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地质大队怎么样
『壹』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建设工程大队 怎么样 待遇怎么样
里面每一个大队的资质都很好,可以去他们的官网看一下,每一个大队的详细信息。至于待遇,因为是事业单位,各种福利、奖金会非常的丰厚,钱途无量啊!
『贰』 那曲县那曲地热田()
那曲地热田位于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南2公里处,距拉萨市328公里。那曲是青藏公路上的重镇,交通方便。地热田海拔4600米。
那曲地热田地处燕山期东西向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期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已发现存在东、西两处地热显示区,彼此相距4.5公里。西部地热显示区面积仅0.1平方公里,东部地热显示区面积较大,是那曲地热田的主体,也是地热地质勘查的主要对象。地热田地层有中侏罗统砂岩、泥岩,上白垩统火山凝灰岩,第三系上新统砂砾岩和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热田热储盖层为中侏罗统泥岩,热储层为中侏罗统粉砂岩、细砂岩。在钻探所达到的708米深度范围内,已发现有5个热储层,厚度数十米不等,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在热储层之间形成隔水层。地热田处于断裂破碎带中,平面形态明显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发电的中温区(温度110℃以上)面积0.6平方公里,外围9.5平方公里范围内属低温区,温度为25—110℃。
地热田热流体最高温度115.3℃,井口最大压力5.5公斤/平方厘米,最大流量240.9吨/小时,一般为50—100吨/小时,干度5.3%—5.9%,地热田总的发电潜力为5780千瓦(双工质机组)或2700千瓦(青岛汽轮机组),中温区积存热量为80.6×1012千卡,可采热量为6.4×1012千卡。
那曲地热田已经开发,最先用于沐浴,后又用于温室种植蔬菜和住屋取暖,目前正在建设地热发电站。
那曲地热田由于距那曲镇很近,故该地热显示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并利用地表出露的温泉水沐浴,以后还盖起了简易的温泉浴室。地热地质调查是1975年才开始进行的。
最先到此地进行考察的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地热组,1975年9月他们考察了那曲的地热显示,测量了水温,取样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做了一般性的地热调查。
1984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科委组织下,西藏地矿局地热地质大队在主要热显示区填制了水文地质草图,开展了静电α卡测量,提交了《那曲兵站温泉开发前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西藏地矿局物探大队冯国良等在地热田布置了14个电测深点,初步圈定了低电阻区范围.认为有开发前景,并提出了两个验证低阻异常的钻孔孔位。1984年9月,地热地质大队田世华等在温泉浴室东侧施工了第一个验证孔,钻至60米深时发生井喷,获得温度为93℃的地热流体。
1985—1988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余章尧等在那曲地热田进行了正规的普查和详查工作,施工18个地质勘探和探采结合钻孔、20个测温孔,总进尺4886.19米,同时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和部分钻孔的热储工程测试。1989年6月由余章尧等编写提交了《那曲地热田地质详查报告》。与此同时,西藏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在地热田开展了1∶5万重力、磁法和直流电法综合物探普查,圈出了东、西两个低电阻区,而东低阻区对应那曲地热田东部地热显示区,视电阻率极小值15欧姆米等值线范围2.5平方公里,经证实大致与60℃等温线范围相当。1985年,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朱炳球等在地热田做了土壤汞量测量,圈出汞异常区8平方公里,其中高含量区面积2平方公里,与地热田及低阻区范围大致吻合。
1990年8月,为了满足联合国援建那曲双工质机组1000千瓦地热困电厂的需要,分别由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和天津地矿局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承担,在地热田的中温区内施工两个大口径生产井,孔深分别为501.67米和299.96米,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完成,并提交使用。
那曲地热田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中温地热田,当地政府不断扩大该地热资源的开发应用领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85年开始,已建成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地热温室,种植各种蔬菜,改变了那曲地区不产蔬菜的历史,基本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铺设了输水管道,将地热水送往宾馆、医院等单位采暖,采暖面积将由2000平方米扩大到2万平方米;那曲地热电厂正在建设中,发电机组已经到位,1993年9月正式发电,部分满足了那曲镇对电力的迫切需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那曲地热田地热流体中含钙较多,地热井结垢严重,影响了生产井的使用效率;由于地热田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地表水质的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监测和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叁』 安徽332地质队怎么样谢谢。
现在地质行业比较热,比起前人,现在没有那么辛苦了,还是事业单位,待遇也在提高,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干项目负责人,一年7、8万,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拿得起一个工程,看看坐国务院第一把椅子的人就知道了!
『肆』 想知道: 拉萨市 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在哪
机构名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地 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008
邮 编:回851400
机构名答称: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址:西藏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
局属事业单位:
一、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二、西藏地勘局中心实验室
三、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四、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
五、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
六、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七、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八、西藏工程勘查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九、西藏地矿物资供销公司
十、西藏山水有限责任公司
『伍』 江苏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怎么样
江苏省第六地质大队成立于1975年10月,坐落于闻名遐迩的水晶之乡——江苏东海县,为省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本省东北部地区的国家地质找矿任务。占地面积109亩,在职职工2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63人,拥有资产530万元。下设连云港地质工程勘察院、东海县壮禾复合肥厂、省水晶管理收购站(晶鑫宾馆)、天然珠宝首饰厂、机械修造厂等五个经济实体,目前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勘察、钻探工程、地质测绘与工程测量、物化探、岩矿鉴定、钻探机械加工与维修、太阳能热水器生产、水晶珠宝工艺(礼)品加工、复混肥生产、宾馆、服务等。
二十多年来,向国家提交各类地质成果44项,发现有价值矿产地20余个,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促进了本地区水晶、大理石、花岗岩、矿泉水、地热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参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前期工作并顺利完成了Ⅰ、Ⅱ号预先导孔的施工任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先后承担了连云港、上海、南京、徐州等地高层标志性建筑的灌注桩施工,淮安盐矿、金坛盐矿的矿井施工,东海温泉地热井施工,参与了苏北地区找水改水降氟工作,徐连、京沪、京福等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等;“六彩虹”水晶工艺礼品在同行业中独领风骚,曾多次被选作国家级贵宾礼品,2000年因参与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的奖杯及贵宾礼品的设计、制作而受到组委会和省政府办公厅的表彰。“农霸”复混肥在本地区已成为知名品牌。
曾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评为“建设苏北有功单位”,多次受到省、部及市、局级的表彰。
『陆』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从此西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西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年来西藏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一)1951—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使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更加关注刚刚摆脱农奴制度枷锁的西藏,于1956—1957年和1960—1963年两度成立了西藏地质局,加强西藏的地质勘查工作。职工人数最多时达1077人(1956年)和1119人(1960年)。1963年以后西藏地质局撤消,只保留一个地质大队,职工人数508人,由西藏工业建筑地质局管理。对于西藏这样一个面积如此辽阔的地区,只有一支地勘队伍显然力量是不足的,加之西藏没有开展基础地质工作,资料十分缺乏,因而这一阶段的地质工作局限于路线地质调查和矿点检查,工作方法比较单一。比较重要的地质工作有:
1951年3月,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以李璞教授为首的9名地质学家来西藏进行路线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东起金沙江,经昌都、丁青、波密、拉萨、日喀则至定日,南抵雅鲁藏布江,北达那曲及其西部的伦坡拉、奇林湖一线。历时18个月,行程1.8万公里,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一书,影响深远,对以后开展西藏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50年代,地质部石油局青海普查大队在藏北湖区进行以找石油为主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11.2万平方公里;西南地质局1956年派出一个分队在藏东北的丁青地区寻找铬铁矿;新疆地质局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检查了煤、铁和云母等矿点;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5年沿雅鲁藏布江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两届西藏地质局下属的煤田地质队、藏北地质队和藏南(拉萨)地质队,分别在藏北土门、拉萨和泽当至日喀则一带开展找煤地质工作,在藏北班戈、杜佳里等地进行以硼为主的盐湖矿产普查,还在藏南罗布莎发现了铬铁矿,在墨竹工卡县发现了甲马赤康铜铅锌多金属矿。
60年代初,西藏地质大队在藏东检查了煤、铁、铜、硫、砷、盐等矿点,还对拉萨附近的多金属矿、高岭土矿点和藏南的砂金、云母、水晶,藏北的煤、铬铁矿等矿点进行了矿点检查或者普查。与此同时,配合矿产地质工作还进行了大量的槽探工程及少量的坑探、钻探工程和物探工作。
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班戈湖和杜佳里的硼矿曾在1958—196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3年共采原硼19.66万吨,精硼2.726万吨,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北土门格拉煤矿也为地方开采利用。藏南罗布莎铬铁矿的发现,为以后该矿床的普查评价提供了最早的地质依据。
(二)1966—1978年
在此期间,虽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西藏的地质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不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地质成果,西藏的地质队伍还有了较大的发展。
1966—1967年,由内地成建制抽调了铬铁矿、石油和煤炭3支专业队伍到西藏开展找矿工作,分别组成了西藏第二、三、四地质大队,加上西藏原保留的一大队,共4个地质大队,拥有职工2842人,且方法配套、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大大充实了西藏地质工作力量。1972年7月,第三届西藏地质局成立,加强了对西藏地质勘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至1978年共发展到下属8个地勘单位,全局职工人数达到5961人。
西藏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74年由专业区调队伍按正规图幅进行,这是西藏基础地质工作的起步,意义重大。在找矿工作方面,西藏第二地质大队先后评价了藏北安多县东巧铬铁矿床和藏南罗布莎铬铁矿床,并提供工业部门和地方开采,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在藏东发现并评价了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其中伴生的许多金属矿产也达到了大型规模,同时在玉龙外围,又相继评价了马拉松多大型铜矿和多霞松多大型铜矿,并发现了10个新的小型铜矿床、矿点,确立了一个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的长达400公里的斑岩铜矿带,这个矿带在全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找矿前景。与此同时,第一地质大队还先后评价了察雅县卡贡中型规模的沉积变质铁矿床、江达县加多岭中型玢岩型铁矿和类乌齐县马查拉、贡觉县寺盖拉和察雅县巴贡等小型煤矿。西藏第五地质大队评价了由青海区测队发现的安多县帮爰乡当曲大型菱铁矿。
为满足拉萨市对电力的迫切需要,西藏综合大队(后改为区调队)和物探大队先后于1973年和1974年开始在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进行物探普查,根据低电阻率异常,西藏第三地质大队于1975年进行钻探,发现高温高压地热流体。为加强地热勘查工作,西藏地质局于1976年专门组建了地热地质大队,在羊八井全面开展地质勘查和地热资源评价。1977年,西藏工业部门开始在羊八井建厂发电,并逐步扩大开发规模增加发电量,大大缓解了拉萨市用电的紧张状况。
(三)1979—1991年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随着这一转变,西藏地矿局的队伍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收缩的过程。1979年职工人数最多,达6300人,年开动钻机最高达14台。以后逐年减少,到1991年底,在岗职工为2540人,其中藏族职工约占一半,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地勘队伍由8个调整为7个。队伍调整了,人数减少了,但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却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完成了全区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国大陆1∶100万区调的最后空白。在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和地矿部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招标,从内地引进专业队伍,大面积地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1∶50万区域化探工作。区调工作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区域化探面积达到40.8万平方公里。规模之大,方式之新,速度之快,要求之严,质量之高,在西藏地质工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通过此项工作,不仅大大提高了西藏的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而且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化探异常和矿点,圈出了各类找矿靶区200多个,经过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和矿点检查,新发现数十处重要矿产地和普查基地。1989年和1991年由西藏区调队完成的《西藏区域地质志》和《西藏区域矿产总结》,第一次对西藏地质构造特征和矿产资源概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1:150万西藏板块构造-建造图》(西藏地质科学研究所,1989)和《喜马拉雅及邻区蛇绿岩和地体构造图》(西藏区调队,1990),用新的理论和观点阐述了西藏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在矿产勘查方面,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铬、金、铜、铅锌、硼、地热和宝玉石等矿产资源。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重要发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第二地质大队在完成了罗布莎铬铁矿床的详查和勘探工作之后,于1989年在罗布莎岩体中段的香嘎山铬铁矿区评价了一处中型铬铁矿床,已由地方和第二地质大队分别开采。第一地质大队和物探大队于1982—1985年在藏东贡觉县油扎评价提交了一个中型盐矿床。第六地质大队在1980年评价了曲水县娘规大型刚玉矿床,并于1985年在班戈县发现了银措大型紫水晶矿床。第五地质大队在经过多年摸索之后,1989年在砂金找矿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申扎县崩纳藏布发现大型砂金矿,1993年提交了勘探报告。同时发现和评价了改则县麻米错大型硼矿。第六地质大队对墨竹工卡县甲马赤康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的普查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发现了藏北安多县以西很有找矿前景的锑矿带。地热地质大队在1984年完成了羊八井浅层热储的评价之后,于1988年与物探队共同完成了那曲地热田的评价,现已建厂发电;1991年提交的羊易高温地热资源评价报告,可供开发利用。总之,这一时期是西藏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都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柒』 西藏地矿局地热地质大队怎么样
挺好啊 我有几个朋友都是那个单位的 福利待遇还不错 发展前景也可以看
『捌』 区域水文与地热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马攸木地区受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了地形南北两侧高、中部低的地貌形态,属高原中、高山区,平均海拔4900m,矿区呈高原低山丘陵区地貌特征。水系有内陆湖泊型和外流型两类。内陆水系以玛旁雍错和公珠错为代表,外流水系则以杰玛央宗和马攸木藏布为表征。杰马央宗发源于北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杰玛央宗冰川;而马攸木藏布源于金美错流经阿果错湖,马攸木藏布与杰玛央宗汇合后形成当却藏布(马泉河)。该地区的地下水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
(一)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
在马攸木外围地区地形切割相对较深,一般高差在1000m左右,地貌上以高原低山剥蚀为主,河谷低洼处的平均宽度在5~15km不等,形成较为开阔的山间平原区,沟谷以沉积为主。而在马攸木矿区一带一般高差在500m左右,最高峰松托嘎海拔5647m,矿区最低点海拔4850m。在杰玛央宗和马攸木藏布的支流前缘,通常形成规模不大的洪积扇及洪积裙台地。
该地区属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气候区。据狮泉河气象台2001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在2~3℃;年最高气温在7~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26.9℃;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7.2℃,一般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全年降水量为52.9mm,降雨集中在6~9月份,降雪集中在11月至次年的3月份;最大降雪厚度达30~50cm。马攸木地区蒸发量极大,年蒸发量为2326.6mm。年气压最高为616.2hPa,最低为592.1hPa,平均气压为604.6hPa。
(二)区域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马攸木地区不同含水岩组富水性差异较大,以沿河谷低洼地带的冲积、冲洪积、冰碛、冰水堆积富水性较强。而不同岩性段的变质岩即震旦-寒武系的泥质岩系的富水性极弱,为相对隔水层。奥陶系以碳酸盐岩类为主,虽然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岩溶发育程度不高,但因所处构造位置的关系,脆性岩层构造裂隙相对发育,加之溶蚀作用的存在,使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在区域基岩中为富水性相对最强的地层。三叠系变质地层及侵入岩体虽然岩性差异较大,但岩石总体多为脆性,在构造裂隙存在的条件下,加之近地表风化裂隙发育,为地表径流的入渗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此类基岩地层富水性介于碳酸盐岩类地层和泥质变质岩之间。
1.基岩裂隙地下水
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区内分布广泛,从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可分为深循环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体在物理性质及所含的水化学成分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分布于区内的基岩出露区浅部,地表以下埋藏深度在100m以浅部位,储存空间以表层风化裂隙及小型构造裂隙为主,包括小型断裂构造延伸部位和褶皱构造轴部。风化裂隙水呈面状分布,埋藏深度小于100m;构造裂隙地下水呈带状分布。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接受大气补给及冰雪融水为主,其排泄方式有:向深部地下水排泄,向低洼地带第四系孔隙水排泄,以地下水天然露头下降泉的形式排泄等。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多为潜水,不具承压性,其动态变化大,水位变幅也很大,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
由于循环深度不大,表明此类地下水由补给流体进入地下循环的时间也是相对有限的,因而在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方面也基本保持着补给流体的一些特点,总体特征是矿化度相对较低,水温接近当地的年平均气温。
(2)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
马攸木及其外围地区发育多条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其切割深度深达2km,其间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该地下水含水层呈带状展布,主要受控于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区内深大断裂多为压性,而其次级断裂多为张性,地下水的活动尤以次级张性断裂带为甚。
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为补给源;运移方向以垂向运动为主,并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并且多具热异常。
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动态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小。
由于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参与深部循环并且接触深部岩浆囊的热传导部位,在高温背景条件下,水-岩化学交换作用强烈,其排泄地带有大量由热流体携带的深部物质的沉积层(泉华)。
根据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储存运移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其埋藏深度大,水体进入地下循环的时间过程长,加之有相对高温的背景条件,水体与补给流体之间在物理性质及水化学特征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水-岩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地下水体中的物质组分含量无论是基本离子还是常规微量元素都大幅度增加,矿化度极高,并在水体的排泄地形成大规模的沉积物。
2.孔隙地下水
储存于第四系沉积物中的孔隙地下水,分布于研究区内的相对低洼地带及大型沟谷内,孔隙介质包括湖积物、冲积物与冲洪积物。
孔隙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的补给,其排泄方式包括地下蒸发和向地表水体排泄,含水层厚度不均匀,一般在数十米至百余米之间,其水力坡度较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小。
由于补给来源和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孔隙地下水动态相对稳定,一般季节性水位变幅不大。
孔隙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化学特征一般与补给流体即大气降水十分接近,多为低矿化的淡水。
二、地热地质
青藏高原是中生代以来印度洋扩张、冈瓦纳大陆分解北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碰撞拼接的产物。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地壳出现了软弱带,深部岩浆升流至地壳近地表定位,地下水也有了通道与已定位而尚未冷却的岩浆接触而加温,形成青藏高原丰富而广泛的地热活动(图1-4)。
在马攸木地区,有不同温度的地下水出露,泉水呈东西向展布,在泉水中有冷泉、温泉、热泉和沸泉,以玛旁雍错以东扎曲藏布沸泉、香古玛弄沸泉以及玉龙弄巴温泉为代表,其水温高于80℃。
1.地热活动的演化发展
青藏高原在挽近期的“超碰撞”阶段,南北向构造应力的侧向挤压使地壳急剧缩短增厚。高原周围的构造单元(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的下地壳可塑物质在巨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充填、混合以满足高原地壳急剧抬升所需要的物质补偿。与地壳增厚上隆同步进行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下弯,扰动了原先存于岩石圈和软流圈界面上的热平衡,诱发了软流圈的局部对流,并通过底熔销蚀和软流圈物质上涌而使岩石圈变薄,这种被动诱发的“相转换层”发生物质的分异作用,使密度轻的熔浆上侵于地壳浅部,形成现代浅层定位的岩浆囊和不同深度的局部熔融体。“亚东—格尔木岩石圈地学断面”项目的大地热流研究成果表明:该范围内各地体由于各自的壳幔热结构不同而形成了热流的分布及深部热状态的南北不均一性,同时也证实了在高原巨厚地壳的浅部,有现代岩浆的浅层侵位活动。
班公错-东巧-怒江构造带北部大地热流值低(40~47mW/m2),而南部的热流值高达60~364mW/m2,且变幅较大,表现出了南北的不均一性。北部的羌塘高原具有厚壳、幔深的冷地体特征;而南部的冈底斯地体和喜马拉雅地体存在“相转换层”,具有明显的热壳性质。深达地幔的断裂构造为深部热源的上升提供了通道,并在两侧形成了现代岩浆的浅成侵入体,并沿以张性为主的活动构造作超浅位上侵。这与现代地热活动在地表的热显示是相吻合的。
印支期西藏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班公错-东巧-怒江构造带以南的地区,形成了班公错-东巧-怒江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脉。燕山期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期形成了西瓦利克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喜马拉雅山脉,此期内雅鲁藏布缝合带及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继承性活动也十分强烈。后两期构造活动的结果导致岩浆岩集中分布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以南。
从岩浆活动的时序规律看,总体表现为北老南新。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大规模岩浆岩入侵及火山作用在地热地质研究中意义重大,越新的岩浆岩,成为现代水热活动热源的可能性越大。
图1-4 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示意图
2.地热显示
(1)地热显示类型
在马攸木地区以及周边发现的地热显示类型几乎囊括青藏高原所有地热显示类型,包括温泉、热泉、沸泉、沸喷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冒气地面、冒气孔、热水塘、泉华沉积物等。
(2)地热显示分布规律
对马攸木岩金矿区及外围现存的地热活动形成的沉积物中石英矿物进行ESR测年结果表明,自新生代古近纪以来该区就处于连续不断的强烈活动状态(表1-2)。
表1-2 ESR测年结果
注:测试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
马攸木地区地热显示的空间分布从古地热活动遗迹以及现代水热活动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出露于肉切村群南北两侧的奥陶系下拉孜组和上三叠统修康群中,并有南北向构造通过,如M1沟中大面积铁硅质泉华区、香古玛弄地热显示区、玉龙弄巴地热显示区都出露于这些地段。在肉切村群中也有沿裂隙充填的地热流体沉积物。
三、水文地球化学
1.水化学
地热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微量元素组分的含量、水体中氢氧同位素的特征等众多要素,这些特征不仅能反映热水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背景条件,同时也是热流体流经地带的地球化学背景的写照。通过对背景条件的研究,同样可以获得矿产资源的找矿信息。
研究区内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与当地的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差异较大,对比情况见表1-3。
从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看,水化学类型具有多样性,而且普遍矿化度较高,阳离子特征以Na+为主,主要阴离子中HCO-3含量明显较补给流体大气降水低,SO2-4及Cl-的含量则远高于补给流体———大气降水,体现了源于循环过程中水-岩交换作用的效果。
水-岩作用是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流体介质与围岩之间依据特定的背景条件而发生的物质交换作用。由于水-岩作用的存在,地热流体将大量的深部物质携带至地表,并形成固体沉积物———泉华,在研究区内几乎所有地热显示区都有大量泉华沉积物存在,而且泉华物质组分类型多样,包括硅华、钙华、铁质泉华、硫化物泉华,往往在一个地热显示区就存在多种泉华类型的组合,通常硅华和铁质泉华发生在地热活动的早期,反映的是高温地热背景,而后期则形成大量的钙华,反映热储基础温度开始下降。一些地热显示区的泉华沉积物规模巨大,在玛旁雍错南部的曲普地热显示区泉华出露面积近20000m2,厚度在10m左右,外围的搭格架地热显示区泉华出露面积近60000m2,厚度在10~20m之间。
表1-3 地热流体及地表水水化学对比
测试单位: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通过考查流体介质在循环过程中物质组分的增减可以判明其流经空间的背景条件,通过对背景条件的判定可寻找适合金属矿产的成矿富集的背景。
2.地热流体中的气体组分特征
地热流体中的气体组分含量百分比反映了热流体的背景条件及流体的来源,研究区内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见表1-4。
表1-4 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分析结果
分析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下流体实验室。
从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特征来看,流体大都源自深部的高温环境,并有地壳深部(包括上地幔)的岩浆热液气体组分的痕迹,O2和N2含量普遍较低,除香古玛弄一地可能由于采样原因有空气混入外,其他各点均反映了深部、碱性、高温、还原环境。若香古玛弄采样无异常,则反映该点与其他样点不同的是酸性环境。
3.氢氧稳定同位素
根据西藏全区83个地热显示点水样氢氧同位素δ18O与δD的测试值,绘制了水样的δD-δ18O散点图(图1-5)。图中西藏大气降水线方程是根据1991年前取得的10个大气降水水样分析资料拟合形成的,其斜率与截距都较好地反映了高原地区的特点,而且本次采取的马攸木地区的大气降水样分析结果正好与该大气降水线方程吻合。
图1-5 西藏地热流体δD-δ18O散点图
区域地热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如表1-5所示。由表1-5测试值及统计值可见,研究区地热流体的氢同位素组成δD为-132.0‰~-77.6‰,平均值为-112.338‰,标准差为18.096‰;氧同位素组成δ18O为-16.8‰~-5.0‰,平均值为-13.71‰,标准差为3.804‰。湖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最高,δD为-77.6‰,δ18O为-5.0‰,明显偏离大气降水线,可能暗示湖水除大气降水来源外,还可能有深部来源;次为河水的氢氧同位素,δD为-98.9‰,δ18O为-12.0‰。热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最低,δD为-126.5‰~-132.0‰,δ18O为-15.8‰~-16.8‰;大气降水(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居中。
表1-5 区域地热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
测试单位: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专业实验测试中心。
马攸木外围地热流体的样品分析结果(表1-5)与全区地热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特征基本类似(图1-6),地热流体的同位素特征值都分布于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由于地壳中含氢矿物极少,水-岩作用过程中氢的同位素交换十分微弱,这表明地热流体在由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循环的过程中水-岩作用的结果使流体中的18O千分偏差值趋于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氧漂移”。
图1-6研究区内水点δD-δ18O散点图(数字为表1-5中样品序号)
为了定量地表征水-岩作用过程中氧漂移的程度,定义地热流体中氧稳定同位素千分偏差值δ18O与补给流体的千分偏差值之差叫做氧18漂移值,用I表示:
I=δ18O地热流体-δ18O大气降水
通常情况下地热流体与围岩发生交换作用时δD值改变很小,基本保持大气降水的特征,则上式可改写为:
I=δ18O地热流体-(δD地热流体-B)/A
式中:A和B分别代表适合地热流体所在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载距。
根据覃昌龙等(1991)的研究,西藏高原的大气降水线方程为:
δD=7.66δ18O+7.91
根据地热流体氧漂移值计算公式,所得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漂移值见表1-6。
表1-6 研究区内地热流体氧漂移值
水-岩作用过程中氧漂移的发生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因素为温度和围岩岩性。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热储温度能促使岩石中的18O进入水体中,SiO2含量高的围岩18O相对丰富。根据Fentes的研究:
Si18O+H216O→Si16O+H218O(高温200℃)
可见在马攸木地区及其外围地热流体氧漂移值平均达2.51‰,普遍高于地热资源区划调查中(覃昌龙,1991)全区的地热流体氧漂移平均值1.61‰,而且全区最高漂移值4.03‰在公珠错西的温泉。