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遥感包括哪些

地质遥感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21 19:43:09

㈠ 什么是遥感地质学

http://ke..com/view/7239207.htm
搜索一下,就能知道答案呀,同学奉劝一句,要注回意自主答学习

㈡ 遥感地质特征

根据1:50万TM彩色合成图像解译结果,南岭地区遥感地质特征明显受周边太平版洋板块、欧亚权板块及印度板块的制约,总体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作为整个华南菱形地块的一部分,线性构造以NE向和NNE向为主,包括次级地块的长轴方向、大断裂的延伸方向、火山岩、侵入岩体的分布方向等,主体构造线都呈NE向展布;同时,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影响,EW向和NW向断裂亦较发育,特别是连南-上杭EW向大断裂规模宏大;在几组构造发育地段往往形成菱形构造,是成矿远景区的重要标志。二是环形构造发育,其中衡阳巨型环形构造是华南地区中部最大的环形构造,半径达190km,其他还有大小环形构造100多处,它们往往大环套小环、成群成串出现,这些环形构造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块的接合部位、大断裂交汇处、岩浆活动强烈部位,为预测隐伏岩体、隐伏矿床,划分找矿远景区提供了重要信息。三是反映地面褶皱带和裂陷盆地相间分布特征的斑块影纹结构极为明显。

㈢ 遥感是什么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为: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象,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象,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象。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象。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用处: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

(一)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资源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加快了调查工作的进度,工作精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

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自1974年以来,美国、前苏联、阿根廷、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作物的估产工作。美国对世界小麦产量的估产精度已达90%以上,并扩大到对玉米、大豆等八种以上作物的估产。我国于1983—1986年在京津冀进行跨省市的统一网络较大范围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精度也超过90%。

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并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地质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区域构造间的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例如近年来对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断裂的延伸和走向问题的论证,以及重新修编的1∶4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基础上的新的认识和发现的体现,解决了一些地质学界长期争论或按常规很难解决的问题。遥感为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地质学者提供了一个可共同参照的基础,推动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遥感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已取得许多成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例如,我国地矿系统采用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在小秦岭金矿田地区划分出线性构造1030条,环形构造138个,古采峒1000余处;综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个远景地段。经检查发现含金石英脉带、蚀变构造带22条,已见金矿3处,全部工作仅历时一年时间。又如:煤田总公司在东北大兴安岭西坡,采用遥感地质方法圈定出17个含煤盆地,其中4个属新发现,新增储量540亿吨。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遥感地质方法已成为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灾害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中也广泛地应用了遥感这一现代化手段。仅在1980—1985年期间,地矿部遥感地质工作者就为较大工程做了工程稳定性评价课题13个,研究大型滑坡4个。地矿部遥感中心在长江三峡的重庆至宜昌间先后进行了彩色及侧视雷达成像飞行。利用获得的资料对三峡库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判读分析,对新滩坡体的形态、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国家提供了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

基于遥感在地质矿产调查中广泛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益,我国地勘部门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遥感应用和科研机构,遥感地质队伍也不断扩大,成果累累,展现出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方面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在以往300年来先后经历了150多次探险考察,曾查出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采用航空像片、卫星图像判读,不仅对这些湖泊的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定位,而且还补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

遥感图像,特别是红外遥感图像在识别含水层、判断充水断层、查明富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利用红外遥感发现了200多处地下淡水出露点,从而解决了该岛对淡水的需求。我国在大连地区开展航空热红外遥感试验,在该地区沿海共发现22处从未有历史记录的淡水泉点,通过对这些泉点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为解决沿海地区人畜饮水水源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岸带岸线测量、河口及近岸悬浮泥沙运移,以及海洋环境监测,诸如海水温度、盐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诸要素的测量,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海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遥感图像可提供大尺度、现实性强、多层次、全天候、客观逼真的丰富信息,为海洋研究及指导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信息快速及时,现实性好,以及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为及时采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例如,地矿部水文方法队与地质遥感中心合作,对长江下游苏州河口至吴凇口的水污染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他们利用航空热红外扫描图像,共判读出异常点29处,绘制了约25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读图。他们还对北起大连,南至海南岛海岸沿线的港口及海上平台对海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航空红外监测,为国家海洋局执法提供了依据。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三峡大坝,必将对其生态、环境及社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为此,在系统地开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实地调查工作中都采用了遥感综合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遥感在三峡环境论证与信息储备中的作用。并在库区环境本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取得许多明显成效,为我国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基础。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长春、太原、北京、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这标志着我国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正向更为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气象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准确预报。为我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供了可靠资料,为采取减灾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础。

森林火灾一直是威胁林业建设的重要灾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国就进行机载遥感—林火探测实验,在3000米高空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可发现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中,遥感在准确确定火源位置、范围,以及火源蔓延趋势,为扑灭大火提供及时准确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监测火势发展,灾后评估火灾损失和恢复重建规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监测地壳及其板块的运动,进行大区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利用多时相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结合气象预报资料和地面勘查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与监测,保障重点工程及铁路沿线的安全;以及利用远距离卫星通讯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和决策提供依据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进展。

三、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国早期开展的滕冲、长春、新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遥感试验,以及近年来开展的黄土高原遥感综合调查,“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等大型遥感工程中,都是以遥感区域分析为先导,以区域分析为基础,取得的成果。我国在遥感的区域分析应用中,已形成一定特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及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市遥感方兴未艾。城市遥感可提供诸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及评价,城镇布局结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镇的生态分析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信息,为城市建设规划及决策服务。例如,由北京市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北京航空遥感(8301工程),于1983年开始遥感飞行,到1986年底,在城市环境地质、城市建设、农业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影像地图以及文物、古建筑等诸多方面,共获得41项研究成果,有23项填补了北京市基础资料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继北京市之后,城市遥感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较为普遍地开展起来,并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城市遥感应用的深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的辅助决策中的应用,将城市遥感应用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

四、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的全球性研究虽然目前尚未系统地进行,形成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诸如世界人口增加,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研究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观地、整体性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带动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因此,这无疑为遥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拓的又一应用领域。遥感可为全球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全球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研究环形构造的成因及其机制;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及其它遥感信息,进行全球性气象研究及世界灾情的预报;海洋动力学研究,地球表面固态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进退,以及世界大环境的监测和治理等。遥感必将在全球性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全球性研究已陆续开展,1992年已确定为国际空间年(ISY);一种全新的数字式全球变化网络全书将问世,它将说明遥感可以对监测全球变化做出的贡献。我国已决定积极地参与“地圈与生物圈”(IGBP)、“国际空间年”(ISY)、“国际减灾十年”等科技项目合作。承接全球变化地图集与全球变化电子网络全书等部分项目的工作。中国将对全球性研究作出贡献。

五、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一)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测绘制图的一种主要资料来源和重要的技术方法,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学科体系。当代遥感的发展使测绘制图的资料来源更为多样化,资料的准确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时性和适时动态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观;成图周期大为缩短;影像地图、数字地图等新图种和制图新工艺大量涌现,使测绘制图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进展。例如,我国依据近年来所发射的卫星获得的图像,完成了黄河三角洲1∶5万,1∶10万地图的编制,绘制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南沙群岛影像地图。遥感还能在各种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常规方法难于进行工作的地区获得资料,填补地面工作的空白。例如,巴西亚马孙河流域有近5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区,那里人烟稀少,云雾终日不散,常规测量工作难于进行。利用遥感侧视雷达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该地区1∶40万雷达扫描成像工作,取得了有价值的资料,为该地区测量制图提供了基础。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各种专题图的编制,以及编制中小比例尺大区域的省(区)、全国乃至大洲影像地图已较普遍,西欧各国已应用SPOT卫星资料修编和更新1∶5万地形图等。随着遥感信息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时相分辨率方面的提高,遥感将为测绘制图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在进行野外考古调查中,配合应用遥感图像分析,发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遗迹,取得显著的成果。例如,英国遥感专家通过计算机增强的卫星图像,在英国伦敦以北约30公里的地下发现了罗马时代的古城堡遗迹。我国也曾利用遥感提供的信息,进行北京圆明园遗迹考察,长城遗迹的考察,以及内蒙古金代古城的发现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遥感为野外考古调查带来了变革,成为考古工作者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促进和加快了野外考古工作。

(三)军事上的应用

遥感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军事应用是遥感最早最成功的应用,今天遥感的发展是得利于遥感军事上成功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发射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绝大部分是与军事有关的。当今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军事实力(人力、武器)的对比上,准确可靠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决策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国、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东战争,以及海湾战争都充分证实了遥感在军事战争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㈣ 遥感地质解译

目的是配合多种地质手段,查明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规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确定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具体技术要求按 GWI-A6 执行。

㈤ 遥感地质解译内容

1. 岩性解译

全区解译出 32 个影像单元,其中影像特征明显、解译标志清楚的影像单元如下:

( 1) 全新世冲积层: 杂色,地势最低,呈肠状或条带状分布于河流及大型沟谷内,蓝—深蓝—黑色区域主要为水体,浅蓝—浅粉色为居民地及河漫滩等,粉色主要为农田、沼泽等。

( 2) 金龙顶子组: 棕褐色,平缓地貌,水系不发育,其上见有四海组基浪堆积环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黄土层: 色调以绿色为主,低缓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山脊不明显,水系为羽毛状水系。

( 4) 军舰山组: 绿色带浅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山脊不发育,靖宇市附近有环形古火山口,温泉镇附近发育有密集树枝状水系。

( 5) 船底山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6) 青白口系: 绿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浑圆状,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7) 中太古代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褐绿—黄绿色,中高山地貌,山脊发育,主脊次尖棱状,延伸较远,支脊尖棱状,多数与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沟谷,沟谷长度较大,极密集树枝状水系。

( 8) Eξ: 绿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岩体出露面积约 15 km2,其锆石离子探针方法测定岩浆结晶年龄为 3116 ± 113 Ma,证明敦化—密山断裂在 32 Ma 左右出现一次拉张活动。

( 9) K1nγ: 黄绿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状,连续性较好,支脊多短小,冲沟“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 10) J2ηλ: 灰绿色,略带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显,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型树枝状水系或羽毛状水系。

( 11) J2γδ: 深绿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显,窄 “V” 字型,主脊折线状相接,水系为极密集型树枝状水系。

( 12) P2ξγ: 绿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较发育,主脊次尖棱状,支脊与主脊锐角相交,“V”字型沟谷,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树枝状水系。

( 13) P2ηγ: 浅绿色为主,低缓地貌,次圆状,冲沟 “U” 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或羽状水系。

( 14) P2γδ: 绿色为主,低缓处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次尖棱状,支脊次圆状,圆形山包较多,冲沟 “U”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2. 构造解译

( 1) 黑石—桦甸断裂带 ( 敦化—密山断裂带中段) : 方向 64°,长度约 53 km,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控制宽度约 10 ~ 13 km,线状影像延伸较远,平直状沟谷,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征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镇—西南岔镇断裂: 方向 57°,延伸长度约 57 km,数条直线状沟谷沿此方向展布,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十分发育,线状影像延伸较远,还发育角状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断裂破坏,流向发生直角状转弯。

( 3) 八里哨镇—凉水河子镇断裂: 方向 52°,长度约 42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线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园口镇—万良镇断裂: 方向 62°,长度约 43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两侧影像略有差异,线状影像延伸较远。

( 5) 老金厂镇北西向断裂带: 方向 300°,在幅内长度约 29 km,大约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解译标志有: 直线状沟谷,对头状水系,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不同,北东侧高山地貌,南西侧中山地貌,极密集树枝状水系。经实地验证,证实该地存在多条逆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区内还解译出很多线性构造,但多发育在岩体内部,在遥感影像图上多表现为直线状沟谷,发育断层三角面,或切割山体成条块状等。同时解译出一些环形构造,这些环形构造全为古火山爆发形成,在影像图上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以大龙湾、三角龙湾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呈圆形—椭圆形,无溢出口,火山口内积水成湖,外沿低平于玄武岩平台; 另一类以四方顶子、吊水壶屯附近的马蹄形火山口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内无积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质灾害解译

( 1) 任家店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东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见三个平台和一大一小两个梯形斜坡,滑体主要为军舰山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碎屑岩组成。

( 2) 小红石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西岸小红石,遥感影像上有两个平台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体及崩塌落块主要为船底山组橄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及土门子组碎屑岩构成。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任务及其技术优势。

2. 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可分为哪几个步骤来开展工作?

3. 在开展正式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4. 在进行遥感数据处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 简要说明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对线、环、块状影像的主要解译内容。

6. 简述在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中,野外调查分哪几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7. 综合整理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内容?

㈥ 遥感地质的简介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它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用各种探测仪器,从远距离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1960年,地理学家普鲁特首先提出这一术语。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在航空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空间科学、光学、电子学及计算机技术等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的遥感技术仍以地球(包括大气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各种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性能,由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传感仪器,从远距离接收或探测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情况和动态资料。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覆盖面积大、获取情报速度快、受地面障碍限制小,并能在短时期内连续、反复进行观测等优点,因而在探测自然资源、监视环境动态变化、气象观测、军事侦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仪器(传感器)、运载工具(遥平台)、地面管理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资料判译和应用机构等四个部分组成。按运载工具的类型,遥感技术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机载)遥感和航天(星载)遥感等。
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地面及航空遥感试验,发挥适用于地质找矿、地质环境的遥感系统,进行图像、数字数据的处理和地质判释。遥感地质需要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电磁辐射理论、现代光学和电子学技术以及数学地质的理论与方法,是促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

㈦ 地质遥感的“兄弟姐妹”

玄妙的神话中说,“二郎神”的眼睛在天上就能看见大地上的事情,其实这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现代科学竟能把这一幻想一步步变成现实:高空拍摄、太空拍摄……能把地表照得一清二楚。这就是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感知遥远的目标信息。遥感一词(Remote sensing),最早是1962年美国海军科学研究局的布鲁伊特提出的,从当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举行的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开始,遥感这个词就被人们广泛流传。

40多年来,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技术发展惊人。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从开始的数百米发展到数十米,以至于现在的数米级别,而为军事侦察目的要求特高精度时,甚至可以达到数厘米级别,这真像过去玩笑话所说的,由“打哪儿指哪儿”已经能够变为“指哪儿打哪儿”了!而且遥感常常是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大,还具有运行周期短、速度快、信息多的特点。

全球气候遥感观测系统

遥感技术的分类正如各种媒体所反映的那样五花八门。

如按遥感平台分类(指运载遥感传感仪器的工具)可分为航天遥感(包括人造卫星遥感、宇宙飞船遥感、宇航飞行站遥感等),航空遥感(包括飞机遥感、气球遥感、飞行器遥感等),地面遥感(包括汽车遥感、高塔遥感等)。

再如按任务目标分类可分为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农业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类型、应用电磁波段参考表

还有按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分类,就是根据电磁波传感器特性来分类,是遥感的传统常规分类,可分为天然源成像遥感(包括各种摄像机与扫描仪)、人工源成像遥感(包括激光和红外线以及各种雷达器)、非成像遥感(包括各种辐射计、高度计、光度计)等。

具体的名称和目前应用情况参见“遥感类型、应用电磁波段参考表”。

㈧ 什么是遥感地质专业一般的测绘专业是否包括其中

你可以看看武大的遥感与测控专业介绍

㈨  遥感地质特性

遥感作为一项高科技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特别是像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之恶劣,涉及范围之广阔,交通之不便,野外工作条件之困难,地质构造之复杂,资源潜力之巨大,地质矿产调研程度之不足,这些给遥感技术提供了充分发挥威力的空间和起先导作用的条件。新疆地矿局遥感站、新疆石油局等单位,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着手这方面的研究;1988年国家三〇五项目郭华东等编制了新疆1∶200万遥感影像图;1993年,芮行健、杜品龙等对塔里木及其周边的遥感图像进行了目视判读研究,发现了大角度横穿塔里木沙漠的北北西向断裂构造组,并提出了它是控制深源浅成矿床(如金刚石等)的主要导矿和储矿构造;1993~1996年,由北京市国土资源遥感公司牵头,石油天然气、核工业、有色金属、煤炭和地质矿产等部门联合攻关,完成了塔里木盆地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并于1997年出版了《塔里木盆地遥感地质》专著。

1.6.1西昆仑地区目视判读成果

我们以郭华东编制的1∶200万新疆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局部地段参考卫片和航片,对塔里木周边地区(以西昆仑为重点)进行了目视判读,提出了统一的横跨塔里木两侧的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和北东向断裂构造系。

北北西向(塔什库尔干为代表)断裂构造影像有:塔什库尔干、托云—塔木—库斯拉甫、普昌—皮山、巴楚—墨玉、温宿—于田、黑英山—安迪尔、巴音布鲁克—轮台—且末、博斯腾湖—阿牙克库勒湖以及艾丁湖—罗布泊—布斯库勒湖等。

1.6.2昆仑地区目视判读成果

该区范围大致是,东经74°~86°;北纬34°~39°,除去沙漠覆盖区,面积近40×104km2(图1-20)。

图1-20西昆仑地区遥感影像目视判读成果图

Fig.1-20Visual expla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photo in west Kunlun Mts

1—巨型弧线型构造影像;2—北西向直线型构造影像;3—北北西向直线型构造影像;4—北东向直线型构造影像;5—北北东向直线型构造影像;6—东西向直线型构造影像;7—南北向直线型构造影像;8—环形构造影像

该区大致可分三个遥感影像系。

1.6.2.1巨型弧线性遥感影像系

呈向南突出的东西向弧线性遥感影像。东西长大于1000km,弧顶的突出距离约300km,可以清楚地判读出4~6条弧线,它们基本与昆北、科岗、康西瓦、木孜塔格—鲸鱼湖、喀喇昆仑、空喀山口以及班公湖断裂带相吻合。

1.6.2.2直线性遥感影像系

直线性遥感影像可分为6组。

(1)北东向组:苦牙克谷地表现最为突出,向南西延伸至克里亚山口,向北东隐伏在覆盖层之下,长度大于200km,宽约3~20km,谷地和山垭紧相连接,苦牙克谷地深度大于500m,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上非常清晰。该组20多条影像主要发育在判读区东南部。比较突出的还有亚门—喀什塔什—苏克和塔木其—喀拉布拉克等,对铜矿和金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北北东向组:恰哈提萨依沟中下游的影像比较明显,一般长15~30km,宽度较窄,该组遥感已判读出十余条,其地质意义尚不清楚。

(3)北北西向组:塔什库尔干谷地表现最为突出,沟深谷陡、山沟及山垭按北北西方向紧相连接。该组影像共判读出30多条,在西部发育更强烈些,有些还充填了新近纪碱性玄武岩,塔木铅锌矿床中的脉状矿体有时也取这一方向。较大的北北西向直线性遥感影像呈等距性,大致间距为40km左右。

(4)北西向组:木吉河表现比较明显,长20~100km,昆盖山也取这一走向。本区共判读出20条,多数与二、三级水系相一致。在西段由于它们有时与巨型弧线性遥感影像的西弧难以区分,但在中段和东段与巨型弧形影像呈大角度相交,就很容易区分。

(5)东西向组:以塔什库尔干河下游表现最为突出,塔什库尔干河为叶尔羌河的支流,叶尔羌河中下游库斯拉甫段连同塔什库尔干河下游均呈东西走向,长150km,宽1~5km,峡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喀拉喀什河中游的东西向一段长约200km,峡谷两岸层峦叠嶂,东西成行,分水岭皑皑白雪,低山峡谷悬崖峭壁,都是该影像组的基础,又如上其汗河上游的“大十字”地段,由上其汗河上游的南北向主河和分列东西两侧的平直支流组成,上其汗黄铁矿和黄铜矿床就与这一东西向构造有一定的联系。

(6)南北向组:以克里雅河中上游表现较好,影像断续延伸约50km,该组遥感影像判读出十几处,如玉龙喀什河中游、尼雅河上游以及上其汗河等。在克里雅一带,发育了第四纪玄武岩。

1.6.2.3环形遥感影像系

按其形状分为环形、半环形、单环形、套环形和串环形等;论其规模,大者直径大于100km,一般者直径20~50km,小者在10km以下。在航片图上有小于lkm者,在遥感影像上判读出近百处。环形构造所反映的地质问题各不相同:有些是高山湖泊及其湖岸阶地的影像(如民丰县硝尔库勒湖等);有些是小侵入体的外貌(如二虎把门闪长玢岩体等);有些是近代的火山口和火山机构的反映(如克里雅山口火山机构);有些为环形构造和环形沉积小盆地所引起(如和田县布雅煤矿一带),但是多数大型—超大型环形构造,在表浅部位还找不出合理的解释或说明。

1.6.2.4遥感影像的叠加或分解

遥感影像实际上比判读的结果复杂得多。经常可以看到线线相交,环环相扣,线环相串,环线相切,外接圆,内切弧等各种各样的复合形态。从导矿和储矿的角度出发,正是这些遥感影像的叠加或分解地段,有可能成为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有利地段。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