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填图为什么要进行野外踏勘
1. 如何开展地质踏勘
1、先确定工区范围。
2、明确踏勘是为什么服务的(比如是油气勘探、还是地质填版图、还是工程布置等)权。
3、拟定踏勘任务,既本次踏勘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了解到哪些地质、地理、交通、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一步里一般都需要借鉴前期资料或是相邻区域的地质资料来参考,当然,其实在任何一次地质工作开展前,充分了解该区前期工作成果都是必须做的。实际上这不应该算在地质踏勘的工作里。)
4、拟定踏勘路线和需要使用的技术方法,确定踏勘时间安排。
5、准备踏勘需要使用的工具(交通工具、标本采集工具、定位工具等)、图件、消耗品、人员安排等。
6、出发踏勘~~~
7、处理踏勘时获得的数据,编写踏勘报告,基本就这样了呵呵。
其实踏勘就是去探探风,不是什么有严格规定的程序的.........
不过有一点必须清楚,你的踏勘是什么工作的踏勘,这决定了踏勘工作的面貌
2. 野外踏勘
又称野外来地质踏勘,一般是在自接受任务后,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的,踏勘路线通常选择垂直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尽可能穿越测区各类地质体、各类重要接触关系、已知矿化或矿产地等。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情况,如各岩类发育以及分布概况、地质构造类型和样式等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通过本阶段工作,达到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选取各类剖面测制位置,并测制主要地层剖面,确定主要地层填图单元并试填图;编制地质、矿产草图;进一步确定测区地质矿产调查中拟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拟定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同时,了解测区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工作条件和状况,为编制设计以及进行经费预算提供依据。
3. 地质填图的简述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②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穿越法适用于下列情况:A.露头好,岩性、厚度变化不大,地层分界清楚;B.构造相对较简单;C.地形平缓,且沟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层走向分布。穿越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层的厚度、地层剖面及纵向变化。地质条件适合用穿越法,可以采用以穿越法为主,局部地段选用追索法。野外观察点的布置与分类。观察点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它一般定在:1)不同时代地层分界线上;2)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处;3)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分界处;4)各类褶皱的转折端、倾伏端、地层产状陡缓变化处;5)各类断层线上;6)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矿化点、泉等。观察点的类型因此分为:地层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等基本类型。观察点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按记录格式进行详细描述,总之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绘不同时代地层的地质界线时,沿地层走向,或者为了解决某一地质问题(如断层),而沿着一特定方向进行地质观察来填绘地质图的方法。追索法适应下列情况: A.地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只有在追索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横向变化,掌握地质界线的延伸和分布;B.地质界线不明显,一定要经过追索才能填绘;C.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区,为了更好的填绘出断层线而采用追索法;D.山脊、沟谷、水系平行于地层走向分布,地形条件有利于追索性
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条填图路线中的各观察点,根据所观测到的内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质体产状及区域地质构造现象等,并按所确定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圈绘出了填图区域内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形成了野外地质图(原始地质草图)。 ③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4. 区域地质调查为什么要进行野外踏勘
当进入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需要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
5. 地质踏勘路线及观察内容
为了顺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区野外地质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全区地质踏勘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将为实测剖面和填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区内地质概况、实习时间安排、地质填图的需要及交通条件,梁山地区地质踏勘路线拟选定5~6条,主要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如下。
图6-14 磨刀石沟正断层素描图
(一)王项村至龚家湾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测区东部丘陵区的王项村(王家巷)南约300m处的深沟口。沿深沟西行,经营盘梁至龚家湾,路线全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沿路线前进方向依次可观察以下主要地质现象:①前震旦系汉南杂岩体的岩石类型、相互关系和组构特点;②前震旦系岩体与震旦系沉积地层间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③震旦系地层特征,震旦系上、下部的接触关系及砂岩中的各类交错层;④磨刀石沟正断层性质及证据;⑤磨刀石沟内震旦系岩层与河流流向所显示的“V”字形法则;⑥龚家湾至大南沟一带的倾伏背斜特征。
3.教学重点及要求
结合观察内容,重点讲授以下内容:①结合汉南杂岩体讲授岩石的基本类型,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定标志,岩体的互相穿插关系及时代归属的确定方法;②通过前震旦系与震旦系的接触关系全面介绍岩(体)层(地层)的接触关系及系统分类,各类关系在本区的表现;③结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征、接触关系分析古地理环境及其变迁;④通过磨刀石沟断层观察,归纳断层的分类及其野外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⑤分析龚家湾背斜特征及其与北侧梁山向斜的成因联系。
(二)大南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龚家湾以西的大南沟沟底东侧分水岭上,沿沟西上至中梁寺,路线全长约1.5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间的沉积整合接触关系及生物化石界线;②下寒武统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点;③观察并练习采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底砾岩特征;⑤中梁寺斜滑逆断层的性质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①结合寒武系地层的观察,重点讲授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作用及其与岩石地层学的关系;②根据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复古地理环境;③重点分析中梁寺断层的性质及其证据。
(三)下梁山后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下梁山(镇)后沟口,沿沟南上至构造台地南缘二叠系地层。路线长约1.0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继续观察下寒武统地层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寒武系与奥陶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奥陶系赵家坝组(?)底砾岩;②奥陶系地层系统划分及古生物特征、宝塔灰岩龟裂纹特征及成因;③奥陶系与志留系间的整合接触关系及下志留统地层和岩石特征;④下志留统与下二叠统梁山段地层的平行不整合关系;⑤观察和寻找各时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底砾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层划分上的意义;②奥陶系至志留系地层和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尤其是宝塔灰岩和形成环境讨论;③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征、地层划分依据及其划分原则;④二叠系与志留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四)圩泥洞-吴家坪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梁山南侧张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经水磨上、张家口子、陈家村,由陈家村改向西行,经中湾子至陈家村水库西岸,后绕道水库南侧经岭背后至吴家坪。该路线较长,约5.5km。加上由吴家坪经土地岭返回上梁山路程3.5km,总计9km左右。要完成该路线的教学任务。建议在路线起点至陈家村乡(有简易公路)段增配车辆。
2.观察内容
依次观察内容包括:①张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断层;②上、下二叠统地层及岩性特征;③二叠系碳酸盐岩与岩溶地貌;④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的沉积整合接触界线与判别及三叠系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⑤陈家村水库西岸向斜核心由三叠系地层形成的挤压揉皱现象,由轴部纵观梁山向斜构造及其地貌特征;⑥吴家坪及河沟村断层、特征、产状、性质观察与讨论。
3.教学重点及要求
该路线教学重点和要求如下:①重点讲授张口子断层特征及发生的力学机制,要求学生正确判别断层面、节理(张性、压性和扭性)面及沉积层理面,并测量其产状、绘制断层素描图;②分析总结二叠系和下三叠统地层和岩性特征,恢复其沉积古环境及海陆变迁史;③在上述四条路线观察基础上,以向斜核部三叠系地层揉皱现象为重点,总结本区向斜构造的几何特征及形成机理。要求同学们正确区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构造等地质地貌概念,进一步明确梁山不对称、短轴、倾伏向斜构造的基本特征。
(五)狮子山-上梁山黄龙寺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向斜盆地内的狮子山东侧三叠系地层,经狮子山、何家山、土地岭至上梁山黄龙寺。路线全长约4.5km。为了观察地层的系统性(由老至新),宜将路线起点放在狮子山,也可据具体情况,将起点定于黄龙寺,由北而南观察。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有:①三叠系与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新近-古近系地层层序及岩石特征;②土地岭以东向斜外侧上二叠统王坡页岩岩性及层位;③土地岭斜滑逆断层;④土地岭断层以西下二叠统梁山组炭质页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纪冲洪积物(洪积扇)、坡积物、残积物及黄龙寺附近汉江二级阶地、河漫滩等冲积物。
3.教学重点及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①通过古近系地层和岩性的观察,重点介绍其沉积古环境,如古地貌,古气候和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等,古近系沉积过程与向斜构造发育的成因联系;②王坡页岩及梁山组炭质页岩的形成条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矿产意义;③通过土地岭断层断层面、擦痕及构造岩的观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野外确定断层及其性质的方法,分析土地岭断层与向斜构造的成因联系;④概略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阶地沉积物的时代划分及古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塑造梁山现代地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梁山至中梁山路线
1.地质路线
由上梁山石灰厂经土地岭直达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转折端。路线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由中梁山制高点鸟瞰实习区全貌,包括地貌类型及其分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规律,地层发育概况及地层与地貌的成因关系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根据梁山地区地形图所给出的当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标偏角(东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进行现场罗盘校正,用校正后的罗盘完成地形图定向;②概略介绍(对照实地)实习区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征、类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梁山现代地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互相制约作用及不同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③重点讲述区内地层发育概况、展布规律及主体构造形态和空间展布特点,使同学们了解主要踏勘路线及实测地质剖面在区内的地质地貌位置,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④利用制高点和向斜转折端,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熟练地层产状的测定方法和地质点的确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线法和前、后方交会法等)。通过转折端产状和系统测定,使同学们对向斜构造有一个初步了解。
以上6条踏勘路线、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供各实习队安排时参考,可根据实习时间、天气状况及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线应不少于4条。
6.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7. 踏勘路线的选择及野外路线踏勘
1.踏勘路线的选择
野外踏勘路线应选择在露头良好、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现象较丰富、前人工作较详细、通行条件较好,并能控制全工作区或大部分工作区的地段进行。布置野外踏勘路线应以穿越区内主要构造线和各主要地层单位为原则,以便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取较全面的认知。
由于不同工作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会有所差异,因此,具体踏勘路线的部署方式、着眼点就应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区的踏勘: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进行重点踏勘或专题踏勘。如对地层需用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去观察标准地层剖面;踏勘代表性岩体时,应运用单元、超单元或侵入体标志;踏勘代表性区域变质岩时,要划分其类型;踏勘代表性矿床或矿点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现象时,要应用最新的成矿理论、地质构造新观点去分析。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疑难关键性问题应进行较详细的观察研究,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地质研究程度偏低地区的踏勘:地质研究程度偏低地区,可进行概略性路线踏勘。在踏勘过程中,一定要对其遥感地质解译的内容进行验证、调绘和建立解译标志。以使遥感解译图能更全面地反映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再对工作区具有典型或普遍意义的地质现象以及矿床进行重点观察与研究。
2.野外路线的踏勘
(1)1:5万区域地质调查路线踏勘:在进行路线踏勘时,应对路线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自然环境等踏勘任务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详细观测、如实记录并绘制路线信手剖面图或填制地质草图;还要注意采集必要的标本和测试样品。对那些重点观察研究对象,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如测制短剖面、联合剖面、绘制露头素描图或拍摄数码照片,并对地质体产状及构造要素进行测量和统计、采集更多的各类标本和分析样品,以求能初步解决问题或加深认识。
至于踏勘路线的长短与间距及数量应视工作区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一幅1:5万图幅,野外实际踏勘天数不少于10~15天为宜。若为联测图幅踏勘路线要适当增加,若为1:5万修测,则踏勘路线可取其下限。
(2)地质实习野外踏勘:在地质教学实习(填图实习)的开始阶段,即野外路线踏勘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主要由教师引导观察并进行讲授和示范。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
1)介绍野外路线踏勘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2)介绍实习区范围,自然经济地理及交通等方面的情况。
3)介绍实习区地质矿产的概况。
4)在野外讲授地质罗盘,手持GPS的使用方法,并实地指导学生测量产状要素、各种定点、定位的练习。
5)实地引导观察和讲解踏勘路线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几何学特征,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并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识别地质现象,怎样记录的基本方法。
野外记录簿记录的基本要求和记录格式大致如下:
地质记录簿左页画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右页作文字记录。具体记录是:
首先记录页眉上的年、月、日、星期、天气、地点等内容。主页的记录顺序如下(每项内容都要另起一行):
路线当天踏勘路线的出发地点、途经地、返回地点
任务当天踏勘路线上的主要(实习)任务
内容当天踏勘路线上的实习内容
人员分工掌图、记录、观测
观察点观察点的点号
位置每一观察点的地理位置
坐标每一观测点的地理坐标,X:Y:
露头性质记录每一观测点露头类型,是天然抑或人工(一般、良好)
内容观察点上的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的记录
以上记录格式及观察内容,可参见第四章第一节(表4-1)的内容。
通过对实习区的路线踏勘,使同学们对实习区的地质、矿产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本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及手持GPS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在野外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的方法(包括格式和内容),为后续阶段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8. 地质预查(踏勘)的具体目的和过程
为了使某项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于实际,需要事先对工作现场的地质和施工条件等专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属和了解,以便确定填图单位、工作部署等,这种工作称地质踏勘.各项地质工作的最初阶段都有踏勘,例如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选区踏勘、矿点踏勘、剖面踏勘等
9. 野外地质踏勘
野外地质踏勘是在前人资料分析研究和遥感影像单元图编制的基础上,对调查区进行全面的野外踏勘,具体内容包括:
(1)影像单元岩性特征、岩石类型组合、边界性质、形成的地质作用规律了解。
(2)宏观影像单元分区与三大岩类空间的对应关系。
(3)影像单元与地层单位、岩体单位、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
(4)影像单元特征标志与地质体的关系。
(5)了解区域矿产概况,初步掌握矿产种类,矿源场类型,主要成矿类型和矿化标志。
(一)踏勘路线布置原则
野外地质踏勘方法采用影像单元-剖面法。踏勘路线及实测剖面线布置应遵循总体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具体要求为:
(1)剖面选择要求层序完整,露头连续,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组合和厚度都在区内有代表性的地段。
(2)剖面线位置尽量选择影像单元种类齐全的地区。当受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可采取分段选线,以达到总体控制。
(3)踏勘路线选择仍以控制所有影像单元为佳。
(4)路线可以不连续,但影像单元不能遗漏。对标志特征明显,延伸稳定的影像单元,必须单独安排一条控制路线,查明其地质特征。
(二)实测主干剖面的测制
实测主干剖面的测制之目的是通过剖面测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各影像单元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变质类型及各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填图单元,为遥感初步解译的地质图编制服务。因其填图单位构成的复杂性,不同剖面的测制要点不尽相同。
1.沉积地层剖面测量
(1)分层。实测主干剖面以“层”作为基本描述单位。它可以是单一岩石层,也可是岩石复合层,内部基本连续,与上下相邻层宏观可分,影像特征基本一致。垂向上岩性和任何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但要求分层一定要与影像标志相吻合,保持影像与岩性的一致。
(2)岩性。分层的岩性,可用颜色、结构、成分综合命名方式予以概括。尤其是颜色,除描述新鲜面之外,风化面颜色也很重要,对影像岩石单元标志意义较大。结构描述应注意不同岩性的差别和变化,这样对分析岩性形成的环境、成因有利。
(3)沉积-成岩构造观察。注意层的形态、层理类型、单层厚度,各种交错层理、层顶面的波痕、冲蚀痕、干裂,层底面和各类印痕,印模等描述。
(4)化石。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不仅是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是沉积环境最灵敏的指示物。描述内容为化石门类组合特征、个体形态、保存状况,分析状态与岩性及沉积构造的关系,排列的优选方位。
(5)正常层序的识别和接触关系。识别岩层的顶、底方位是确定其新老顺序的关键。而许多沉积构造能够指示岩层的原始顶、底方向。如斜层理、冲蚀痕、干裂、遗迹化石等。
岩层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连续沉积、不连续沉积。对连续沉积的岩层,要注意岩性如何渐变过渡;不连续的沉积界面,应注意其形态,包括平整的,起伏的,有印痕或印模等,上、下岩层是否交切,有无底砾岩或古风化壳,是否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及变质现象,并查清不连续沉积原因。对于不整合,应注意在临近界面上下寻找地层时代的依据。
(6)样品采集和系统采样是剖面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采样的种类和数量要根据地质情况和需要来定。通常采集岩矿鉴定、岩石化学、同位素样品等。
(7)野外记录和作图
它包括丈量记录和剖面描述部分。丈量记录包括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角等。剖面描述包括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倾向、倾角(真倾角)、取样位置及编号等。
2.变质岩地层剖面测量
变质岩地层剖面测制一般应在填图单位确定之后实施。具本内容包括岩石类型、变形变质特征、特征矿物、变质结构、单元接触关系等观察描述及样品采集记录。
3.火山岩地层剖面测量
火山岩地层剖面测制应依据火山喷发作用特点,结合影像特征显示,按火山盆地或火山机构分别布置实测剖面线。剖面测制要点为岩石类型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旋回特征及样品采集等。
4.剖面测制资料分析整理
主要根据不同影像单元剖面测制结果分析整理,建立填图单位,确定不同填图单位的影像标志及划分依据,为编制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服务。
10. 地质预查(踏勘)的具体目的和过程 谢谢
为了使某项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于实际,需要事先对工作现场的地质和版施工条权件等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和了解,以便确定填图单位、工作部署等,这种工作称地质踏勘。各项地质工作的最初阶段都有踏勘,例如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选区踏勘、矿点踏勘、剖面踏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