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21 06:35:45

Ⅰ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盆地,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
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并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并有科马提岩。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
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
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到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四) 古生代——陆表海沉积
本期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准平原化,陆壳稳定。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沉积。早寒武世,相当于华北馒头期的龙王庙期沉积了碎屑岩建造,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即乌兰格尔隆起)。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页岩,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系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中——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大量的三叶虫和腕足动物繁衍生殖。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奥陶世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生物开始繁盛,主要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华北型海相生物。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在本区沟通。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高铝粘土。晚石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近海平原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陷盆地
1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
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2 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鼎盛时期恐龙由繁盛到灭绝
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富县组。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早、中侏罗世植被繁茂,早侏罗世为网格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罗世为锥叶蕨——拟刺蕨植物群,此外还有银杏类、松柏类和苏铁类植物。动物界可见有鱼类、瓣腮类和叶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
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燕山运动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以湖、河环境为主,植物繁茂,动物界生物种群多样,爬行动物以恐龙及龟鳖类为主,鱼类、水生软体动物、叶肢介、介形类等也十分繁盛。 (六)新生代——现代地貌形成
古近纪本区主要为河、湖相含石膏红色砂泥质碎屑建造。鄂尔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开始下降,渐新世盆地西部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为一套红色含石膏的沉积建造,新进系不甚发育。渐新统动物群丰富,主要为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大角雷兽、巨犀、两栖犀等。盆地东部缺失古近系,仅见有上新统的沉积地层,其岩性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及灰质结核,底部为厚度不大的底砾岩,厚50-100米,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物,哺乳动物主要为大唇犀、独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马。古近纪和新近纪也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以杨、柳、榆、木兰、胡桃等为代表。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鄂尔多斯南端的萨拉乌苏地区,晚更新世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积,其中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人类化石命名为“河套人”,哺乳动物群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主要有纳玛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等。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的高原地貌形态。

Ⅱ 鄂尔多斯盆地有哪些地质年代的地层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内拉通盆地,容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以及下古生界的奥陶系。

陕甘宁盆地在地质学上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居中国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Ⅲ 鄂尔多斯盆地内地层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些类型

陕甘宁盆地在抄地质学上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居中国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Ⅳ 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区地下水按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及储存条件,可划分为3种类型。根据单孔涌水量可将区内含水岩层划分为强富水、中等富水、弱富水3个等级。

1.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陕北诸煤田内,含水岩层主要由第四系风积、冲积、洪积、湖积层构成,岩性为黄土、黄土状土、砂及砂砾石组成。地下水多为潜水,局部为承压水。其运移规律多沿非黄土类土的孔隙及黄土类土的孔隙、裂隙及孔洞运动,具有含水均一的特点(图5-5)。

图5-5 横山县桑树界-高树水文地质剖面

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因各处地貌单元不一,故岩性差异较大,其水位埋深及涌水量亦有显著不同。陕北风沙草原及较大河谷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10 m。含水层厚度为10~100 m。单井出水量(井深200 m)为20~300 m3/d,单位涌水量0.1~0.5 m3/h·m,个别地段可达3~10 m3/h·m。属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或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西部的子洲、定边、靖边地区水质较差,其矿化度可高达3~10 g/L。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盆地中北部含煤区多伏于黄土之下,与上覆松散层地下水常呈上、下叠置的含水结构,南部边缘中低山区、较大沟谷的两侧及盆地西北部有部分出露,地下水常具承压性质。潜水或承压水埋深由十余米至百米不等。沟谷之中常有泉水溢出,部分钻孔自流水头高出地表15 m以上。煤层顶底板砂岩常是主要充水岩层,现将主要含水岩组富水特征简述如下。

(1)侏罗系延安组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于陕北、黄陇、东胜及宁东煤田,常为煤系地层的直接充水岩层,泉水一般流量为0.5~2.5 m3/时,单井出水量为100~400 m3/d,单位涌水量为0.5~3 m3/h·m。多具承压性,地下水头高出地表2~11 m,属中等富水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型或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为0.5~2.8 g/L。

榆神矿区侏罗系层状裂隙潜水,富水性中等至差,钻孔水位降深13.37 m,涌水量192 t/d。侏罗系层状碎屑裂隙承压水,钻孔水位降深5.4~41.48 m,涌水量218 t/d。

榆横矿区中侏罗统安定组裂隙潜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108~0.011 L/s·m,渗透系数0.0526~0.057 m/d,水化学类型属SO4-Na型,矿化度3.018-7.498 g/L。中侏罗统直罗组裂隙潜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48~0.28 L/s·m,渗透系数0.2236~1.035 m/d,水化学类型属HCO3-Na·Mg、SO4-Na型,矿化度0.374~9.5279 g/L。煤系层状碎屑裂隙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5~0.001 L/s·m,渗透系数0.002~0.0361 m/d,矿化度3.262 g/L,水化学类型属SO4-Na型。

神北新民矿区裂隙水主要为潜水,含水层广布全区,岩性为厚层状中粗粒砂岩,部分地段由于存在局部隔水层使其微具承压性。单位涌水量0.00024~0.0052 L/s·m,渗透系数0.00012~0.012 m/d,矿化度0.477~3.821 g/L,多为HCO3-Ca·Na和Cl-SO4-Na型水。

黄陵矿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上部泥岩夹砂岩,含水条件极差,为隔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0.002~0.2 L/s·m,富水性不强但变化较大,与含水裂隙发育程度及深度有关:一般垂深40 m以上比较富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 L/s·m以上,局都(双龙)可达0.22 L/s·m,40 m以下极微;中侏罗统延安组及下侏罗统富县组的泥岩夹砂岩为隔水层,单位涌水量0.0038~0.0045 L/s·m。

汝箕沟矿区侏罗系砂岩含裂隙承压水,钻孔水头高出地面12.75 m,涌水量1~3 L/s·m,水质属HCO3-Na型水。最大涌水量为6.24 m3/h,地下水静储量消失后动储量不能及时补给,故地下水有减的趋势。

(2)三叠系瓦窑堡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于陕北三叠纪煤田,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5 m3/h,单井出水量小于100 m3/d,单位涌水量小于0.1 m3/h·m,局部地段具有承压性,自流水头高出地表10~27 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为SO4-Cl型或Cl-SO4型水,矿化度1~3 g/L,西部个别地段可高达46.9 g/L。一般粗粒砂岩及构造有利部位较为富水,该含水岩组属弱富水岩层。

(3)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纪煤田中,泉水流量一般0.5~2.5 m3/s·m,单井出水量100~300 m3/d,单位涌水量0.5~3 m3/h·m。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水头一般高出地表1~5 m,属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组。该类含水层中砂岩常为煤系地层的直接充水岩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亦较复杂,为HCO3-Cl型或HCO3-SO4型水,矿化度为0.87~0.51 g/L。

韦州矿区石炭系上统下部及中统砂岩含水组,其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均属弱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1.000279~0.0173 L/s·m。奥陶系中统浅变质岩含水岩组,岩性为细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板岩等。含较丰富的裂隙水。涌水量为11.20 L/s。

河东煤田二叠系层状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出露在黄河沿岸横沟、李家沟一带,出露厚度>300 m,风化带厚度60~30 m。河谷地段水位埋深6~20 m,储水条件差,泉水出露标高700~750 m,流量0.1~1 L/s,矿化度<1 g/L,为SO4~Na、Mg、Ca型水,总体上为贫水或极贫水含水层。

河东煤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裂隙、孔隙含水岩组承压含水岩组以中粗粒砂岩和砾岩为主,厚层、块状,钙质胶结,裂隙发育。含水层顶板埋深(骆驼脖子砂岩顶板)273.41~482.87 m,厚度45~100 m承压水头高出地面60~70 m,自流量0.7~3.29 L/s,单位降深涌水量0.055 L/s·m,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Na型水及Cl-Na型水,矿化度0.87~1.35 g/L。含水岩组内,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出,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在平面上的变化大。

乡宁矿区煤系地层上、下部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紫荆山断裂带南西至评价区西南缘,但又均位于分水岭(黄河与汾河)之上及其两侧山坡地带。因此,地表径流条件良好,加之降雨都集于每年7~9月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3倍,不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95)L/s·m,平均为0.031 L/s·m,渗透系数0.079 m/d,属弱-较弱含水性的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水补给面积有限,局部在小型向斜部位水量较富集,但上部砂岩水与煤层间有数百米的多层泥岩隔水层,且无较大断裂引起的水力联系。因此,对煤层气的运移和保存影响不大。

3.碳酸岩类溶蚀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陕北、渭北、河东及宁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及内蒙古桌子山矿区中,含水岩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地下水受岩性及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富水极不均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其排泄主要沿着构造裂隙及溶蚀孔洞运动。地下水位埋藏较深。

府谷矿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水头标高在830~835 m。钻孔涌水量1000~20000 m3/d,岩溶发育深度百米左右,并且岩溶发育随深度增加,有减弱趋势,其钻孔涌水量也随之减少为35~400 m3/d。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HCO3-Ca型水,矿化度0.84 g/L,属强富水岩组。

吴堡矿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顶板埋深449.66~678.59 m,水头标高744.2~763.39 m,含水层厚度17.55~45.85 m。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岩组,裂隙不甚发育,灰岩为质纯、厚层灰岩。钻孔自流量为0.972 m3/t,单位涌水量0.0144~0.72 m3/h·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型或Cl-HCO3型水,矿化度0.97~3.92 g/L。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上部为角砾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较差,主要含水层为下部厚层状灰岩,含水层溶蚀裂隙及溶洞较为发育,厚度45.85 m。含水层顶板埋深678.59 m,钻孔自流水量222.05 m3/t,单位涌水量2.484 m3/h·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矿化度11.71g/L,属中等富水含水岩组。

乡宁矿区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102 L/s·m,平均为0.027 L/s·m,渗透系数0.1069 m/d,属弱-较弱含水性的含水层。

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上部石炭系太原组灰岩,溶蚀裂隙较为发育,多为透水而不含水层,一般钻孔施工中多有漏水现象,地下水较为贫乏。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水量丰富,泉水流量5~50 m3/d,单井出水量130~380 m/d,局部地域可达1054 m/d,属强富水含水岩组,多具承压性,地下水位标高一般在380 m左右,(图5-6)。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型水,矿化度为1.17~1.67 g/L。氟化物为0.4~1.0 mg/L。

图5-6 铜川矿区东坡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韦州矿区奥陶系中下统石灰岩含水岩组,单位涌水量为60.48 L/s·m。向斜东翼主要含煤地层下距含水性强的奥灰岩溶水约650 m,上覆含水层水性很弱,向斜西翼石嘴山大断裂与煤山断层的影响,使富水的第四系砂砾层侧向与煤系接触,矿井开采靠近该断层时,矿井充水可能受到第四系含水层的间接补给。

河东煤田石炭系太原组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岩性以灰岩为主,次为砂岩。灰岩质纯,厚层状、具裂隙、小溶洞、溶孔,孔洞和裂隙连通性差。砂岩裂隙较发育但多被充填,含水极不均一。含水层顶板埋深449.66~800 m不等,厚度17.55~46.27 m,自流量0.27~14.83L/s,单位涌水量为0.004~0.213 L/s·m。矿化度上部为0.994 g/L,下部为1.35 g/L,属HCO3-Cl-Na型和Cl-HCO3-Na型水。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溶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含水岩组上部,岩性为角砾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富水性差;下部为厚层-块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含方解石脉。岩溶发育,以溶蚀裂隙为主,溶洞、溶孔次之。两种水介质相互联通导水性良好;含水层顶板埋深678~1000 m,水头标高为763.39 m,河谷地段水头高出地面90 m,单位涌水量0.678 L/s·m,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11.71 g/L。

Ⅳ 鄂尔多斯盆地盆地概况是什么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马人的酒壶里。鄂尔多斯盆地在哪里?在黄河那亲亲的怀抱里。
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包括陕西省大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大部,以及内蒙古和山西的一部分。四面环山,南为秦岭山脉,北为阴山山脉,东为吕梁山脉,西为贺兰山、六盘山。南北长约700千米,东西宽约500千米。
滚滚黄河与鄂尔多斯有不解之缘,黄河从西边进入盆地后,沿着盆地的西边、北边、东边绕了一个大圈圈,然后在盆地东南角的潼关离开了,“鄂尔多斯”一词也与黄河有关。“鄂尔多斯”是蒙语,意为“河南之地”,指的是包头以南被黄河圈绕的这片土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沙漠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天然的大牧场,横穿沙漠也是新兴的旅行项目。南部是黄土高原,毛主席诗词中的“原驰腊象”就是说的黄土高原。南北分界大致是在北纬38°。
这条地质家称谓的三八线不但是地貌的分界线,也是地质构造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主要是气田,以南主要是油田。这是否巧合?不得而知。大自然留给人们的悬念太多了。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盆地内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迹。鄂尔多斯盆地也是富含油、气、煤的地区,分布在陕甘宁的油田延绵数千里,北部的天然气远输北京,而神府煤田属世界八大煤田之列。

Ⅵ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大致结构

从地质特性看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回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答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此回答来自网络……

Ⅶ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西临贺兰山西麓,东至吕梁山,北起阴山,南到秦岭,包括甘肃的东部、陕西的中部和北部、宁夏的大部、内蒙古的西南部以及山西的西部,面积约32×104km2

鄂尔多斯地区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称谓“鄂尔多斯中坳陷区”。该区大地构造位置是北连内蒙地轴,南接秦岭地轴,西邻阿拉善隆起,东毗山西中隆起区,呈矩形轮廓(王鸿祯等,1985)。

一、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

1.基底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曾投入大量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从区域重力异常图中可以看出,在盆地北部、东部和南部,区域重力场较高,而在西部偏南地区最低。从地磁场总强度的分布来看,鄂尔多斯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分布也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地层岩性物探测试表明,凡是密度值高的老地层或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的地区,都将产生重力高异常,相反,老地层埋藏深大的地方,将出现重力低异常;盆地内结晶基底为磁性基底,与上覆沉积层之间有明显的磁性界面,是区内出现正异常或异常带的主要原因之一(魏文博,1993)。

2.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的构造格架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重、磁场的分析,可推断盆地结晶基底构造总貌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相对隆起,具体可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有的构造单元还可进一步作坳陷和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图9-1)。

4个构造单元是:

1)北部隆起区,位于伊金霍洛旗弧形断裂以北,为一西倾鼻状隆起。

2)东部褶皱区,东以离石大断裂为界,西以神木—志丹—正宁一线为界,南至耀县-韩城大断裂。区内隆凹相间呈北东向雁行排列,隆起和坳陷均有翼部陡窄、轴部宽缓的特点。自北向南次一级构造单元为府谷-安塞坳陷、延安-直罗隆起、石楼-彬县坳陷、运城-渭南隆起。

图9-1 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图

Ι—北部隆起区;Ⅱ—西部坳陷区;Ⅲ—中部隆起区;Ⅳ—东部褶皱区

A—府谷-安塞坳陷;B—延安-直罗隆起;C—石楼-彬县坳陷;D—运城-渭南隆起

3)中部隆起区,东临东部褶皱区,西连鄂托克旗—环县—庆阳一带,边界为折线状。北界为伊金霍洛大断裂,轴向近南北,顶部开阔平缓。

4)西部坳陷区,东邻中部隆起区,西界为铁盖苏木-白杨城大断裂,为一近南北向深坳陷,坳陷深度自北向南增大,最深达9400m。坳陷内有多个次级坳陷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的这种基底构造格局对盖层的沉积一直起着控制作用。

二、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古构造特征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继承了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即南北隆(伊盟古陆、庆阳古陆)、中间凹(米脂凹陷、盐池凹陷)(冯增昭等,1990)。

米脂凹陷北靠乌审旗隆起,西邻安边鞍部,南接庆阳隆起,东连岢岚-离石隆起。该凹陷属继承性凹陷,它是在结晶基底形成之后,在坡上继承了基底北东向地背斜、地向斜的隆凹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凹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蒸发岩沉积时,离石断裂继承性活动,致使凹陷靠近离石断裂一侧变得更深了,加之凹陷南、北部均有古隆起包围,使得凹陷封闭状态变好,利于成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凹陷通过西边的安边鞍部以水道与银川海相通,保证有海水的补给,利于成盐成钾。

三、奥陶系概述

这里重点叙述米脂凹陷即陕北盐盆的奥陶系,也谈及盆外乃至华北地区的一些资料。

地层由底到顶叙述如下。

下伏地层:上寒武统凤山组,其岩性为泥质白云岩夹薄层“竹叶状”砾屑灰岩和灰绿色、黄灰色白云质泥岩。

主要出露下奥陶统。

1.冶里组(O1y)

由于怀远运动的影响,在盆地内部亮甲山组或冶里组于局部地区被剥蚀,厚度不一,仅零星出露于盐盆东侧的内蒙古清水河至山西柳林、河津一带。主要岩性为浅灰黄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少量薄层竹叶状砾屑白云岩。该层段在盐盆西南部陕15井处缺失。盆内厚0~31m。华北地台东部以京西丁家滩为最厚(150m),中条山区最薄,仅20m。

2.亮甲山组(O1l)

分布范围与冶里组相近。在盐盆内部仅鄂1井、鄂4井、鄂5井及榆9井钻穿本层,而陕15井则缺失。厚0~39m。华北地台上的分布特点是北部厚、南部薄,河北北部最厚达190m,吕梁山南段厚约60m。

亮甲山组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以含燧石条带和团块为特征。

3.马家沟组(O1m)

马家沟组在华北地台分布极广且能对比。盐盆内钻穿马家沟组的井有榆9井、陕15井、鄂4井、鄂5井、鄂1井、鄂6井及中参1井。马家沟组底部为怀远运动侵蚀面,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根据岩性和物探资料,将马家沟组自下而上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其中,马一段分为两个亚段(

),马二段分为两个亚段(

),马五段分为10个亚段(

)。

(1)马一段(O1m1

1)马一段一亚段(

):底部或为底砾岩,或为含砾屑石英砂岩,或为含石英砂之白云岩。向上变为灰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粉晶白云岩。靠近底砾岩之岩石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呈页片状。

2)马一段二亚段(

):在陕北盐盆赋存夹有白云岩、硬石膏之石盐岩,或呈互层状。盐盆之东,在临汾、吕梁一带为厚层硬石膏岩。在盐盆之外,华北地台大部分出露地表的该层段都可见盐溶角砾岩。

本组地层厚度变化很大,从数米至数十米,榆9井揭示的厚度为105.5m。

测井曲线特征:

为中高声速,锯齿状中伽马;

为高声速,低伽马。

(2)马二段(O1m2

深灰色中厚层状泥、粉晶石灰岩,夹两层厚度不大的薄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硬石膏岩。这在野外露头上非常清晰。地质工作者俗称其为“三厚夹二薄”,又称“三白夹二黑”。从沉积韵律角度来看,“三白”顶部的“一白”实为淡化段,应归于马三段。下部的一“白”一“黑”恰划分为两个亚段,即马二段一亚段和马二段二亚段。中厚层灰岩中生物碎屑、藻迹、虫迹发育,而相当该层的层位在盐盆内(榆9井、陕15井揭示)则以泥质白云岩和泥灰岩为主且中上部夹有石盐岩和硬石膏岩,厚度为48~99.9m。盐盆东部厚度渐增,河北北部、辽宁、山东等地,厚度多在150m以上。

测井曲线特征:石灰岩或白云岩段为低声速,硬石膏岩段为高声速。整个岩组显示为锯齿状中伽马。

(3)马三段(O1m3

该组不论岩性还是厚度在华北地台赋存状态都不同。在陕北盐盆厚度为68~182m,岩性为石盐岩、泥云岩和硬石膏岩,为主要含盐段;在山西吕梁、临汾一带为灰色、浅黄色泥粉晶白云岩和硬石膏岩;在河北中部厚度为80~100m。该组出露于地表处都可见盐溶角砾岩。

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锯齿状中、高伽马。

(4)马四段(O1m4

该段岩性厚度在大范围内较稳定,可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标志。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粉晶、泥晶灰岩,虫迹、藻迹(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含多种生物,尤以头足类化石丰富为特点。中部夹纹层状粉晶白云岩和燧石条带,局部可见“云斑”、“豹斑”灰岩。在陕北盐盆中,该段中部夹有硬石膏薄层和石盐团块。该段厚度不一,盐盆内厚62~173m,盐盆外一般厚80~110m,东部增厚为100~250m。

测井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5)马五段(O1m5

为主要的含盐段,其间夹特征的3套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10个亚段。自下而上为:

1)马五段十亚段(

):浅灰色膏质白云岩与石盐岩互层。米1井主要为石盐岩;榆9井以石盐岩为主,下部夹硬石膏岩。在陕北盐盆内,南部和北部为深灰色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硬石膏岩。部分井为灰岩、白云岩与硬石膏岩互层。该亚段厚度为8~96m。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低伽马。

2)马五段九亚段(

):灰色薄—中层状泥质白云岩夹云质灰岩。厚11~29m。测井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3)马五段八亚段(

):浅棕色、褐灰色石盐岩夹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局部夹硬石膏岩。榆9井可见小的冲刷面。陕北盐盆南、北部为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或硬石膏岩,部分井为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北部伊24井厚度最大,向南渐变薄,厚10~36m。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低伽马。

4)马五段七亚段(

):灰色中层状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或二者互层。榆9井中夹数层硬石膏岩薄层。厚10~23m。测井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5)马五段六亚段(O

):是主要的石盐层和含钾石盐层段。岩性以无色、浅灰、浅棕、棕褐、棕红色石盐岩为主,夹硬石膏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榆9井、陕钾1井和镇川1井均发现含钾石盐的石盐岩。盐盆内北部和南部逐渐相变为泥质白云岩和夹硬石膏的白云岩。西南部的陕15井揭示本亚段为硬石膏岩与白云岩互层。在盐盆相邻的东部柳林、襄汾以及太原西山、河北邢台、邯郸等地地表均可见盐溶角砾岩。盐盆内最厚处见于镇川1井。厚度一般为35~176m。该亚段中上部可见夹数层薄层玻屑晶屑凝灰岩。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低伽马。

6)马五段五亚段(

):灰、深灰、灰黑色厚层泥晶、微晶灰岩,局部夹泥质白云岩。陕钾1井钻遇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该亚段岩性单一,厚度稳定,在华北地区可作为标志层。厚度一般为13~31m。测井曲线特征:声速线平直。在榆9井和陕钾1井该亚段上部显示出有一小尖峰;自然伽马值低且平直。

7)马五段四亚段(

):灰、浅灰色石盐岩夹数层泥质白云岩及薄层硬石膏岩。陕钾1井中可见夹薄层含钾石盐岩。榆9井2293.60~2293.90m见角砾状凝灰岩。该亚段在榆9井、绥1井较厚,镇川1井及其以北地区则尖灭。一般厚14~67m。测井曲线特征:声速线高且夹3个低峰。低峰示泥质白云岩或硬石膏岩。自然伽马呈大锯齿状,突出的尖峰恰与声速曲线相反。

8)马五段三亚段(

):以灰色泥质白云岩和泥灰岩为主,夹云泥岩及白云岩。榆5井、榆11井、榆13井为灰岩或泥灰岩。厚7~30m。测井曲线特征:自然伽马曲线呈指状高锯齿,声速低且中夹1~2个尖峰。

9)马五段二亚段(

):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薄层白云质泥岩,部分井以灰岩为主。厚2~12m。测井曲线特征:声速小且呈锯齿状曲线。

10)马五段一亚段(

):灰色白云岩夹灰岩,部分井为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白云岩常呈角砾状。陕钾1井见硬石膏薄层或硬石膏假晶。在缺失马六段地区,残留厚度为3~30m。顶部普遍发育有风化壳。盐盆内大部分地区本段地层与上覆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北部则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假整合接触。测井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6)马六段(O1m6

浅灰色—深灰色厚层状泥—粉晶灰岩,部分地区藻迹、虫迹发育,局部白云石化。本段在北纬38°以北地区均遭剥蚀,仅在华北中部保存。其中,太行山南段残留厚度最大,为80~120m。盐盆内仅在榆11井、延深1井和陕15井有残存,厚度最大为19m。

上覆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泥岩夹煤层。

Ⅷ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克拉通内的大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煤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含气量高;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可采性明显改善;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Ⅰ类资源占地质资源总量的近40%,Ⅱ类资源超过60%。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东依吕梁山,西靠六盘山,南抵秦岭,北接狼山—大青山。横跨陕、甘、宁、晋、内蒙古五省(区),面积37×104km2。除外围的河套、银川、巴彦浩特、六盘山、渭河等中新生代盆地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聚煤盆地,周缘煤矿区星罗棋布。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1995年间,联合国资源环境署与华北石油地质局合作,率先在盆地东缘中部的柳林杨家坪钻煤层气探井7口,并均获得2 000m3/d以上的煤层气产量,煤柳5井获得7 000m3/d的高产,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现了煤层气富集区,从而揭开了该盆地煤层气勘探的序幕。在1995年之后,中联公司、中国石油及美国阿莫科、阿科、菲利普斯等国外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和钻探,截止到2005年底,在盆地内共施工70多口煤层气井。总体上讲,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程度较高,其次是南缘,中部勘探程度低。

(二)煤层、煤岩和煤质特征

1.煤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纪含煤层系瓦窑堡组,仅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只分布在子长至蟠龙一带。上石炭统太原组沉积厚度50~100 m,含煤5~8层,各地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如河东煤田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为8、9、10号煤,平均总厚6.66m,往南至乡宁一带变薄,甚至不可采;下二叠统山西组厚60~100m,形成较厚的可采煤层,河东煤田4、5号煤层平均总厚为7.82m;侏罗纪含煤层系延安组,自下而上分为5、4、3、2、1煤组,主要可采煤层5~7层,可采煤层累计厚度一般15~20 m。主要可采煤层发育在盆地南部和北部,中部仅有煤线发育。

2.煤岩煤质特征

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在71%~90%之间,平均含量为79%。侏罗系延安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变化于19.4%~95.2%之间,平均值约为58.5%左右。

北部及东缘含煤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的灰分含量变化不大,基本都为中灰煤。中侏罗世煤在陕北含煤区以低灰煤为主,灰分一般小于10%,黄陇含煤区为低分—中低灰煤。陕北含煤区子长煤产地的晚三叠世煤为中灰煤。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主要为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不同地区煤级分布有较大差异。在盆地东部,煤层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从北向南,煤级逐渐增高。在盆地西缘,煤级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

侏罗系煤变质作用强度低于石炭—二叠系煤。侏罗系延安组煤的热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煤化程度具有在盆地周缘低、中间高的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41%~1.07%,煤阶相当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肥煤。

(三)含气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部的渭北煤田和西缘桌贺煤田是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分布区。煤田勘探和煤层气勘探中积累了大量的煤层含气量资料,如表6-9。由表可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量由北向南随煤级升高而增高,由图6-9可见,含气量随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受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影响,渭北煤田含气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韩城矿区为煤层气富集区。桌贺煤田,煤类全,含气量较高。

表6-9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层含气量

图6-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含气量与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关系图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煤级低,含气量普遍低,在局部地区和煤层埋深较大的部位含气量较高。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煤含气量0.1~6.29m3/t,黄陵矿区、焦坪矿区少数煤层含气量达4~6m3/t。

(四)煤层气成藏条件

1.煤层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主要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沉降,煤变质程度逐渐加深,煤层气大量生成。东部地区大量热模拟实验资料表明,煤由褐煤演化至长焰煤阶段,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38~168m3/t,演化至肥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99~230m3/t,至瘦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257~287m3/t,因此本区全区的煤层生成气量均远远超出其自身的吸附能力。

2.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产出条件有利

本区煤岩以光亮型、半光亮型为主,镜质组含量高,以中变质的肥煤、焦煤为主,变质程度适当,故煤层割理发育,有利地区割理密集呈网状,连通较好。据不完全统计,煤层发育2组割理:一组为面割理,密度7~25条/5cm,裂口宽0.01~0.3m m;另一组为端割理,密度7~22条/5cm,裂口宽0.001~0.05m m。本区中生代以来在南北向扭应力及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了成排分布的压扭性断裂鼻状构造或断裂背斜构造,沿构造轴部出现少量张性断层,并在煤层中产生一组张裂隙。这些次生裂隙疏通了煤层的端割理和面割理,使煤层储集物性变好。

据煤显微组分观察,本区煤气孔特别发育,尤其基质镜质体中气孔密集,以煤化过程中气体逸出留下的生气孔为主,孔径一般为0.01~0.7m m。这些气孔不仅是煤层生气的直接标志之一,也是煤层吸附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3.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

本区成煤期后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断裂和褶皱作用很弱,含煤地层保存完整,煤层顶底不管是灰岩还是泥岩封盖层,钻井所取岩心都很少见构造裂缝。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单层厚度大(一般为5~10m),可对比性和连续性强,所取泥岩样品的孔隙度为1.17%~8.11%,而渗透率值均近于零,是本区具有较好封盖条件的区域盖层。

收集了鄂尔多斯盆地边缘17口井地下水特征的有关资料,三叠系含水层的自流量为0.5~4.191/s,矿化度值20~60g/L,水化学类型偏CaCl2型,局部含Na2SO4型。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的含水层自流量0.9~8.7L/s,矿化度10~250g/L,水型以过渡成因的NaH CO3为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的自流量28.5~61.05L/s,矿化度1~100g/L,水型为CaCl2型、M gCl2型占优。由此可见,这三套地层的地下水特征明显不同,水文地质特征具有独立性、封闭性,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五)煤层气资源量

鄂尔多斯盆地风化带下限至煤层埋深2 000m 以浅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资源丰度为0.91×108m3/km2,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其中中侏罗统延安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52 775.41×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53.51%;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45 858.86×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46.49%。

按区带统计,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4 332.66×108m3、23 419.10×108m3、34 174.08×108m3和6 708.4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4.81%、23.74%、34.65%和6.8%;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 121.18×108m3、5 167.39×108m3、3 026.78×108m3和1 555.24×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45.44%、28.92%、16.94%和8.70%。

按深度统计,煤层埋深1 000m以浅、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8 562.43×108m3、28 722.64×108m3和41 349.20×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28.96%、29.12%和41.92%;埋深1 000m以浅与1 000~1 500m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 200.59×108m3、8 670.00×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51.48%与48.52%。

该含气盆地群Ⅰ类资源量为37 785.14×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8.31%,主要分布在东缘和南缘含气区带;Ⅱ类资源量为60 849.1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61.69%,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缘含气区带(表6-10、表6-11)。

表6-10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汇总表

表6-11 鄂尔多斯盆地各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类别表

Ⅸ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图

这个图;你拿不到详细的,要花钱呢;我们搜集资料就为了这个;有简略构造图解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