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湖南的山是什么地质

湖南的山是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1 07:17:28

A. 湖南地区属于那种地形

地形、地势:
湖南地形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于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为省内最高点,中部大都为丘陵,多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海拨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间山势雄伟的武陵山、雪峰山盘踞,是湖南省东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从城步苗族自治县至益阳县境是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是湖南省东、西自然条件的分界线。湘南有南岭山脉,峰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东西方向延伸,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间盆地较多,谷地为交通要道。湘东有幕阜、连云、九岭 、武功、万洋、诸广等山,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湘中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广布。这些盆地多为河谷沟通,并有河流冲积平地。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形成向东北开口不对称的马蹄形。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东最高点是炎陵县的斗笠顶,峰顶海拔2052米。东南部有桂东县的八面山,峰顶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县的韭菜岭,峰顶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县的二宝鼎,峰顶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门县的壶瓶山,峰顶海拔2099米,是省内最高点。全省地势的最低点,是临湘县的黄盖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与省内最高点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沉积岩(包括砂质岩、碳酸盐岩、红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为主,占全总总面积的57.75%;变质岩类地貌次之,占24.99%;岩浆岩类地貌 ,仅占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500—800米地貌占18.43%;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按形态分,山地(含山原)占全省总面积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合占总面积的66.62%。全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

地质:
分属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以罗翁绥宁大断裂向北东经安化,宁乡至长寿永安大断裂一线为界,其北西为杨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东南为南华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发育,晚元古代以后的地层出露齐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皱区,二是雪峰的隆起区,三是湘中、湘东南褶皱区,构成了湘中、湘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之称,矿藏丰富,矿种齐全,质量优良。到1988年末,在全国已发现的140多种矿种中,湖南找到134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3种,成为全国矿种较多的省份之一。锑、钨、铋、雄黄、海泡石、重晶石、独居石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锰、钒、铼、芒硝、砷、高岭土居全国第二位。由于在地质构造上岩浆活动较弱,湖南是一个弱震,少震区。

B. 湖南崀山是属于什么地质结构

丹霞地貌,属于中生代晚期白垩系地层,由于地层沉积时间不长,固结较差,所以容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如今的奇特地貌

C. 湖南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有

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有相当一部分地质遗迹颇具观赏和重要地学研究与科普价值。笔者参与了由新宁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省物勘院承担完成的新宁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对分布于该地质公园108k㎡ 规划区原已发现和这次新发现的共计152个地质遗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笔者通过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崀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发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最为著名,同时也分布和发育一些较为典型的地质构造形迹,有重要意义的水体资源以及较为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分布的地质遗迹主要可分为:丹霞地貌景观类、岩溶地质地貌景观类、构造地质遗迹类、水体资源类、地质灾害遗迹类5大类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
丹霞地貌景观是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态及微地貌特征,区内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和微地貌3类。
正地貌类丹霞崖壁
一般呈条状直截式的悬崖峭壁,坡度大于 60°,高度大于50m,多沿大型节理裂隙面发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异呈层状组合,壁上多见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蚀 痕及孔洞。此类崖壁地貌发育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单面山陡坡,各台寨块状山体边侧与河谷两岸。最典型的如分布于紫霞峒景区的“红华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长 700余米,平均高100余米,峭壁临空,气势磅薄,景象万千;每当红日中空,丽阳高照,绝壁红光熠熠,蔚为雄伟壮观,是罕见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观。
正地貌类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变而来,底部大面积裸露的丹霞岩层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顶主呈锥状。如“金字塔”、“海狮迎宾”、“香炉峰”、“丹霞盖帽”等。最典型的当属“金字塔”石峰,它是受两组共轭节理(菱形节理)控制,经流水侵蚀、球形风化等作用发育而成,两条棱线斜伸相交成适度张开的顶角,峰顶呈圆锥状,独显奇姿。
正地貌类丹霞峰丛
系由丹霞方山演变而来,当侵蚀作用深入到方山内部时,山体遭受强烈的破坏,形成高低参差、形态各异的连体同座峰丛地貌,如“丹霞峰丛”、“十八罗汉”、“塔状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鲸鱼闹海”等。其中尤以“鲸鱼闹海”为极为典型的丹霞峰丛地貌景观,立八角寨顶面西俯瞰,只见无数丹霞石峰,于云海之中似成群巨鲸击波嬉戏,姿态各异,形奇状美,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最近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

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D. 湖南省地形,山,地,田,河流,丘陵分别是多少

提问本身不规范。

答案可参考以下内容(摘自网络):
湖南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专: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属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湖南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沉积岩(包括砂质岩、碳酸盐岩、红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为主,占全总总面积的57.75%;变质岩类地貌次之,占24.99%;岩浆岩类地貌,仅占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为主,占湖南省总面积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500-800米地貌占18.43%;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
按形态分,山地(含山原)占湖南省总面积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
湖南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合占总面积的66.62%。

E. 湖南有什么山

1、道吾山

道吾山古称白鹤山,又名赵王山,座落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城北六点五公里处,西起蕉东达宝盖,列峰七十一,占地面积13平方千米,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道吾山是佛教圣地,规划为六大景区 43个景点,有高峡平湖、千年古松、五老雪暴、千年禅寺等。

2、影珠山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北部35公里处,东临京港澳高速公路、西临107国道、京广高铁瞰制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分东、西影珠两山,呈南北走向,周边30公里,有大小峰峦70余座,分属于长沙县和汨罗市。

3、岳麓山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海拔300.8米,占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4、黑麋峰

黑麋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东北角,自古号称”洞天福地”。北接汨罗市高家坊镇,南连开福区,东与长沙县接壤,西靠杨桥村,民望村.距省会长沙仅19公里。

5、书堂山

书堂山,在湖南长沙市北五十里,今望城区铜官街道书堂山村,山上建有书堂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曾在此山读书,书堂寺即欧阳家族之书堂故址。

F. 湖南有那些著名的山脉。

说起湖来南,很多人都会想到张家自界,而说起湖南的山峰,就会想起阿凡达,但是您知不知道,阿凡达的哈里路亚山就是以袁家界的山峰为原型的哦,张家界大部分景区在武陵源区,主要有黄龙洞,袁家界,金鞭溪,十里画廊等。而又以袁家界的山峰最为著名。袁家界位于杉刀沟北麓,是以石英岩为主构成的一座巨大而较平缓的山岳,是张家界公园又一处风景集中地。在这里还可以乘坐世界上最高、运行速度最快、载重量最大的电梯百龙天梯到达上顶欣赏美景哦,快来看看吧~~

G. 湖南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全国总地势、地貌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自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体大体为东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山势雄伟,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门境内的壶瓶山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

(7)湖南的山是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湖南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

2、地质

湖南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湖南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

3、水文

湖南省河网密布,流长5千米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在5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11117条。省内除少数属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主要为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及其支流,顺着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

4、气候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湖南

H. 湖南的地势和地质有关资料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处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全省土地总面积约为31774.35万亩,其中51%为山地, 7%为盆地,13%为平原,15.4%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4%。海拔[1]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l000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的4.3%,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2004年全年净减少耕地17263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6981.23公顷,灾毁耕地454.47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112.49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246.92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4161.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694.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长沙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I. 湖南省最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湖南地处云贵来高原向江南丘陵源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全国总地势、地貌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自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体大体为东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山势雄伟,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门境内的壶瓶山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