响工作面后方地层的冒落性、变形特征、工作面支护载荷、顶底板移近、煤巷支护及岩层移动。

3)详细调查岩芯丢失的层段,以查明软弱岩层。

4)黏土岩和砂岩位置及厚度的变化,由此可查出古河床或河漫滩的标志,预计可能出现的地层控制问题。

5)每一地层单位的RQD、强度、崩解性、各岩层间出现离层的可能性。据此可确定平均支护密度及煤巷支护。

3.1.3.2 专门工程地质工作

下面讨论更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的获得方法。这些资料包括节理和不连续面的性质、原岩应力状态、岩土层的强度指标、崩解性、岩体变形性质等。

(1)节理和不连续面的密度、间距、形状和延伸等,这些可在岩石露头上进行节理裂隙统计得到;也可通过岩心直接测绘,如此需考虑使用双管钻进,取得定向岩芯;还可使用物探技术或钻孔电视于孔内直接测得节理裂隙图像。

(2)可在邻近矿井中使用应力解除法,或在钻孔中通过水力破裂法测定原岩应力状态。水力破裂法适应于较深处的应力测量,且只能得到水平面上的两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垂直方向的应力则需按深度和上覆岩层的容重计算得到。以上测量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有构造应力存在时才进行,否则即按自重应力场计算原岩应力。

(3)实验室测定的岩(煤)块强度变形指标有变形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岩块和节理面的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值。这些参数应尽量在较大直径的岩样上测定,以便更接近岩体指标。

在进行岩移预计或留设防水煤柱时,尚需得到松散层的变形和强度指标,它们是土的压缩系数、无侧限变形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无侧限抗压强度,黏土的抗拉强度、固结系数、先期固结压力,还要得到其他常规的物理性质指标,如含水量、黏土的塑限及液限、砂土的相对密度、颗粒成分等。

(4)水理性质:在水或湿气作用下,顶、底板岩石的恶化对地层控制是极其不利的。岩石的水理性质可由膨胀和崩解指标表示,决定这一性质的内因是它所含黏土矿物的性质及含量,如含蒙脱石的黏土类岩石最易崩解和膨胀,因此还必须进行岩石的矿物成分分析。

(5)岩体的变形性质:在钻孔内设置钻孔膨胀仪以测量直接顶、底板横向变形性质,通过声波测井可得到垂直层理方向的岩体变形性质。

3.1.3.3 水文地质调查

包括松散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和基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调查。这些调查应提供以下信息:(1)地下开挖时潮湿的区域;(2)开挖区地下水量的预计;(3)采矿引起的地面及岩层移动对地表和地下水变化的影响。为此,必须进行野外钻孔抽水、注水试验,以查明地下水水位、水流方向,岩层的渗透性,各主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

3.1.3.4 图件的编制

工程地质工作的成果应反映在以下图件上,可便于开采设计和生产使用:

(1)工程地质柱状图。在综合钻孔编录及专门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并需将各岩层划分为工程地质岩组(指工程地质性质相近的岩层的组合)。它包括以下内容:地层单位、深度、厚度,各岩组岩性描述,岩石(体)的变形指标、强度指标、膨胀崩解特性,节理裂隙的密度和方向,可能离层的部位和岩层的渗透系数等。

(2)工程地质剖面图。着重反映沿勘探线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包括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带界线、各岩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岩层渗透性等内容。

(3)工程地质问题平面预测图。根据顶、底板岩性岩相、岩石物理力学指标、岩体变形性质,节理、裂隙、断层的产状和密度,地下水活动情况,瓦斯集中的可能性等,对顶、底板岩层进行稳定性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地层控制问题,为选择采煤设备和顶、底板管理方法提供依据。

❽ 矿山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
研究矿区、井来田的地质、自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2.
研究煤层的赋存状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3.
分析矿井充水条件、预测矿井涌水量,预防和处理水文地质问题。4.
提供矿井生产、基本建设及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时提交地质说明书、参加采掘设计的审查和生产计划的编制。
5.
根据地质情况,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指导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合理进行,监督煤炭资源的充分开采。
6.
掌握地质储量变化,进行矿井储量管理,组织补充勘探,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研究和调查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