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土壤形成的地质大循环

什么是土壤形成的地质大循环

发布时间: 2021-02-21 11:20:25

❶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与土壤形成有何关系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自然界的物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变换着不同约形态。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这种变换可以称之为循环,例如组成人体的元素在某一宇宙时期也许是某一星云的一部分,而星云又可能是恒星的痕迹,同时它又可以组成新的恒星,形成新星系,演化出新的“人体”。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

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


(1)什么是土壤形成的地质大循环扩展阅读:

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风化变成碎细物质,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这些碎细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经雨水冲刷和淋溶,随水流经江河注入海洋,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有的海底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隆起抬升形成新的陆地,经过风化、淋溶、搬运、沉积形成新的海底岩石,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两个板块相碰撞时,俯冲下的板块熔入地幔中,通过地幔对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涌出,形成新的洋底,这样周而复始形成的循环。

❷ 地质大循环为土壤肥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内过程。陆地容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❸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经受风化淋溶。
生物小循环是由于风化作用产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植物从中吸取矿质养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使得部分可溶性养分得到保存,当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过植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

❹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岩石风化的产物即成土母质在生物参与下转变为土壤的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成如下的图式: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形成土壤的因素
根据Β.Β.多库恰耶夫的观点,土壤是下列5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①母质。岩石风化的产物,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它具备一定的分散性、透水通气性以及蓄水和吸附物质的能力;一经植物生长,土壤的肥力特征就逐渐形成。母质对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也有深刻影响。②气候。主要指温度和水分两个方面,对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强度有明显影响。高温多雨有利于岩石风化作用和淋溶过程,也有利于生物积累过程;而低温干燥则不利于淋溶过程和生物积累过程的进行。气候对植被的类型起决定性作用,而植被类型又与土壤形成特点有关。③生物(植被)。没有生物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就不可能形成土壤。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生物物质循环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④地形。土壤分布在一定的地形部位上。从大地形看,山体愈高,则气温降低,湿度增高,植被和土壤类型均相应发生变异;从小地形看,陡坡土层浅薄,平缓处土层深厚,阴坡、阳坡土壤也有变异。⑤时间。是各种成土过程深化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过程的进行都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下开始和完成的。
就耕作土壤而言,除上述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使土壤愈种愈肥沃;反之则能导致土壤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以至化学污染等退化现象。

❺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专溶过程)与属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❻ 地质循环是什么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回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答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❼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之间的关系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回果。地质大循环答促进养分的释放,生物小循环可以促进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和循环使用,是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发挥无限的作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❽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专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属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