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质队怎么改革
『壹』 哥们,现在地质队的事业单位改革有什么新信息吗现在迷茫了,都说要改成企业啊
改成企业是早晚的事情,这个不容置疑,只是时间问题。没必要迷茫,改为企业后,管理和市场运作更灵活。
『贰』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勘查院怎么样
简介:测绘勘查院前身是甘肃省地矿局测绘队,始建于1958年3月。为全民所有制内事业单位,隶容属于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首批“全国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曾荣获地矿部“改革开放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3年10月通过ISO9001-2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升级到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叁』 事业单位地质大队改革,是怎么改的,原来是编制,改后是不是没有编制
好像是,都是合同工了
『肆』 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我厅立即对当前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按要求对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逐项核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注册登记33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其中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24个各地勘单位;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和冶金地勘西北局五队2个,其他经济主体的地勘单位有7家。全省(不含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酒钢集团三企业)地勘退休人员13210人,在册职工人员12171人,从事地质勘查人员4496人,技术人员2504人。
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自2001年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各地勘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落实。省财政对属地化各单位实行“基数加增长”预算管理模式,地质勘查费年增长幅度达13%(见表1)。从1999年至2006年,省财政从生活补贴、正常晋级、工龄工资、工资调档等方面给属地化地勘单位补贴达9亿元,地勘费基数中转增了国家资本金29397万元(10%)。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时,国家投入的部分转增国家资本金,其余部分计入地勘单位主营业收入。由中央政府给予的转产贷款财政贴息率在44%~59%,中央财政划拨的地勘事业费40%用于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原地矿部管理的单位每年仍享受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2006年未下达,其他地勘单位没有享受此政策)。各地勘单位基本上参加了医疗保险,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
表1 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表 单位: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建设问题
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前,国家每年安排基本建设资金,但属地化管理以后,就基本上再没有安排,地勘单位遗留的问题如基地搬迁,特别是一些老基地年久失修问题以及新基地建设问题就特别突出,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依靠各地勘局自身的力量以及省上的财政一时难以解决。为保证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列专项基金给予妥善安排和解决。
(二)职工住房问题
长期以来,地勘队伍职工住房欠账多,遗留问题多。职工住房货币化改革后,各个地勘局按政策需要发放住房补贴的资金缺口很大,大多数省局资金缺口达数亿元,各个地勘局根本无力承担,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这个压力。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设法帮助解决这一困扰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遗留问题,以确保地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广大地勘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出台属地化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政策。
(三)养老保险问题
地勘单位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是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事业单位申请加入养老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接轨。
(四)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政策下,地勘职工的工资调整增幅较大。但其中一部分中央财政要求各省自行解决,而我省财政解决确有困难,一直是差额增长,造成了地勘单位被迫挤占地勘工作资金,影响了地勘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新的野外津贴标准,仍执行国家以往野外津贴标准,很多地勘单位技术人员野外津贴每天只有10元,这对地勘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我省几个地勘单位的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因工资、福利低等问题已跳槽到民营企业工作。如果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建议国家出台对地勘单位进行调整工资及野外津贴费的政策,所需经费大部分由中央财政承担。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伍』 地质队改革是从2020年底开始还是到2020年底结束
你说的地址对改革是从2020年底开始,还是2020年底结束?这个不是全国统一的,好像因为一个地方一样,不可能是全国统一一个进度方吧。
『陆』 事业单位改制,会对在编人员怎样安置(我们是地质队)
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九条地质队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制之后地质队将会独立,仍然保留事业单位的编制,员工也拥有事业编制。但是事业单位将会实行部分企业制度,如实行工资奖金激励制度,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
以江西省为例: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地勘院划分为一类公益事业单位;195地质队、223地质队、224地质队、226地质队、227地质队、普查综合大队、测绘大队7个地勘单位划分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类别待定。全国地质队改制与江西省基本一致。
(6)甘肃地质队怎么改革扩展阅读:
公益性:
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场管理等。
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7.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8.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9.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六、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4.明确改革目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1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
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16.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要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1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对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改革进程,探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分步实施到位。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19.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20.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21.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七、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22.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
23.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务需求。
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
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
2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八、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6.加大财政对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7.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28.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柒』 听说地质队六年以后要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这消息可靠吗依据那个文件,对员工有什么影响
我也这么听说过 对员工有一定影响 就是有能力的继续干 没能力靠关系的几乎就拜拜
『捌』 请问关于地质队事业编制改革到底是怎么改的
通通 转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