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① 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由李四光在1921年首创。其后经过长期的尤其是1949年以来广大的地质工作者50年的努力,这一学科得到飞速的发展。它建立了亚洲和我国的重要构造体系以及构造型式,尤其是几个巨型构造体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研究,如新华夏构造体系、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带(阴山—天山带、秦岭—昆仑带、南岭等)等。构造型式上有多字型、山字型、歹字型、入字型与帚状等。地质力学认为,地球自转不均衡所产生的水平力量是发生地壳运动和形成各种构造体系的主要原因。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反映出地质力学的全球观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从过去着重研究大陆构造到现今将全球构造和海底构造结合起来研究,尤其是结合海底年代学资料,从发展演化的眼光将构造体系的改造和建造结合起来研究;从构造体系的力学研究逐渐拓展到构造体系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方面的研究。
地质力学在现今地应力测量和现代地壳运动方式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已建立了完善的地应力测量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有先进的软件系统,包括地应力数据处理软件、有限元和边界元应力计算软件,可用来处理非线性问题,如岩石的弹塑性、粘弹性、介质的应变软化及硬化、非稳定性破坏过程的应力计算等。此外,在技术方法方面,近来亦有长足的进步,如计算机技术、岩石力学性质的测定、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和模拟实验。
地质力学在油气普查勘探、矿产地质、矿田构造、工程水文地质、地震、地热及地壳稳定性评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上更为突出,如李晓等作出的《1:500万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图》,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图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手段,得到了定量化的区域稳定性评价指标和参数。日本学者针对深部地下工程,根据日本岩石的地质力学性状,进行了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岩体稳定性分类。
地质力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要发挥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尤其是在近代构造活动、现今地应力场测量研究以及矿产和构造体系的联系等方面,要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②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内容是什么
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地质力学在中国是由李四光创立的。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提出“大陆车阀说”。1929年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概括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特殊本质,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60、70年代以后,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地质工作和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 ,也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4个方面:① 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包括:构造体系类型的划分;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的鉴定及其空间排列规律;岩石力学性质及构造应力场的分析;构造运动时期和构造体系形成时期的鉴定;现代地壳运动和活动的地应力的观测;岩石内流体运动和构造型式对油、气的动态与油气集中的控制作用;各级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构造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及地球物理场的联系。②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体系同时发生的沉积建造、岩浆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矿产资源的成生联系。③古生代以来全球大陆运动和海洋运动问题。首先着眼于中国及邻区石炭 二叠纪大陆运动与海水进退规程。④地壳运动问题。包括:区域性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联系;地球角速度的变化和潮汐作用对于大陆运动和海洋运动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变化和地壳运动与地球运动对古气候变化的作用等。 地质力学在矿产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震地质、地热地质以及地区稳定性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石油、煤田和若干金属矿产的预测以及解决重大工程建设和大型矿山开发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李四光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地质问题,如地壳运动规律,地壳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等,尚未解决。
③ 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
④ 地壳运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
⑤ 什么是地壳运动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或者说,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坳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总起来说,地壳运动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和较快速的运动。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较快速的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
另外,外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也会对地壳起到改造作用。
关于地壳运动的学说很多,主要有:收缩说、膨胀说、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地幔对流说、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⑥ 李四光什么时候发现了地壳运动
1941年李四抄光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对地质力学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地质力学是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即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它从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对于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⑦ 地壳运动与什么有关
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一、水、风的剥蚀和搬运及沉积作用
本类地质作用不仅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地壳运动,而且所形成的沉积物与沉积岩是形成山脉、高原的物质基础。
水的剥蚀与搬运及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壳运动,降低了地壳的相对高度,剥高填洼,使地壳趋向平衡。
风的剥蚀与搬运及沉积作用,风对岩石的剥蚀及搬运与沉积作用特点:
风蚀发生在少雨干旱地区,不仅对高山高原进行剥蚀,而且对沟谷洼地也进行剥蚀。
风的搬运作用,其搬运距离远近不等,近的只是离开剥蚀原地,远的可以达上千上万公里。其沉积面积大小不等,大的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
风的沉积,可以在陆地,可以在水域;可以在洼地与平原,可以在山脉与高原;即能形成准平原沉积,也能形成山脉沉积。
风成地势易改变和迁移。风成沉积,可形成产状为高倾角的碎屑岩,可形成沉积褶皱构造。
风的沉积可以和水的沉积同时或交替进行。
二、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
关于地壳物质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地球赤道方向运动的试验,地质力学已做了模拟试验予以证明。
三、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时,地壳不同质量区块产生由东向西运动。在没有其它星球引力作用下,地壳各部分物质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在太阳、月球的引力作用下,由于地壳各部分组成物质的不均,产生沿纬向的差异运动,形成挤压和分离。
地壳在大区域或小面积上其组成物质是不均匀的。
在大区域上,陆地有欧亚、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等大区块,海洋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等几大区块。这些大区块在地势、物质组成、面积大小、几何形态、地理位置、质量、构造等都不一样。在大区块内有众多的小区块。地壳上这些大小区块,受太阳、月球的引力不同,在地球自转时,它们的运动速度慢不一。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壳上这些大小块体形成自东向西的相对运动。
⑧ 地壳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