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条件描述是什么
Ⅰ 什么叫地质状况地质状况分哪几种
世界上有的中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砖红壤,东北的黑钙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Ⅱ 地质构造条件评价
地球上各板块内部构造演化都是在伸展—收缩体制交替作用下完成的。在伸展体制下,板内地壳产生裂陷、沉积物堆积、岩浆喷发或侵入,资源聚集;在收缩体制下板内产生挤压作用,岩层褶皱、逆冲构造形成,伴有侵入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地层间不整合。这种作用交替发生构成了地质演化的全过程,以这种理论观点看待一个区域的各种地质作用现象,无一不是以构造活动为主线的客观表现,有物质形态的,有变形变质过程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地壳热状态也产生变化,伸展体制下的拉张性盆地内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高于收缩体制下被挤压抬升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代拉张盆地,地温梯度3.58℃/100m,大地热流密度61.53mW/m2,鄂尔多斯、沁水盆地整体抬升发生降温冷却,地温梯度分别是2.2~3.1℃/100m和2.6~3.0℃/100m,大地热流密度63.4mW/m2和61mW/m2,后两者与中生代晚期古地温比较出现了明显降低。在全面认识地质构造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各类地质构造对区域浅层地温场的影响与贡献具有重要作用。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中,地质构造因素主要是深度<200m或松散堆积物底界面形态(基底形态),区域性活动构造特点、断裂构造性质、延伸方向,地层间不整合界面等。
(一)基底形态
由于构造或古地形影响使基底界面存在起伏现象,它是一种区域性界面,可称为不整合。基底形态以物探方法结合直接钻孔揭露,用剖面图或松散层、基岩埋深图表示。资料丰富地区可以查阅或自行编制,资料缺乏地区应实施工程或物探方法予以揭示。
(二)区域断裂构造或界面
断裂面特别是区域性深大断裂对区域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在新生代断陷盆地中的边界断裂尤其典型。它既可以导热而形成通道,也可隔热而使断层上下两盘处于不同的热状态。对断裂描述从产状、性质、切割最新地层、分支发育情况等方面展开,评价其作用应从发育史、影响或控制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形变质以及导水、隔水作用等方面展开。
区域性构造评价资料以收集为主,如各类物探测量成果、区域钻孔揭示和地表露头观察;对活动构造采用专门调查测量,如放射性测量、大地测量以及地壳应力测量,最直接的方法是沉积中标志层错断的观察测量数据。
断裂构造及其配套的分支构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区域性构造和区内发育的各级别断裂构造使区域岩石产生节理裂隙,不同方向、不同时期的构造叠加作用可使坚硬岩石支离破碎,大大提高岩石的渗透率,提高热能传输速率,进而改变区域浅层地温场状态。这类构造作用在结晶岩发育地区、基岩浅埋区和降水入渗补给区尤其显著。
对于断裂构造的导水隔水作用,一般张性断裂节理、裂隙具有良好的导水性,压性断裂、节理具有隔水作用。
区域性地层间的不整合面代表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此期间,下伏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剥蚀面、古土壤或剥蚀平原,发育碎屑堆积物,经胶结形成碎屑岩。这类界面一般来说是导水或充水界面,其典型实例如青白口系与蓟县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等。
(三)活动构造
在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已确定存在活动构造地区,加强对断陷盆地内沉积作用、地面沉降、地裂缝展布方向与主构造线关系调查,并研究分析构造运动方式及在松散层中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其是否具有新生性特征,及对松散堆积物沉积的影响;对断层的导热作用可用直接测量法测量断裂带附近大地热流密度。
(四)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区域性构造背景显示某一地域内各类环境的地质演化特点。在区域构造地质评价中正确认识所在区域构造位置、构造特征和主要活动方式,对合理划分研究环境构造类型,沉积作用特点、岩浆及变质作用规律具有指导性意义。如盆地性质或分类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和岩相分布,断陷盆地不同于冲积盆地和冲积平原。
Ⅲ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什么
通常把与地下水来有关的问源题称为水文地质问题,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条件称为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Ⅳ 地质调查中地质描述有什么要求
1、先确定地质界线、岩性分层;
2、描述的总体原则:先宏观,后微观;
3、描述的顺序:
岩性点:先确定层位,岩性(颜色、厚度),结构、构造,物质组份,岩层中构造裂隙发育特征(裂隙形态、走向、与岩层的关系(顺层或切层(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征(矿物晶体特征、集合体特征)、裂隙围岩蚀变特征、裂隙发育程度、裂隙相互关系))、岩层风化特征、岩层产状、裂隙产状。
褶皱控制点:褶皱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态特征(宽度、两翼产状特征)、岩性描述、附素描图/照片。
断层控制点:断层定名;破碎带特征(宽度、角砾发育特征(形态、排列特征、角砾成份、角砾中构造发育特征、角砾中矿化蚀变特征(矿物晶体特征、集合体特征、蚀变)、胶结物成份、胶结物中矿化蚀变特征(矿物晶体特征、集合体特征、蚀变)、断层上下盘镜面发育特征;上、下盘围岩描述(按岩性点描述,突出构造、矿化蚀变);断层产状、岩层产状;采样记录;地质现象及采样素描图。
矿化蚀变控制点:矿(化)体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强弱及其过渡关系和与构造关系、矿化蚀变的微细特征(结构、构造等))、推测原岩岩性。
地质填图点路线特征描述。
地质填图点路线示意图(包含主要地理点、地物点,地质点、路线、地质界线、采样点号)。
Ⅳ 何谓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那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地球物理条件、物理地质环境和天然建筑材料7项。工程地质学里面第一页就有提到。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Ⅵ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Ⅶ 地理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什么区别
地理条件主要是对于地貌而言,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包括江河湖海。
地质条件主要是针对地下而言,主要是指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地貌次之。
地震频繁属于地质地震条件。
气候条件能并入地理条件。
Ⅷ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学中地质因素对土木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因此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工程地质条件。
内容包含地区的地形地貌,场地及周围的岩土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条件,各种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
Ⅸ 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什么
(1) 地层的岩性:是最抄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Ⅹ 地质构造条件是指什么
地质构造条件:
矿产的生成,除了要有一定的成矿物质来源之外,另一方版面还需要有成矿权物质运移的通道和沉淀的场所,即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关。所以说,地质构造对于矿带和矿田的展布,矿床的产出和规模,矿体的空间形态与产状,都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研究构造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去进行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