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层面是什么意思

地质层面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20 23:08:48

Ⅰ 地质什么意思

雪山、高来原地质地质泛指源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版的《地理全书》中的“地质”一词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具有科学意义的概念。

Ⅱ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

Ⅲ 地质实习 节理与层面的区别

1、定义不同

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层面为岩石受力后断开并沿断裂面无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包括岩石节理在内,常将其与节理看成同义词。按其成因分为原生和次生裂隙两类。前者是在成岩过程中形成,后者则是岩石成岩后遭受外力所成。

2、性质不同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层面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是所有裂隙成因类型中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与各种水文工程地质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为裂隙水研究的主要对象。构造裂隙水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随机性等。

3、特点不同

节理延伸稳定,不发生倾伏的(水平褶皱),则走向节理相当于纵节理,倾向节理相当于横节理,斜向节理相当于斜节理。在认识节理的形态及其名称以后,也可以适当地作些力学分析研究,如节理与褶皱的关系,节理的形态与受力的关系等。

层面在温度变化和水、空气、生物等风化营力作用下形成风化裂隙,常在成岩、构造裂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育,形成密集均匀、无明显方向性、连通良好的裂隙网络。风化营力决定着风化裂隙呈壳状包裹于地表,一般厚度为几米到几十米,未风化的母岩构成隔水底板,一般为潜水含水系统,局部可为承压水。

Ⅳ 地质是什么意思

地质来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自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
根据野外调查路线、观测点的距离,调查精度的比例尺划分为小(1/50万及其以小)、中(1/25~1/20万)、大比例尺(1/5万及其以大)地质图。依据内容分为:基岩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岩性-岩相分布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第四纪地质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等。
地质界线、构造线、矿产和地理底图等要素的标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地质图成图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我国对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质图类别的成图方法技术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

Ⅳ 地层是什么

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内是一层或一组具有某种统一容的特征和属性的并和上下层有着明显区别的岩层。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地层之间可以由明显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不十分明显的特征界限分开。

Ⅵ 岩层、层面、层理及其识别

1.岩层

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沉积岩层一般都具有成层性,所谓沉积岩层的“层或单层”是指,在基本稳定的介质条件下沉积的一个单元,表示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它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沉积物组成。层与层之间由层面分隔,层面代表了短暂的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的间断面,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可由数毫米至数米。按层的厚度可分为:块状层(厚度>2m),厚层(2~0.5m),中层(0.5~0.1m),薄层(0.1~0.01m),微层(<0.01m)。

2.层面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上层面又称顶面,下层面又称底面。两个岩层的接触面,既是上覆岩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层的顶面。两层面间的垂直距离就是岩层的厚度。由于沉积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有的岩层在较大范围内厚度基本一致,形成厚度稳定的板状;有的岩层厚度不稳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向一侧变薄以致尖灭,形成楔形,有的向两侧同时变薄和尖灭,形成透镜状(图2-2)。

图2-2 岩层的厚度和形态

A—顶面;B—底面;H—岩层厚度;Ⅰ—板状岩层;Ⅱ—岩层变厚变薄;Ⅲ—岩层尖灭,呈楔形;Ⅳ—岩层呈透镜状

3.层理

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层理面产状可以与层面产状一致,也可以与层面产状不一致。层理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在剖面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组成层理的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

细层 通常又称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其厚度极小,常以毫米计。细层与层面平行或斜交,也可以是平直的、波状的或弯曲的。

图2-3层理的基本术语

(据姜在兴,2003)

层系 是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水平细层组成的层系由于层系间缺乏明显的划分标志,一般难以划分层系;而由倾斜细层组成的层系则易于识别,层系间由明显的层系界面分隔。层系的上、下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层系厚度。按层系界面的形态可分为板状层系、楔状层系和槽状层系。板状层系即层系界面为平面,且层系界面相互平行呈板状延伸(图2-3A);如果层系界面相互不平行则为楔状层系(图2-3B);槽状层系的底界面为槽状(图2-3C)。

层系组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的,是在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例如由厚度不等的板状层系所组成的层系组。

层理的形成及其特征与组成岩石的成分,形成岩石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介质运动特征有关。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平行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图2-4)。

图2-4层理的基本类型

Ⅰ—平行层理;Ⅱ—波状层理;Ⅲ—斜层理;a—细层;b—层系

4.层面的识别

在层状岩石地区研究地质构造时,首先就要正确地识别岩层的顶、底面和新、老层序。大多数沉积岩的层面较为明显,易于认识。但是,某些岩层,如巨厚岩层或砾岩层,它们的层面常常很不清楚;有的岩层则由于节理、劈理强烈发育而掩蔽了层面或与层面混淆不清。特别是在某些变质岩地区,由于次生面理特别发育,甚至层面被置换,以致原生层面极难辨认。因此,在野外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尽力发现鉴别层面的各种标志及岩层的其他原生构造去识别层面。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的变化以及层间分界面等几个方面来识别层面。

(1)岩石成分的变化:在成分比较单一的巨厚层岩石中,要注意寻找成分特殊的夹层。如:块状砂岩中的砂砾层、粗砂岩夹层或透镜体,巨厚层石灰岩或白云岩中的薄层泥灰岩、页岩夹层或硅质条带等。查明这些夹层的层面,有助于识别包含这些夹层的巨厚岩层的层面,所以这些夹层是识别巨厚岩层层面的比较可靠的标志。

(2)岩石结构的变化:根据沉积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状的颗粒总是分层堆积的,从而显示出沉积岩层的成层性。如:砾岩中大小不同的砾石分层堆积呈带状,砂岩中云母呈面状分布,各种原生结核或扁平状砾石在沉积岩中呈面状排列等,都可作为确定层面的标志。

(3)岩石颜色的变化:在成分单一、颗粒较细、层面隐蔽的岩石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也可指示层面。但要注意区别由某些次生变化造成的岩石颜色差异。例如: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常沿节理或岩石孔隙扩散并沉淀,从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调的褐红色条带或晕圈,当其规模很大时,在个别露头上观察,就容易误认为层面。此外,在有些深色泥岩或白云岩中,常因风化而引起退色作用,也会沿节理或裂缝发生颜色变化,若不注意也会误当作岩层的层面。

(4)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这些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也可以作为确定层面的标志。

在野外观察中,如果在一个露头上层面不易分清,或者分不清是层面还是其他次生面状构造(如节理、劈理)时,应多观察一些附近的露头,加以比较分析,如层面一般都具有延展较远,连续性较好等特点。当沉积岩中发育有大型斜层理时,应注意把斜层理的细层、层系及层面区别开来。

Ⅶ 层面和流面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啊 地质学问题

层面是原始的面状构造,沉积岩的典型构造.它的形成是不同时期沉积的岩层的性专质不同而反映出来的属.流面为流动的构造,一般出现在岩浆岩中,是由于岩浆的流动形成的,表现在岩浆岩中为岩石中片状矿物的定向排列,一般流面平行于片状矿物的最大扁平面.此外岩浆岩中仍然可以保留流线,通过包体的方向和线状矿物的定向可以确定,两个不同的流线方向可以确定一个流面的方向.

Ⅷ 层面是什么意思,"层面"的汉语解释

层面是指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上层面又称顶面,下层面又称底面专。两个岩层属的接触面,既是上覆岩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层的顶面。
层面所形成的概念不能与层次所形成的概念产生混淆,否则就会形成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以致出现如康德所指出的“二律背反”那样,“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理”。对事物的研究进行的逻辑推理,只能在同一层面之中进行演绎。如果有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必须通过各自不同层次的描述,把它们转化到共同的一个层面上,逻辑推理才能够成立。逻辑推理是理性的,但层面与层次同样是哲学所必须关注的问题。辩证法所谋求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事物之间层面与层面、层次与层面的辩证思维。

Ⅸ 在地质上岩石的结构面是个什么概念

岩体内存在的原生的层理、层面及以后在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断层、节理、劈理、层内间错动面等各种类型的地容质界面统称结构面.由结构面切割成的大小、形状不同的岩石块称结构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组合称岩体结构.岩体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使岩体在力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更加增强.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岩体结构控制着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岩体结构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所谓岩体结构,即岩体中的结构面以及被这些结构面相互切割而成的结构体共同组合的型式,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地壳长期活动的结果,随地球运动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在地应力和工程作用影响下也会变化和发展.因之,岩体结构的两大要素即是:结构面和结构体.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把岩体看做是由结构面与结构体组合而成的有结构的地质体.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存在的各类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层面、不整合面、接触面等的地质界面.结构体是指由这些地质界面切割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各种各样的地质块体.
所以,岩石的结构面是岩体内存在的原生的层理、层面及以后在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断层、节理、劈理、层间错动面等各种类型的地质界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