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特殊地质条件

什么是特殊地质条件

发布时间: 2021-02-21 01:27:12

A. 特殊地质条件分哪几种情况

如大孤石、坚硬的土层、胶结层

B. 形成大型油气田需要哪些特殊的地质条件

所谓大型油气田是那些被确认石油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田(气田储量相当于1000亿立方米)。当然,这是参考目前国际上大油田的标准,结合中国油气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是以探明的油气储量为依据的。
世界上的油气田数目繁多,然而大油气田却相对较少,但大油气田蕴含的储量却占有很大比重。以我国为例,迄今全国发现的油田531个,发现的大油田只有39个,占总数的7.3%,但储量却占总储量的56.5%;全国气田185个,大气田2个,占1.08%,储量63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储量的24.65%。
那么,具备什么样的优越地质条件才能形成如此大型的油气田呢?人们在总结了中国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的相关资料之后,认为它们受控于以下极具鲜明特征的石油地质条件。
(1)坳陷(凹陷)油气资源丰度高。
坳陷(凹陷)深意味着形成石油的生油岩埋藏深,厚度大,生烃能力强,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大油田中,坳陷面积大、埋藏深易形成大油田,如大庆巨型油田;凹陷面积小但埋藏深也能形成大油田,例如,在面积仅为800平方千米的辽河大民屯凹陷找到了静安堡大油田(储量1.8亿吨)。
据统计,渤海湾盆地的17个大油田所在凹陷的油气资源丰度(即单位面积的油气资源量)均大于20万吨/平方千米。
(2)具备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复合式圈闭条件。
属于大型背斜圈闭的大油田很多,如大庆长垣、扶余、胜坨、孤岛等油田。还有一类是多类型圈闭都很发育,虽然单个不大,复合起来圈闭既多且面积也大,如辽河曙光、欢喜岭油田,新疆克拉玛依和陕北安塞等油田可为此类的代表。
(3)发育多种类型大型砂岩体或生物礁、鲕粒滩等储集性能良好的储层。
以大型三角洲砂体为储层的大油田,如大庆、胜坨、曙光、安塞等油田。以近岸浊积砂体为储层的,如辽河西斜坡的高升油田、胜利的渤南油田。以生物礁、滩沉积体为储集体的,有东沙隆起上的流花11—1大油田。这些砂体和礁构成的储集体厚度大、储集性能好是它们的共同点。
(4)凹陷中多沉积间断和不整合。
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可形成多种圈闭(超覆、不整合、古地貌、披覆背斜),同时不整合面之上有盖层、储层发育,而且其本身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利于形成大油田。如任丘、静安堡古潜山油田,孤岛披覆构造油田。
(5)大型同生断层发育。
同生断层发育可以形成如断层逆牵引构造类型的断裂构造,断层本身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与油气聚集有密切关系。
(6)区域性分布的良好盖层。
区域内广泛发育稳定分布的厚层暗色泥岩、盐膏岩、页岩盖层,控制着区域上的油气分布,原生油气藏几乎全分布在区域盖层之下。
总之,能提供充足油气的巨厚的生油层、大型圈闭、良好的储层和区域性盖层以及这些优越条件在时空上的相互匹配是大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

C.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不整合、超覆、尖灭、逆牵引、古潜山等,它们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都有其特殊性。

(一)不整合

不整合反映了地区性的地壳运动,也反映了沉积间断前后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因为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为不连续沉积,中间有较长期的沉积间断。沉积间断主要是侵蚀作用造成的,所以,至少缺失相当于一个阶段的地质时代的沉积物。不整合对于油气聚集往往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不整合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藏。如任丘油田的高产油层就在不整合面的古潜山上。此外,查明不整合现象对研究沉积历史有重要作用。

不整合有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而造成的,一般是经历了沉积—上升—沉积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上下两旁地层的产状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部分地层。由于这种沉积特点在时间剖面上不易识别,一般靠区域性地质资料并结合剖面上的特征来识别。它在时间剖面上有以下的特点。

(1)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平行不整合面是一个剥蚀面,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及残积层的存在,使不整合面粗糙而不均匀,因而在不整合面上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很不稳定。又因不整合上下岩层波阻抗相差较大,因此产生的反射波一般振幅较强。

(2)由于剥蚀面凹凸不平,出现了许多波阻抗的突变点,因而常产生绕射波,称为侵蚀面绕射波。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称斜交不整合,它的出现往往是在构造布局发生突变的时期,是地壳的某地段发生了褶皱、隆起、剥蚀和再沉陷的过程。它反映了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下伏地层发生过褶皱运动。

角度不整合较之平行不整合更容易识别。它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波同时存在,沿水平方向这两组以上的波逐渐靠拢合并。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在尖灭点处,也常出现绕射波。不整合面上的波形,振幅也是不稳定的。

角度不整合如图5-5-4(a)所示。

图5-5-4 角度不整合和超覆、退覆

(a)角度不整合;(b)超覆;(c)退覆

(二)超覆和退覆

超覆和退覆是地质时期中,某一地区(盆地)内水体的进侵与退出所造成的沉积。当某区水体不断进侵时(海侵),沉积物分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即新地层依次超越在较老的地层之上,便造成地层超覆现象,如图5-5-4(b)所示。当某区水体退出时(海退),则沉积物的分布范围也相应减小,即新地层超越在较老的地层之上,但覆盖面积逐渐缩小,便形成地层退覆现象,如图5-5-4(c)所示。一般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常可形成超覆和退覆现象,它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都同时存在几组互不平行而逐渐靠拢合并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不同的是超覆时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时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层内部,较新地层的反射波依次被下伏的较老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轴分叉合并的现象。

(三)尖灭

尖灭就是岩层的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一般可分为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尖灭、不整合尖灭等,都属于楔形地层。在时间剖面上它们的反映都是同相轴合并、相位减少。时间剖面波的合并点并不是地层真正的尖灭点位置。由于地震反射波都有延续的几个相位,在未到真实尖灭点时,两个地层逐渐靠拢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的反射波已发生合并与干涉了。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尖灭”点在地层真正尖灭点的前方。为了较准确地确定尖灭点的位置,可人工提取子波,作合成记录,看其两个尖灭地层地震子波在什么地方合并,从而确定尖灭点的位置。

(四)逆牵引

逆牵引现象的形成条件是地层的岩性具有某些特点。例如,适当比例的塑性地层(泥、页岩)及刚性地层(砂砾岩、灰质岩等)互相组成的地层,并具有足够的弹性。当砂和泥比例为1比3时,这样的岩性也是弹性较好的。它们最易在受断层切割时形成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一般发育于古隆起周围较大断层的下降盘。生储盖条件组合适当,它是一种较重要的储油构造。

逆牵引构造在时间剖面上的特点:

(1)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2)深、浅层构造高点有偏移,而且构造高点的连线与主断层线平行;

(3)构造幅度中层大,深层小;

(4)构造幅度大小与断层落差成正比。

(五)古潜山

古潜山是我国华北油田的主要油气藏形式,华北任丘高产油田就是这种类型的油气田。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它往往是由碳酸盐岩地层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圈闭成为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从它形成的条件及古潜山形态看,这种油田的特点是外生内储、新生古储、潜山与大的生油凹陷呈断裂接触。新生古储是指新地层(古近系的沙河街、孔店组地层)生油,老地层(古生界的奥陶系或寒武系、震旦系等地层,岩性多为灰岩)储油。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古潜山在水平时间剖面上的形态比较复杂。潜山顶面是不整合面,波阻抗差大,所以对应的反射波能量强。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的特点,表现为低频强相位、多相位的波形,并伴有大量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形态比较复杂,出现波之间的相切、斜交、“顶牛”等现象。在这种地区,除了出现特殊波外,还出现了侧面波。因为有时潜山“山头”靠得较近,潜山两翼较陡,当测线平行于走向时,常接收到来自“山顶”和来自侧面“山头”或陡界面的反射波,这种波称为侧面波。

对这种水平时间剖面,对比时应特别仔细,要弄清各种波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可参考偏移后的剖面进行解释。

D. 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的区别

不良地质条件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质包括滑坡地区、崩塌地区、岩堆地区、泥石流、溶洞地区、瓦斯地区、地下水。
它们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体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常见的不良地质及特点:
1、软粘土
软粘土也称软土,是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于海相、泻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区。常见的软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Ip一般大于17,属粘性土。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80%的情况。孔隙比一般为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
由于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压缩系数大于0.5MPa-1,最大可达45MPa-1,压缩指数约为0.35-0.75。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10-8cm/s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预压法、置换法、搅拌法等。
2、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冲填土
冲填土是人为的用水力冲填方式而沉积的土。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西北地区常见的水坠坝(也称冲填坝)即是冲填土堆筑的坝。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
冲填土的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量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显。
冲填土地基早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这是因冲填土处于欠固结状态。冲填土地基随静置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正常固结状态。其工程性质取决于颗粒组成、均匀性、排水固结条件以及冲填后静置时间。

E. 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将严重制约我 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F. 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

峰丛来洼地有选择性地发育在晚古源生代厚层的坚硬碳酸盐岩中。其岩性较纯,结构致密,质地坚硬,连续厚度大,如纯灰岩和硅质白云岩。一方面,纯灰岩具有较大的可溶性;另一方面,岩石本身的孔隙度低,溶蚀作用只能在岩石表面和裂隙带内进行,以表生岩溶作用为主,沿裂隙等软弱面发生差异溶蚀作用,引起崎岖岩溶表生形态的形成。同时,在陡峭形态形成之后,质地坚硬的厚层灰岩具有较大的抗蚀性,使之能够抵抗外力的冲击、侵蚀和自身重力等带来的破坏,从而使奇特的形态能够持续保存和发展。

新近纪(晚第三纪)以来,大部分峰丛洼地地区有过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抬升。其构造活动的结果,不但抬高了峰丛区的地势,而且使河网深切,地下水位降低,为峰丛洼地向深发展、洼地负地形的发育增加活力。此外,峰丛洼地之所以长期存在与发展,与其下伏的深厚包气带密切相关,而包气带的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壳抬升的幅度。

G. 什么叫地质条件复杂

说某地连下暴雨,还会有3-4级的地质灾害.那什么叫地质灾害呢?它与地震有关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

H. 复杂地质条件 有哪些

说某地连下暴雨,还会有3-4级的地质灾害.那什么叫地质灾害呢?它与地震有关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

I. 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由于板块运动,我国大陆地形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级台阶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北边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东边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等高大的山脉圈围而成的高原区,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5000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间,由于印度板块的推挤,上升了3500~4000m。强烈的隆升伴随外动力作用,使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势差为岩土体的运动提供了极佳的启动条件。该地区主要为中生界的陆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层,频繁的构造活动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是我国陆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和三大江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冰川活动和湍急的水流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级台阶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该台阶在新构造运动期上升幅度小于青藏高原,大约为1000~2000m。作为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带,该台阶海拔高度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断块山地、高原、盆地、山间洼地相交错的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体陡峻,沟谷深大,形成了许多险要地形,断裂发育,地震十分频繁并且强度大。该地区地层复杂,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变质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陆相碎屑岩为主。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地区褶皱发育,断裂众多,岩石破碎。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十分活跃。一方面表现为较高的侵蚀速率和岩石块体运动频率,大部分坡地侵蚀速率可达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区很近的盆地、山间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积,年均沉积厚度达5~20mm。在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中,区内的几条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级台阶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经地,区内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补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输沙量大,其中黄河的年输沙量达16.4×108t/a,最高达到39.1×108t/a(1933年),成为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第二级台阶是我国地貌发育时相变化周期最短的地区,地质环境问题多发,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

第三级台阶 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为百米至数十米。该地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尤以新生界的松散岩土分布最为广泛,厚度也较大。低矮、平缓的地势使第三级台阶成为仅次于海洋的大陆物质聚集区(汇区)。河湖广布,岩土松软,地下水埋藏浅,为浅表岩土、水、盐的运移提供了最佳条件,而邻近海洋也会带来海岸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J. 不良地质条件包括那些

不良地质条件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质包括滑坡地区、崩塌地区、岩堆地区、泥石流、溶洞地区、瓦斯地区、地下水。

它们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体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10)什么是特殊地质条件扩展阅读:

常见的不良地质及特点:

1、软粘土

软粘土也称软土,是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于海相、泻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区。常见的软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Ip一般大于17,属粘性土。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80%的情况。孔隙比一般为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

由于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压缩系数大于0.5MPa-1,最大可达45MPa-1,压缩指数约为0.35-0.75。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10-8cm/s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预压法、置换法、搅拌法等。

2、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冲填土

冲填土是人为的用水力冲填方式而沉积的土。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西北地区常见的水坠坝(也称冲填坝)即是冲填土堆筑的坝。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

冲填土的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量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显。

冲填土地基早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这是因冲填土处于欠固结状态。冲填土地基随静置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正常固结状态。其工程性质取决于颗粒组成、均匀性、排水固结条件以及冲填后静置时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