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属于什么地质构造
『壹』 青藏高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青藏高原前的奥陶纪,其后青版藏地区权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贰』 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一般没有说高原地质构造的。形成高原因素不同,多是地壳运动,大陆架边缘。比如青藏高原就在大陆块边缘。
『叁』 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介绍
特征 食物比较单一,容易携带和制作简便,一般高营养、高热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处专高海拔属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在这里都无法生长,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的食物比较单一,通常他们的主食是面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肠、干牛肉坡罗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由于长期放牧等原因他们一般会选择制作简便并且容易携带的食物;而且他们一般也会选择那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牦牛奶、酥油(牦牛奶制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牦牛奶粉(牦牛奶制成的)等等。
『肆』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专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属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伍』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此外还有由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青藏高原》。该曲使李娜的演唱事业达到了顶峰,传唱一时。
西南部最高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m左右,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除与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外,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围经常发生严重地震。这个高原在印度于五千万年前开始推挤欧亚大陆时隆起,喜玛拉雅山脉就是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之下形成。这座山脉在不稳定的结构地形推挤下,到现在仍在往上升。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
青藏高原[1]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等不少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为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河(又称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布拉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足10℃(5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随着工业发展,新的工业城市如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等不断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青藏铁路也通车。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地区、昌都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含中国以外部分)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青海省的中部和西部,甘肃省、四川省的西部,云南省的西北部,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由于这6个构造带最新海相地层层位和作为各构造带分界的缝合带,明显地从北向南依次变新,表明青藏高原是由欧亚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北移、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而产生的。始新世青藏高原结束了洋壳演化和洋壳向欧亚大陆俯冲(见俯冲作用)的历史。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已拼合的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发生大陆岩石圈俯冲。在俯冲带地壳缩短,分层变形、分层加厚。经历了构造抬升和均衡隆升的阶段,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出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近200万年地壳隆升的结果,并且这一隆升过程至今尚未结束。
青藏高原中若干条反映不同时期洋壳的蛇绿岩带,揭示了冈瓦纳古陆不断解体,向北漂移,与欧亚古陆碰撞、拼合,欧亚古陆不断增生的历史。主要蛇绿岩带和混杂堆积带如下:
北祁连蛇绿岩带位于祁连中央隆起带北侧,沿玉门、肃南、祁连、门源一带出露了一套蛇绿岩,包括蛇纹石化橄榄岩、辉橄岩和纯橄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具枕状构造;放射虫硅质岩夹复理石砂板岩。呈北西-北西西向延伸600~700公里。带内发育有蓝闪石片岩,常出现在超镁铁岩上下盘,主要有绿帘石蓝闪片岩、石榴石蓝闪片岩和石英白云母蓝闪片岩3种组合类型,蓝闪石结晶粗大。大量生物化石证明,本带包括震旦纪晚期、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3期古蛇绿岩,它们的岩石组合大体相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放射虫硅质岩的存在,说明古北祁连洋盆处于洋中脊环境。
昆仑蛇绿岩带沿西大滩-修沟-玛沁断裂带残留了华力西末期的洋壳残体。蛇绿岩已失序,西段未见重要露头,东段花石峡、玛沁、玛曲一带,发现了百余个超镁铁岩体,属蛇绿岩套。与蛇绿岩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泥砾混杂岩的基质是早三叠世复理石,夹有大量二叠纪石灰岩和含煤碎屑岩等外来块体。
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东段向南偏转,近期主要表现为右行走滑断裂,有地震活动。在其西段锡金乌兰湖、大鹏湖、玛尔盖茶卡一带,发现了一套混杂堆积,在三叠纪砂板岩中,夹有大量二叠纪灰岩岩块和镁铁、超镁铁岩块;在中段胜利湖、若拉岗、狮头山一带,构造混杂堆积和蛇绿混杂堆积十分发育;东段金沙江混杂堆积带宽40公里,南北向展布,分东西两个带。西带为蛇绿混杂岩,在蛇纹岩基质中包卷了大量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石灰岩、细碧角斑岩岩块。东带为野复理石,中三叠统砂板岩中含有大量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灰岩岩块。金沙江缝合带闭合于印支运动。
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曾为古特提斯南域的一个深海盆,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洋岛环境的蛇绿岩组合,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粒玄岩岩墙、枕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放射虫为三叠纪-侏罗纪生物组合。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浅海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其间往往发育有超镁铁岩古风化壳。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断续出露,长达1700公里,南北宽10~50公里。多处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地幔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辉长岩、枕状拉斑玄武岩、辉绿岩席状岩墙(床)群,上覆灰绿色、紫红色放射虫硅质岩。由于板块俯冲,与蛇绿岩相伴,发育了泥砾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泥砾混杂岩常在蛇绿岩南侧,从三叠纪末到白垩纪,形成许多构造混杂岩块。晚白垩世泥砾混杂岩,其基质为杂色硅泥质类复理石,含二叠纪石灰岩、玄武岩,三叠纪砂板岩、侏罗纪砂岩、灰岩和早白垩世硅质岩岩块。蛇绿混杂岩往往在蛇绿岩带北侧,在蛇纹岩基质中混入了三叠纪砂岩、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火山岩岩块。日喀则蛇绿岩底盘发育了动力变质的角闪石石榴石片岩,其同位素年龄为0.81亿年,是蛇绿岩仰冲侵位形成的。
『陆』 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划分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总体形态呈斜躺的“S”形。地球版物理权资料显示,高原内部地壳结构具有显著的非均一性,出现横向上成带、纵向上分块、地表构造呈现出北西 南东向展布的板块结合带与其间所夹持的多个陆块相间并存局面。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地质学家围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特提斯存亡与高原隆升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相继提出多种演化模式来解释高原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过程。尽管至今对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各陆块的性质和彼此之间结合过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五条板块结合带(Ⅱ4,Ⅱ6,Ⅱ8,Ⅰ1-Ⅰ2,Ⅲ2)与被之分割的五个陆块(Ⅱ5,Ⅱ7,Ⅱ9-Ⅱ10,Ⅲ1,Ⅲ3)彼此镶嵌的条块构造格局(图2-1)。
每条结合带具有复杂的多旋回演化历史,总体形成时代由北而南呈叠复式逐渐变新,各陆块由南向北依次拼贴[2~6]。
『柒』 青藏高原属于什么自然带
由北往南,依次为荒漠半荒漠带,草原带,草甸带,森林带(分布与雅鲁藏布江谷地)
『捌』 现代地貌学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
你问的谁明白呀,不怎么懂啊
『玖』 运用地质构造原理接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拾』 青藏高原属于什么地貌
西藏自治区的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区: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潴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四)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