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确定湿馅性地质
A. 中国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前言
中国湿陷性黄土就其工程地质性质而言,可分为高原湿陷性黄土和河谷湿陷性黄土两类。前者分布于高原(或台塬高地),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属于风积成因;后者分布在河谷,为全新世冲积黄土。
二、高原湿陷性黄土
在黄土高原地带,虽然工业建筑较少,但民用建筑、生土建筑和窑洞建筑却很多,因此,对于高原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试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现将有关资料叙述如下。
1.颗粒成分
颗粒成分是决定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因素之一,特别是粘土成分。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资料(表1)来看,高原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是有区域性变化的,粘土颗粒由西而东、由北而南逐渐增加。
表1 高原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
2.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工程地质性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措施的直接指标。现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资料(表2)来看,高原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也是有区域性变化的,如含水量和容重等存在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变化趋势。但某些指标,如孔隙比等差别不大。
表2 高原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续表
3.湿陷特征
湿陷性是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是评价黄土地基的重要依据,随着实际资料的积累,目前可获得如下的认识。
1)在平面分布上,由表3中得知,高原湿陷性黄土的相对湿陷系数值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的,并且有由西而东、由北而南、从大变小的趋势。
表3 高原湿陷性黄土的相对湿陷系数
2)垂直剖面上,由表3和图1中得知,相对湿陷系数值是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一般在近地表为最大,往下就反复地变小,至一定的深度时,湿陷性基本消失,而过渡到非湿陷性土层。这个消失的深度界限,是随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的,明显地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这个界限一般在10~16m的深度内。建立这个概念,对地基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高原区,黄土层的厚度很大,常达百米以上,过去曾有人认为,黄土层的厚度与湿陷层的厚度是等同的,现在看来,这是不正确的。
三、河谷湿陷性黄土
工业与民用建筑广泛坐落在黄土河谷平原地带,这里是建筑部门的研究重点,我们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重工业城市开始了调查和试验工作,现简述如下。
1.试验场地的简况
试验场地地质地貌简况示于表4。
表4 试验场地的地质地貌简况
续表
图1 相对湿陷系数随深度变化图
1—太原;2—乾县;3—兰州
2.物质成分
(1)颗粒成分
颗粒成分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是密度计法,其结果列于表5。
表5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
从表5中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就大范围而言,分布在河谷平原的湿陷性黄土,其粘土的含量与高原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一样,存在着由西而东、由北而南逐渐增加的总趋势。
(2)粘土矿物成分
从粘土矿物成分的分析资料(表6)来看,3个场地黄土的粘土矿物,主要都是伊利石,但其含量各地不同。这从粘土矿物的化学分析中也得到反映。
表6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粘土矿物成分
(3)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及其特征,可从表7中看出如下几点:
1)化学成分在这3个场地是有差别的,尤其对黄土工程地质性质有重大影响的易溶盐、中溶盐和交换容量等有较大差别。
2)易溶盐的含盐量,以兰州为最大,其次是西安,再次是太原,同时兰州含有大量的易溶性的硫酸根离子,而西安和太原则含量微弱;再以介质溶液的pH 值来看,兰州较西安和太原为小,故兰州为硫酸盐型的黄土,而西安和太原为碳酸盐型的黄土。
3)中溶盐(石膏)在兰州的黄土中含量较多,而在西安和太原的黄土中就没有。
表7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化学成分
3.物理力学性质
物理力学性质的特征见表8、表9。
表8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表9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1)在物理指标中,含水量等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且一般有由西而东、由北而南、从小变大的趋势。但孔隙比等,在某几个地方又基本上是相似的。
2)在力学指标中,凝聚力、内摩擦角的区域性变化较小,但野外的形变模量变化范围很大。
4.湿陷特征
近些年来,对湿陷性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除了相对湿陷系数这个指标外,还新添了湿陷起始压力的指标。
(1)相对湿陷系数
1)在平面分布上:从表10中得知,河谷湿陷性黄土的相对湿陷系数与高原上的湿陷性黄土一样,也存在着区域性变化和一般的由西而东、由北而南、从大变小的趋势。
2)在垂直剖面上:由表10和图2中得知,河谷湿陷性黄土的相对湿陷系数与高原上的湿陷性黄土一样也存在着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规律。一般在地表为最大,往下就反复地变小,至一定深度时,湿陷性就要消失。湿陷性消失的深度是有区域特征的,具有西深而东浅的变化趋势,但总的看,它一般都消失在地表下10~15m的深度内。
表10 河谷湿陷性黄土的相对湿陷系数
图2 相对湿陷系数随深度变化图
1—太原;2—兰州;3—西安
(2)湿陷起始压力
湿陷起始压力,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实用意义的力学指标。从表11来看,它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并也有一般的由西而东、由北而南、从小变大的趋势。
表11 灌谷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
四、几点认识
1)高原湿陷性黄土和河谷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地区内,其工程地质性质具有区域性的差异。且在区域性的基础上,大致都存在着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方向性变化趋势。
2)高原湿陷性黄土和河谷湿陷性黄土,在同一地区内的工程地质性质是存在着类别上的差异的。
3)不同地区的高原湿陷性黄土和河谷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是既存在类别上的差异,又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的。
4)在区域性的差异上,河谷湿陷性黄土远较高原湿陷性黄土的差异要大。这是由于前者的沉积环境远比后者的沉积环境复杂。
5)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是存在着方向性和地区性的变化特征的,这是由于各地在黄土堆积时的古地理、古气候、沉积环境、发育历史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同所致。因此,在建筑时,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6)在反映方向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上,若简单地以物理力学性质或以单一指标去了解,则这种内在的方向性或区域性规律就难于识别,只有把这种因素中的各个特征指标联系起来,作出综合的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才能把握其规律。因为黄土是自然作用的产物,它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物理力学性质,一定的物质成分和组织结构的自然体系;另一方面又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且在天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不断改变的自然地质体。这种以黄土的形成、发展,以及相互联系的全面观点所揭露出的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区域性和方向性的规律,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刘东生,张宗祜.1962.中国的黄土.地质学报,42(1)
刘东生等.1965.中国的黄土堆积.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宗祜.1962.中国黄土类土湿陷性及渗透性基本特征.中国地质,(12)
(本文原载:《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年,第六卷,第二期,139~145页)
B. 怎么才能知道土壤的湿度
①重量法。取土样烘干,称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计算。
②电阻法。使用电阻式专土壤湿度测定仪测定。根据土属壤溶液的电导性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测定土壤湿度。
③负压计法。使用负压计测定。当未饱和土壤吸水力与器内的负压力平衡时,压力表所示的负压力即为土壤吸水力,再据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中子探测器加以测定。中子源放出的快中子在土壤中的慢化能力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借助事先标定,便可求出土壤含水量。
⑤遥感法。通过对低空或卫星红外遥感图象的判读,确定较大范围内地表的土壤湿度。
C.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受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山西段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地域分布广泛,灾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现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采空塌陷、黄土湿陷和潜蚀。此外,局部地段尚有地面沉降、地震液化、地裂缝、煤层自燃和瓦斯爆炸。
(一)滑坡
评估区共发现33处滑坡,其中岩体滑坡7处,土体滑坡26处。大型的3处,中型的18处,小型的12处。滑体规模:小者仅4400m3,大者达600万m3,一般在20~180万m3之间。多分布于黄土丘陵和碎屑岩分布区的河谷两侧。其中和管线有关的有7处。
(二)崩塌
评估区共调查崩塌45处,其中规模在5000m3以上的有11处,规模在500~5000m3的有18处,规模小于500m3的有16处,均属小型崩塌。崩塌分两类:岩体崩塌多发生于碎屑岩地层,部分为碳酸盐地层,分布于临汾盆地以东;土体崩塌主要分布于永和、隰县境内的黄土地区。降雨、采矿、筑路、边坡开挖等是导致崩塌发生的原因。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分布于浮山、沁水、阳城、泽州段。本次调查共发现15处,均属低易发泥石流。其中对管线有影响的泥石流沟14条,影响较大的有10条。根据其物质含量可分为三类:泥石(渣)流共7处,分布于沁水、阳城段;水石流共6处,分布于沁水与浮山交界的大尖山、山交林场;泥流分布于永和、浮山等黄土丘陵区。
(四)采空塌陷、地裂缝
管线穿越河东煤田、沁水煤田。在蒲县北寺乡、临汾尧都镇、土门镇山西组2#、太原组10#煤稳定可采;在浮山县东腰乡太原组9#、10#煤稳定可采;在阳城、泽州县山西组3#、太原组15#煤稳定可采、9#煤局部稳定可采。本次调查煤矿159个,其中蒲县11个,临汾38个,浮山2个,阳城53个,泽州55个,年产量一般在10万吨以下。共调查53座非煤矿,集中于阳城段;以开采硫铁矿、铁矿为主,露天开采矿区总面积20.57km2。
1.采空区基本情况
管线在山西段共经过煤矿密集分布区4段,总长83.574km。经过煤矿采空区长24.77km,占煤矿分布区总长的29.6%。其中:
蒲县—临汾段(EC118—ED073)采深2#煤80~130m、10#煤180m,采厚2#、10#煤分别为1~2.5m、3.5~8.5m。管线压煤(煤矿密集区)34.183km,其中采空区长10.255km。
表10—6山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表
图10-3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区图
1.复杂;2.中等;3.简单;4.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区界线;5.地貌分区界线;6.地质界线;7.输气管线
浮山段(EF043—EF056)采深达300~400m,9#、10#合并开采总厚6m,深厚比50~67。此段共两个煤矿,矿区面积8.0km2,采空区面积4.02km2。管线压煤4.007km,其中采空区0.9km。
阳城段(EH039——EH115+2)采深一般20~210m,在芹池—蒿峪段(EH039—EH079),采深达116.06~237.72m,沿管线前进方向逐渐变浅,采厚达5m左右,均采3#煤。管线压煤长27.00km,其中采空区长8.1km。
泽州段(EJ002—EJ058),采深达60~150m,以采太原组底部15#煤为主,采厚达2.2m。管线压煤长18.384km,其中采空区长5.515km。
2.采空塌陷
分布于浮山和阳城境内,管线段共发现塌陷坑19处,塌陷形状为椭圆形、五边形、梯形、圆形、长条形等,塌陷形式以塌陷坑、塌陷槽、波状起伏居多。塌陷面积小者仅0.3×104m2,大者达105×104m2,一般5×104~20×104m2,塌陷深1~5m。
3.采空地裂缝
本次工作共发现地裂缝31处,其中临汾2处,浮山4处,阳城22处,泽州3处。地裂缝一般与塌陷相伴随,长度一般在200m以内,最长的上会庆地裂缝(L29)达1km,裂缝宽0.01~0.8m,最宽达1.1m,可见深小于7m。地裂缝地表形态呈直线型、锯齿状形、折线形等。
(五)黄土湿陷
管线共经过湿陷性黄土段107.178km,占管线总长的近1/3,其中临汾盆地以西长71.43km,湿陷系数一般0.014~0.052,最高达0.123;临汾盆地东部的浮山段长27.7018km,湿陷系数为0.0445~0.0942,最高达0.1446,为本区最为强烈的地段;泽州段周村一带,管线跨越黄土湿陷区长8.037km,湿陷系数达0.023~0.1008。湿陷深度均小于15m。
(六)地面沉降
临汾段(ED088—ED103)为地面沉降区,沉降中心位于临汾城西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累积最大沉降量24cm。沉降经历三个阶段:1978年前为形成阶段,沉降速率仅为6mm/a;1978~1986年为发展阶段,沉降速率达到30mm/a;1986年以后,为缓慢变形阶段,沉降速率为10mm/a。
(七)地震液化
临汾盆地、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ED089—ED103段)地下水位埋深0.7~2.6m,地表0~15m深度内为中、细、粉砂,其间夹有粉土、粉质粘土层。砂土、粉质粘土标准贯入击数2~26,临界击数9.8~21.1,液化指数11.4~32.5,为可液化地段。
(八)地裂缝
分布于临汾段ED103左45°1750m处的北郊梁村附近,发育于汾河东岸二级阶地后缘,单条裂缝走向NE74°,长度40~60m,地表可见宽为6~20cm,最宽达40cm。
该区地裂缝最早发现于1979年,至1987年断续出现,1988~1993年,发展较快。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阳城、泽州段为高瓦斯或超级瓦斯区,瓦斯含量最高达60~159.5m3/(t?d),一般为9~19.34m3/(t?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煤层自然发生于泽州段犁川一带的3#煤层,其自燃形式沿已有采煤塌陷坑和裂缝喷冒蒸气。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如图10-4所示。
图10-4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图
1.采空塌陷、地裂逢灾害为主区;2.崩塌、滑坡灾害为主区;3.地震液化、地面沉降灾害区;4.黄土湿陷灾害为主区;5.输气管线;6.压气站、清管站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滑坡
1.岩体滑坡
此类滑坡评估区分布7处,集中于沁水、阳城段,滑体岩性为C+P泥岩夹砂岩、泥岩互层。规模最大近600万m3(H16),最小仅400m3(H3),一般14.4万~300万m3。
距输气管线较近的有上孔滑坡(H15)、上黄岩滑坡(H4)和杨窝滑坡(H3),距离分别为1000m、250m、20m。
(1)上孔滑坡(H15)
滑体岩性为C3厚层砂岩夹泥页岩,壁高1~2m,滑床呈弧形,初现日期为1998年秋,累计滑动水平距离在20m左右,滑体中部剪切裂缝较发育,裂缝走向3000,与主滑方向斜交,单裂缝近直立,深30cm,宽20~50cm,长30~50cm,此类裂缝共见10条。滑体长80m,宽120m,厚约25m,体积达24万m3。目前尚未稳定,其原因是后壁筑路,边坡排水不畅引起。滑坡造成数根电杆毁坏。公路50m段多处出现裂缝,芦苇河30m挡土墙毁坏。目前滑坡舌已伸入至河床15m(图10-5),对管线影响较大。
图10-5上孔村西南200m滑坡(H15剖面图)
1.砂岩;2.页岩;3.泥岩;4.砂卵石;5.坡堆积体;6.张裂缝;7.滑移面及下滑方向
(2)上黄岩滑坡(H4)
滑体岩性为P2s泥页岩夹砂岩,后壁高达20m,可见醉汉林等标志物。主滑方向300,下滑垂距近20m,滑面呈上陡下缓的弧形。滑体长60m,宽300m,厚24m,体积近36万m3,为一中型滑坡。现基本稳定,对管线影响小。
(3)杨窝滑坡(H3)
规模小,长10m,宽20m,厚2m,体积仅400m3,主滑方向2700,坡角25°,因修路开挖所致。
2.土体滑坡
土体滑坡有26处,规模一般2万~60万m3,最大达180万m3(H6)。对管线影响较大的有蒿峪村西滑坡(H11)、杜老凹滑坡(H1)、老炭窑滑坡(H2),和H24、H30、H31滑坡,北音滑坡(H16)是碎屑岩地区人为影响下形成滑坡灾害经治理又复发的大型滑坡。
(1)蒿峪村西滑坡(H11)
距管线约100m,从滑舌前通过。岩性为新近系粘土,滑床为山西组泥岩、页岩,滑面倾向800,倾角15°,埋深3m,初现日期为1995年8月,当时日最大降雨量为48.7mm,时最大降雨量达30.6mm。土体下滑长100m,宽80m,厚2~3m,体积达2.4万m3。曾造成侯月铁路路基毁坏。
(2)杜老凹滑坡(H1)
管线纵穿滑体(图10-6),由河流切割坡脚形成临空面,上覆土(Q3)在降雨作用下,沿Q2粉质粘土顶面滑动。滑坡长50m,宽80m,厚5m,体积近2.0万m3,目前尚未稳定。已造成农田毁坏。
图10-6杜老凹村西250m滑坡(H1)剖面
(3)老炭窑滑坡(H2)
管线纵穿滑体。滑坡长30m,宽20m,厚5m,体积仅0.3万m3。形成原因同H1滑坡。
(4)H24、H30、H31滑坡
均发生于蒲县段,滑体岩性为Q3黄土,滑坡长100~450m,宽80~650m,厚10~30m,规模29.25万~48万m3。由河流切割坡脚,降雨作用形成。H24滑坡不稳定,H30、H31已基本稳定。
(5)北音滑坡(H16)
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55m,滑体岩性为C3泥页岩夹砂岩、灰岩,岩层产状50°∠7°,滑面倾向300,倾角150,滑坡长400m,宽500m,厚30m,体积600万m3,为一大型古滑坡,已处于稳定状态。1997年晋阳高速公路施工,挖方后形成新的临空面,滑坡复活,致使滑体中上部的北音村部分房屋和一座学校开裂,同时造成高速路路面毁坏(图10-7)。有关部门在滑体前缘施工5根抗滑桩,桩径1.5~2m,然而,由于抗滑力设计过小,坡体未能达到稳定状态,1999年雨季过后,滑坡又两次下滑,造成更大规模的交通阻塞和房屋破坏。
图10-7北音滑坡(H16)剖面
1.灰岩;2.砂岩;3.页岩;4.泥岩;5.滑移面及下滑方向;6.房屋裂缝
3.滑坡危害
滑坡已造成评估区1890间房屋开裂,一座学校开裂后被迫搬迁,310亩耕地毁坏,铁路、公路4段总长约200m路面受损,一处泉水干涸,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
(二)崩塌
土体崩塌主要分布于永和、隰县境内,共11处,对管线构成威胁的有3处。崩塌规模最大7.5万m3,一般0.36万~4.5万m3,此类崩塌分布于河沟两侧,均由Q3黄土构成。
岩体崩塌发育于浮山、沁水、阳城、泽州段。崩塌规模都小于1万m3,共34处,对管线构成威胁的有19处。崩塌发生于O1+2、C+P地层,其中C+P碎屑岩地层最发育。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1.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特征
评估区共调查泥石流沟15处,其中有10处对管线危害大(N1、N2、N4、N7、N9、N10、N11、N12、N13、N14),将其分为泥石(渣)流、水石流、泥流三类。
(1)泥石(渣)流
分布于阳城、沁水段,共7处。开矿弃渣堆积于沟谷中,体积达1350万~5000万m3。此类沟谷一般长2.5~3km,宽10~20m,最宽100~200m,深20~50m。河沟纵坡坡降22.6‰~35‰。流域面积3.45~11.1km2,杨河河谷流域面积最大达310.73km2,沟谷形态呈直线型居多,流通条件较好,一次性冲出量500~5000m3。堆积区扇形长100m,宽10~30m,厚3~5m。
(2)水石流(洪水冲蚀)
评估区共调查6处,主要分布于沁水与浮山交界处的大尖山林场、山交林场。植被发育,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200~500t/(km2?a),水土流失弱,暴发洪水后,实际只形成洪水冲蚀灾害。
水石流物源为沟两侧崩塌形成的砂岩、泥岩碎块,粒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00cm。沟长2~40km,宽10~200m,窄处仅2~3m,深30~80m,流域面积一般2.75~16.9km2,大者达133.13~208.43km2。河沟纵坡坡降一般14.4‰~23.5‰。堆积区扇形面积达200~300m2。
(3)泥流
山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冲沟中堆积的黄土在暴雨季节洪水常为泥流状态。水土流失在临汾盆地以东和以西程度不同。
重度区〔土壤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a)〕,分布于永和、浮山县的黄土台塬和黄土丘陵区,沟谷发育,沟深达50~200m,沟谷发育密度2~3条/km2,植被稀少。本区共调查2处,河谷形态呈“V”字形,长15~25km,宽10~50m,深50~200m,纵坡坡降27.3‰~37.4‰,流域面积31.8~68.75km2。
中度区〔土壤侵蚀模数500~5000t/(km2·a),分布于吕梁山东侧至临汾盆地以及阳城芹池—北留段,此段以丘陵和低山为主,沟谷多出露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沟谷发育中等,植被少,土壤侵蚀以重力、沟蚀为主。
轻度区〔200~500t/(km2·a)〕,分布于临汾盆地、东要—方山、李寨—斑鸠岭段,表层植被发育,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
2.泥石流灾害
仅沁水小岭上村,在20世纪70年代,杨河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曾造成附近1000亩耕地,约20间房屋、1条道路毁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
(四)采空塌陷
蒲县—临汾段(浮山段例外)、阳城段、泽州段深厚比多小于30,属不稳定地段。现状条件下,煤矿采空后,会对管线构成重大危害。评估区共调查采空塌陷25处,而与管线相交或距管线较近的塌陷有T1、T3、T4。
T1塌陷:分布于浮山县后交煤矿(EF038——EF054)。塌陷与地裂缝相伴随,塌陷长100m,宽30m,深6m,面积达0.3×104m2,地表形态为椭圆形。塌陷由煤矿采空后,顶板冒落,岩体发生变形所引起(图10-8),与管线相交,危害较大。
图10-8浮山县老炭窑东采空塌陷(T1)剖面图
1.粉土;2.粘土;3.砂岩;4.泥岩;5.煤(9#、10#);6.冒落体
T3塌陷:分布于阳城柏山煤矿,距管线约300m,塌陷长110m,宽50m,深达5m,面积为6×104m2,形态呈多边形,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T4塌陷:分布阳城柏山煤矿,距管线约600m,塌陷面积30×104m2,形态呈五边形,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塌陷已造成评估区3024亩耕地、2580间房屋破坏,一座学校搬迁,10多眼泉水断流,24口水井干枯,经济损失严重。
浮山段塌陷地裂缝位于后交煤矿,可见3条,其地裂缝分别与管线垂直、平行、斜交(图10-9),裂缝长60~150m,宽0.1~1.2m,可见深2~6m,形态呈直线形或锯齿状形,未稳定,对管线危害较大。
阳城段距管线较近的地裂缝4条,约400~900m,裂缝长30~130m,宽0.02~0.3m,地表形态呈折线,由采3#煤引起。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泽州段距管线最近的塌陷地裂缝分布于八良掌一带,(EJ055—EJ057),与管线平行,距管线20m,阳城段距管线较近的地裂缝4条,约400~900m,裂缝长30~130m,宽0.02~0.3m,裂缝长100m,宽0.02~0.03m,可见深0.1~0.15m,走向290°,分布形态呈锯齿形状,由采15#煤引起,采煤深30m,巷道宽6~9m,未稳定,对管线危害大。
图10-9后交煤矿采空塌陷地裂缝分布图
1.采空塌陷及编号;2.地裂缝及编号;3.矿界;4.公路;5.输气管线
塌陷地裂缝已造成区内1995间房屋开裂,1300亩耕地荒芜,约200户居民搬迁。
(五)黄土湿陷
永和、蒲县、隰县、浮山、泽州段,总长108.437km,广泛分布午城、离石、马兰三类黄土。其中表部的马兰黄土大多具湿陷性。马兰黄土按成因不同,可分为风坡积、洪坡积两类。
(1)风坡积马兰黄土
岩性为淡黄色、灰黄色粉土,具大孔隙,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夹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临汾盆地以西天然含水量(w)10.8%~25.1%,天然隙比(e)0.692~1.254,且多数达到1.0以上,饱和度(Sr)24.7~91%,属稍密,稍湿—湿;湿陷系数(δ)0.29~0.1279,自重湿陷系数(δz)0.014~0.052,属中等—强湿陷性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8.0~15m之间。
临汾东部的浮山段天然含水量(w)6.3%~20.5%,天然隙比(e)0.697~1.207,饱和度(Sr)18.3%~51%,属稍密、稍湿—湿粉土;湿陷系数(δ)0.0445~0.125,自重湿陷系数(δz)0.024~0.094,属中—强湿陷性土。湿陷深度最大达15m。
泽州周村一带天然含水量(w)12.7%~28%,天然隙比(e)0.7~1.43,饱和度(Sr)39.2%~88.3%,中密—稍密,稍湿—湿粉土;湿陷系数(δ)0.029~0.1008,自重湿陷系数(δz)0.0176~0.052,湿陷深度达9~10m,属中—强湿陷性土。
(2)洪坡积马兰黄土
岩性为灰黄色、浅黄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层,具交错层理。厚5~25m。天然含水量(w)14.8%~20.5%,干容重(γ)12.2~14.9kN/m3,天然隙比(e)1.106~1.207,饱和度(Sr)31%~41.3%,属稍密、稍湿、高压缩性土;湿陷系数(δ)0.0478~0.0942,自重湿陷系数(δz)0.024~0.0634,属中等湿陷性土。湿陷深度5.0~9.0m。
本区黄土的主要特点是:临汾盆地以西,黄土湿陷性较强,最大湿陷深度可达15m,临汾盆地以东,以浮山段湿陷性最强,往东逐渐减弱,湿陷深度可达9.1~15m。黄土湿陷已对当地民房、农田和水利设施等造成破坏,它同样可对输气管线构成危害。
(六)地面沉降
临汾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形成的降落漏斗关系密切,地下水分中层和深层两层开采,其中中层为主要开采层。目前有坟上、翟村、城区、城北(梁村、屯里一带)4个水源地。开采始于1976年,1978年已在城区范围形成降落漏斗,中心水头降10m左右。1986年,形成了一个NE—SW向展布,波及面积超过50km2的椭圆形降落漏斗,其中心位于下康、屯里一带,中心水位较1978年下降30m,年降幅近4m。1986年以后,水位降幅趋缓,年平均降幅3m左右。目前,漏斗中心最大降深已达80m。
深层水开采量不大。自1986年起,以屯里为中心形成降落漏斗,分布与中层水降落漏斗一致。目前,该降落漏斗中心最大降深达50m。
临汾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4cm,目前年沉降速率为10mm/a,两者均属轻微沉降。现状条件下不会对输气管线造成破坏。
(七)地震液化
公元865年、1695年临汾(
所以,临汾段ED089—ED103共计4023m为地震液化段,液化等级为Ⅲ—Ⅱ级(严重—中等)。在8度地震烈度条件下,地震液化会对输气管线造成破坏。
(八)地裂缝
临汾段ED103左45°1750m(尧都北郊梁村附近)汾河东岸二级阶地后缘存在地裂缝,呈NE74°方向延伸。单条裂缝可见长度:村南60m,村东40m;宽度一般为6~20cm,最宽处达40cm。成因为构造和抽汲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引起,对管线影响小。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临汾—蒲县段、浮山段瓦斯含量较低,仅0.02m3/(t·d),属一级低瓦斯区;阳城段瓦斯成分中含CH4、CO2和NO2,瓦斯含量达13~21m3/(t·d),最高永安煤矿达60~159.5m3/(t·d),为三级至超级高瓦斯区;泽州段瓦斯含量达19.34m3/(t·d),属超级瓦斯区。
瓦斯爆炸发生于阳城—泽州段,1975年7月,阳城县永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1998年泽州川底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7人死亡。
煤层自燃出现于泽州境内的犁川一带,燃烧煤层均为3#煤,自燃后沿裂缝向外喷冒蒸气和浓烟,将直径为0.3m的大树逐渐熏死。
评估区未发生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现象,但应注意此两种灾害对管线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滑坡
1.对管线有影响的H1、H2等滑坡进行稳定性验算
按总应力法计算,结果(表10-7)表明:H1、H2、H3属不稳定滑坡,H4属基本稳定滑坡,H12、H24属稳定滑坡。因此,对于H1、H2、H3滑坡在施工时应采取避让或防治措施。
表10-7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2.H27滑坡稳定性验算
H27滑坡位于蒲县鹿场西南侧(EC047150°900m)。为一顺红粘土层面滑动的古滑坡,主滑方向30°左右,与管线最近处250m。采用传递推力法计算(表10-8),稳定性系数为2.352,天然状态下,属稳定滑坡,但应注意采空塌陷诱发对滑坡的影响。
表10-8滑坡稳定性计算表
现象综合分析,管线大部分滑坡已基本稳定,但采煤触发老滑坡复活,同时产生一些新的滑坡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滑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属中等。
(二)崩塌
管线经过区已发生的黄土类崩塌11处,碎屑岩类崩塌28处,灰岩类崩塌6处。崩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管线经过的崩塌易发区,今后还将不断发生。崩塌规模虽小,影响范围也有限,但在管线施工时将会造成危害,尤其与管线相交的崩塌,会在施工触发时再次发生,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和砸毁施工设备,应予以关注。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按50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浮山为89.2mm,沁水为108.1mm,阳城为168.3mm,泽州为129.7mm。由公式Q=P·S计算的最大洪水量列入表10-9。
表10-9泥石流预测评估统计表
沁水—泽州段沟谷排放煤矸石、铁矿渣量大。管线经过N7、N8、N9、N10、N11、N12、N14泥石流堆积区,其危害性中等;在N3、N5、N15泥石流沟中埋设,其危害性小—中等;在N1、N2、N4、N6、N13泥石流的形成区跨越泥石流沟,其危害性相对较小。预测该区泥石流危害性中等。
(四)采空塌陷
管线穿越煤矿分布区共4段,总长约83.574km。除浮山、阳城、泽州的部分地段出现塌陷、地裂缝外,其他地段并未出现,这是因为:①地下采空后,由于开采宽度小,回采率低,顶板尚未冒落;②采空区有较稳定的顶板,其顶板能支撑上覆岩体的压力;③采空区顶板已冒落,但未影响到地表;④采宽区顶板处于暂时的静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塌陷、地裂缝会顺势发生。
据计算预测煤矿采空后的地表最大变形值列于表10-10中。
表10-10地表变形计算统计表
蒲县—临汾段:煤矿开采历史一般在10~40余年,目前部分煤矿已闭坑,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和概率统计法预测,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将达到3.4~4.2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积将达到2.518~4.368km2。塌陷区位于管线下部,对管线危害极大。
浮山段:主要穿越后交煤矿,按开采深度300~400m,水平移动角68°预测,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将达到4.5m左右,塌陷面积将由现在的0.003km2扩大到0.1~0.15km2,其危险性大。
阳城段:该段是晋城市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随着晋城市煤炭开发战略的向西转移,未来该段将成为晋城市主要开采区之一。因此,以主采3#煤,采深20~250m观测,2015~2020年,此段最大下沉量将达到5m,塌陷面积也将由现在的3.84km2,扩大到6.58~8.21km2,对管线危害大。
泽州段:本段主采15#煤,目前大部分煤矿已闭坑。因此,未来该段煤炭开采趋缓。按工程地质类比法预测,未来20年地面下沉量将达到1.55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积最大将达到1.15~1.582km2,管线位于塌陷区内,对管线危害大。
值得提出的是:沁水九疙垛岭—阳城芹池段(桩号EG044—EH039),分布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埋藏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直未得到开采。列入晋城矿务局后备开采基地,预计2010~2020年得以实施。预测煤层开采后,会产生塌陷、地裂缝,对管线危害大。
(五)黄土湿陷
临汾盆地以西黄土湿陷总长度71.43km。其中:
EA151—EA180段,湿陷系数为0.03~0.091,湿陷总量达26.06cm;
EB005—EB069段,湿陷系数为0.03~0.095,湿陷总量为31.99cm;
ED104—EA121段,湿陷系数为0.03~0.123,湿陷总量为45.14cm,均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临汾盆地以东黄土湿陷长度35.74km。其中:
EF001—EF022+1段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F022+1—EF029段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F029——EF073段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H115+2—EJ002段,属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综合上述,本区黄土属中等—强湿陷性。管道埋设后,遇降雨积水入渗时,基础会产生湿陷,影响管线的稳定性,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六)地面沉降
临汾盆地(ED085—ED103)段地面沉降速率目前为10mm/a,若按50年预测,最大可达500mm,本段对管线的破坏是在山区和盆地东西两侧的交接部位,差异性上下错动对管线有剪切作用。预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七)地震液化
临汾盆地(ED089—ED103)段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的地震液化在管道开挖在地下水位以下遇到砂土时,管道边坡会出现塌方,如降低地下水位时会出现涌砂。并且在Ⅶ度地震条件下,该段会产生地震液化。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大。
(八)地裂缝
临汾梁村(ED103左45°1750m)地裂缝,属临汾众多地裂缝中的一处。位于地面沉降边缘拉张区内。随着地下水的持续开采,地裂缝活动会加剧,鹅舍、龙祠、高堆地裂缝(距管线非常远)有可能被激活,同时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高陡坎等位置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裂缝。这些新产生的地裂缝对管线潜在的威胁较大。
该段现有地裂缝及预测新产生地裂缝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属轻微—中等级别。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阳城、晋城诸多煤矿属高瓦斯区。由于本区小煤矿众多,互相越界开采时有出现,预测今后煤矿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煤层自燃在晋城市下河以及评估区犁川一带曾有发生。管线经过区煤层厚度、煤质可燃性与晋城下河、犁川一带的煤层相同。煤层自燃的结果是将保安煤柱破坏,从而造成地面裂缝和塌陷,火焰从裂缝上升至地表,危及管道,管线输气为可燃物,地面塌陷和火焰的共同作用将对管道产生危害。预测此两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D. 地质与水文资料的获取方式有哪些
一、地质与水文资料的获取方式:
1、去当地的水文局咨询获取,一般这种方式不是得到最新的数据;
2、采用堪探。物探、化探、遥感。、地震波。、电测。、实地调查、类比等手段来获取最新的数据。
二、地质与水文资料的内容:
(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⒈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常用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主要有:颗粒组成、比重(Gs)、湿密度(ρ)、干密度(ρd)、含水率(ω)、界限含水率(塑限含水率ωP、液限含水率ωL)、孔隙率n、有效孔隙率ne、饱和度Sr、不均匀系数Cu等。这些均为堤防安全复核计算和除险加固设计时可能用到的资料。
⒉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常用的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渗透系数(k)、抗渗强度、抗剪强度指标(凝聚力c、内摩擦角Ф)、压缩系数等。这些指标主要用于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抗滑稳定分析与沉降计算中。
(二)土的水理性质及水质分析
对黄土和分散性粘土应了解其湿陷特性、崩解和湿化特性等。这些特性对工程有重要意义。
水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灌浆材料、防渗墙材料以及减压井的防化学淤堵设计提供资料。
(三)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
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是进行堤防安全复核和除险加固设计所必需的资料,应根据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并经概化后得到。主要包括堤身和堤基的土层分布、分层厚度,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边界条件等,加上通过试验得到的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就构成了完整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图。
E. 简述湿陷性黄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
陷性黄土是一复种特殊性质制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F. 饺子馅太湿怎么补救
有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太懂得该如何去制作饺子馅的,做出来的饺子馅在煮完之后就会出水的,这样的话就不是那么好吃的,会直接影响到本身的饺子馅口感问题的,所以说最好还是要特别的注意不要加太多的水,如果是水太多的话不光是会导致饺子馅出水,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在煮饺子的时候发现有粘连的现象,人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方法
1、首先将水煮沸,
2、将饺子(一种食品)倒入水中,注意不要过多,容易粘连。
3、搅动热水,让饺子移动起来不要粘在锅底。
4、盖上锅盖,等饺子飘起来就可以吃了。
煮饺子不粘三法
一、和饺子面时,每500克面加1个鸡蛋,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多,煮时,蛋白质收缩凝固,饺子皮变得结实,不易粘连。
二、水烧开后加入少量食盐,待盐溶解后再下饺子,直到煮熟,不用点水,不用翻动。水开时既不外溢,也不粘锅或连皮。
三、饺子煮熟后,先用笊篱把饺子捞入温开水中浸一下,再装盘,就不会粘在一起了。
怎样煮饺子才不会破
吃饺子容易、煮饺子难。如何掌握火候,怎样煮饺子才不会破呢?相信您听了以下我们向您介绍的几招妙法,您的忧虑就会一扫而空。
第一招: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敝锅盖煮皮”。这几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100℃,把露出水面的饺子皮“蒸”破而馅却还不熟,并且汤色浑浊不清。若是敝开锅盖煮,蒸气会很快散失,水温只能保存网络左右,饺子随滚水不停地搅动,均匀地传递着热量;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盖煮馅,蒸气和沸水能很快将热量传递给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采用该方法煮出的饺子,皮不容易破,汤色也清,饺子既不粘,又好吃。
第二招:水烧开后放进适量的盐,待盐溶解后,把饺子下到锅里,再盖上锅盖,不用翻动,不用点凉水,直到煮熟。这样煮出的饺子,不粘皮,不沾锅,剩在锅中的饺子也不会发生粘连。
第三招:在煮饺子水烧开之前,先放入一些大葱尖,水开后再下饺子,这样煮出的饺子不易破此,也不会粘连。
第四招:为防止饺子粘锅,和面时可加1个鸡蛋。另外,如果想让肉馅熟得快些,可以在水里加些醋。
注意:由于地区海拔不同,可能造成水温不够。等煮的时候水沸腾了再加些凉水多次沸腾后就煮透了
G. 放射性勘探方法寻找固体矿产的地质依据
固体矿产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可分为①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铬、钒、钛、镍、钴、钨、钼等。②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锡、铋、锑、汞、铝、镁等。③放射性矿产:铀、钍矿。④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矿产:金、银、铌、钽等。非金属矿产有:硼、磷、萤石、钾盐、重晶石等。
天然放射性勘查方法用于寻找的固体矿产,除放射性矿床铀、钍外,还有许多与铀、钍、钾有着共生关系的矿床,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固定的共生关系、经常的共生关系和偶然的共生关系。
属于固定的共生关系的,有成因上与碱性岩和碳酸盐岩有关的稀有矿产和钠长石矿床,以及含独居石和锆石的钛铁矿。这些矿产的内部含有可观的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与矿产元素富集是同时期形成的。对于这些矿产,放射性方法就像普查铀、钍矿床那样重要。
经常共生关系的比较多见,如沉积钒矿、钼矿、磷矿、煤、可燃页岩、含稀有金属伟晶岩、古老的含金砾岩等。这些矿产矿石中掺有放射性元素的数量往往不固定。对于这一类矿产,放射性方法不一定是最主要的找矿方法,但它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偶然共生关系的矿产,如铜、锡、多金属矿和内生的钼、钨矿等矿产的找矿中,放射性方法只是一般辅助手段。
用X荧光方法勘探金属矿床,几乎可以勘查从有色金属矿、贵金属矿、稀有金属矿到放射性金属矿。元素的原子序数从S~U的金属元素,尤其在多金属勘查中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等优势。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对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都有一定的应用,尤其在通过中子测氟,寻找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得到较成功的实例。
从放射性测量应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金属元素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界中,非放射性金属元素大多数具有中等以上的原子序数。因此,从方法选择上看,以X荧光及中子活化分析为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能直接对目标元素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灵敏度及准确度都较高。
2)非放射性金属元素构成的矿石、矿物中的含量一般都较高,但含量变化范围也较大。金属矿产中往往彼此共生,如Fe-Cu、Cu-Ni、Fe-Mn、Pb-Zn等。因而,在测定某一元素时,常常受到伴生元素的干扰。X荧光方法中的吸收—增强效应影响十分明显。
3)有些元素,如Cu、W等在成矿过程中往往伴随发生围岩蚀变现象,导致不同地层中的U、Th、K含量存在差异。因而,也存在应用天然放射性方法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
4)放射性矿产可直接使用天然放射性方法,如γ能谱测量,氡气测量、氡子体测量方法。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放射性方法已经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直接找矿。利用便携式仪器可以在野外现场测定岩石露头、转石、残积-坡积层或岩矿标本中目标元素含量。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即追索、圈定矿化范围。
2)现场快速测定找矿对象的共、伴生元素,发现各种地球化学晕圈,以便找寻深部盲矿。
3)在槽、井探等轻型山地工程中,以及对钻孔岩心进行辐射取样及编录,以确定矿体边界及含量。在钻孔中,进行核测井,提供矿石密度、湿度参数以及确定矿层厚度和金属品位,以上参数可直接参与储量计算。
H. 饺子馅太湿怎么办
如果是肉馅放冰箱冷藏一下取出,再包,或者加少点淀粉,这样馅反而嫩些,好吃些
I. 各类场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蒲县压气站
蒲县压气站位于蒲县鹿场东侧(桩号EC048—EC049),属西气东输工程第16号站。占地面积为5万m2。
拟建压气站位于昕水河南岸一级阶地,阶地宽约500m左右,由第四系冲洪积粉土、粉质粘土、砂等组成,第四系地层厚5~10m,下部为三叠系砂岩。阶地南侧为蒲县黄土塬边坡,坡度30°~500,坡体下部为第三系红土,上部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沿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与第三系红土界面,易发生黄土顺层滑坡,H27滑坡即位于此边坡。阶地北侧为昕水河河床边坡,河床宽10~30m,由冲洪积砂砾石类组成,厚3~5m,下部为三叠系砂页岩。河床北部边坡由三叠系砂页岩组成,部分地段上覆很薄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砂页岩倾向与坡向斜交,倾角3°~10°,属稳定边坡。
综观压气站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压气站地表5~10m为第四系冲洪积物,下部为三叠系砂页岩,地基稳定性较好,其北部边坡由三叠系砂页岩组成,坡向与地层倾向斜交,边坡倾角介于20°~50°之间,属稳定边坡;其南部边坡虽有H27滑坡存在,但经滑坡稳定性验算,滑坡稳定系数为2.352,属稳定滑坡。在压气站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没有任何影响,不会改变滑坡稳定系数;压气站建在昕水河一级阶地上,施工过程中对所有边坡不会产生影响,不会诱发新滑坡的产生。因此,判定压气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小,适宜工程建设。
二、阳城清管站
阳城清管站分属于西气东输工程第17号站,位于阳城北留南部,起止桩号EH125—EH128,占地面积为1.5万m2。
(一)环境地质背景条件
站址位于侵蚀溶蚀黄土丘陵区,地形平缓,总体向西倾斜,倾角2°~3°,平均海拔标高734.8m。
丘陵顶部覆盖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粉土、粉质粘土,沟谷出露石炭系砂泥岩和奥陶系灰岩地层,其地层岩性特征是:
上更新统粉土、粉质粘土(
石炭系(C):出露于沟谷内,为本溪组以及太原组底部地层,岩性为铝土岩、灰岩、砂岩、泥页岩,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出露厚度约10m。
奥陶系(O2):只出露奥陶系中统,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200°∠120,出露厚度5~10m。
场区位于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缘,距东部晋获断裂约10km。场区内未见褶皱、断裂构造。
场区北部采矿活动强烈,矿层为本溪组硫铁矿、铁矿。距场区最近的矿有小沟铁矿、硫铁矿(30)、崇上硫铁矿(32),面积为0.25~0.294km2,均为露天开采,采深5~10m,目前已闭坑。
(二)地质灾害
主要灾种为黄土湿陷,根据探井资料,自重湿陷系数为0.023~0.1068,总自重湿陷量(Δzs)为6.53cm,总湿陷量为43.44cm,为Ⅱ级非自重湿陷黄土。湿陷厚度为9.1m。场区及其周边未发现黄土湿陷对建筑物破坏的实例,但工程建设和建成后潜在此种灾害有可能发生,若地面排水不畅或地基处理不当,会出现建筑物变形和裂缝等灾害。
另外,在场区北部采矿区还潜在滑坡、崩塌灾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站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适当保持与采矿边界的距离。
综上所述,黄土湿陷、滑坡、崩塌现状评估危险性小,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经过地质灾害防治,可消除此类灾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场区适宜清管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