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常见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① 隧道是属于什么结构类型呢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
隧道的回结构包括主答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附属设备包括避车洞、消防设施、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施,长大隧道还有专门的通风和照明设备。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平方米的洞室。”
(1)隧道常见的地质构造是什么扩展阅读
著名隧道
欧洲
挪威的洛达尔隧道:世界最长的公路隧道,长度24.5公里。
瑞士的圣哥达隧道:世界第三长的公路隧道,长度16.32公里,连接瑞士的乌里州和提契诺州。
英法海底隧道: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长度50.5公里,海底长度37.9公里,也是世界海底长度最长的海底隧道,跨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和法国。
亚洲
青函隧道: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53.9公里,海底长度23.3公里。此隧道跨越津轻海峡连接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
② 地质构造有哪几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褶皱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断层又有地垒和地堑之分。如下图所示:
③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1.水平构造
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版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权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2.单斜构造
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皱构造
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三、断裂构造
定义: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地壳上层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义:
在野外,我们有时可以发现,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④ 如果我们要修隧道应该选择什么地质构造
如果我们要修隧道应该选择----------背斜;
背斜有类似石拱桥的结构,抗压力强;又没有地下水渗漏。
⑤ 褶皱地区挖隧道应选择的地质构造是
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背斜地质构造。原因(1)背斜岩层弯曲呈穹窿状,比较稳固,不易塌方。为向斜岩层两翼向上弯曲,打隧道时将中部岩层挖去后,很容易塌方;(2)向斜是储水构造,打隧道可能会出现漏水现象。
⑥ 简述四种主要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主版要分为两大权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若褶皱的岩层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剥蚀作用时,则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地面上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褶皱岩层遭到强烈风化剥蚀后,地面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岩石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若褶皱岩层为同一种岩性或强度相近,由于背斜核部断裂较向斜核部发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梁。
二、节理:
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三、断层:
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⑦ 隧道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
隧道结构主要包括主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
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附属设备包括附属设备包括避车洞、消防设施、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施,长大隧道还有专门的通风和照明设备。
拓展资料:
隧道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分类为:
1、按照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土质隧道和石质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长度:短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500m;公路隧道规定:L≤500m)、中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规定:500<L≤1000m)、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L>3000m)(根据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规定)。
3、按照国际隧道协会(ITA)定义的隧道的横断面积的大小划分标准:极小断面隧道(2~3㎡)、小断面隧道(3~10㎡)、中等断面隧道(10~50㎡)、大断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断面隧道(大于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矿山隧道。
⑧ 隧道应建在什么地质构造上,为什么
背斜。
原因是:一背斜的拱形结构没有被破坏,安全性好;二是不容易储存地下水。
⑨ 乌鞘岭隧道的地质构造
隧道穿越了四条大区域性断层,即F4、F5、F6、F7断层,均处在7535米长的越地岭段,断版层带累计1565米,其中权F7大断层属压性断层(地震带),全长852米,地质极为破碎,是乌鞘岭隧道施工中最为复杂的地质地段,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越岭段穿越奥陶系安山岩、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加里东晚期闪长岩、奥陶系板岩夹千枚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四套地层及断层构造岩,且以沉积岩为主。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隧道通过中等富水区(奥陶系、志留系及断层带)、弱富水区(三叠系)与贫富水区(加里东期闪长岩)三大水文地质分区。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地质迷宫”、“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